省优质课一等奖《伯牙绝弦》

2025-04-30

省优质课一等奖《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教学案例 2009-12-23 08:22:47 阅读270 评论6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荆州市沙市北京路第二小学 许晖

师: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一篇古文《杨氏之子》,我们知道了古文不仅言简意赅,而且韵味深长。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的古文《伯牙绝弦》。看老师写课题。(一笔一划,工整板书)一起读一读,好吗? 生:伯牙绝弦。(齐读,部分学生的“弦”没有读好。) 师:这个字, xián(生跟读),绝弦xián(生跟读)。伯牙是个人,读的时候注意别把这个词读断了。再读一读,好吗? 生:伯牙绝弦。(齐读,读得很准)

一、 初读课文,明节奏。

师:伯牙绝弦到底是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大声的自由的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生读书。

师:读书如果能自己读自己的,把自己独有的情感带入文本,就更好了,大家在试试。 生再自由读。

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这篇课文? 一生读

师:你看,刚才我们提醒过的弦字,你就读得特别好。这篇古文读得声音响亮。一篇刚刚到手的古文能读成这样,令人佩服。

古文讲究一种节奏的美感韵律的美感,高高低低、起起伏伏这就是我们说的抑扬顿挫。下面听我读一读第一句(师读 )大家觉得刚才那位同学读得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大家一起像我一样读一读第一句。 生齐读

师:谁能像我这样,接着往下读一读课文呢? 生一个学生读(读得抑扬顿挫非常好)

师:读得可真好!同学们都不由自主地为他鼓掌。确古文中有些字词的确不太好读,同学们跟我读。(子期的话,重点指导“哉、兮”让学生知道这是语气词,读的时候和后面的词语断开。) 生跟读。

师:最后一句话,字数多,句子长,特别不好读。跟我读。(最后一句话) 生跟读。

师:读得快了点,听我读,(读)再试试。(“伯牙谓世再无知音”断句不对)

同学们,仔细听,我在哪里停顿了。你们不妨拿出笔,在你们的书上作上这样的记号 生边听边作记号,再读,读得很好。

师:好,同学们,我们把这篇古文完整地读一读吧! 生齐读全文,流畅。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会读书!就这么一来二去,一篇完全陌生的古文就已经被你们读的朗朗上口了!人们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样吧,咱们结合着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开始吧,可以自言自语,也可以说给旁边的同学听。 有的学生默读,有的学生自己说,有的学生讨论。

师提醒学生看注释。

师:同学们能说说吗?我们先来看题目,什么意思? 生:伯牙把琴的弦给弄断了。(说成了弦xuán) 师:哦,弦xián。这个“绝”,就是断绝。读古文碰到不懂的地方,我们不妨多看看注释,这能帮助同学们阅读。谁还能接着说说?

生:我知道第一句。伯牙喜欢鼓琴,子期喜欢听伯牙鼓琴。 师:呦!你是从哪儿看出“喜欢”的? 生:是那个“善”字。

师:刚才大家读了课文,伯牙的琴弹得怎么样? 生:很好。

师:那,这个善,仅仅是喜欢吗?到底是什么? 生:擅长。生:善于。

师:鼓琴是什么意识?看看注释。 生看注释,说:就是弹琴! 师:再完整地说说这句话。 生说。

师:这个“善”,在古文的下面没有注释,但是,我们结合着上下文,还是能读懂。看来结合上下文理解,也是学习古文的一个好办法。好,谁再接着说? 生在教师的一步步引领下,说其它句子的意思。

师:好了,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古文啊,说文解字,一字一字说得很准确,很难,能像同学们这样变成自己的话说,就很不错了!

二、破题入文,探疑点。

师:我们再来看看课题,伯牙断绝了琴弦,也就是说,伯牙再也—— 生:再也不弹琴了!

师:文章有一句话就直接写到伯牙再也不弹琴了,哪一句? 生: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师:来,我们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读。 生读:子期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伯牙是春秋时期一名顶级的宫廷乐师,琴技高超,被人们誉为琴仙。他的琴声真可谓是美妙绝伦,天籁之音,我们一起来听一下他的名曲。 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生陶醉。

师:多么动听的乐曲啊!可是这样的一个把琴当做生命,把音乐当做生命的人,最后却选择了——

生: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师:为什么这样呢?

三、二读课文,读善听。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到底是为什么? 生:因为他的知音子期死了。

师:换个词,他的知音——子期去世了。

伯牙不仅琴技高超,是琴仙,而且还是晋国的上大夫。而子期呢?只不过是伯牙偶遇的一个山野樵夫,砍柴人而已。他们的身份地位实在相去甚远。伯牙又为何会把子期当作知音呢?这是为什么?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作上记号。

生默读课文,在文中作上相应记号。师巡视,鼓励学生要仔细读,认真想,相信自己的判断。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咱们说话得完整。我给你起个头:因为——

生:因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所以伯牙把子期当作知音。 师:很好,同学们,咱们一块儿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念”是什么意思? 生:想。

师:那么“必得之”呢? 生:一定能听懂。

师:也就是说:只要是伯牙弹的曲子,钟子期怎么样? 生:钟子期就一定能听懂。

师:既然是这样,谁能再读读这句话? 一生读,声音比较小。 师:子期一定听得懂吗? 生:一定能!

师:那再读读,让我们听出一种肯定、确定、必定! 生再读,强调了“必得之”。

师:是啊!必得之,一定能知道!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饶有意味。

师:伯牙心里到底都想了些什么?钟子期到底又听出了些什么呢? 生:我知道!伯牙想到了高山、流水,子期也听出了高山、流水。 师:你们是从哪个字读出,这是伯牙想到的? 生:就是那个“志在高山,志在流水”的“志”。

师:哦,志。你们看,汉字真的很奇妙,一个“念”,一个“志”,都有一个心字底,都是想,汉字还真有点意思!

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子期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生:峨峨兮若泰山。(断句不对) 师:注意断句。

师范读,生再读。

师:子期的面前出现了怎样的泰山? 生:是高大的泰山。

师:用子期的话说就是峨峨的泰山。子期能听出这样的泰山,你能读出这样的泰山吗? 生:能!

一生读。

师:这是一座山,但不是最高峰!你听,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说的就是泰山的高啊!来,咱们站在泰山的最高峰,在说说这句话! 还是那个学生,再读,比刚才有进步。 师:要是我呀,还得再往上爬点儿。

教师与学生一起读,其他学生不由地也读了起来。 师:“峨峨”仅仅是说泰山的高吗?泰山可是五岳之首啊! 生:还很巍峨、雄伟!

师:巍峨峻拔,有一种王者的气魄!谁再来读读? 一生读,读的很有气势。

师:真有气势,将来你可以当领袖呢!(生笑)咱们一起读。 齐读。

师:当子期听出伯牙的琴声中有这样的泰山时,忍不住说道:善哉!这个善哉,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怎么讲? 生:好啊!

师:嗯!还可以怎么讲? 生:妙啊! 生:太棒了!

生:Very good!(众笑)

师:这个“善”,还是“善鼓琴”的那个“善”吗? 生:不是了。

师: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意思,汉语真奇妙啊。

“善哉!”这可是一种由衷地赞叹!咱们一起来赞一赞伯牙的琴技吧! 生读。

师:伯牙想到高山,子期便能听出高山,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啊! 师:那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呢?钟子期的眼前又出现了什么?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怎样的江河? 生:奔腾的江河。

师:仅仅是奔腾而去,一泻千里吗?还是怎样的? 生:广袤无垠的!

师:真会用词啊,如果换成广阔无垠的,就更准确了!这就是子期说的— 生:洋洋兮若江河!

师:这样的江河,子期能听之,尔能读之否? 生:我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好啊!不尽长江滚滚来!巾帼不让须眉! 又一生读。

师:来,慢一点儿读,让我们看看更宽广的江面。 生再读,读出一种广阔的气象。

师:太好了!有一种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感!同学们,咱们一起再来赞赞伯牙的琴技吧? 生齐读。

师:伯牙想到流水,子期就听出了流水,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伯牙可是一名琴仙!他所想到的,一定不止那么高山流水,还会想到些什么? 生犹疑。

师:我猜,伯牙可能会想到杨柳依依,你们猜呢? 生:哦!会想到炊烟袅袅。 生:会想到清风徐徐。 ……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叹曰——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说——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那么,当伯牙鼓琴,志在原野呢? 一生:善哉!广阔兮若原野!

师:你就是子期,伯牙的知音啊!当伯牙鼓琴,志在—— 一生:炊烟! 师:钟子期说——

另一生:袅袅兮若炊烟!

师:好啊!你们俩还真是知音! 当伯牙鼓琴,志在—— 一生:清风!

师:钟子期曰:——

生齐说,有的说徐徐兮若清风,有的说舒爽兮若清风,回答不一。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是伯牙的知音!(生笑)

无论伯牙想到什么,弹出什么,钟子期都能听懂!这就是——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四、三读课文,读知音。

师:伯牙本是楚国人,琴技非凡,才华出众,但在楚国却怀才不遇,于是他来到晋国,希望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伯牙既然被人们称之为琴仙,那么,能听出伯牙琴声之美妙者一定比比皆是。可他为何会独独视子期为知音? 我们说:琴声即心声。那些王公贵族,高官大臣们没听出来的,子期却听出来的到底是什么?仅仅山之高大、水之广阔吗?还有什么?大家讨论讨论。 生讨论。

生:听出了伯牙的志气!像泰山一样的远大志向!

师:我们有一句广告词,叫:山高人为峰!伯牙的志向比泰山更高呢!凌云之志! 还听出了什么?仅仅是水的宽广吗? 生:是伯牙的心胸很宽广!

师:是啊!此时,从伯牙的琴声中流淌出的正是这远大的志向、坦荡的君子情怀!当子期听出了这一切,更要由衷地赞叹了!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听其琴、明其心,这才真正是——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我们常说:志同道合。能听懂心声的子期,自己也一定是这样的人!当他听出伯牙和他有着一样的志向胸襟时,一定特别地怎么样? 生:高兴! 生:兴奋! 生:激动! 师:一个词,叫:欣喜—— 生:——若狂!

师:再换个词,叫相见—— 生:——恨晚!

师:子期将满腹激动、冲动、感动都融在了这短短的两句话中,咱们再读读。 生齐读。

师:像子期这样琴声也懂、志向也懂、情怀也懂,这就是知音!

五、 四渎知音,叹真情。

师:好不容易遇到知音的伯牙,与子期约定,来年中秋再相见。可是,第二年当伯牙满怀喜悦,再来找子期时,面对的却是子期冰冷的墓碑。

从此,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没有人会称赞他曰——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也再也没有人会称赞他曰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学生说得低沉而缓慢)

师:此时,伯牙肝肠寸断,他一定一次又一次地哀叹着同一句话—— 生:世再无知音! 师:一遍遍哀叹—— 生:世再无知音!

师:伯牙断绝的仅仅是琴弦吗?他是在用断琴绝弦这种方式来告诉子期,知我者,—— 生:子期也!

师:他是在用断琴绝弦这种方式告诉世人,知我者,唯有—— 生:子期也!

师:自古知音最难觅!子期死后,伯牙还在子期的墓前写了一首诗来寄托自己的哀思。 师读,生忍不住跟着读了起来。

师:“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这破琴绝弦,使高山流水终成绝响。千百年来,这个凄美的故事,一直向我们传递着人间的真情。

最后,让我们在这高山流水的的乐曲声中,再来回顾一次这个动人的故事吧。 生试着背诵全文。


省优质课一等奖《伯牙绝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文献检索》练习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