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

2025-04-29

设计美学

李泽厚认为:审美对象之所以能够出现和存在,亦即某些事物之所以能够成为美学课题,它们之所以能够使人感受到美,确实需要一定的主观条件,包括具有一定的审美态度,人生经验,文化教养等。请以设计作品为审美对象对该文加以论述。

设计作品作为美的物态化形式,只有在与观察者意识发生关系并作用于后者,即经过观察者积极的心理活动之后,才能产生审美效果和价值,成为审美的对象。“从‘美’等同于具有肯定性价值的审美对象来看,美总是具有一定的感性形式,从而与人们一定的审美感受相联系。” “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态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性质。”[1]就是说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在“意识形态”及情感思想上的统一,才能产生美。不论客观上存在多少美的东西,如果主体不能采取审美的态度去看世界,这美对他来说就是不存在的。审美对象是由人们的审美态度,审美感受创造出来的。现实的审美活动在现实中面对着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我们都知道,现实的审美活动是作为一种个体活动而存在的,这就决定了它将无可否认的受着审美主体个人因素的影响。“接受美学认为,人有自己的‘审美经验’,它是长期的学习、生活和交流中积淀下来的对审美对象的择取、理解和认知的动态过程。”[2]由于主体的审美态度、人生经验、文化教养等不同及各方面情感积累的不同,必然呈现出复杂的局面。以下我将以朗香教堂,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作品为例进行论述。

设计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是一个多层面的开放的图式结构, 它的存在和意义在于人们可以对它做出不同的解释。

例如朗香教堂它以一系列等待解读的信息遨请接受者来补充、创造。,“教堂的所有形象似乎都暗示着什么——修女的头巾、修道士的帽子、船头、祈祷的手等。”勒·柯

图1 朗香教堂 图片来源:www.http://www.njliaohua.com/ 布西耶指出了两点隐喻:“弯曲的墙垣是‘可见的声学’,这些墙垣的四条水平向曲线被看成是‘声音’,屋顶则是一块‘蟹壳’。”[3]如图1。不同的人对其美具有不同的理解,“对美的感受需要,我们对待审美对象之前就要有开放的想象力。”

[4]

对于朗香教堂的形象,人们观感不一,概括起来,认为它优美、秀雅、高贵、

典雅、崇高的人很少,说它怪诞的最多。朗香教堂有一个复杂结构,但是复杂结构比之简单结构更符合现在人们的审美心理。朗香教堂的设计语言具有多义性。接受美学认为,作品中包含着两方面“ 可将它们称为艺术的和审美的” 。艺术方面是指设计者具有未定性的设计作品,审美方面是指接受者在行为过程中的实现, 只有这两者相互作用才能称之为完整的作品。朗香教堂作为一个艺术形象,体现的是一种恍惚之美,我想20世纪中期的一个建筑作品越出欧洲古典美学的轨道而同中国古老的美学精神合拍,真是值得探讨。怪诞的、神秘的、朦胧的形象反而在今天更能引人驻目,令人思产生复杂的心理体验。因为当代有更多的、愈来愈多的人具有这样的审美心境和审美要求。朗香教堂满足这样的审美期望,于是在这一部分人中就被视为有深度、有力度、有广度,有烈度,从而被看作最有深意,最有魅力的少数建筑艺术作品之一。

一部新的设计作品总是以“ 认同与对立” 的未定图式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它总是要唤醒人们对已参与过的作品的记忆, 使之进入某种情绪状态, 一开始便唤起人们对作品的期待。通过历史的接受中“ 视界的改变” 得以实现的,如果是完全认同, 与过去的审美经验合一, 那自然是乏味的。由建筑设计大师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很多人认为这种超现代的建筑,放在天安门的右前方实在太不和谐了,你要是把它放在海边,或是某个新兴的城市当中或许看起来和谐,放在这里实在太扎眼.而且东边就是人民大会堂,感觉象是东边立了块碑,这种碑坟式建筑实在是给人不好的心理感受,如图2。而安德鲁认为他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见证着中国的巨大变化,并且将自己的体验和情感注入,建筑和审美是没有国界的。安德鲁曾说

图2 国家大剧院 图片来源:www.http://www.njliaohua.com/ “我想打破中国的传统,当你要去剧院,你

就是想进入一块梦想之地”。 [5]安德鲁这样形容他的作品―巨大的半球仿佛一颗生命的种子。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蛋壳里孕育生命”这就是设计师所要表达的内涵。求新的心态使安德鲁在其竞争中胜出,但是其外表形状与附近的故宫以及毗邻的人民大会堂建筑风格‘不协调’一直是人们争论、批评的焦点,被认为舍“传统”而取“现代”之争。事实上,很多建筑在开始都被质疑过:100多年前,当埃菲尔铁塔刚建成时,如同一个钢铁怪物,沉甸甸地压在法国人的心上。几十年前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剪彩时,横七竖八、纵横交错的管道让人们深感怪异。但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环境的融合和人们社会审美心理的普遍提高,使人们对于审美对象有了更深层次的解释。

通过以上设计作品的论述使我们了解到审美的接受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设计作品与接受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是矛盾到统一的过程,接受者对设计作品接受的前在条件,包括接受者的审美情致、文化素养、生活经验、领悟水平等等主观条件,成为其完成审美过程的必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美学四讲 [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

[2] 石开斌.接受美学理论视域下的大众文化之审美解析 [J], 宁夏社会科学,2010.7

[3]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第2版)——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 [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5

[4] Jerome Stolnitz.The Aesthetic Attitude in the Rise of Modern Aesthetics. Blackwell Publishing on behalf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Aesthetics,2011.2

[5] http://www.abbs.com.cn/news/read.php?cate=3&recid=148477

中国传统艺术审美观对当代设计的影响

任何历史时期的所谓“现代设计”,无论其如何前卫,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著名民间艺术家张授一先生解释传统时认为‘传’即传布和流传,‘统’即一脉相承的系统。总的说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由历史沿传来的思想、道德、人伦、风格、艺术、制度等。”[1]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经常可以等同于一切肯定性的审美对象。就是说,把凡是能够使人得到审美愉快的欣赏对象都叫做‘美’”。 [2] “ 人生存在于时间的深度。现在行动的发生, 不仅预示着未来, 而且也依赖于过去。如果你故意忽视, 不想或磨灭往事,那么你就会妨碍自己现在采取理智的行动。”[3] 这席话真实地说明了一个问题——现代、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也是割裂不开的。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设计,而当代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念。 1.自然与简约的表达

中国传统审美观中崇尚天然淳朴的审美情趣, 设计提倡顺物自然, 反对过多的装饰。古时造物多以自然造化为参照,在《考工记》中记载:“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圜也,以象天也。轮辐三十,以象日月也。盖弓有二十有八,以象星也。”正所谓“以天合天”。可见中国传统艺术审美以自然为最高追求,它们起源于老庄隐逸思想、人格哲学。在传统器物设计中,汉代的漆器为中国古代设计艺术的典范。它风格典雅素净,设计繁简得当,呈现出一派“天然去雕饰”的悠闲气度。如图1,如图2汉代漆器简练淳朴,是现代功能主义和简约主义艺术设计思想的古典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简约主义是一种基于人格力量的审美理想, 是提倡人在物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 提倡物为人所用、物为人服务的积极世

图1汉代漆器1 图片来源:www.baidu 图1汉代漆器2 图片来源:www.baidu


设计美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氨基丙醇文献综述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