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共版财政学讲义(word版本,条理较清晰)

2025-04-26

第一章 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

1. 市场: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

明确财政学从\市场\说起的原因,阐明\市场失灵\是政府介入或干预的必要合理依据。 2. 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 明确现代社会中政府的经济作用,在此基础上,确定政府干预的程度并选择干预的适当手段,避免过度干预导致政府干预的失效。 3. 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

(1)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对应的。人类社会需要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由于存在市场失灵,有些商品和服务市场不能提供,或不适于由市场提供,则必须由政府系统通过本身的特殊运行机制来提供。因此,人类社会需要的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依据需要主体和供给渠道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私人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有些物品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称之为混合物品或准公共物品。

(2)公共需要是和私人需要相对应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市场提供私人物品用于满足私人的个别需要,由国家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用于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公共需要的特征可从四方面来理解。

第二节 财政概念

1.财政的基本含义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所以财政活动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经济现象。中文\财政\词汇从日本\进口\,来自于英文\Finance\一词。虽然在学术研究上还有不同的理解,但一般把财政理解为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简略地概括财政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实际工作来看,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他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

2.财政的基本特征:阶级性和公共性;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3. 关于财政与\公共财政\

财政一词至今已经约定俗成应用了100多年,在中国财政改革中,近年提出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应是\公共财政\,并提出\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命题,于是出现两词并用,而且对两个词赋予不同的涵义的现象,并由此引起一场学术争论。由于本书仍名之曰财政学,没有同时使用\公共财政\一词,因此,本书从英文public finance一词的译法、财政学的理论发展方向以及\公共财政\一词实际应用三个方面,对二者的区别进行了相应解释。

第三节 财政职能

1. 研究财政职能的思路和意义

研究财政职能的任务,是从理论上概括财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财政职能的概括与分类对构建财政学的理论体系,对确定财政学研究的内容、方向和目标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书总的思路是,财政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手段,所以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这里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分析和研究财政在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财政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2. 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的配置职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预所产生的,它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因此,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资源配置效率用什么指标来表示、如何通过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提高资源配置的总效率以及财政在配置资源中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3. 收入分配职能

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因而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4. 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多重含义。经济发展是一个通过物质生产的不断增长来全面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基本需要的概念,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包括消除贫困、失业、文盲、疾病和收入分配不公等现象。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是与上述概念相联系的。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公共物品的生产、提供和定价

1. 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1)关于资源最优配置的市场原则是否适用于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消费的问题,是有关研究公共物品时需要解决的一个前提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一般是通过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和供给曲线来得到。

(2)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是确定政府提供公共物品规模和财政支出规模的基本依据。一般而言,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决定的。财政学关心的问题,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市场提供私人物品之间的恰当组合,以及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所花费的成本和代价,合理地确定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范围和财政支出的规模。为此,需要规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及提供公共物品的政治决策程序,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尽可能减少可能带来的效率损失。

(3)混合物品的特征是兼备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性质,不言而喻,可以采取公共提供方式或市场提供方式,也可以采取混合提供方式。

(4)20世纪80年代以来,财政学有关公共物品理论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进展,其中尤以公共物品的私人供应问题的讨论最为引人注目。传统理论认为,公共物品特别是纯公共物品领域是公共部门活动的范围,但公共物品私人提供的研究对此提出了挑战。 2. 公共生产

(1)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涉及公共物品的生产方式问题,因为公共物品可以由政府直接组织生产,即所谓公共生产,也可以由私人生产,政府来购买。公共物品的生产方式和提供方式并不是一回事,两者可以形成多种相互交错的组合:有些公共物品是公共提供、公共生产;有些公共物品是公共提供、私人生产;至于公共生产部分收费或私人生产由政府给予补贴的混合物品,则属于公共生产、混合提供或私人生产、混合提供。

(2)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证明,单纯从形式上和数量上追求全面国有化,并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在于它的数量和比重的大小,主要表现在它的控制力上,因而国有企业改革不应采取以完全市场化和竞争化为目标的单一模式,而应是分门别类,采取不同形式,分类改革,分别管理。提供公共物品的国有部门和单位,采取国有国营模式;垄断性国有企业宜采取国有国控模式;竞争性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宜进行公司制改造;中小型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放开搞活。 3. 公共定价

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就是所谓的公共定价。公共定价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纯公共定价,二是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

公共定价方法一般包括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和负荷定价法。政府若要既充分提供公共物品,又要提高有关政府支出的效益,就必须适当选择定价方法。

第二节 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和评价

1. 财政支出中的效率与公平

效率与公平是经济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效率与公平的一般关系,协调效率与公平两大原则,根本问题在于有效地协调社会经济目标及其实现机制。 2. 财政支出的效率

财政支出效率由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物品(包括混合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组成,这实际上是研究财政支出效率的两个方面。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的确定要和市场经济的运行状态联系在一起考虑,是在宏观的范围内考察效率与公平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的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更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 3. 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

财政支出的规模应当适当,结构应当合理,要完善支出制度并加强管理,根本的目标就是提高财政支出效益,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是财政支出管理的核心问题。

从原则上说,财政支出效益与微观经济主体的支出效益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政府处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支出项目在性质上也千差万别,同微观经济主体支出的效益又存在重大差别。表现为:(1)两者计算的所费与所得的范围大相径庭,(2)两者的选优标准不同。 财政支出效益的内涵和范围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它们是(1)财政支出内源性效益,(2)财政支出的部门绩效评价,(3)财政支出的单位绩效评价。 4. 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也称为成本-收入分析法,最早产生于美国《1936年防洪法案》,目前在许多国家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得到广泛应用。这种方法是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更多地用在公共支出决策程序中。它通过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根据对边际社会效益和边际社会成本的对比,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

(2)成本-效用评价法,也称为成本-效应分析法,它是在实物目标确定之后,通过对各种可能的方案的成本计算,帮助选择效率最高位方案的方法。

(3)因素分析法。是将影响投入(财政支出)和产出(效益)的各项因素罗列出来进行分析,并将投人产出比进行计算据以评价的一种方法。

(4)最低成本法,也称最低费用选择法,此方法适用于那些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

的支出项目,它们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不可能进入市场交换,因而无法用货币计量其社会效益,只能计算每个被选项目的有形成本,但可以采用比较多个方案成本高低的方法,并以成本最低为原则来确定最终的支出项目。

第三节 财政的法制化、民主化

1. 公共选择理论简介

(1)公共选择理论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来研究政府决策的方式和过程的一种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决策程序和选举制度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公共选择理论指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某些共性问题,指出了政府干预的限度和政府失败的表现和原因,以及寻求公共选择法制化和民主化的思路。

(2)公共选择理论对于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协调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关系,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2. 我国财政决策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财政领域的民主化与法制化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国家预算收支规模,实现国家预算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二是按国家的方针政策确定公共项目的种类。三是通过立法确定预算收入的筹资方式和制度,即确定税种、税率、纳税人和合法收费等事项。四是对预算执行实施日常财政监督,审核国家决算。

财政活动是国家(或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依法理财是财政活动的基本要求,而财政法制则是财政决策和财政管理的基本依据;没有财政法制,财政决策管理活动就缺乏法律依据,就不可能规范有序、公正合理。财政法制建设包括财政立法、财政执法、财政行政复议等方面内容。财政法制化要求,就是要按照一定的原则建立和完善这三方面的内容。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第一节 财政支出分类

1. 按财政功能分类

按财政功能的分类,过去也称为费用类别的分类,这里的\类\指国家职能的分别,所以,按财政功能性质的分类,又可称为按国家职能所做的分类。我国依据国家职能的分别,将财政支出区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五类。 2. 按支出用途分类

按支出用途分类,在我国财政统计表上名之曰\财政主要支出项目\,是我国迄今为止的财政支出的主要分类方法。我国财政支出按用途分类,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地质勘探费、工交商业部门事业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救济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价格补贴支出等。

3. 按经济性质分类 --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以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为标准,可将全部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类。

4. 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根据财政支出所产生收益的时间可把财政支出分为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这是现代公共经济学研究财政支出分类的一种主要方法。 5. 国际分类方法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类方法,有职能分类法和经济分类法。按职能分类,财政支出包

括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国防支出、教育支出、保健支出、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住房和社区生活设施支出、其他社区和社会服务支出、经济服务支出以及无法归类的其他支出。按经济分类,财政支出包括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贷款。

第二节 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1. 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指标

衡量财政活动规模可以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绝对数指标来表示,但通常是以两个相对数指标来表示,即财政收入占GDP(或GNP)的比重和财政支出占GDP(或GNP)的比重作为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指标,然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比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更能反映实际情况。

财政支出规模可以用绝对数指标来表示,也可以用相对数指标即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表示,由这两个基本指标又可以衍生出反映财政支出发展变化的三个指标:财政支出增长率,以△G(%)表示;财政支出的增长弹性系数,以Eg表示;财政支出的增长边际倾向,以MGP表示。

2. 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

(1)对于财政支出不断膨胀的趋势,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Adolf Wagner)最先提出财政支出扩张论,他的研究成果被后人称之为\瓦格纳法则\。瓦格纳的结论是建立在经验分析基础之上的,经济发达国家自18世纪末到如今100多年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了瓦格纳法则符合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尽管由于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情有所不同,因而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高低以及变化情况也有所不同,但明显存在一种共同的趋势: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逐步上升;同时,历史数据也说明,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上升不可能是无止境的,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高度,则呈相对稳定的趋势,即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上下有所波动,目前的经济发达国家已经达到这个阶段。

(2)皮科克和威斯曼在瓦格纳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他们对1890-1955年间英国的公共部门成长情况的研究,提出了导致财政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并认为,外在因素是说明财政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

(3)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用经济发展阶段论解释了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和财政支出结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

3.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 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因而不同的国家以及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发展时期,这一比重的高低也是不同的。我国财政支出占GDP 比重的发展变化有本身的特殊性,这主要是由我国短期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体制转轨决定的。 4. 财政支出合理规模的选择

(1)财政支出合理规模制约回归模型。横截面回归方法、时序回归方法。

(2)合理的财政支出规模需要考虑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即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三个方面。

(3)为了寻求合理的财政支出规模,不仅需要分析影响财政支出的宏观因素,而且要从分析和控制影响财政支出的微观因素入手。

(4)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可以说财政学是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学,财政是一种与政治联系最紧密的经济问题,因而政治决策必然是确定财政支出规模的重要因素,政治决策对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变化以及最终形成最佳的相对稳定水平具有决定性


陈共版财政学讲义(word版本,条理较清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小区多层住宅楼施工组织设计#河南#柱下独立基础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