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五中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地理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 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美国东部时间2013年11月18日13时28分,“火星大气与挥发演化”探测器在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28.5°N, 81°W)成功发射。据此回答1-3题。 1.美国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位于北京的
A.西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东北方向 2.美国发射“火星大气与挥发演化”探测器时,北京
A.夕阳西下 B.烈日当空 C.曙光初现 D.夜幕深沉 3.火星属于类地行星,主要表现在火星与地球
A.绕日公转的方向相同 B.绕日公转的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 C.绕日公转的轨道面相近
下图中,图1为“某区域略图”,图2为“该区域某月甲河水位及地下水位略图”。据此回答4-8题。
D.距日远近、体积、质量等特征相似
图1 图2
4.根据图中信息,确定该地区为:
A.南半球的七月 B.北半球的七月 C.南半球的一月 D. 北半球的一月 5.甲河流域的气候特点为:
A.全年温和多雨 B.全年干燥少雨 C.七月温和多雨 D.一月炎热多雨 6.据图中信息可知,甲河流域此时:
A.盛行西南风 B.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C.盛行西北风 D.日落时刻在18时以后 7.关于甲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河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B.雨季时南岸地表径流量小于北岸 C.甲河冬季时结冰期较短 D.甲河流域沙漠面积广大
8.若该海洋是太平洋,则甲河附近海域的洋流大致流向和性质可能为:
A.自南向北 寒流 B.自北向南 暖流 C.自北向南 寒流 D.自南向北 暖流
图3为世界局部地区某节气的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3,完成9、10题。
H L H H H L
9.该节气最可能是
A.立春(2月5日前后) B.立夏(5月6日前后) C.立秋(8月8日前后) D.白露(9月8日前后) 10.该日,台湾的天气预报内容可能是 A.受西南气流影响,台湾西部有雷阵雨 B.冷锋正在逼近,全岛将大幅降温 C.海峡偏北风强劲,海面船只多加注意 D.受台风影响,台湾东部将有暴雨
图4为45°S附近某地区的相关数据,其中①④处为海洋,②③处为陆地,80°、60°为当地经度。读图回答第11-12题。
图4
11.④处所属的大洋与板块的名称分别是 A.太平洋、太平洋板块 B.太平洋、南极洲板块 C.大西洋、印度洋板块 D.大西洋、美洲板块 12.③处自然植被类型及所反映的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可能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 B.温带荒漠——非地带性规律 C.温带荒漠——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 D.温带落叶阔叶林——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
13. 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直接减弱的主要是
A.大气逆辐射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C.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 D.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作用
图5为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为验证地理原理而设计的实验流程图,据此回答14、15题。
图5
图6
14.图6中所示地理现象成因与上述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5.关于图6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图所示过程对地表形态影响较小 B. ②图过境时会造成我国大面积降温 C. ③图反映了冬季风成因 D. ④图反映了台湾岛东部降水主要成因
图7显示了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据图回答第16、17题。
图7 16. 据图可判断
A.①②③曲线依次表示雪线、降水量、气温 B.多年平均雪线在南半球低纬地区最高
C.中纬地区雪线与降水量的变化基本一致 D.高纬地区雪线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
17.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
A.全球各地降水减少 B.低纬度山地雪线下降 C.高纬度农作物生长期延长 D.中纬度温度带北移
图8为我国华北某地区图,图中R1为输水管道,R2、R3为天然河流,实线表示等高线,读图回答18-19题。
图8
18.图中某村与甲处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A.20米 B.16米 C.82米 D.45米 19.关于图示地区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植被是常绿阔叶林 B. R1可自流输水 C. R2西流补给R3 D. R3可能有凌汛 读图9“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回答20-22题。 0°
10°
20°
23°26′ 图9
30°
M 40°
图例
气压带 风带
20.关于图9所示各纬度带气流运动方向与干湿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0°~10°盛行下沉气流,干燥 B.10°~20°盛行东北风,干燥 C.20°~30°盛行西南风,湿润 D.30°~40°盛行下沉气流,干燥 21.当气压带、风带位于图9位置时
A.印度半岛吹西南风 B.欧洲西海岸温和少雨 C.亚洲大陆内部寒冷干燥 D.非洲热带草原进入干季 22.若M点位于大陆西岸,表示M地气候特征的是图中的
1 7 1 7 1 7 1 7 月
A B
C
D
图10为我国某河流河道示意图,甲为一河心沙洲;图11为该沙洲一年内面积变化统计图。读图,回答第23题。
图10 图11 23.该河流
A.①③⑤时段水流速度快 B.②④时段对沙洲的侵蚀量小于堆积量 C.P河道将逐渐变浅 D.沙洲将逐渐与南岸相连
图12为“沿某大洲大陆中部某经线所作的地形剖面图及高空大气环流形势图”。读图,回答24-题。
图12 24.图中控制a地的气压带是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25.图中d地的植被类型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热带荒漠 D.温带落叶阔叶林 26.图中沿a—b—c—d方向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27.图示季节
A.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B.南亚地区盛行东北风 C.地中海沿岸温和多雨 D.长江流域可能出现伏旱
图13为四地某河段等高线图。读图,回答第28题。
图1 ③ ②
①
④
图13
28.根据气温和河流流向判断,容易发生凌汛的河段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图14为1961~ 2007年我国年平均PAR强度的空间分布图;图15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29、30题。
23 26 29 32 35 35 32 20 北回归线 26 29 26 23 26 26 26 图15
32 PAR强度等值线(单位、mol.m.d) -2-1图14 29. 与图14中光合有效辐射对应的是图15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30. 图14反映出
A. 我国PAR的分布与气温分布一致 B. 青藏高原小麦单产高与其PAR高有关
C. 影响四川盆地与内蒙古高原PAR值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 D. 影响塔里木盆地与华北平原PAR值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图16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31-33题。
①
② 图例
河流冲积物
石灰岩
页岩
花岗岩
断层
图16
31.图中①、②处的岩石类型分别是
A.岩浆岩、沉积岩 B.沉积岩、变质岩 C.沉积岩、岩浆岩 D.变质岩、岩浆岩 32.形成②处岩石的物质来自地球内部圈层中的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33.图示地区所经历的地质作用过程依次是
A.堆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侵入—断裂错动—堆积作用 B.断裂错动—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C.岩浆侵入—断裂错动—变质作用—侵蚀搬运—堆积作用 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固结成岩—断裂错动
图17为我国某地区某年的水平衡收支概算(单位:亿m3)。读图,回答34-36题。
降水量925.92 蒸发量254.11 甲631.81 乙509.34 地下水补给量40.00 地下水抽取量55.43 水库调节36.63 河川引水85.84 用水量177.90 图17
34.图中甲和乙分别代表
A.入海水量和农业用水量 B.地表径流量和入海水量 C.农业用水量和工业用水量 D.工业用水量和径流量 35.如果该区域地表植被覆盖率增加,将直接导致区域内
A.降水量增加 B.地表径流量增加 C.地下水补给量增加 D.蒸发量增加 36.据图判断,该地区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最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A.水资源短缺 B.水污染严重 C.水资源浪费严重 D.地下水超采
图18为某区域气候类型分布图。读图,回答第37、38题。 37.流经图中①海域的洋流流向及对沿岸气候的影响分别是
A.自北向南、降温减湿 0° B.自南向北、增温增湿
C.自南向北、降温减湿
甲 D.自北向南、增温增湿
38.图中
A.甲地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① B.乙地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C.丙地气候特征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乙 D.甲地到丙地自然景观的变化表现出水平地带性规律
丙 图18
图19为沿东经89°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39、40题。
高度(米) 乙 丙 5000 甲 3000 1500 丁 500 0
50° 45° 40° 35° 30° 25° 20° 北纬
图19
39.图示地区中
A.甲山脉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B.乙山脉是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C.丙高原地表雪山连绵、沙漠广布 D.丁海洋位于太平洋 40.图示沿线地区自北向南
A.地势由第三级阶梯上升到第一级阶梯 B.植被景观由温带森林过渡到温带荒漠
C.流域由外流区到内流区再进入外流区 D.气候由极其干燥逐渐变化为相对湿润
二.综合题(共60分)
41.(20分)根据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是世界最大的沼泽分布区之一。鄂毕河流域内有大小支流1900多条,春季汛期时间长,径流量占全年径流总量的51%。
材料二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
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10分)
(2)请分别简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6分)
(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至少说出两点,4分)
4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尼罗河的支流青尼罗河因含沙量大而得名,根据图中信息,简述其含沙量大的主要自然原因。(4分)
(2)根据图中信息,简要分析甲地气候高温少雨的主要原因。(6分)
(3)印度洋沿岸的南亚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请简要说明南亚夏季风的形成过程。 (5分)
43.图为“我国局部地区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由①→②→③地的自然景观变化反映了 (地域分异规律),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2分)
(2)比较①③两地降水量及水汽来源的差异。(3分)
(3)近年来观测资料表明,天山的冰川在不断消退。
简述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并分别说明该现象持续发展将对该地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5分)
44.读北美洲气候类型图(局部),回答下列问题。(15分) L2
A
L1 。 。 。 。 B
(1)分别说出L1、L2的洋流流向及性质,并简述A地渔场的形成条件。(6分)
(2)简述图中所示大洲西海岸气候的分布特征,并说明其成因。(4分)
某年4月20日,墨西哥湾北部海域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发生原油泄露事故。图为墨西哥湾原油泄漏范围示意图。
国 美
漏油地点
污染区
墨 西 哥 湾 重污染区
(3)说出影响此次原油扩散的主要因素,并简述石油污染对墨西哥湾沿岸产生的影响。 (5分)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B 11 D 21 C 31 C D 12 B 22 D 32 B D 13 C 23 C 33 A A 14 C 24 D 34 B C 15 D 25 B 35 C C 16 B 26 A 36 D B 17 C 27 D 37 C A 18 D 28 B 38 D A 19 C 29 A 39 B C 20 D 30 B 40 C
41. 本题共20分
(1)(10分)
冬季积雪多,春季气温升高,融雪补给量大; 河流多,汇水量大;
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下有永久性冻土,水分不易下渗; 有凌汛现象,易形成积水。(每项正确答案2分,答出5项即可)
(2)(6分)
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河床比降大)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3分)。
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3分)。
(3)(4分)
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 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
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 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答出2点,每点2分,酌情给分。)
42. 本题共15分
(1)该河流主要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1分)雨季降水集中。(1分)
流经地区地势起伏大(或河流落差大),(1分)流水侵蚀作用强。(1分)
(2)地处低纬,(1分)太阳辐射强,气温高;(1分)
夏季盛行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或与海岸平行),(1分)气流干燥;(1分) 沿岸有离岸洋流,(1分)降温减湿作用明显。(1分)
(3)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北移;(2分)
(来自南印度洋上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1分) 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为西南方向的风。(2分)
43. 本题共10分
(1) 经度地带性(1分) 水分(1分)【答降水量不给分】
(2)①地降水比③地多(1分)
①水汽主要来自于太平洋 (1分)
③水汽来自于大西洋、北冰洋 (1分)
(3)原因:全球气候变暖(1分)
对农业生产:农作物缺水减产,易导致病虫害爆发而使农业受害面积加大等(合理即可得2分)
对生态环境:蒸发加剧,后备水资源不足,荒漠化程度加剧等。(合理即可得2分)
44. 本题共15分
(1)L1自较低纬向较高纬(或自南向北)流动(1分), 暖流(1分);
L2自较高流向较低纬(或自北向南)流动(1分) 寒流(1分)。 寒流与暖流交汇处,(1分)海底营养盐类上泛(或营养物质丰富),(1分) 吸引大量鱼类觅食。
(2)分布:呈南北延伸(狭长带状)、(1分)南北更替。(1分)
受不同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影响(1分), 受高大的南北走向山脉的影响(1分),
使气候局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且南北狭长延伸。 (3)风、(1分)洋流(1分)
水体污染;海岸动植物(或海岸生态系统)被破坏;海洋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旅游业收入减少(或游客数量减少;渔业减产等(每个一点1分,最多得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