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安全技术实务学习笔记
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 1.1、燃烧基础知识 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燃烧定义 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充分条件 一定量的可燃物、氧化剂(助燃物)和温度(引火源)。 1、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助燃物)和温度(引火源)。 必要条件 2、有焰燃烧发生和发展需四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温度和链式反应。 引火源 明火、电、雷击、高温、自然物质。 1、着火①点燃②自然(化学自然、热自然)。2、爆炸:最主要的特征爆炸点周围发生剧烈的压力突燃烧类型 变,这种压力突变就是爆炸产生破坏作用的原因,爆炸主要指化学爆炸 是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闪点 越大,反之则越小。闪点<28℃的为甲类;闪点≥28℃至<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 易燃液体的燃点一般高出其闪点1~5℃,固体的火灾危险性大小一般用燃点来衡量 燃点 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就越大。 气体燃烧:①扩散燃烧的特点:燃烧比较稳定,扩散火焰不运动,可燃气体与氧化剂气体的混合在可燃气体喷口进行。②预混燃烧的特点为:燃烧反应快,温度高,火焰传播速度快,反应混合气体不扩散, 液体燃烧:易燃、可燃液体在燃烧过程中,并不是液体本身在燃烧,而是液体受热时蒸发出来的液体蒸气被分解、氧化达到燃点而燃烧,即蒸发燃烧。因此,液体能否发生燃烧、燃烧速率高低,与液体燃烧的方式的蒸气压、闪点、沸点和蒸发速率等性质密切相关。 及特点 ①闪燃②沸溢:沸溢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原油具有形成热波的特性,即沸程宽,比重相差较大;○原油中含有乳化水,水遇热波变成蒸气;○原油粘度较大,使水蒸汽不容易从下向上穿过油层。 ③喷溅:蒸气体积迅速膨胀,以至把水垫上面的液体层抛向空中,向罐外喷射 固体燃烧:①蒸发燃烧②表面燃烧(无火焰燃烧)③分解燃烧(先发生热分解,随后分解出的可燃挥发物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④熏烟燃烧(阴燃)往往发生只冒烟而无火焰,⑤动力燃烧(爆炸) 燃烧生成的气体一般有一氧化碳、氰化氢、二氧化碳、丙烯醛、氯化氢、二氧化硫等。 高聚物的燃烧产物:塑料、橡胶、合成纤维、薄膜、胶粘剂和涂料等,其中塑料、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被称为现代三大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在燃烧过程中伴有热裂解,会分解产生许多有毒或有刺激性的气体,如氯化氢(HCl)、光气(COCl2)、氰化氢(HCN)及氧化氮(NOx)。 燃烧产物 木材的燃烧产物: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气、甲酸、乙酸、一氧化碳等产物。 煤的燃烧产物: 金属燃烧的产物:挥发金属(如:Li、Na、K)在空气中容易着火燃烧。 燃烧产物的火灾中死亡人数大约75%是由于吸入毒性气体而致死的。燃烧产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成分,如一氧危害性 化碳、氰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这些气体均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燃烧产生的两种主要燃烧产物。其中,二氧化碳虽然无毒,但当达到一定的浓度时,会刺激人的呼吸中枢,导致呼吸急促、烟气吸入量增加,并且还会引起头痛、神志不清等症状。而一氧化碳是火灾中致死的主要燃烧产物之一,其毒性在于对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高亲和性,其对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气高出250倍,因而,它能够阻碍人体血液中氧气的输送,引起头痛、虚脱、神志不清等症状和肌肉调节障碍等。 除毒性之外,燃烧产生的烟气还具有一定的减光性。 一些主要有害气体的来源、生理作用及致死浓度 短期(10min)估计致来 源 主要的生理作用 死浓度(ppm) 木材、纺织品、聚丙烯腈尼龙、聚氨脂等物质燃烧时分解出一种迅速致死、窒息性的毒物 350 的氰化氢(HCN) 肺的强刺激剂,能引起即刻死纺织物燃烧时产生二氧化氮 (NO2)和其他氮的氧化物 >200 亡及滞后性伤害 强刺激性,对眼、鼻有强烈刺由木材、丝织品、尼龙以及三聚氰胺燃烧产生的氨气(NH3) >1000 激作用 呼吸刺激剂,吸附于微粒上的PVC电绝缘材料,其他含氯高分子材料及阻燃处理物热分>500,气体或微粒存HCl的潜在危险性较之等量的解产生的氯化氢(HCl) 在时 HCl气体要大 HF≈400 氟化树脂类或薄膜类以及某些含溴阻燃材料热分解产生的呼吸刺激剂 COF2≈100 含卤酸气体 HBr>500 强刺激剂,在远低于致死浓度含硫化合物及含硫物质燃烧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硫(SO2) >500 下即使人难以忍受 由聚烯烃和纤维素低温热解(400℃)产生的丙醛 潜在的呼吸刺激剂 30~100
一氧化碳对人的影响 影 响 情 况 在其中工作8h的允许浓度 暴露1h不产生明显影响的浓度 1h暴露后有明显影响 1h暴露后引起不适,但无危险症状的浓度 暴露1h后有危险 在1h内即会致死 CO浓度(ppm) 50 400~500 600~700 1000~1200 1500~2000 4000及以上 碳氧血红蛋白浓度(HbCO %) - - - - 35 50 第二章 火灾基础知识 定义 ★火灾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 B.类火灾:液体或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 火灾C.类火灾: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氢气、乙炔等。 分 类D.类火灾:金属火灾。如钾、钠、镁、钛、锆、锂等。 ★ E.类火灾:带电火灾。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如变压器等设备的电气火灾等。 F.类火灾: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植物油脂)火灾。 ①特别重大火灾:30≤死,100≤重伤,1亿≤损失 (多选) 火灾②重大火灾: 10≤死<30人,50≤重伤<100人,5000≤损失<1亿 事故分类③较大火灾:3≤死<10人,10≤重伤<50人,1000≤损失<5000万元 ★ ④一般火灾:死<3人,重伤<10人以下,损失<1000万元 原因 ①电气②吸烟③生活用火不慎④生产作业不慎⑤设备故障⑥玩火⑦放火⑧雷击 火灾 热传导、辐射和对流三种方式传播,并影响火势蔓延扩大。 蔓延 500℃以上热烟所到之处,遇到的可燃物都有可能被引燃起火。 ○烟气扩散路线:烟气在水平方向的扩散流动速度较小,在火灾初期:0.1—0.3m/s,中期0.5-0.8;烟气在垂直方向的扩散流动速度较大,通常1—5m/s;在楼梯间(烟囱作用)可达6-8m/s。 ○烟气流动的驱动力:包括室内温差引起的烟囱效应,外界风的作用、通风空调系统的影响。 途径 建筑火灾发展几个阶段 火灾蔓延的途径:①孔洞开口蔓延②穿越墙壁的管线和缝隙蔓延③闷顶内蔓延④外墙面蔓延 灭火基本方 法 ○初期增长阶段: ①着火点处局部温度较高②燃烧的面积不大③室内各点的温度不平衡④由于可燃物性能、分布和通风、散热等条件的影响,燃烧的发展大多比较缓慢,有可能形成火灾,也有可能中途自行熄灭,燃烧发展不稳定⑤火灾初起阶段持续时间的长短不定。 ○充分发展阶段:当房间内温度达到400~600℃时,室内绝大部分可燃物起火燃烧,这种在一限定空间内可燃物的表面全部卷入燃烧的瞬变状态,称为轰燃。轰然的发生标志着室内火灾进入充分发展阶段。 ○衰减阶段:在火灾全面发展阶段的后期,随着室内可燃物数量的减少,火灾燃烧速度减慢,燃烧强度减弱,温度逐渐下降,当降到其最大值的80%时,火灾则进入熄灭阶段。随后房间内温度下降显著,直到室内外温度达到平衡为止,火灾完全熄灭。 ①冷却灭火②隔离灭火将可燃物和氧气、火焰隔离。 ③窒息灭火:一般氧浓度低于15%就不能维持燃烧;空气中水蒸气浓度达到35%时,燃烧即可停止。④化学抑制灭火:可有效扑灭初期火灾。
第三章 爆炸基础知识 概念 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的现象,称为爆炸 1、物理爆炸:物质因状态或压力发生突变而形成的爆炸叫物理爆炸。如:蒸汽锅炉因水快速汽化,容器 压力急剧增加,压力超过设备所能承受的强度而发生的爆炸;压缩气体或液化气钢瓶、油桶受热爆炸等。 物理爆炸本身虽没有进行燃烧反应,但它产生的冲击力可直接或间接造成火灾。 2、化学爆炸(直接造成火灾,具有很大的火灾危险性) 分类 是指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爆炸现象。 1)炸药爆炸:化学反应速度极快,可在万分之一秒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完成爆炸, 2)可燃气体爆炸:①混合气体爆炸。②气体单分解爆炸3)可燃粉尘爆炸: 4) 核爆炸:由于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出核能所形成的爆炸,称为核爆炸。 1)概念:爆炸极限一般认为是物质发生爆炸必须具备的浓度或温度范围。对于可燃气体、液体蒸气和粉 尘等不同形态的物质,气体和液体的爆炸极限通常用体积百分比%或固体单位体积中粉尘的质量(g/m3) 等与空气混合后,遇火源会发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的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浓度极限。 2)作用:物质的爆炸极限是正确评价生产、储存过程的火灾危险程度的主要参数,是建筑、电气和其他 防火安全技术的重要依据。控制可燃性物质在空间的浓度低于爆炸下限或高于爆炸上限,是保证安全生产、爆 炸 储存、运输、使用的基本措施之一。具体应用有以下几方面: 极 限 ①爆炸极限是评定可燃气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依据,爆炸范围越大,下限越低,火灾危险性就越大;②爆炸极限是评定气体生产、储存场所火险类别的依据,也是选择电气防爆型式的依据:生产、储存爆炸下限<10%的可燃气体的工业场所,应选用隔爆型防爆电气设备;生产、储存爆炸下限≥10%的可燃气体的工业场所,可选用任一防爆型电气设备;③根据爆炸极限可以确定建筑物耐火等级、层数、面积、防火墙占地面积、安全疏散距离和灭火设施; ④根据爆炸极限,确定安全操作规程,例如,采用可燃气体或蒸气氧化法生产时,应使可燃气体或蒸气与氧化剂的配比处于爆炸极限范围以外,若处于或接近爆炸极限范围进行生产时,应充惰性气体稀释和保护。 在空气中(%) 在氧气中(%) 部分可物质名称 下限 上限 下限 上限 燃气体和蒸气12.5 74.0 15.5 94.0 一氧化碳 的爆炸4.0 75.0 4.7 94.0 氢气 极 限 5.0 15.0 5.4 60.0 甲烷 爆炸极限在消防上的应用★ 爆炸危险 源 物质的爆炸极限是正确评价生产、储存过程的火灾危险程度的主要参数,是建筑、电气和其他防火安全技术的重要依据。 ①爆炸极限是评定可燃气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依据,爆炸范围越大,下限越低,火灾危险性就越大; ②爆炸极限是评定气体生产、储存场所火险类别的依据,也是选择电气防爆型式的依据:生产、储存爆炸下限<10%的可燃气体的工业场所,应选用隔爆型防爆电气设备;生产、储存爆炸下限≥10%的可燃气体的工业场所,可选用任一防爆型电气设备;③根据爆炸极限,确定安全操作规程。 ④根据爆炸极限可以确定建筑物耐火等级、层数、面积、防火墙占地面积、安全疏散距离和灭火设施; 发生爆炸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爆炸介质,二是引爆能源 1、引起爆炸的直接原因:①物料原因 ②作业行为原因 ③生产设备原因 ④生产工艺原因 还因为人的故意破坏,如放火、停水停电、毁坏设备及地震、台风、雷击等自然灾害。 2、常见引发爆炸的点火源 火源类别 机械火源 热火源 火源举例 撞击、摩擦 高温热表面、日光照射并聚焦 火源类别 电火源 化学火源 火源举例 电火花、静电火花、雷电 明火、化学反应热、发热自燃 最小点火能量:是指每一种气体爆炸混合物,都有起爆的最小点火能量,低于该能量,混合物就不爆炸,目前都采用mJ作为最小点火能量的单位。 第四章 易燃易爆危险品消防安全知识:了解易燃易爆危险品的概念及分类,了解易燃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和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等几类易燃易爆危险品的火灾危险特性。 1-1 爆炸品
敏感度:某一炸药所需的最小起爆能,即为该炸药的敏感度。爆炸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是决定敏感度的内在因素。 2-1 易燃气体: ★1、易燃气体的分级:易燃气体分为二级。
I级:爆炸下限<10%;或不论爆炸下限如何,爆炸极限范围≥12个百分点; II级:10%≤爆炸下限<13%,且爆炸极限范围<12个百分点。
通常将爆炸下限<10%的气体归为甲类火险物质,爆炸下限≥10%的气体归为乙类火险物质。 2、易燃易爆性:①比液体、固体易燃,且燃速快,一燃即尽。②由简单成分组成的气体,如氢气(H2)比甲烷(CH4)、一氧化碳(CO)等,比复杂成分组成的气体易燃,燃速快,火焰温度高,着火爆炸危险性大。
3-1 易燃液体
1、易燃液体的分类:易燃液体分为三级。
(1)I级:初沸点≤35℃,如汽油、正戊烷、环戊烷、环戊烯、乙醛、丙酮、。
(2)II类:闪点<23℃,如石油醚、石油原油、石脑油、正庚烷及其异构体、辛烷及其异辛烷、苯等。
(3)III类:闪点≥23℃ 并≤35℃,且初沸点>35℃;或 35℃<闪点<61℃,初沸点>35℃且持续燃烧。如煤油、磺化煤油、酒等。
实际应用中,通常将闪电<28℃的液体归为甲类火险物质,闪点≥28℃ 且<60℃的液体归为乙类火险物质。将闪点≥60℃的液体归为丙类火险物质。
2、易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①易燃性 ②爆炸性 ③受热膨胀性 ④流动性 ⑤带电性 ⑥毒害性 4-1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1、根据燃点的高低,燃烧物质可分为易燃固体和可燃固体,燃点高于300℃的称为可燃固体,燃点低于300℃的为易燃固体。表1-5-4 易燃固体的分级分类 级 别 分 类 (1)赤磷及含磷化合物 一级 (甲) 燃点低、易燃烧、燃烧迅速和猛烈,并放出有毒气体 (2)硝基化合物 (3)其他 (1)硝基化合物 (2)易燃金属粉 二级 (乙) 燃点较高、燃烧较慢、燃烧产物毒性也较小 (3)萘及其衍生物 (4)碱金属氨基化合物 (5)硝化棉制品 (6)其他 举 例 赤磷、三硫基萘、硝化棉等 二硝基甲苯、二硝基萘、硝化棉等 闪光粉、氨基化钠、重氮氨基苯等 硝基芳烃、二硝基丙烷等 铝粉、镁粉、锰粉等 萘、甲基萘等 氨基化钠、氨基化钙 硝化纤维漆布、赛璐珞板等 硫磺、生松香、聚甲醛等 注:燃点在300℃以下的天然纤维(如棉、麻纸张、谷草等)列属丙类易燃固体。 2、易燃固体的火灾危险性:①燃点低、易点燃 ②遇酸、氧化剂易燃易爆 ③本身或燃烧产物有毒 5-1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
1、氧化性物质的火灾危险性 :①受热、被撞分解性。②可燃性。③与可燃液体作用自燃性。④与酸作用分解性。⑤与水作用分解性。⑥强氧化性物质与弱氧化性物质作用分解性。⑦腐蚀毒害性。 2、有机过氧化物:①分解爆炸性。②易燃性。 第二篇 建筑防火 第一章 概述
1、建筑火灾的原因:建筑起火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电气火灾、生产作业类火灾、生活用火不慎、吸烟、玩火、放火和自燃、雷击、静电等其它原因引起火灾等
2、建筑防火的原理和技术方法:①总平面布置 ②建筑结构防火 ③建筑材料防火 ④防火分区分隔
⑤安全疏散 ⑥防烟排烟 ⑦建筑防爆和电气防火
第二章 生产和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1-1 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1、评定物质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指标
物料状态 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指标 气体 爆炸浓度极限、自燃点 液体 闪点 固体 熔点和燃点 2、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方法:同一座厂房或厂房的任一防火分区内有不同火灾危险性生产时,厂房或防火分区内的生产火灾危险性类别应按火灾危险性较大的部分确定。
当生产过程中使用或产生易燃、可燃物的量较少,不足以构成爆炸或火灾危险时,可按实际情况确定;当符合下述条件之一时,可按火灾危险性较小的部分确定:
①火灾危险性较大的生产部分占本层或本防火分区面积的比例小于5%或丁、戊类厂房内的油漆工段小于10%,且发生火灾事故时不足以蔓延到其他部位或火灾危险性较大的生产部分采取了有效的防火措施。
②丁、戊类厂房内的油漆工段,当采用封闭喷漆工艺,封闭喷漆空间内保持负压、油漆工段设置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或自动抑爆系统,且油漆工段占其所在防火分区面积的比例不大于20%。 表2-2-1 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及举例 生产火灾危险性特征 火灾危险性分类举例 类 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