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学问与智慧

2025-04-27

十一 学问和智慧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3、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 4、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重点难点:

1、明确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弄清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了解课文采用的多种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 3、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

大家知道“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来历吗?谁来给大家讲讲?

1、学生或老师讲这个成语的来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自以为天下无敌。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进犯,赵军在长平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计谋,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 “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2、赵括对于如何用兵打仗的学问应该是很高的,可为什么最后大败呢?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研读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共同寻找答案吧。

3、出示目标

二、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陶冶 ( ) 寸积铢( )累 大窾 ( ) 浮光掠( )影

矻矻( )穷年 探骊( )得珠 犀( )锐 鞭辟( )入里

远zhān( ) 物jìng( )天择 读书得间( )

2、解释下列词语:矻矻:勤劳不懈的样子。 探骊得珠:比喻做文章能抓住关键。

无关宏旨:不涉主旨。指意义不大或关系不大。

鞭辟入里:深入剖析,进入最里层。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切中要害。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

融会贯通:参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 读破五车:形容读书很多。 寸积铢累:一点一滴地积累。

3、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明确:全文共六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解说“学问”与“智慧”概念的不同。 第二部分(4-6):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第一层(3-4):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第二层(5-6):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4、 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论题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论题:学问和智慧的关系

论点: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

(二)自主学习 (三)自学检测

三、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这篇文章开头两段用多种手法说明“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你能依据作者的意思,用最简洁的语言解释“学问”与“智慧”吗? 明确: 学问是积累的知识,是工具 .........智慧是一种运用知识的能力 ..

2、这两段文字用到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试举例说明。 明确:(1)比喻 例句: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 一系列精彩的比喻生动形象贴切,化抽象概念为形象解说,通俗易懂地揭示了两者的区别。

(2)排比 例句: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

(3)反问 例如: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没有智慧吗?

3、这两段文字分别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第一段:比喻论证 通过炼钢炉炼钢的事例,更生动形象地论述了学问和智慧的区别。是论证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

第二段:对比论证 把有学问也可能成为无用之人与学问不高的人也不一定就不聪明的

人进行对比。更有力地论述了有学问的人未必都有智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4、仿照例句再写一句

若把学问比作建筑材料,那么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 若把学问比作 ,那么智慧便是 。 若把学问比作 ,那么智慧便是 。

四、堂清检测 练习册第一课时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出示目标:1、能说出全文的结构思路。

2、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3、能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为文中的观点补充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二、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

1、 研读第二部分: 快速地阅读第二部分的内容,明确每段文字所讲述的主要内容: (提示:

从每一段中找出关键的句子分析(开头、结尾、中间、自己概括) 第三、四节:论述 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第三节 论述智慧在研究问题时的重要性

第四节 论述“学问”与“智慧”在书籍中的反映。

第五节、第六节:论述 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第五节 论述 智慧离不开学问,智慧必须以学问做基础。

第六节 论述 学问与智慧各自的作用来证明二者不可分割的关系。

试着补充相关的论据。

(一个老板让两个大学生上街买豆子,结果甲是老板吩咐一件跑一遍,为简单的几个问题连跑了几趟市场;而乙回来的时候是带回了有关豆子的所有行情。学问离开了智慧只能当跑腿。

孔乙己是个读书人,自然就有学问,但他缺乏智慧,不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应用,因而导致不能进学甚至不会营生,落了个悲惨命运。 有学问缺智慧的例子 一些考上大学的大学生因生活不能自理而自杀

学问不多但有智慧的例子 曹冲智称大象 司马光砸缸救人)

2、第三段主要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3、第三段中举的三个例子有什么作用?(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有智慧的人则不然??却往往甚大。

(二)自主学习 (三)自学检测

三、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第5.6段,回答问题。

1、第5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2、第5段中连用了三个“惟有”,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三个“惟有”构成排比,增强语气,在这里起强调作用。 3、第6段中,作者提到罗马圣彼得或巴黎圣母教堂,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说明学问在智慧的作用下,才能成就伟业;就像只有在建筑师匠心的作用下,建筑材料才能成为伟大的建筑艺术。

4、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两者区别 —— 学问不能等同于智慧

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两者联系 ↓

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归结中心论点——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

四、细读课文 品味语言

1、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他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

但是一触即破。

(“肥皂泡”比喻没学问的智慧,是肤浅的,瞬起瞬灭,一触即破。)

2、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的境地。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

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

(“探照灯”和“珍珠泉的泉水”比喻从学问中产生的智慧,突出了他的深度和.........

恒久性。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阐述了“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是有根底的智慧,才能最靠得住”这一道理。)

赏析:以上两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智慧离不开学问的道理。对比鲜明,比喻生

动形象、贴切恰当,有很强的说服力。 附几个故事: 庖丁解牛:

梁惠王看到庖丁正在分割一头牛,但见他手起刀落,既快又好,连声夸奖他的好技术。庖丁答道:“我所以能干得这样,主要是因为我已经熟悉了牛的全部生理结构。开始,我眼中看到的,都是一头一头全牛;现在,我看到的却没有一头全牛了。哪里是关节?哪里有经络?从哪里下刀?需要用多大的力?全都心中有数。因此,我这把刀虽然已经用了十九年,解剖了几千头牛。但是还同新刀一样锋利。

感受:有智慧不见得有学问。远古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凭借自己的智慧发明了生产工具、火的应用等。还有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了金字塔、赵州桥等宏伟建筑。甚至在日常生产中无处不闪现着劳动的智慧。 周恩来总理智答记者

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四、堂清检测 练习册第二课时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两者区别 —— 学问不能等同于智慧 ↓

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两者联系 ↓

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归结中心论点——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


十一 学问与智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某化学股份有限公司18000m3d苦咸水淡化设计方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