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1课《醉翁亭记》教案 苏教版

2025-04-27

《醉翁亭记》教案

【教材说明】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笔下,滁州琅琊山间醉翁亭周围早晚、四时的景色美不胜收;字里行间展露了作者在政治上遭遇坎坷而情怀旷达,保持善良美好的政治理想的胸襟。本篇文字优美,琅琅上口,悦耳怡人。

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引导学生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并理解其蕴涵。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2、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熟读成诵。 3、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肩负民族、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在朗读中疏通文意,力求当堂成诵 【教学难点】

太守为何而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作业】

第一题,查阅与作者相关的资料,了解欧阳修。

第二题,朗读全文。朗读的基本要求是:用普通话读;不错读;吐字清楚;声音宏亮。更高的要求是:句中停顿适当;处理好重音;富有感情。要注意“审辞气”,凭语感去体会语气。

1

第三题,利用课文注释,运用工具书,注音释义。若夫(fú) 第四题,了解写景、抒情的特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什么独特的魅力?现在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这篇美文吧

师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 二、文学常识: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问: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 “庆历四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问: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 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讲述: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庆历5年——1045年)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庆历六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欧阳修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耶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翁亭记》。

文章极其生动的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土,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来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

2

家”之一。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阳修作品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诗文集《欧阳文忠公文集》。

三、初步感知文章: (一)朗读指导

1、朗读本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对节奏,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①读到“也”字应有较大的停顿,并注意不同的语气。文中用了21个“也”字结句,大致表达了三种语气,(1)陈述语气(描述景物);(2)肯定语气(介绍人名);(3)感叹语气(直抒胸臆)。你能各举出一个例子吗?

②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联系《愚公移山》,读到“而”字注意分辨语气的轻重。指出下边句子中的“而”字哪个要重读,哪个要轻读。

(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2)朝而往,暮而归。

(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在理解文章的构思方法和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能读出词语、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恰当地表现文脉的贯通和文章的层次,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按大纲的要求,初中生要能顺畅地朗读文言文,读准字音是最基础的,更高的要求是:句中停顿适当;处理好重音;富有感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朗读训练,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3、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二)朗读训练

1、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生试读课文。

3

3、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5、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筛选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然后教师小结,归纳正确的意见,体现出教学民主和教学相长。课堂上情绪活跃而融洽。)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2、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4、再读课文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五、把握内容:

1、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明确:乐。

2、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乐?

明确: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滁人之乐。

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几种乐趣。 4、这几种乐中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以上几个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写的“乐”的主要内涵。最后一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适当讲解也是必要的;但不必发挥得过多,点到为止。)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争取背过。

4

2、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 (一)第一段:

1、叫一名同学朗读第一段:

朗读前提出要求:在懂得句意的基础上思考回答 “第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2、理解词语、句子: 3、理解内容:

(1)第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明确:第一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

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情怡山水的太守定的。

(2)这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这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3)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

图画角度: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视觉角度: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4)这一段里的名句是什么?把这句话改写成现代汉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的意思是: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二)第2段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理解词语、句子:

5

3、把握内容:

(1)第二段包含几层意思?

明确: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若夫日出……四时也。”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②“朝而往……无穷也。”写太守来此,无论春夏秋冬,都能赏获“山水之乐”,其乐趣无穷无尽。

(2)本段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明确:本段描写山间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3) 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两幅图景:“明”“晦”)及四季风光图(四幅图景):“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三)第3段

1、叫一名同学朗读第三段。

朗读前提出要求:在明白句意的基础上思考回答“第三段包含几层意思?” 2、理解词语、句子: 3、把握内容:

(1)第三段包含几层意思?

明确:本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至于……滁人游也”描写滁州百姓来此游山赏景一路上的欢快情景。②“临溪而渔……太守醉也。”描写太守与众宾客在此食野味,品洌酒,戏射下棋的“宴酣之乐”。

板书提示: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 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 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2)这段为什么写滁人之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明确: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

6

守之乐的另一因。(欧阳修在滁州写的另一文《丰乐亭记》中有言:“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3)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

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 写乐) 找出带乐的句子,

思考作者以醉写乐,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四)第4段

1、全班同学齐读第四段:

齐读前提出要求:在明白句意的基础上思考回答“这个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什么?”

2、理解词语: 3、分析内容:

(1)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2)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3)这个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这两个重要内容是:①太守自有为人所不知之乐,此即第三段所写的观赏山间四时之景之乐,尤其是第四段所写的见到滁人游山、与众宾客宴酣之乐。这个内容是全文主旨所在。②太守就是庐陵的欧阳修。篇末点出文中主人公太守即文章作者本人,至此,读者可知本文并非泛写山水,虚拟故事,而实乃欧阳修谪居滁州的生活、思想的写照。

(4)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五)总结提问:这篇文章抒写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怀?

明确:本文抒写了作者“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和赏景自适的旷达情怀。

7

二、学习写法:

(一)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讨论并归纳:

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二)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乌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怕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三)词语小结: “而”字的用法: 表并列泉香而酒冽(轻读) 表承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轻读) 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者(轻读) 表转折而不知人之乐(重读) “也”字的用法: 表陈述环滁皆山也。 表肯定山之僧智仙也。 表感叹在乎山水之间也.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下列加点字的拼音和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环滁皆山也(滁州) .

8

林壑尤美(山沟) .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草木茂盛) ..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水流动的声音) ..C、饮少辄醉(就) .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飘扬) .D、云归而岩穴瞑(昏暗) . 觥筹交错(酒杯) ..

3、下列句子中的“而”字应该重读的一句是( ) A、往来而不绝者 B、而不知人之乐 C、起坐而喧哗者 D、临溪而渔

4、下列骄散结合的句子朗读节奏处理有误的一项是:( ) A、野芳发/而幽香,佳水秀/而繁阴。 B、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C、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D、射者/中,奔者/胜,觥筹/交错。

第三课时

一、质疑问难:

(一)个人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困惑,请提出来,先小组内交流、解决。 (二)老师把握文章深度,及时补充、纠正、最后作出肯定。 1、写作特点:

(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

(4)结构严谨巧妙。

以“乐”贯穿全篇,并层层推进,前后照应。 2、本文的构思如下:

9

先交待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与命名由来。

①亭的环境: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由远及近) ②命名由来: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山水之乐 再观赏醉翁亭朝暮、四时之景的无穷乐趣。 ①景:朝→暮;变化无穷;春→冬,景色各异。 ②赏景:朝往暮归,其乐无穷。

描述太守与滁人、众宾游山同乐的情景和乐趣。 绘“与民同乐图”

滁人游:兴高采烈,生活富足 太守宴:众人动手,就地取材 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 太守醉:与民同乐,心满意足 最终收束全文,点明主旨

①归时景象:太守归→禽鸟乐(山间夕照全景)

②点明主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醉”“乐”统一) 3、注意古今成语的意义不同。

原文中一共出现了4个现在一直还在沿有的成语,但古今意义已大相径庭。这4个成语分别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前呼后应和觥筹交错。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义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多含贬义)。②水落石出:本意是水落下去了,石头就露了出来。现在比喻事情的真相大白。③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④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4、注意互文修辞格的运用。

“互文”这种修辞手法在古汉语里出现得较多,也是古汉语流传下来的一种古老的修辞。在人教版初语新教材第一册P152是这样定义的:“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上下文的意义互相交错、补充。”并举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为例加以说明。在《醉翁亭记》这篇文章里,共有两处这样的修辞手法。

二、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10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二)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达以文者,太守也。

1.这两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_》,作者_,____(朝代)著名文学家。 2.上文第(一)段“山间之四时”的“四时”指____。 3.上文第(一)段“乐亦无穷”的“乐”指( )

A.山林之乐 B.山水之乐 C.宴酣之乐 D.从太守游而乐 4.上文第(二)段中体现作背”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的句子是哪句? 三、积累佳句:

1、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出来,并说明理由。 2、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积累到摘抄本上,并背诵。 3、每人再积累五句“忧国爱民”的佳句。 四、课文小结: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作为一方太守的作者,目接山水之乐而乐,耳听禽鸟之声而乐,眼见滁州游人之乐而乐。这种带有\\\民胞物与\\\情调的宽广襟怀正是宋人\\\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理想的一种执著追求。

回顾全文,欧阳修的这篇《醉翁亭记》可谓是一篇千古名文,它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打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面对艰难的国运,欧阳修在逆境中不但努力治理滁州取得了可观的成绩,而且还以精美的文笔给我们留下了文笔,给我们留下了这篇宝贵的文化遗产,真可令人赞叹。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读课文,再一次体味文章的优美和作者的深情!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引入:滁州城—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亭

(醉翁之意不在洒,在乎山水之间) 写景: 朝暮四时之景——乐亦无穷

11

醉翁亭记 写人: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归来: 太守归 宾客从 游人去 禽鸟乐

12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1课《醉翁亭记》教案 苏教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儿歌教学有效性策略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