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操作系统(1)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创建快捷图标。
2. 了解像素与禽分辨率的概念,调整屏幕分辨率。 3. 能通过操作对计算机进行简单的维护与管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创建快捷图标、利用“控制面板”维护与管
理计算机系统。
2. 教学难点:像素与分辨率的概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像素、分辨率的概念。 2、演示讲授法
3、观察法、交流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环境:电脑室(2)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加上老师的讲解,达到 巩固,提高的目的。 导课 1、阅读教材P37,思考以下问题: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2、小结:根据学生的回答,完善补充,导入新课。 3、课件显示课题:探究操作系统。 阅读、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明确活动主题 创建桌面快捷图标 1、阅读教材P38页。 2、提问:为什么要创建快捷图标? 3、讲授:什么是快捷图标? 4、演示: 单击“开始”—“程序”—“Microsoft Office”---“Word 2003”单击右键选择“发送到”—“桌面快捷方式”。 5、出示任务: 为D盘“七年级(1)班作品”创建桌面快捷方式。 仔细观察,认真聆听老师讲解。 学生练习,
6、巡视,指导。 7、思考:如果将刚刚创建好的“七年级(1)班作品”的快捷图标删除,请问文件夹还存在吗? 8、小结: 如果桌面上布满了各种程序的快捷方式,美观吗?如何处理呢? 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快速打开程序。 互相帮助。 明确任务,老师演示,提高学习效率。 1、阅读教材P39页。 2、讲授: (1)像素:像素是组成位图图像的最基本单元,是一个小的方形颜色块。像素的大小与图像的分辨率有关,分辨率越高,像素点就越小,图像就越清晰。 观看演示 (2)显示器分辨率:是指显示器所能显示的点阵数的多 少。在数码相机中分辨率越高,拍出的画面也就越精细。 任务驱动,小 什么是像3、演示: 组同学协作 素、分辨率 右击空白处—单击属性---屏幕分辨率调整分辨率---完成 明确任务,单击应用。 协作完成 4、课件显示任务: 打开显示属性窗口设置选项卡,分别将屏幕分辨率调整成:800*600,1024*768,颜色质量为最高32位,观察两种不同的效果屏幕显示。 完成教材P39创新活动。 1、引言:Windows除了给我们提供图形化的人机交互界面,它还为我们提供了一扇走入计算机系统的“门”,可以从这里入手来改变计算机系统环境的设置——控制面板。 2、讲授“控制面板”的功能及打开控制面板的方法。打开控制面板,然后介绍控制面板窗口中的工作图标,对“外观和主题”、“打印机和其它硬件”“用户账户”等的各项功能简要的介绍。 3、阅读教材P40 4、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设置电源方案? 5、出示任务:将本台计算机的电源使用方案设置为最少电源管理。 6、巡视、指导。 7、讲授:如果不满意系统提供的“电源使用方案”,用户可以自定义电源使用方案。 8、讲授:设置电源使用方案。 9、引导学生阅读P41 10、说一说待机与休眠的区别。 聆听老师讲解。 明确任务,完成操作。 通过设置电源管理方案,提高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 认识控制面板
怎样调整虚拟内存 阅读教材。 1、阅读教材P41活动主题二。 思考,回答2、思考:什么是虚拟内存?为什么要设置虚拟内存? 3小结:当出现虚拟内存不足或太小的提示时,可以通过问题。 设置合理的虚拟内存大小来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性能。虚拟内存即拿出一部分硬盘空间来充当内存使用,这部分硬盘任务驱动,通空间即为虚拟内存。 过调整虚拟4、引导学生完成教材P42“调整虚拟内存的操作” 内存,提高计5、巡视、指导。 算机性能。 6、点评学生操作。 7、显示任务: 修改虚拟内存大小为系统管理大小; 修改系统电源使用方案,观察计算机的工作情况。 师生共同总结本活动的学习内容: 根据需要,在桌面上创建应用程序的快捷图标(快捷菜单); 为获得更好视觉效果,调整屏幕分辨率; 调整虚拟内存,提高计算机性能; 总结 回顾本活动主要学习内容,与老师一同小结 通过总结,梳理知识技能。
教学反思:
第8课时 探究操作系统(2)
教学目标:
1.
2. 3. 4.
熟练掌握文件名的命名规则。 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区别。
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答理文件的方法。 学会使用资源管理器管理文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利用“控制面板”维护与管理计算机系统,
学会创建文件、学会使用资源管理器管理文件。。
2. 教学难点:文件的命名规则、认识文件类型、理解Windows操作系统管理文件的方法。
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文件的命名规则。 2、演示讲授法
3、观察法、交流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环境:电脑室(2)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加上老师的讲解,达到 巩固,提高的目的。 通过老师讲授、示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学会高效地操作计算机。 导课 1、阅读教材P43,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 2、思考: 文件和文件夹的意义和作用 课件展示任务:文件和文件夹的识别 阅读、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明确活动主题 文件和文件夹的识别 1、阅读教材,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文件和文件夹的意义和作用。 2、小组代表交流讨论结果。 3、小结: 文件是计算机中的数据在外存储器上的一种组织形式。 文件夹是一种包含文件的容器,其作用主要是便于用户分类存放文件和管理文件。 4、阅读教材P43,学习文件命名规则。 5、练习: 判断以下文件名的正误 在书写文件名时,哪些答不能使用? 1、阅读教材P43常见的文件类型与文件 2、讲授:打开文件夹,分析常见的文件扩展名 3、讲授:认识不同类型文件的默认图标 4、交流: 根据文件图标,说出文件类型 想一想,是否可以随意改变文件扩展名? 5、针对学生回答进行小结。 1、展示:D盘上存放许多各种类型的文件,如文本、程序、声音、视频、动画等,还有一些文件夹。 2、阅读教材P44,了解文件管理的知识。 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识别文件类型 学会识别不同的文件类型。 通过讲解、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融入学习中,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文件管理规范化
学生观察,通过各种类明确任务。 型的文件堆 放,引导学生
3、讨论:为什么要进行文件夹结构规划? 4、小结: 文件规划管理的意义:各种类型的文件混杂放在一起,不易查找,影响使用效率,规划管理,方便查找。 5、出示任务:按P44方案一、方案二的要求将D盘下的图片资料、生平简介进行规划管理。 分别建立文件夹 再在文件夹内建立子文件夹 6、老师巡视,个别指导。 7、小结:点评学生的操作。 8、讲授:分析方案。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5步骤3. 2、讲授:资源管理器是Windows系统提供的资源管理工具,我们可以用它查看本台电脑的所有资源,特别是它提供的树形的文件系统结构,使我们能更清楚、更直观地认识电脑的文件和文件夹,这是我的电脑所没有的。同时,在资源管理器中还可以对文件进行各种操作,如打开、复制、移动等。 3、完成教材P46的①-③,依据教材提示的步骤进行操作。 4、小结: 演示创建文件夹,移动、复制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强调复制和移动文件操作方法的异同点。强调移动文件和复制文件的特点。 演示更改文件名和文件夹名称的方法,强调文件扩展名的用途,不得随意更改。 5、讲授:强调删除文件的破坏性,提出文明使用计算机,不要恶意删除文件;谨慎操作,不要误删除文件。 如果删除的不是本地硬盘上的文件或文件夹,如可移动盘中的文件或文件夹,将被 永久删除,不易恢复。 6、学生交流: 移动文件和复制文件有哪些不同? 为什么不能随意删除计算机中的文件? 更改文件名应注意哪些问题? 7、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小结。 7、显示任务: 为本学期的学习建一个文件框结构,将填入P47表格中; 在新建的相应文件夹中创建文本文件、并重命名。 师生共同总结本活动学习内容: 文件命名规则 规划文件夹结构,分类整理电子文档 使用资源管理器管理文件 讨论 明确学习任务,合作完成。 认真听讲 共同交流 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树立合理、规范管理文件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通过交流、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使用资源管理器管理文件 总结 回顾本活动主要学习内容,与老师一同小结 通过总结,梳理知识技能。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