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集宁一中(东校区)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

2025-04-28

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48分)

1.2015年9月11日至20日,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成都举办。各少数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博览会上的少数民族展厅别具特色,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②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④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A.①② C.①④ [答案] C

[解析] ②不合题意,题中事例表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点,并没有涉及源远流长的特点。③错误,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并没有消失。故选C。

2.“新中装”在北京APEC会议上闪亮登场。“新中装”将民族传统、中国风范、领袖气质、东方元素等要素融入其中,承载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表达了中国当代的国家精神和崭新的国家面貌,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誉。这表明( )

①健康向上的文化总是会被人们主动接受的 ②传统文化有稳定性但具体内涵能因时而变 ③中华文化既保持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时代性 ④不同文化之间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A.②③ C.①③ [答案] A

[解析]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们要积极主动地感悟健康向上的文化,①是错误的;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A。

3.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用电脑打字方便、快捷,有人提出可以放弃汉字的书写。但学者指出,在电脑时代,我们还是要多写字,写好字。当汉字逐渐地在我们的手下变得生疏的时候,也许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遗失的时候。这是因为( )

①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B.①④ D.②④ B.②③ D.③④

②汉字是世界上运用人数最多的文字 ③汉字具有象形和表意的特点 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A.①② C.①③ [答案] D

[解析] 当汉字逐渐地在我们的手下变得生疏的时候,也许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遗失的时候。这句话强调了汉字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关系,所以①④符合题意;②③强调的是汉字使用人数和特点与题意没有必然关系,所以不选。

4.“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①② C.②③ [答案] A

[解析] “文化是自己国家的一张王牌”强调文化的生命力,②当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体现中华文化的历史悠久,①当选;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它的具体内涵会因时而变,③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与经济的关系,④不选;故选A。

5.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

A.包容性 C.民族性 [答案] A

[解析] “和而不同”是说意见可以不同但要和睦相处,要善于求同存异。从文化关系的意义上看,这就是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最高境界。“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点。B、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6.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取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A.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B.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 C.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B.阶级性 D.地域性 B.①④ D.②④ B.②③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题中的京剧是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取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A项只强调了一脉相承,没有体现吸收借鉴和包容,C项在题中无体现,D项说法错误。故选B。

7.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战后,中国一直致力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反法西斯战争,中国功不可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具有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今年,我们高规格地开展纪念活动的文化价值在于( )

A.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B.以实际行动有力回击日本否认、歪曲和美化侵略历史的言行 C.传递中国人民爱好和平、捍卫和平的正能量 D.表明中国政府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决心 [答案] C

[解析] A项中的改革创新与题意不符。B项不是文化价值。题干中我们高规格地开展纪念反法西斯战争活动的文化价值在于传递中国人民爱好和平、捍卫和平的正能量,C符合题意。D项是政治的角度,不是文化的角度。

8.“要么在和家人团聚,要么在回家团聚的路上。”这是对亿万中国人为了能与家人吃一顿年夜饭,不管多远都奔波回家团聚情结的真实写照。这种情结体现了( )

A.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B.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性 C.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D.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独领风骚 [答案] C

[解析] 材料表明了中华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故C项符合题意;本题材料并未涉及中华文化包容性、多样性、地域性以及博大精深的问题,故A、B、D三项不合题意,不能入选。故选C。

9.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黄河流域80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180万平方公里,而当时世界上所有文明流域加起来的面积也只是中国的1/15。所以,气魄、宏伟的统一文明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由此可见( )

①中华文化就是中华文明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④我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② C.①③ [答案] D

B.③④ D.②④

[解析] ①认为“中华文化就是中华文明”的观点错误,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将二者等同;③认为“中华文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的观点错误。故选D。

10.古老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下列内容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

①我国的园林艺术在世界上无与伦比

②我国的文学艺术历史辉煌悠久、内容丰富绚烂、风格鲜明独特

③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描绘了魏、蜀、吴三国大约半个世纪的纷争和兴衰过程 ④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A.①②③ C.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我国的园林艺术在世界上无与伦比,这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①②④符合题意;③不符合;故选B。

11.读图表: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李约瑟《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时间 比例 公元前6-公元前1世纪(春秋到西汉) 50% 公元1-400年(东汉到东晋) 62% 公元401-1000 (南北朝到北宋初年) 71% 公元1001-1500 (北宋到明中期) 58% B.①②④ D.②③④

图表说明了中国古代科技( ) A.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B.具有整体性、实用性特点 C.对人类的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D.是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精神力量 [答案] C

[解析] 本题图表中的数据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人类的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中“始终走在世界前列”的表述不科学;B、D两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选C。

12.荣获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的海口骑楼老街始建于1849年,融琼州海峡北岸内陆建筑文化与南洋建筑文化于一体。骑楼适应当地气候特点,一楼廊道既可遮蔽阳光,又可躲避风雨。散发着建筑文化芳香的海口骑楼( )

①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②彰显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魅力 ③是海南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要载体 ④表明地域文化的性质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 A.①③ C.②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说明海口骑楼彰显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魅力、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①②正确;③说法错误,排除;④说法错误,因为地理环境影响地域文化的性质,并不是决定作用;故选B。

13.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至关重要的是我们拥有遇难不惧、化危为安的“中国精神”。作为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中国精神”( )

①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②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③能够转化为民族崛起的强大物质力量 ④以改革开放、锐意创新为核心 A.①②③ C.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④错误,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故选A。 14.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根本就在于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中国精神铸就民族之魂,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必定坚不可摧、巍然挺立。中国精神( )

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②古已有之,亘古不变 ③可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 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 A.①③ C.①④ [答案] A

[解析] 材料体现了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可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②说法错误,中国精神不断增添时代内容;④说法错误。故选A。

15.天道酬勤,“勤”应是孩子的必备素质,但如今“勤劳”却被质疑,勤劳挣钱被认为是“死脑筋”;勤奋学习被嘲笑为“不聪明”;勤恳工作被定义成“有点傻”,加强勤劳教育迫在眉

B.②③ D.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B.①② D.③④

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决定因素,是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的强大精神力量。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成就告慰英烈、开启未来。

(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作为中学生应如何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10分) [答案] (1)①勤劳勇敢、爱国主义。(2分)②团结统一、勤劳勇敢。(2分)③自强不息。(2分)

(2)①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中学生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2分)

②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学生应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2分)

③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中学生既要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2分)

④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2分)

⑤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2分)

[解析] (1)大学的校训都源自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中的格言,它们实质上是民族精神在本校的体现和具体化。此题比较容易解答,依据大学的校训一一对应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即可。重庆大学校训对应勤劳勇敢、爱国主义;广西大学校训对应团结统一、勤劳勇敢;武汉大学校训对应自强不息。

(2)抗战精神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之一,此题以纪念“九一八事变”83周年作为背景材料,要求回答中学生应如何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其实是考查教材中的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只要熟记教材知识点,规范答题即可。

28.2015年暑假期间,某校高二年级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先观看了八达岭长城记录片,后准备开展“长城与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班会。老师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为班会做准备工作。

第一小组在图书室查阅到如下信息:在联合国大厦内,悬挂着中国政府赠送的巨幅长城挂毯。他们了解到巨幅长城挂毯送给联合国,是因为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长城的坚固雄伟、蜿蜒数千里,正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奋斗、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力、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第二小组在网上查到如下信息:中国长城是世界著名建筑,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周围的景观正受到过度开发的威胁,影响了长城建筑的完整和完美。

假如你是该班一位成员,请你参与完成下列问题:

(1)请结合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的理解。(4

分)

(2)加强长城保护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你认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有哪些?(9分)

[答案] (1)①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2分)

②长城的修建过程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团结勤劳、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精神,长城的作用则体现了劳动人民爱好和平、刚毅勇敢、维护国家统一等精神,这些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统一的,因此我们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2分)

(2)意义: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3分)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3分)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3分)

[解析] (1)解答本题时要审读设问,明确答题方向,审读材料,找准切入点,设问中主要要求分析为什么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阐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其次从长城的修建和长城的作用两个方面加以论证即可。

(2)考查课本基础知识,为考生记忆知识点,较为简单。作答时要注意审读设问,明确答题方向,本题设问的主要指向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答时需要注意从意义角度进行分析论述,并归纳总结答案即可。


内蒙古自治区集宁一中(东校区)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本科生理学期终考试试卷及答案D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