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25诗词五首导学案新版语文版

2025-04-27

25.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诵读、默写。 能理解叙事诗的大意。积累“挂罥、对面、得、丧乱、何由彻、突兀”的意思。(重点)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中表达出来的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厦”,都能安居乐业的思想情感。(难点) 【知识链接】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因其做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其人格高尚,忧国忧民,诗艺精湛,又称“诗圣” 。著有《杜工部集》,著名的诗篇有《三吏》、《三别》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歌, 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通称“歌行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这首诗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这是一首即事抒情诗。 一、【预习导学】

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秋高:秋深 忍能:竟忍心 俄顷:一会儿

丧乱:战乱,特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 彻:通宵 安得:哪里能得到。 广厦:宽敞的大屋子 庇:遮蔽,保护 俱:都 突兀:高耸的样子 见:同“现”。 足:满足。 二、【合作探究】

1.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每一小节的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尝试给每一小节加一个小标题。

秋风破屋 卷走茅草——痛惜焦急 群童抱茅 诗人叹息——无可奈何

屋漏床湿 彻夜难眠——悲痛凄苦 推己及人 忧国忧民——博大胸襟

2.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不少于两句)。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A. 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

B.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C.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

D.关心人民疾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三、【小结】

四、【课后提高】

1.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C )

A.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 B.第一节五句,诗人寓情于客观描写之中,表现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 C.第二节五句,是对第一节的补充,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D.“忍能对面为盗贼”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

2.填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自经丧乱少睡眠”指的是安史之乱(历史事件),表明作者急切实现愿望并非为了一己私利(诗人为理想而献身)的句子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诗人关怀民生疾苦的宽广胸怀(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美好理想)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你还知道哪些忧国忧民的名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 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第二课时 《过故人庄》《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诵读、默写。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积累“过、具、把、还、就、无时”的意思。(重点) 2.比较体会两首诗主题语情感的异同。(难点) 【知识链接】

1.孟浩然( 689---740 )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齐名,代表作《过故人庄》,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诗人一生没有作过官,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来到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 , 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其诗风平易清淡,有超妙之趣。

主题:叙述作者到农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描绘了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老朋友的真挚友谊及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著作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300多首,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诗人因推助张俊北伐,被罢归故里,诗人心中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

主题:表现了农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作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一、【预习导学】

结合注释,理解两首诗歌大意。

二、【合作探究】 (一)合作探究活动一

1.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

——开轩面场圃(多写“把酒话桑麻”一句不算错)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

作一简短赏析。

——从景物描写的视角、修辞手法运用、词语的精炼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

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二)合作探究活动二

1.诗人游山西村有哪些亲切感受? ——景色优美、民风淳朴、主人好客。

2.诗的颔联写景中蕴涵哲理,是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句,就此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当人生遇到挫折,身处逆境时,只要充满信心,振作起来,就能摆脱困境,迎来光明和希望。 三、【小结】

四、【课后提高】

1.对《过故人庄》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一二句写朋友邀我作客,“具鸡黍”、“至田家”,表现了老朋友之间真挚的感情,洋溢着愉悦的田家情趣。

B.三四句写风光。绿树环抱着村庄是远景,郭外青山逶迤是近景。由近渐远,景色开阔,气氛清幽淡静。

C.五六句把酒闲话,轩窗一开,扑到眼前的是谷场和菜圃,远处是绿树青山,知心朋友们喝着酒,谈谈农事,风儿阵阵送来泥土和庄稼的气息。这田园风味简直叫人陶醉!

D.七八句写诗人告诉朋友:重阳节我还要到你家,和菊花酒。朋友间融洽的感情、诗人对田园的喜爱溢于言表。

2.下面是对《游山西村》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句是( C )

A.这首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记叙了当地的风俗及山西村主人的盛情款待。 B.三四两句诗流传最广,写了山西村周围的景色,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簇拥的景象。现在作为成语富有生活哲理。指遇到困难前途渺茫时,不丧气,只要坚持不懈,会生出许多希

望。

C.这首诗结尾与开头呼应,写如果有机会要“闲乘月”、“夜叩门”,但说得不肯定,说明再也没有希望了。

D.这首诗说明了游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虽是写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形成鲜明的对比。

3.“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与《过故人庄》中“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意境相似。

第三课时 《渔家傲》《浣溪沙》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诵读、默写。在把握大意、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能体会边塞诗歌的特点。 (重点)

2.能体会守边将士的英雄气概和思乡之情。能体会苏轼被贬黄州时候的情感。(难点) 【知识链接】

1.《渔家傲》写作背景: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主题:表现了守边将士的英雄气概和思乡之情,也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2. 《浣溪沙》写作背景: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主题:通过描写暮春三日兰溪雨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一、【预习导学】

结合注释,理解两首诗歌大意。

二、【合作探究】 (一)合作探究活动一

1. 范仲淹所作的《渔家傲》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致?从哪句词体现出来的?

描写的是边塞之景,“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塞下”交代了写作的地点,“秋来”写了时间。“风景异”概括了这里景致的特点。

2. 词分为上阕和下阕,本词的上阕以“异”字统领全文,词中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

“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里着重表现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与中原大不相同。

(1)雁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极言边塞之地的荒凉,反衬将士们条件艰苦。

(2)号角凄厉。“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夹杂着风吼、马嘶的声音,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

(3)重山叠嶂。交代了他们所在的地理位置,坐落于群山之中,处于偏远之地。

(4)孤城紧闭。“孤”不仅仅交代所在城池的环境,也是自身心境的写照。“闭”写出“孤城”的冷落、警戒气氛,呈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

3. 下阕则围绕一个“情”字展开,结合语句体会词人当时的情感。

(1)思乡之情急切。“浊酒一杯家万里”,“浊酒一杯”,举杯消愁,消思乡之愁苦;“家万里”,可是家却在万里之外,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突显急切的归家之情。

(2)建功之心强烈。“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山名,即杭爱山,今蒙古国境内。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后汉书·和帝纪》)。词意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然而要取得胜利,更为不易。由此可以体会出作者的爱国之情。

在这双重情感的积聚下,使人夜不能寐。“羌管悠悠霜满地”,于是听到羌笛悠扬的声音,看到寒霜满地的景致。“将军白发征夫泪”也体现出将士们长期驻守边塞的劳苦和感伤之情。 (二)合作探究活动二

1.《浣溪沙》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

——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优美洁净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之情。 2.下阕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三、【小结】 四、【课后提高】

1. 选出对《渔家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写的是秋天到了西北边塞地区的风景与中原地区大不相同,衡阳地方的大雁飞走了,周围边塞的各种声音连同军中的号角一同响起。 B.“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的情形,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借东汉大将“窦宪追匈奴”的典故,表现出了战士们的报国激情。

D.“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他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2.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划,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八年级语文上册25诗词五首导学案新版语文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024版《188套重组优化卷》高考化学总复习2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