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学案
学习生物学的要求 1、课前预习;
2、课堂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言;但要保证课堂纪律 3、作业按时独立完成;
4、认真听课,带齐学习用品(课本、学案、作业等) 5、依据学习目标,认真完成学案的各项任务
学习目标 1、了解生物学的概念以及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2、了解生物科学的最新进展,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难点:生物科学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在学习方法上的引导。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练:
1、生物学是研究 和 的科学。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举出常见的生命现象的例子
2、生物学的重要性(从农业、工业、医学等方面总结生物科学的重要性。
三、 达标测试:谈一谈你对生物学的认识和怎样学习生物学?
第一单元 生物与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生物 2.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3.说出生物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区别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热爱大自然和关爱生物的良好品质。 学习重、难点:生物的特征。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练
1、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__________,也可以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等仪器,或利用__________等工具,有时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 2、生物具有哪些特征?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学教材P2—P5页,对比各幅彩图,讨论:
1、植物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获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人类同其他生物呼吸均需要吸入__________、呼出_______________。 3、动物和人排出体内废物的方式有哪几种?
4、课本第3页的讨论题 三、达标测试
1.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机器人弹钢琴 B.珊瑚
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 D.馒头上长出“白毛” 2.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 )的特征 A.需要营养 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 )
A.呼吸 B.排出体内废物 C.对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发育
4.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
A.都能运动 B.都能呼吸 C.都有细胞结构 D.都生活在水中
5、科学家对蜜蜂群体的自然活动状况进行跟踪拍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分类法 6.用手轻轻触动含羞草的叶,它的叶片会合拢,这说明生物( ) A、能从外界吸收营养 B、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C、能进行生长和繁殖 D、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7、请说出元代散曲名家马致远的名曲《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的生物有:
曲中的非生物有:
8、请将左右两列中相关联的内容用线段连接起来。
动物取食 应激性 鲸喷出水柱 营养 向日葵朝向太阳 繁殖 植物开花结果 生长 人体排汗 排泄 蘑菇由小长大 遗传
子女与母亲相似 呼吸
9、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
(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 (2)猫生小猫属于 。 (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 。
(4)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 。 (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 。
10、珊瑚、钟乳石都能慢慢长大,它们是生物吗?为什么?
第二节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
的生物行归类。
能力目标: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及分工
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
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学习重点: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及分工合作能力。 学习难点: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这就是__________,人口普查也是_____。 2、调查时首先要明确 和 ,制订合理的 ,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亡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 ,调要 ,对调查结果要 ,有时要用 。
3、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的方法步骤是:
(1)选择调查范围(校园)
(2)分组:__________人为一个调查小组。设计调查农田生物的调查表。 (3)设计调查路线:
(4)调查记录(请特别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里等处容易被忽略的小生物,还有空中偶尔飞过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5)归类
(6)将归好类的生物的资料进行整理,写在笔记本上。 4、生物的归类方法
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可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三大类;也可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分为_______和______等;还可以按照用途,将生物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调查的一般方法。
(1)结合红背景内容,调查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在农田调查中,是否只调查植物。
(3)调查时,能否损伤动植物或破坏它们的生活环境。 (4)结合P11页讨论题,讨论回答 2、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
(1) 玉米属于植物,它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2) 生物的分类依据一般有几种?
(3) 对你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并说出你的分类依据?
三、达标测试
1.在调查校园生物中,以下同学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小军发现好几株他不认识的植物,于是把它们拔出来,带回家研究 B.小梅拔开草丛,一只蟋蟀蹦出来,很快蹦到校园外面去了,小梅把它记录下来
C.小伟调查记录中有蚰蜒,其他同学都没有,小伟决定把它删掉 D.小明发现一只老鼠,太恶心了,不记录
2.调查时要选取的对象是……………………………( )
A.对象中的一个 B.对象中的一部分 C.全部对象 D.以上都对
3.下列生物按生活环境划分的是……………………( )
A.猫头鹰和鼠 B.鱼和河水 C.空气和阳光 D.狗和水草
4.关于调查的不正确叙述是………………………( )
A.人口普查也是调查 B.森林资源的清查是调查 C.要对调查的对象逐个进行 D.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5.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下列哪项工作不是调查时应该做的( )
A.确定调查目的和对象 B.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 C.选取样本抽样抽查 D.整理分析调查结果
6. 将以下的一些生物分类:银杏树、鲫鱼、木耳、海带、奶牛、蚂蚁、白菜、大肠杆菌
(1)按形态结构特点分类:
(2)按生活环境分类:
7、谈起宠物(如狗、猫)你一定很感兴趣,你所居住的小区或村庄内有一定数量的宠物存在,它们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保证它们不向人类传播疾病等问题,也许你并非十分清楚。因此,我们有必要做广泛的调查,并把所调查到的相关内容告诉身边养宠物的人。那么,你(或你们小组)打算怎样做这个调查呢?
调查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两课时)
学习目标:1、举例说出生物能适应环境2、举例说出环境影响生物
3、举例说出生物也能影响环境
学习重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难点:探究实验
一、自主学习(阅读教材12-17页,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1、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________关系,此外还有_______关系、__________关系等,如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之间会争夺________;蚂蚁、蜜蜂等营群体生活的昆虫,个体之间能_______,从而组成一个“家庭式”的整体。 2、探究一般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着对这一问题作出_________,然后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步骤。然后进行探究,得出结果,再分析所得结果与_________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
3、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
4.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 。设置对照实验,能够保证实验结果只是由所研究的变量引起的。5、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活动中,研究的变量是 。 6、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在炎热缺水的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尿液很少,体温升至46°才出汗,体
现了骆驼对 的适应。
(2)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这体现了骆驼刺对 的适应。 (3)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以达到60毫米,这是 对 的适应。
(4)以上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 的,说明了生物的适应性是 存在的。 7、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蚯蚓能在黑暗的土壤里生活,使土壤疏松的同时,其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这种现象表明蚯蚓既能 的环境,也能 环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1、本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如果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或“土壤的干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那变量又是什么?
2、在该实验中,能不能不用10只鼠妇而用1只呢?为什么?
3、在进行实验结果统计时,为什么不用一个组的结果而要计算全班的平均值?
4、这个实验中哪些因素对鼠妇有影响?你如何证实结果的不同只是由你定的变量引起的?
(二)实验报告: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实验目的】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提出问
题】 【作出假
设】 【材料用具】纸盒、黑纸板、玻璃板、干纸、湿纸、黄粉虫(20只/组)。
【实验装置】在纸盒内一半铺上湿纸,一半铺干纸,湿纸上方盖黑纸板,干土上方盖上玻璃板。这样在盒内就形成了 和 两种环境。 【方法步骤】 1、4人一组进行实验。 2、将鼠妇放在黑纸板和玻璃板的交界处,静置2分钟。 3、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干燥处和阴暗潮湿处的黄粉虫数目,统计10分钟。 【实验结果】各小组实验过程的数据记录。 鼠妇数目 2 min 3 min ...... 10min 总数 平均数 环境 1 min 黑暗潮 湿 明亮干 燥 【实验结论】 【表达、交流】: 三、检测: 1、仙人掌的叶呈刺形,这是对什么环境的一种适应( )。 A、、大风 B、相对缺水 C、、寒冷 D、、以上都对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现象的环境因素是:( ) A、光 B、水 C、温度 D、湿度
3、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影响”实验中属于变量的是:( ) A、温度 B、湿度 C、光照 D、土壤 4、下列属于非生物因素影响的是: ( )
A、螳螂捕蝉 B、秋风扫落叶 C、草盛豆苗稀 D、狐假虎威
4、下列各项能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南、北两极生物种类和数量极少 B、鱼儿离不开水 C、香蕉产于南方,北方盛产苹果 D、蜜蜂为植物传播花粉 5、下列生物之间没有合作关系的是( )
A、蚂蚁搬家 B、蜜蜂采蜜 C、大雁迁飞 D、狗抢食物 6、两只狗为了争一块骨头而发生争斗,这体现了生物之间和( )关系。 A、合作 B、竞争 C、捕食 D、争斗
7、“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的是生物之间的( )关系。 A、合作 B、竞争 C、捕食 D、争斗
8、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所用的鼠妇是10只而不是1只的原因是( )
A、减少误差 B、数量多便于观察 C、便于计算 D、好玩 9、对生长在农田中的青蛙来说,它的环境是指:( )
A、农田中的植物、蛇、昆虫 B、 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C、上述A和B的总和 D、上述A和B的总和再加上其他的青蛙 10、在某草原,影响牛生活的因素很多,其中属于生物因素的是( )
A、空气 B、温度 C、草 D、水
11.在进行实验研究时,为了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一般还应同时设计………………( )
A.分组实验 B. 重复实验 C.独立实验 D.对照实验 12. 蜜蜂在找到食物后,会在空中跳“8”字摆尾舞招引同伴前去采蜜,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合作 B.寄生 C.捕食 D.竞争 13.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的
是…………………………………………………( )
A.合作 B.食物网 C.捕食 D.竞争 14.日常生活中总有“春兰秋菊”、“南橘北枳”之说,造成上述植物生活差异的生态因素依次是( )
A. 温度和水分 B.光和温度 C.水分和光 D.土壤和温度
15.下列哪项不是生活在河中鲫鱼的生态因
素……………………………………………( )
A.河中水 B.水的温度 C.同种的鱼 D.河岸上吃草的羊 16.连线,说明下列生物现象主要是由哪一种因素引起的:
生命现象 非生物因素 ①鲸在水下一段时间后要浮出水面 A.阳光 ②海洋深处水生植物少 B.水 ③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温度 ④沙漠中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茎膨大 D.空气 ⑤柑橘适合生长在南方 ⑥蛾在夜晚出来活动
17.在做了“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后,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们在捕捉鼠妇时会发现,它们经常躲在什么的地方?
(2)根据鼠妇的生活环境,你提出的问题
是: .
(3)实验时所用鼠妇的数量是不是越多越好?为什么?
(4)假设的提出不是凭空臆造的,需要有较丰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时,应该怎么做( )
A.放弃实验不再探讨此问题 B.修正实验结果以符合假设
C.重新提出假设再进行实验 D.不再做此实验直接提出结论
(5)在设计实验时,注意了使鼠妇的生活环境除______________外都保持相同,形成了________两种环境的对照。
(6)实验中用了10只鼠妇而不用1只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实验完毕后,用过的鼠妇应怎样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2:
1.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这属于( )
A.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B. 环境对生物的制约 C.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 环境对生物的适应 2.下列哪项不是生物的活动影响生存环境的实例( )
A.银杏树在秋天落叶 B. 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了空气的湿度
C. 草履虫能吞食有机质净化污水 D. 蚯蚓的活动改良了板结的土壤
3.在干燥多风的沙漠地区进行绿化,选择的最理想植物是( ) A.根系发达、矮小丛生的灌木(如沙棘) B.根系发达、树冠高大的乔木(如杨树) C.根系浅小、地上部分较大的植物(如仙人掌) D.根系浅小、生长快速的大叶植物(如白菜)
4.探究植被对环境中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影响,要用干湿计分别对裸地、草坪和灌木丛进行测量,获得的数据中起着对照作用的一组是
A、. 裸地 B. 草坪 C、. 灌木丛 D、.任意一组 5.下列不能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
A.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 B.鲫鱼体色与水的颜色保持一致; C.生活在雪地的北极熊的毛为白色; D.蚯蚓的活动使土壤变得疏松 6.下列实例不能反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是( ) A.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像;
B.壁虎身体的颜色与环境色彩几乎融为一体; C.企鹅生活在寒冷的极地,它的皮下有厚厚的脂肪 D.鱼离开了水一段时间就会死亡
7、雷鸟冬天换上白色羽毛,大大减少了被捕食的机会,有的时候冬季少雪,或
迟下雪,这种情况下,雷鸟换上了白色羽毛反而容易被捕食,这种现象表明了: (1) (2)
8、用本节课知识解释“大树底下好乘凉”。 9、请同学们根据课下的测量,完成下表 时间 地点 灌丛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 草地 相对湿度(%) 早晨 中午 傍晚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 裸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 (2)整理和分析测得的数据,画出一天内,裸地、草地和灌丛三处空气变化的曲线(三条):
(3)从表中反映的情况,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两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目标: 1.初步具有搜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尝试通过分析图文资料提高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2.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
情感目标: 1.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活动自己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了解生态保护的紧迫性,认识到提高环保意识的重要性。爱护我们的家园——生物圈。
3.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学习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 学习难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在书上划出)
1、什么是生态系统?
2、绿色植物为什么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3、动物为什么被称为消费者?细菌、真菌为什么被称为分解者? 4、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5、你能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吗? 6、什么是食物链?
7、食物链和食物网之间有什么关系? 8、你能举例一条食物链吗?
9、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怎样流动的?
10、你能结合教材说说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吗? 11、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会造成什么后果
二、合作探究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观察分析第23页课本插图,并讨论其中的思考题: 1.(1)树、昆虫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树桩最终会消失吗?
(3)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真菌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2.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3. 写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图解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1.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是 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2、形成食物链的条件
(1)表示的是________与_________之间的关系,与分解者没关系。 (2)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_____________,终点是_____________。 (3)箭头方向应指向:_____________。 3.通过22页“观察与思考”讨论:
(1)你连接的食物链有多少条?它们是互不相关的吗?
写出这这9条食物链: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