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古文课内外比较阅读专题练习(有参考答案)
第八课:《世说新语》两则
第一篇:
(一)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 1.《世说新语》是由 组织世说新语一批文人编写的。他是 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撒盐空中差可拟( ) (2)相委而去( ) ..(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 (4)下车引之( ) ...3.指出下列加点的虚词的意思。(5分) (1)未若柳絮因风起( ) .(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 .(4)相委而去( ) .(5)友人惭,下车引之( )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5.文中出现了“君”“家君”“尊君”三个称谓语,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他们的意义与区别吗?(3分)
1
6.《咏雪》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何用意?(2分)
7.上述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且都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睿智儿童的赞许之意。文中谢道韫和元方的聪颖机智分别表现在哪个方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3分)
【参考答案】 1.刘义庆
2.(1)相比(2)丢下、舍弃(3)家庭聚会(4)拉
3.(1)趁着、乘着、(2)才(3)就(4)表承接(5)代词、代友人。 4.(1)还不如把它比作成柳絮乘着风飘起。
(2)真不是人!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
5.“君”是第二人称代词:你或您;“家君”是向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6.《咏雪》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衬托出谢道韫的才华非凡,也借此表明作者的观点,即对谢道韫回答的赞赏之情。
7.谢道韫所对出的句子,即有意象又有蕴意,形象贴切。陈元方小小年纪对友人的批评十分中肯。(意对即可) 第二篇: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二)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2
(1)太丘舍去( ) (2)相委而去( ) ..(3)下车引之( ) (4)甚聪惠 ( ) ..1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去后乃至 乃呼儿出 .. B.相委而去 学而不思则罔 .. C.下车引之 学而时习之 .. D.为设果 为人谋而不忠乎 ..16.翻译下面句子。(6分)
(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17.结合两则材料,分析陈元方和杨氏子的相同之处。(4分)
【参考答案】 一、
14.(1)离开(2)舍弃(3)拉(4)通“慧”,智慧 15.D
16.(1)您和我的父亲约定的时间是在中午。中午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他的)儿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数。
(2)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17.陈元方和杨氏子年龄虽小但很机智;都懂得维护父亲和家族尊严。陈元方直指客人不讲信用和礼数;杨氏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维护了家族尊严。 【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第三篇:
(甲)
陈大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3
卢庄道,范阳人也,天下称为名家。聪慧而敏悟,冠于今古。父彦与高士廉有旧。庄道少孤,年十二,造士廉。廉以故人子,引令坐。会上有上书者,庄道窃窥览,谓士廉曰:“此文庄道所作。”士廉怪谓曰:“后生勿妄言,为轻薄之行。”请诵之,果通。复请倒诵,又通。士廉称叹久之。乃跪谢①曰“此文实非庄道所作,向傍窥而记耳。”士廉取他文及案牍②,命读之,一览而倒诵。
(选自《大唐新语》)
【注释】①谢:道歉 ②案牍:公文。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①太丘舍去( ) ②元方入门不顾( ) ..③造士廉 ( ) ④庄道窃窥览 ( ) ..2.下列句子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天下称为名家 为人谋而不忠乎 ..B.聪慧而敏悟 博学而笃志 ..C.冠于今古 于我如浮云 ..D.轻薄之行 学而时习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请诵之,果通。复请倒诵,又通。
4.请结合材料,分析文中两位性格鲜明的少年形象。(4分)
参考答案:
1.①离开②回头看③拜访④偷偷地 2.B
3.(1)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2)(高士廉)让他背诵,卢庄道果然背下来了。又让他倒着背诵,他又背下来了。 4.(1)陈元方年龄虽小但很机智聪慧,懂得维护父亲尊严,直指客人不讲信用和礼数;(2)卢庄道天资过人,谦虚诚实,他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在展现才华后能承认文章非其所写。 【译文】
卢庄道是范阳人,被天下公认为是有学问的人,他的聪明才智超过了古今所有的人,他的父亲卢彦和高士廉关系很好。卢庄道从小丧父,十二岁的时候去拜见高士廉,高士廉因为他是老朋友的儿子,让他坐下。恰巧有人送来文章向高士廉请教,卢庄道偷着观看,然后对高士廉说:“这篇文章是我写的。”高士廉责怪他说:“小孩子不要说大话!”认为他轻薄,
4
让他背诵,卢庄道果然背下来了。又让他倒着背诵,他又背下来了,高士廉称赞感叹不已。卢庄道跪下来道歉说:“这篇文章确实不是我写的,而是之前在旁边偷看时记住的。”高士廉取来了其他文章和官府的文书让他读,卢庄道全都能看一遍以后就倒背如流。 第四篇: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1.下面句子中的加点的词与成语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相委而去/虚与委蛇 B.元方入门不顾/不屑一顾 C.久而益敬/精益求精 D.孤法卿父?/不法常可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 A、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B、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C、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D、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4.【甲】文与【乙】文在叙述情节和刻画人物时都运用了 描写。【甲】文中友人所称的“尊君”与【乙】文中袁公说的“贤家君”“卿家君”均指的是 。
5.结合两篇文章来概括甲乙两篇文章中的远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