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原创阅读为基础的SNS+ twitter开放平台
目录
一. 什么叫SNS 二. Sns用户分析
三. 为什么要打造SNS+ twitter的社区模式 四. 起点、新浪模式分析
五. 建立一个怎样的SNS+ twitter原创阅读社区
什么叫SNS
SNS不是一个应用产品,而是一个象WINDOWS那样的技术平台。SNS可以在自身的平台上开发与很多应用产品开发商类似的产品,但这不是SNS的核心市场价值。SNS是为那些没有服务器资源,但有强大的信息创造能力,需要大量免费的网络应用程序的个人及小型公司提供的新型网络操作系统。那些拥有一台或几台设备的个人或公司,一经安装SNS就可进入一个崭新的网络世界。在这里,没有服务器统治信息的概念。
目前国内主要的SNS应用网站有以下几种类型:
平台类、商务类、文化类、工具类、社群类、校园与娱乐类。
目前国内主流的SNS产品:
UCS:优势社区软件,快速构建Web2.0社区和社会化网络平台
Ucenter Home:是Comsenz公司推出的论坛SNS产品,针对论坛用户提供SNS的平台。
Thinksns:ThinkSNS基于许多优秀的开源软件开发,提供全方位的社交网络解决方案。 OpenPNE中文:是株式会社手嶋屋和OpenPNE中文团队共同主持开发的开源sns引擎,在PC和手机上都可以免费使用。
SNS用户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份来自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用户行为分析数据: 性别:当前国内 SNS 网站用户中,男女用户比例约为 62.1%:37.9%,男性用户数量显著高于女性用户。对比 CNNIC 最新公布之男女网民比例(53.6%:46.4%)数据,SNS 网站在我国男性网民中的渗透率要高于女性网民。
年龄:目前 21-25 岁这一年龄组为 SNS 网站用户的主力军,占整体的四成以上(42.7%) ;其次为 16-20 岁年龄组,约为三成(30.6%) ;30 岁以下的用户占 SNS 网
站用户的 90%以上。
真实信息:主要个人信息中,姓名真实率为 53.8%;头像真实率达到了 91.3%。家乡/居住地的填写率最高(94.2%) ,年龄的填写率为 87.5%。仅有3.5%的用户留有电话;IM 为7.8%。
功能使用:目前 SNS 网站中,35.2%的用户进行了隐私设置。日志功能的使用率为 78.7%,相册功能为 66.2%。87.2%的用户参与了群组。而分享的使用率最小,为 15.3%。在一些小型 SNS网站里火爆的组件游戏,尚未成为主流 SNS 用户的选择,整体参与比例目前为 21.2%。
好友:SNS 用户的好友数量在 10 人以下的用户最多,占 25.1%;7 成用户的好友数量在 100以下;11.1%的用户好友数量超过 200 人。62.7%的 SNS 用户好友中女性好友多于男性好友。
用户好友性别分布状况与网站本身特点有关,垂直类或行业性明显的 SNS 网站中,男性用户占统治性地位,其用户的男性好友比例也相应较高。
为什么要打造SNS+ twitter的社区模式
一. 综合上述数据:男性用户远多于女性用户,30岁以下用户占主导地位,日志和照片功能
使用率高,原创所占比重大,垂直类SNS社区男性用户占统治性地位。SNS社区和网络文学原创,网文阅读群体的情况,基本吻合。
二. 微博&SNS社区成为拉动网站流量相当重要的新动力,目前网站外部流量来源中,搜索
引擎以84.7%远超35.8%的微博&SNS社区;从流量增长速度来看,两者的差距已缩小到57.2%-34.9%=22.3%;未来最看好的渠道占比中,差距进一步缩小到
58.2%-44.7%=13.5%。微博&SNS社区已成为网站流量增长的新动力。
三. 用户对互联网的需求绝对不是单一的,一个对网络文学有需求的用户,他需要的绝不仅
仅只是网络文学。基于阅读的SNS社区,能更好的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比如日志,照片,从而创建社交网络和工作网络,以及音乐,游戏等。同时作为一个自然人的存在,更容易和相同兴趣爱好者引起互动,聚集成团,也就是所谓的社团。如此一来,会产生更多更好的内容,以及产生意见领袖。随着用户自我价值的提高,就产生了新的需求:即对自媒体的需求。
四. 微博或类微博功能,是对SNS的良好补充。当类容累计到了一定的程度,以阅读为基
础的社区,有其特殊性和局限性,即使人气再好,实际上依旧是一个封闭的传播途径,所谓的开放,仅仅止步于站内。那么,开发类微博功能,与腾讯微博开放平台合作,是想双向互通,以及和腾讯其他社区产品的互相关联,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整合资
源,开拓高链式传播渠道,势在必行。
五. Sns社区+微博模式运营成熟,需要更多的APP应用引入,以满足用户更多的需求,在
自主开发阅读相关应用的基础上,开放开放数据服务接口 ,提供API服务,打造SNS+twitter的开放平台,将使平台集中共享全网大部分阅读资源,真正成为阅读门户社区。
起点、新浪模式分析
先说起点。起点作为中文原创门户的龙头,率先在其社区推出了SNS+twitter模式,但是毫无疑问他是失败的,社区使用率极低,几乎没有互动,于是产生了这样的言论,网络原创,作者要做的只是写书,而读者的目的只是看书,以阅读为基础做SNS+twitter社区,没有出路。实际并非如此,造成起点社区升级失败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与核心有竞争力的产品契合不密切,没能将资源优势最大化。在起点的原创页面,除
了通过用户昵称接入,没有其他社区接口,而在社区个人中心,除了作家专区和书架,
以及与读书相关的认证,几乎没有其他任何关于起点原创文学的内容接口,无法体现出这是一个阅读社区,这很令人费解。
二.缺乏对用户的有效引导和多样化服务,尤其是有较强参与性活动的缺失。在起点原创
页面,没有在任何功能模块,用户必要行为中插入对社区的引导,无法针对现有用户进行导入。除了游戏,缺乏其他多样化的服务,尤其缺失互动性话题的引导,社团功能,
以及相应的活动,无法形成互动,聚集人气。
三.作为网文行业的龙头,起点固步自封,不愿开放平台,资源共享。而其自身传播途径
有限,是一个封闭的渠道。起点着力于强化他的原创文学内容生产,对社区投入的力度很弱,而且设定的受众单一,不具备多层次人群爆炸性的传播基础。封闭在一个较小的网文作者领域,而忽视了他的主要用户群体和付费用户群体,普通读者和VIP读者。
起点也许只要做一步,和新浪微博或腾讯微博合作,将起点包装成一个应用投放到这两个开放平台,或者选择其中一家进行双线关联。就会大大拓展他的传播途径。将内容输送出去,同时获得更多注册用户。但是起点有其固有的骄傲,所以他不愿意这么做,不愿意分享。
再说新浪。其实,在新浪微博崛起之时,新浪读书就最先开始把读书和微博在功能上进行关联。从界面和功能上看,新浪要比起点做得好很多。首先,每本书的页面都有“推荐到微博”、“微书评”、“作者微博”等功能,并为签约作者提供认证和微访谈,一方面帮助作者完成人气积累,一方面让作者获得极大的成就感
但是,新浪忽视了一个问题,在具备了完备的功能,和强大的传播平台之后,虽然通过界面,活动,营销手段对用户进行引导,但是他的引导并不能面向所有的用户。在作者中使用和微博相关功能按钮的寥寥无几,或许是没注意,也可能是不会用。因为对于作者来说,可能直接从作者专区进行写作发布,对于读者来说,不一定会主动为作者做宣传推广。而犹豫缺乏SNS社区,基于微博平台的活动,往往具有时效性,不利于保存,也无法跟进,无法产生长期效应,无法造就意见领袖,社团领袖,同时用户群体(包括作者与作者、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读者)之间,还是无法形成长期有效的互动。新浪即将推出的各个垂直领域微博社区,或许将对此有所改进。
建立一个怎样的SNS+ twitter原创阅读社区
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坚持用户体验第一;话题和活动的引导将贯穿始终
Bbs
初期存在形式,主要立足于网络原创文学这个点,完成原始人气积累,以及内容、社区文化沉淀。
SNS社区
社区人气累积到一定程度之后,升级为SNS社区,根据用户特点,从阅读的基准点发散开去,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产生更多更优质的内容,产生社团和意见领袖。分析用户行为数据,APP应用的开发和引用,和腾讯各类社区产品的互通,互为应用,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及社团的吸纳建设,成为主要工作,目的为打造阅读行业第一社区。 Sns+twitter
基于SNS社区产生的高人气,高互动,高产出,推出和腾讯微博互通的类微薄产品。打开传播途径,满足用户更多的需求,同时获取更大流量和更多注册用户。大型活动和互动性话题,成为当期工作重中之重。通过话题和活动,完全可以做到垂直领域第一微博。 以阅读为基础的SNS+ twitter形式开放平台
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在高人气,高产出,多渠道,高链式传播的基础上,通过API服务,开放平台的建立,一举奠定网络原创社区第一门户的地位。引入和完善各种阅读相关应用,吸纳中小型原创网站投放开放平台,商务合作成为工作重点。争取让用户通过平台共享全网40%以上的阅读资源。
一些不能忽视的细节:
一. 用户体验度始终放第一位,用户行为分析研究需长久进行
无论在任何阶段,任何情况下,产品设计必须把用户体验度放第一位,定期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并反馈,以期为用户提供更便捷、舒心、全面的服务。 二. 与阅读,原创功能页面紧密结合,对用户行为进行引导
在功能上,结合起点新浪两家之长。起点的社区功能相对完善,新浪的原创页面相对完善。将其合二为一,互相取长补短,完美结合。比如:在社区提供作者专区入口,读书乐园转入原创阅读页面,华夏日报转入话题资讯页面,提供阅读提醒,更新闹铃等阅读相关应用。在原创功能页面,作者提交章节时,可以弹出悬浮窗口提示同步到社区的阅读垂直领域微博或类微薄产品,同时同步到腾讯微博。作者可以@编辑申请推荐、上架等,读者发书评默认@作者并同步到华夏社区的阅读垂直领域微博或类微薄产品,同时同步到腾讯微博。根据微博和SNS社区特点,鼓励作者集结成团,鼓励读者参与书评。这其实解决了起点社区和阅读页面契合度不够,新浪对用户主动行为缺乏引导的问题。 三. 与腾讯其他社区产品的打通,开发微博或类微博功能实现与腾讯微博双向互通
此处无需赘述,和腾讯其他社区产品的打通,可以短期带来大量流量,完善能过户社交网络和工作网络,同时给其他社区产品输送内容,产生流量,互为推广。和腾讯微博互通,而且必须是双向互通,只要是华夏的注册用户,默认在两个平台发布信息以及转发评论数据,人际关系及时互通,在腾讯微博显示来自华夏书网,在华夏书网显示来自腾讯微博。这个功能目前新浪微博和榕树下微博已经实现。
这里提到一个功能和想法:及同步获取QQ客户端数据,直接邀请QQ好友加入社区,或阅读书籍,作者可以省去复制链接一个个好友粘贴推广。可以结合积分道具系统,基于邀请奖励。比如邀请50个好友奖励月票一张。
四. 认证体系和勋章的开发设计
针对阅读群体,推出多套认证体系,作者,活跃读者,书评人,意见领袖。
同时推出多种勋章及勋章升级体系,如:码字狂人,码字多少可获得初始勋章,再码多少可以升级。
五. 话题和活动对用户的引导
社区运营务必时刻构思和制造互动性话题,并根据情况实时跟进,制造热点。策划与阅读相关,参与性强,富有娱乐性,门槛相对较低的活动,引导用户积极参与社区功能使用,并产生互动,制造营销事件素材。常规活动和品牌活动,线上活动和线下活动,有机结合,形成不间断热点和持续高潮。活动不仅仅因为人气而活动,活动的目的除了提高人气,更要推出产品,营造口碑,制造影响力。 六. 营销和推广必不可说,无互动,不营销
好的东西要拿到台面上,话题,活动,热点事件和人物,要及时在站内推广,同时通过腾讯平台以及其他平台,社区,BBS,微博,广告置换等,传播出去,才能收获更多的关注和用户。网络整合营销必不可少。需要注意的事,营销不仅仅是把软硬广告砸出去,后续的互动跟进才是决定广告效果的关键因素。
一个难题:
如何实现BBS到SNS的平稳过渡,避免因为数据丢失、改变用户习惯等而伤害用户。
以上为个人对华夏书网社区运营的一些个人看法以及简单思路。有诸多不成熟之处,请海涵及斧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