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苏教版) 教学案——“我有一个梦想” 专题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点,积累“是、疾、见、过”四个文言实词在文中的义项,积累两种句式: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
2.学习引用名言和运用比喻来增强说服力的特点。
3.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和用仁义教化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二、预习要求
(一)《论语》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年轻时曾做过“委史”(管理粮仓)与“乘田”(管理牲畜)。虽然生活贫苦,但他好学上进,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由于他知识渊博,开始授徒讲学,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主管司法),不过,为时不长,又被迫辞职。开始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可终不见用,甚至被当时一些人视为迂腐而不切实际的理想家。直到近七十岁,他才返回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诗》《书》《礼》《易》《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论语》的版本很多,初学者可以阅读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中华书局),此书后面附有《论语词典》,为研读《论语》提供了便利。如果想深入钻研,还可看程树德著《论语集释》等。另外,在读《论语》之前,不妨找近人所著的中国哲学史(如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的有关章节来读一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
(二)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
第 1 页 共 5 页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苏教版) 教学案——“我有一个梦想” 专题
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三)解题:《季氏将伐颛臾》 这一句话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要讨伐颛臾。春秋时鲁国有一著名的历史事件,称为“三桓犯上”。鲁庄公有第三人:庆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势力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
三、课堂问题探讨
1.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是持反对态度的,文中那句话可以看出?他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第 2 页 共 5 页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苏教版) 教学案——“我有一个梦想” 专题
2.第二段中,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孔子又是怎样批驳的? 3.批评了他们,作为老师还得给他们讲讲道理,孔子深情地展望了仁政的美好愿景。请同学们具体说说孔子的愿景?
4.请找出一个表现孔子高度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的语句。
四、文言知识积累
1.掌握下列文言虚词 (1)之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③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④是社稷之臣也。 ⑤是谁之过与? (2)而
①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④不患寡而患不均。 ⑤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第 3 页 共 5 页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苏教版) 教学案——“我有一个梦想” 专题
(3)且
①且在邦域之中矣。 ②且尔言过矣。 (4)为
①何以伐为?
②后世必为子孙忧。
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5)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①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②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③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受制于人?? ④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a.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同现代汉语。
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b.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
2.文言实词 (1)是
觉今是而昨非 是又在六国下矣 自言本是京城女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无乃尔是过与 (2)疾
君有疾在腠里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3)见
事不耳闻目见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4)过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无乃尔是过与
第 4 页 共 5 页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苏教版) 教学案——“我有一个梦想” 专题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应怎样解释?它们的用法有什么特点?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既来之,则安之。 ..
4.翻译下列句子,想一想要注意哪些问题。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翻译:
2.无乃尔是过与? 翻译:
3.何以伐为? 翻译:
4.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力,不能者止。” 翻译:
5.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翻译:
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