浈凌氏族
目录 读谱随笔... 3 谁是迁雄第一家... 4 客家氏族迁雄考... 7 雄州古城的名门世家... 10
北门邓向世家 一门四代三进士... 10 忠节名臣丘必明... 11
尚书里谭大初世家 八行家风 名闻遐迩... 11 雄州苏武陈德文... 13
东城汪亨元世家 清官名宦代不乏人... 15 刘理尧一门孝义 八世同居... 16 秉直名宦胡定... 17 乐善名门叶廷荣... 18
一代师表——曹傧 罗赞勤... 19 济世名医朱氏叔侄... 21 急公好义莫家风... 22 南雄城区的氏族与文化... 23 城区氏族状况... 23 南雄话的形成... 25 多姿多彩的城区文化... 26 祥和谆朴的民夙... 28
南雄“上方”的氏族与文化... 29 “上方”氏族的历史源流... 30 “上方”文化的特色... 31 姓氏节琐闻... 34 古巷世家的变迁... 37 篛溪风采... 41 一个美好的传说... 41 篛过书房名闻遐迩... 43 挑担秀才多文采... 46 可贵的族情戚谊... 48 南雄六百氏族基祖录... 51 刘 氏... 52 叶 氏... 56 陈 氏... 58 黄 氏... 63 李 氏... 67 张 氏... 71 邓 氏... 73 何 氏... 75 钟 氏... 79 王 氏... 83 赖 氏... 86
谢 氏... 88 徐 氏... 90 朱 氏... 92 吴 氏... 95 沈 氏... 98 曾 氏... 100 丘 氏... 102 肖 氏... 104 卢 氏... 105 罗 氏... 108 林 氏... 110 杨 氏... 112 廖 氏... 114 郭 氏... 116 聂 氏... 118 周 氏... 119 谭 氏... 121 马 氏... 122 温 氏... 123 苏 氏... 124 蓝 氏... 124 雷 氏... 125 龚 氏... 127 延溪冯族... 129 水松董族... 129 界址赵族... 130 篛过欧阳族... 130 上朔彭族... 131 平林孔族... 131 隍溪严族... 132
南雄乡村古胜景钩沉... 132 乌迳叶氏宅基八景... 133 锦溪八景... 135 白胜八景 (佚名诗) 136 龙溪八景... 138 平林八景... 139 上朔八景... 141 新溪十景... 143 上孔溪八景... 144 浆溪八景 佚名诗... 146 官门楼八景... 147 黄地宗居八景... 148 隍溪八景... 150 溯江八景... 151
延溪八景... 152 其他十村胜景... 154 读谱随笔
近五年来,南雄各氏族趁太平盛世之良机,竞相编修族谱,收获颇丰。已重新刊行的族谱有刘、叶、陈、黄、李、张、邓、何、钟、王、赖、谢、徐、朱、吴、沈、曾、丘、肖、卢、罗、林、杨、廖、郭、聂、周、谭、马、温、苏、董、赵、严、蓝、雷、龚、欧阳、彭、孔、冯、丁等40余姓50余种(有的一姓数种)。这些新编族谱,洋洋300余册、6000余万字。这是一次空前的群众性编史活动,填补了南雄宗族史五六十年以至一、二百年的空白。上千编修人员多是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他们一头白发,满腔热情,不辞劳苦,奔走伏案几个春秋,为地方历史文献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编修中,既继承发扬了优良的历史传统,又以现代精神进行改革,使新编族谱的质量大为提高,完整翔实地反映了各氏族的历史源流、迁徙发展、祖德宗功以及宗族文化等。深信在南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族谱必将在资治、教化、存史方面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我以近年时间,浏览了各氏族族谱,深感在编写《南雄县志》时,因种种原因而得不到这些宝贵的族谱资料,以至有关氏族的记述残缺不全,至今嗟叹不已。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因撰文八篇,名之曰《读谱随笔》,以供关注南雄地方史志者参考。
谁是迁雄第一家
从出土文物看,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早期,南雄已有人类活动。但从现居氏族迁徙看,则是近千年左右的事。翻遍现居南雄姓氏族谱,其祖先都是从中原迁来的移民。最早迁来的是新田李族,始迁祖李耿,字介卿。1997年《新溪李氏十修族谱》载有唐会昌五年特旨升授太尉爵国公兼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德裕撰的《晋太常李公介卿传》。其传云:“介卿公古秣陵后街人也,赋性忠纯鲠直,为晋愍帝太常。公见朝政危乱,国事日非,乃叩陛出血,极言直谏,愍帝弗纳,而廷争不已,帝遂怒,左迁公始兴郡曲江令。”“公于建兴三年(315年)乙亥秋,奉上曲江之谴,挈家之任,由虔入粤,道经新溪,环睹川原幽异,可卜筑以居,因浩然叹曰:晋室之乱,始于朝士大夫崇尚虚浮,废弛职业,继由宗室弄权,自相鱼肉,以致刘聪乘隙,毒流中土。吾既屏居远方,官居末职,何复能戮力王室耶。于是遂隐居新溪之岸,肆志图书,寄情诗酒,悠然自得,而付当世之理乱于罔闻焉。”
由此可见,李耿徙居新田是在公元315年,比浈昌县建制于684年还早371年。在现居南雄的氏族中,可以说是来得最早的,故称迁雄第一家。有谓“先有新田 李,后有浈昌县”,其言不假。
当然,在李耿之前来居南雄的还有梅鋗。《直隶南雄州志·宦迹》载梅铜传:“梅鋗,其先越王勾践子孙,避楚走丹阳皋乡,更姓梅,因名皋乡曰梅里。周末,散居阮湘,秦并六国,越复称王,自皋乡逾零陵往南海。鋗从之,至台岭家焉,筑城浈水上,奉王居之,民因号台岭为梅岭。??”后来,梅鋗从刘邦破秦有功,楚霸王项羽封梅鋗十万户侯,食邑岭南。楚汉争霸时,梅镉没有从刘邦伐项羽,刘邦立国后不封梅鋗,且岭南已为赵佗所踞。梅鋗乃率族从长沙王吴芮去了长沙。故现居南雄氏族中无梅族,更无梅鋗后裔留居南雄。
至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曾谪徙五十万人戍五岭,又徙女无夫家者一万五千人“为将士衣补”,这批人当有不少曾居于南雄地域,但是遍阅各族族谱均无蛛丝马迹的记载。可能都迁到别地去了。所以,从现居南雄的氏族来考察,还是新田李族为迁雄第一家。
李耿是仕宦世家,在朝廷位居九卿(太常卿为九卿之一,掌礼仪祭祀),弃官举家从南京迁来新溪开基创业,子孙蕃衍,代有名人,族望一方。唐元和间,裔孙李金马才识兼茂,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官户部侍郎,金紫光禄大夫,开南雄人文之先肇。新溪李族在南雄堪称名门望族。清嘉庆知州罗含章在《新丰陂记》中曾给予高度的评价:“新水为州属产谷之区,昌水萦回,舟航毕集。考诸志乘,李氏巨族,卓有英才。”称赞该族列祖治族有方: “蒸尝有田,讲学有馆,劝善有条,惩恶有约。”宗祠叙伦堂有田租284石,其收入“除祭祀完粮众用外,所余华利照丁颁胙,遇有子孙荐泮帮补,出贡中举登第者必给以花红奖赏,以示鼓励。”族约十四条:孝敬父母,尊敬长上,勿犯奸淫,勿犯盗窃,勿娶亲属妻妾,毋许居丧嫁娶,同姓不婚,异姓勿抚,毋好棋牌赌博,毋好斗殴健讼,毋胡作非为,毋好奢靡,祖宗坟地不可弃尸出卖,祭
祖膳学不可盗卖瓜分。每年祭祀日开卷当众对祖朗诵族约,以示儆戒。
新溪李族迄今聚居1600多年,虽历经沧桑,星移物换,而全族兴旺不衰,为全市一姓聚居人户最多的村落。可见该族有较强的宗族凝聚力。
早期迁来南雄的还有百顺麦族和陂头、乾村邓族。百顺麦族,以隋右屯卫大将军,赠宿国公、光禄大夫麦铁杖为始祖。但麦氏族谱的记载只自麦铁杖始,不知其祖先从何时何地迁来。其得姓亦有诸说:麦丘氏去丘说,麴氏去匊说,隋文帝赐姓说等等。依《隋书·麦铁杖传》,麦铁杖家族当在南朝陈(557年)以前迁来百顺。隋书麦铁杖传对麦铁杖气质有一段生动的描述:“骁勇有膂力,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马,性疏诞,使酒,好交游,重信义,每以渔猎为事,不治产业”。从这描述中使人想到他与古越族人相似,百顺麦族可能是在秦末越人大批南迁那个时候迁来的。事实如何,有待调查研究。
民国38年《南雄邓氏四修族谱·乾村源流序》记述邓普遗言,谓乾村邓氏祖先早于唐开元间已卜居南雄。 邓普,雄城北关世显坊解元,族长,于南宋嘉定六年八月在陂头大会邓氏,有一百四十六人参加祭祖序族。在此大会上邓普说,唐开元间先祖邓少立,任工部尚书,曾受朝廷之命,协助张九龄开通大庾岭道,其子邓官遂与张九龄家结为姻亲,居梅关设卡收费,世代相袭。南汉立,卡废,邓家徙陂头居住。北宋乾德间,邓固自陂头分迁横水,并以乾德年号名其村为乾村。此事在史志中都不见记载,而族谱言之凿凿。且在隋末唐初,邓之先为韶州刺史,张之先为韶州别驾,两家都因官而家居曲江,都是曲江名门世家,又是世交。因此,张九龄开梅关时得邓族官员之协力襄助,不似无稽之说,记以备考。
客家氏族迁雄考
历代迁雄氏族约有千族,大体迁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为唐宋两朝,因避乱而由中原迁来的仕宦氏族,他们多驻足于珠玑巷及大庾岭南麓。迁于珠玑巷者有103姓,多于南宋末南徙珠江三角洲一带。迁于大庾岭南麓者有平林孔族、古城李族、上朔彭族、浆田黄族、延村冯族、山下叶族、水松董族、横水陈族、苍石四脑赖族等。他们在比较稳定的青山秀水间创业兴家,都蕃衍成一方望族。
后一个时期为宋末至明代、清初,由闽西、赣南迁来的客家氏族,其迁徙路线,有的由闽西、赣南直接迁来,有的则由闽西、赣南迁始兴而后再迁南雄。如南雄第一大姓刘氏,历代迁雄60余族,其中的一半来自赣南之信丰、龙南、兴国、南安(今大余)、上犹、安远及福建之武平,约有一半则从闽西、赣南迁始兴,历数代而后再迁南雄。又如陈氏,迁雄十大族,主要来自始兴笃庆祠、外营祠、顿岗祠、净花祠,人户几占七成。李氏,迁雄三大族,西晋太常卿李耿大族来自秣陵(即今南京),唐西平王李晟大族来自赣南,宋进士、节度使李火德大族来自始兴,而来自始兴的人户约占六成。再如张氏,迁雄48族,其中来自始兴的有36族。钟氏、王氏、林氏、卢氏、徐氏、沈氏、聂氏迁雄者多数来自始兴。吴氏、罗氏、何氏、郭氏、邓氏、周氏迁雄者少数来自始兴。详见《南雄六百氏族基祖录》。
来自始兴的氏族都属客家民系,他们的先祖原居闽西、赣南客家大本营,多于南宋时南迁始兴,在农耕条件良好的墨江流域开基创业。到了明代、清初,特别是在明嘉靖前后大批氏族向南雄迁徙,且多散居于中部丘陵地带。
客家氏族迁雄走这条路线,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历史现象。始兴由于水利、土壤、资源等农耕条件良好,自闽西、赣南南迁的客族,自然优先择此定居,可是聚居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蕃衍也快,历一、二百年之后,不免有人多地少之患。作为客家人来说,历经辗转迁徙的磨炼,有一种为创业兴家而不怕艰险跋涉的开拓进取精神,便四处找寻新的生活基地。于是他们把目光落在了南雄。
南雄、始兴山水相连,田土相接。历史上南雄地域曾是始兴统辖的横山、化南二乡,南雄建州、府后又统辖始兴。两地语言相通,风俗相近,百姓相互迁徙,本属平常。尤其是当他们看到了南雄自宋至明,兴建凌陂、连陂、叶陂、罗陂、宝陂、虎岸陂、圭塘陂、涧头陂以及永灌塘、大湖塘、长丰塘、湖口塘、新塘等大批农田水利工程,原来极其干旱的丘陵地带农耕条件已有了改善。加上黄烟于明末清初传入南雄,在丘陵地带的红砂土种植,烟叶质量上乘,经济效益可观。这些有利条件吸引了始兴氏族前来创业兴家。 还有一个历史情况,明嘉靖前后,赣南盗寇蜂起,龙南尤为严重。《直隶南雄州志》载:弘治六年“强贼李三奴剽掠始兴”。正德七年“安远峒寇流劫乡村”。嘉靖二十四年,“流贼逼郡城,肆行劫掠”。嘉靖三十
五年十一月十三日平明, “龙南贼直达小东门,焚掠民家,势甚猖獗”。嘉靖三十七年春二月,“龙南贼犯始兴石坑等处,知府章接御之,败绩,为贼伤者数百人”。隆庆元年夏四月, “龙南贼流劫乡村,知府周思文招抚归业”。当时,始兴比较富庶,且与龙南相邻,首当其冲,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威胁。而南雄是府、县治所在地,防御力量较强。所以在嘉靖前后,很多始兴氏族便迁来南雄寻求安居乐业之所。 大批由始兴迁来的客家氏族,发扬客家人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为开发南雄丘陵作出了重大贡献。氏族也随着丘陵经济的发展而兴旺起来,刘、陈、李、张都成了南雄巨族大姓。
清康乾盛世以后,南雄氏族基本稳定,人口猛增。乾隆四十一年,全县人口由明代的5万多人增加到19万多人,至嘉庆十一年,又增至22万多人。人口突增的原因,虽与康熙五十二年朝廷宣布“续生人丁永不加赋”,乾隆三十七年又宣布人口“永免审编,永不加赋”的政策有关,而最根本的是由于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特别是农村,氏族趋于稳定。就是在军阀混战、抗日战争时期,农村也还比较安定,成为县城居民逃灾避难之所。因此,清末民初,闽粤曾出现很多离乡背井,飘洋过海,履险谋生创业之人,而南雄却不多。《南雄县志》载:1987年统计,全县仅有华侨236户1614人.旅居港澳的也只有290户1557人。直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时代,人们观念有了变化,外出谋生创业的人越来越多了。据2001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市外出谋生创业的人有8万多,约占总人口的20%。
雄州古城的名门世家
雄州古城,历代都有仕宦富绅寓居蕃衍而成一方名门世家,对南雄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仅就志谱所载录之如下:
北门邓向世家 一门四代三进士
邓向,北宋户部尚书邓戒第三子,世居曲江。嘉祐三年(1056年)因贼乱扰乡,由曲江迁来雄城北门(今秋千街)定居,治平丁未(1076年)登进士第。其子邓显道也于元符庚辰(1100年)登进士,其曾孙邓希颜又登嘉定甲戌(1214年)进士。一门四代三进士,可谓诗书传家,世代簪缨。其后裔分迁聪背、灵潭、坪田、邕溪等地,代有闻人。
邓向在曲江本是仕宦世家,其先祖邓文进,隋代大业初为韶州刺史。唐武德四年(621年)因功封鹰扬将军,子孙世居曲江,人文蔚起。北宋时,邓辟、邓戒兄弟同榜登进士第,邓辟官拜翰林学士,邓戒官户部尚书。那么邓向为何要迁来南雄?这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北宋皇祐四年,岭南蛮帅侬智高反,陷邕州,又破沿江九州,五月,围广州。狄青、余靖奉旨清剿,历时一年多。其时,乱及曲江,邓向难于安居。因见南雄州已吸取邕州等郡无城可守的教训,筑起了较完备的斗城,乃举家迁来定居,儿孙力学进取,连科及第,世代衣冠,为雄州城第一世家。
忠节名臣丘必明
丘必明为宋末忠节名臣,《河南堂赣粤湘丘氏联谱》(1998年)称:丘必明之祖父丘君与原居福建宁化,因乡荐为南雄学正(后升梅州守),乃随任家于南雄。《直隶南雄州志·忠烈》有丘必明传,并于《编年》述其事。
南宋咸淳辛未,丘必明登进士第,累官韶州佥判。德祐丙子(1276年),元兵逼梅关,新会县令曾逢龙、东莞勇士熊飞领兵与战,曾逢龙战死,熊飞败走韶州。元兵乘胜陷雄州,直攻韶州,熊飞巷战死,城陷,佥判丘必明被执,元将劝其降,丘必明誓死不屈,被杀。传闻丘必明遇害时,正气凛然,白血飞流。韶、雄两州官民哀其忠节,立祠祀之。南雄城在东关外建忠节祠,并立“忠节”牌坊一座。其墓在莲溪二都(今江头镇)园甫村。明嘉靖甲午知府何岩改建忠节祠,并立例岁免其子姓人二丁祭田二十二亩的徭差。 丘必明后裔世居南雄城,俊彦代出。明嘉靖三十二年贡生丘鲁,任漳浦县丞,升荆府工正;万历三年贡生丘朝宣,任翁源训导;万历十年丘化南乡试中举;万历二十三年贡生丘立教,任肇庆训导;万历例监丘会为鸿 胪寺序班。
尚书里谭大初世家 八行家风 名闻遐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