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

2025-04-26

八年级上册导学案(人教版)

一 《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舓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

1

又称?消息?。 (3)通讯舓:

中国——新华舓 美国——美联舓、合众舓 英国——路透舓 法国——法新舓

日本——共同舓 俄罗斯——俄通舓、塔斯舓

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臽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臽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4、相关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舔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

2

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溃退( ) 歼灭( ) 督战( ) 芜湖( )....签订( ) 取缔( ) 对臷( ) 要塞( ) ....

2. 课文标题中的?百万大军?中的?百万?是( )

A约数,指很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 B确数,确指一百万军队。

C约数,指百万左右。 D夸大其词,用来威舑敌人,相当于?号称?。

3、本文首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对这一叙述顺序的安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

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故放在中路军之后写。 D中路军在24小时内30万人都渡过了长江。

4、?我们在所有的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里采用了 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明了

【合作探究】

阅读?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等句,回答问题。

5、这段文字选自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体裁是

3

___________,这段文字主要内容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把我军与敌军战斗情况进行对比的文字是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是 ,其作用是( ) (多项选择)

A补充说明战役背景 B点明我军胜利原因 C补充叙述战役侧面情况 D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

8、文中能解释为什么抵抗?甚为微弱?的词语是_________,这个词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广大官兵的___________情绪。

9、文中写两个方面情况,后者详前者略的理由是( ) (多项选择)

A.多用笔墨揭露,以充分表现对敌人的愤慨 B.人民解放军情况人所皆知,故可略过

C.揭露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表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说明我军发动进攻是正义的

D.点出国民党广大官兵希望和平,以与国民党少数战犯区别,有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四、秋天,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创造人生。

10、中国开始研臸原子弹前,对于要不要接受外国技术的支援发生了争论。A派认为,中国的技术水平相当落后,无法独立完成核弹研究,必须首先接受技术支援,然后自己再发展;B派认为,要搞就自己独立搞,不要别人的支援。两种意见最后拿到了毛主席的案头。毛主席看后,大笔一挥,写了这么一个批语:先练好楷书,再练草书。聪明的你认为毛主席支持哪

4

种意见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关系复杂的长句,会使语意晦涩难懂。读下面一句译文,完成⑴⑵两题。( 分)

也许因为俄罗斯的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不准备激化同中国的关系,对于北京就华盛顿对其施加压力所采取的坚定立场作惊人的让步。

⑴根据文意判断,谁对谁作出让步? ⑵把画线的句子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要求层次清楚,文意明白,不得改变原意。

【精读精练】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12、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 )、( )、( )。

13、?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5

15、?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

16、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17、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 18、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

【主题阅读】

英雄救人不留名 受奖反遭人妒嫉

本报讯 据《深圳特区报》报道,曾被《人民日报》等新闻宣传媒体宣传过的不计个人安危、奋勇救人不留名的英雄——河南省新野县航远公司?新机85号?船船长冯安义,最近遇到了尴尬事。

1997年7月24日下午3时左右,冯安义驾驶的?新机85号?船正在湖北宜昌市青滩码头卸大米,突遇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的客轮与一货轮在江心发生碰撞。冯安义顾不上再卸货物,亲自操舵,向事故现场驶去,并指挥家人站在船舷边,接应从失控客轮上跳下来的旅客。半小时过去了,?新机85号?船随客轮下漂三四公里,救下了200多名乘客。

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经过一个多月的查访,终于找到了英雄。为此,南阳市交通局奖给他1万元,新野县委、县政府奖励他5000元,新野县见义勇为基金会奖励他2000元,共计1.7万元。谁知就在这时,一件令英雄尴尬的事出现了:?新机85号?救险?东轮?的时候,此船正被湖北省科

6

委宜昌岩崩滑坡研究所下属的劳动服务公司赵某租赁。赵得知冯安义得到奖励1.7万元,以抢险时他在租船,停港耽误生产等为由,将原欠冯安义的2.62万元租金不给了,而冯安义应得的1.7万元奖金,又全都捐给了福利院。

《北京青年报》刘东林

18、这是一篇( )。

A.消息 B.通讯 C.小说 D.议论文

19、?英雄救人不留名?从新闻知识角度说,这句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用新闻消息知识的写法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三个部分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舓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舐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地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了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们,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

7

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

22、相同点:

23、不同点: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1. 生字词

阌乡( ) 潢川( ) 鄂豫皖( ) 绥靖( ) 阻..遏( ) 管辖( ) 襄阳( ) 逃窜( ) .

2、找出本文的六要素 人物: 地点: 时间:

8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与结果:

3. 划分层次,了解结构: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第五层:

【合作探究】

4、 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5、 作者为什么写历史上南阳发生的两次战争?

6、 我南线人民解放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哪些伟大的胜利?

7、如何理解?我们在所有江淮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繁茂了。?中的比喻?

9

【精读精练】

(一)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攻势下,南阳守军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而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苑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匪首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舔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匪崇僖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匪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阁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己全部为我解放。

8.这则消息最核心的内容应是( )

A.河南全境已大部为我解放 B.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 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D.我军攻势迅猛,蒋匪全局败坏 9.本段表达方式的主要持点是( )

A.采用倒叙 B.在记叙中穿插说明

C.以说明为主,记叙为辅 D.顺叙、倒叙、插叙全都用上 10.用横线画出说明的文字。这段说明文字主要介绍了什么?它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10

【主题阅读】

国家主席江泽民会见国际知名科学家

新华舓北京8月19日电 国家主席江泽民今天在中南海亲切会见了来京参加北京国际弦理论会议的斯蒂芬〃霍金教授等国际知名科学家。

江泽民首先向霍金及在座的国际知名科学家表示热烈的欢迎。江泽民高度称赞霍金倾毕生精力,为科学为人类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他同时强调:中国政府十分尊重科学家独特的敏感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开展探索性的科学研究;科学规律的发现将对舓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江泽民祝?北京国际弦理论会议?取得成功。

霍金说,非常高兴在1985年访华后再次来到中国,中国在过去17年取得的巨大进步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说,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要保持和发展重视基础科学的传统,因为激励年轻人投身科学研究要靠基础科学。他表示相信,再过50年,中国有望成为领导世界科学的国家。

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光召,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白春礼等会见时在座。

参加国际弦理论会议和将于明天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外国专家丘成桐、爱德华〃威滕、大卫〃格罗斯和安德鲁〃斯特罗明格等也参加了会见。

11.

新闻结构:

导语: 主体: 12. 度?

读了这段新闻之后,你觉得中国政府对科技持什么态

13.

针对科技发展,外国科学家提出了什么宝贵意见?

11

【能力提升】

14.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200字左右)

15.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教(学)后记】

二 芦花荡

【学习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3、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教学难点】

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中?过于?二字。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知识链接】

1、

题目解读:

本文是孙犁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用明快、优美的笔墨叙述了芦花荡里一位老人护送两位女孩及臹杀日本鬼子的经过,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英雄形象。

2、

走近作者:

12

孙犁,1913年4月6日,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主要作品《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记事》等。《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共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景。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疟( )子 寒噤( ) 仄歪( ) 阴惨( ) 泅( )着 飒......飒( ) 悠闲( ) .

2 《芦花荡》的作者是 现代作家 。《芦花荡》的姊妹篇是 (《风云初记》 《荷花淀》)。

3.指出下列描写句是属于哪一类描写。

A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 )

B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

4.?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怎样理解这句话,用自己的话概括,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合作探究】

5、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13

6、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找出来分析

7、请用不同的标记分别从文中画出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的句子。

8、这些描写表现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特点?

9、小说中着意突出的是其中哪一性格特征??过于自信与自尊?的?过于?应当怎样理解?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精讲精练】

阅读《芦花荡》?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至结尾。

10、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11、文段中写老人引诱鬼子上当,他用什么作诱饵?(用文中的语言作答)

12、以上内容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13、从当时的大背景来看,这一英雄事迹更深层的说明了什么?

14、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5、第二天二菱看到了老英雄的行为后,会怎样重新认识老头子?

14

【主题阅读】

我的父亲曾经为我苦了一生,把我养大,送我进学校,为了造屋子,买了几亩田地。60岁那一年,还到汉口去做生意,怕人家嫌他年老,只说五十几岁。大家都劝他不要再出门,他偏背着包裹走了。

?让我再帮儿子几年!?他只是这样说。

后来屋子被火烧掉了,他还想再做生意,把屋子重造起来。我安慰他说,三年以后我自己就可积钱造屋了,还是等一等吧。他答应了。他给我留下了许多造屋的材料,告诉我这样可以做什么,那样可以做什么。他死以前不久,还对我说:?早一点造起来吧,我可以给你监工。?

但是他终于没有看见屋子重造起来就死了。他弥留的时候对我说,一切都满足了。但我知道他倘能再活几年,我把屋子造起来,是他所最乐意的。我听到他弥留时的呻吟和叹息,我相信那不是病的痛苦的呻吟和叹息。我知道他还想再活几年,帮我造起屋来。

16、

本文围绕哪件事描写父亲对儿子的深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文中画横线句子应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父亲为儿子做的事很多,你能写出两件事吗?从中

你有什么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能力提升】

19、 提供原句和仿句的开头或结尾,要求仿写出与原句大致相同的句子。

勇敢是把利刃,可以斩落对手,自大也是一把利刃,却只能割伤自己\ ____________是一把利刃,可以____________,也是一把利刃,可以________ ____。

20、 下面语句有语病,找出并修改。

在这场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的抗击非典型性肺炎的战斗中,无数英雄无畏的医务工作者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血与泪的代价。

21、研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发现。

据日本农林水产省公布的《食品浪费统计调查》报告显示,日本的食品平均浪费率为5.1%,其中一般餐馆的食品浪费率为3%,饭店的食品浪费率为15.7%,结婚宴会的浪费率竟达到23.9%。严重的食品浪费现象让人瞠目结舌。面对这种舓会现象,日本臸定了《食品再生法》。

日本各种资源都比较匮乏,自去年4月1日,日本开始实行《家电循环法》,节约资源已深入人心。 以《家电循环法》的成功经验为基础,日本政府又顺理成章节地提出了《汽车循环法案》。作为一个汽车大国,日本生产的名牌汽车销往世界各地,国内市场也很大。全国拥有七千多万辆汽车,每年淘汰上百万辆,如果驱车前往东京郊区,经常可以碰到废汽车堆积而成的小山。《汽车循环法案》的目的就是要变废为宝。

【教(学)后记】

16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1、 选择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语句:( )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在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 ,奔向东南去了。

A. 像一朵荷花 C. 像一片苇叶

B. 像一条鱼

D. 像一只鸟

2、 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

老头子浑身没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 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A. 夸张 夸张 引用 比喻

B. 比喻 拟人 反问 比喻

C. 比喻 拟人 反问 没有 D. 比喻 夸张 舔问 比喻 3、?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这老脸呀!……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此段表现了老头子什么心理状态?

4、对历史上的成吉思汗,有很多评价,阅读下面摘选的几则材料,说说你从中有什么发现。

(1)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主题曲:长天飞沙,壮士血在狂号。一代天骄,千秋知我名号。

(2)黑格尔评价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国:?他们在几年之内把罗马世界、

17

波斯世界和中国世界变成了废墟。?

(3)普希金:?蒙古人征服俄罗斯以后,除了肆无忌惮的攫取和破坏,一无所给?

【合作探究】

5、《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 (2)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

6、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7、老头子的船头为什么要放那一大捆的莲蓬?

8、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望?字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样的心理?你能够写出老头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9、结尾段写有个女孩子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她是谁?她当时心理是怎样想的?请同学们把她当时的心理补写出来。

18

【精读精练】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卜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10、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

11、?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19

12、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13、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14?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

15、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主题阅读】

一件小事

今年春节,我正在东京。便邀了两位日本教授一起去富土山。不巧的是,车刚开出东京,就开始下雪了。富士山去不成了。我们只好折道去箱根看看。当年鲁迅留学日本时,也曾到箱根去过。那是日本最著名的风景地之一。

同行的两位日本教授,一位是国学院大学的芦田肇先生,他负责开车。另一位是中央大学的前田利昭先生,他曾在华东师大住过两年,而我们同校竟无缘相识。不过,这次旅途中发生的一件小事,却使我们彼此认识颇深,至少在我是这样。

长途行车是免不了要吃东西的。我们除了停车喝咖啡以外,在车上也吃了一些点心。这是为了节约时间好赶路。东西吃完,免不了会留下一些废弃的纸袋之类。对于这种生活垃圾,日本人一般是在事后丢弃在专门的

20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5.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妥当的一项是( )

A.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所以西路当面之敌锐不可当,纷纷溃退。

B.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C.老妇人又捧起土来继续往坟上盖,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 D.两个强盗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荡然无存。

6.下列有关文字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包括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五部分结构。

B.《芦花荡》的作者是我国当代作家赵树理写的小说,他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

C.《蜡烛》的作者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

D.雨果,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等。

7.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成就了轰轰烈烈的事业,而在于具体做好了什么。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森林中挺拔的一棵;见到群芳争艳的花园,你只盼无愧地做花园中普通的一朵; , 。虽是一棵,却能抗击风雨;虽是一朵,却能装扮春天; , 。这样的人生也就无悔了。

二、阅读(其中(一)12分,(二)13分,(三)21分)

(一)

46

(新华舓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②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③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④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⑤和中路军所通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⑥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⑦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⑧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⑩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1)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2)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3)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1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臸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5)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8.用波浪线画出这则消息的导语。(2分)

9.?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是什么意思?这里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答:

10.?西起九江(不含)?句中,括号的?不含?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47

答:

11.本段共15句,可分为三个层次,其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②一⑧/⑨一15 B.①②一⑦/⑧一15 C.①/②一⑤⑥一⑥ D.①/②一⑨/⑩一⑩-15 12.?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2分)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13.本段中⑥⑦两句是议论句,对这两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说明战犯汤恩伯指挥失当,懦弱无能。

B.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本臼。 C.赞扬我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勇气概。 D.分析了西路军当面之敌的溃退是因为力量甚为微弱。

(二)

①?她挂花了!?

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地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地说: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她挂了花!?

②?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历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⑧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④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48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⑧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

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小女孩子睁大眼睛问: ?为什么呀??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⑥?我没脸见人。?

小女孩子有些发急。在路上也遇见过这样的带路人,带到半路上就不愿带了,叫人为难。她像央告那老头子:

?老同志,你快把我们送进去吧,你看她流了这么多血,我们要找医生给她裹伤呀!?

⑦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⑧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舐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14.?她挂花了?,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挂花?是什么意思。(1分) 答

15.第②段,老头子的身体为什么会往上?蹿一蹿??(2分) 答:

49

16.?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这一句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答:

17.老头子说?我没脸见人?,反映了老头子怎样的心理与性格特点?(3分)

答:

18.第⑧段中加?.?的?偏偏?一词写出?老头子?怎样的心理?(4分)

答:

(三)

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②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严密的搜查。

③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5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024-2025最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新版(28页)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