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赏识教育,助力班级管理

2025-04-29

运用赏识教育,助力班级管理

[文章提要] 用赏识的态度对待学生,他们就会充满活力。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们班主任会遇到不同思想状况、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赏识,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健康成长。本文从为什么要提倡赏识教育,怎样在班级管理中实施赏识教育,以及在实施过程中有哪些误区等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目的是让大家意识到,运用赏识教育可以助力班级管理。

[关键词] 赏识教育 实施 爱的误区

赏识教育是指通过激励、表扬等手段,肯定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动机,鼓励他们不断进步,追求成功。

在班级管理中,为什么要提倡并实施赏识教育呢?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人与人在性格、智商、情商上都是有差异的。俗语说“龙生九子,各有所好”,这种差异在社会上随处可见,而在一个固定的学习集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作为班主任,通常都会对优秀生青睐有加而对后进生则失去耐心,甚至不断地讽刺、挖苦,慢慢地这些学生就会失去信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其实,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向师性”,即愿意受到老师的关注、尊重和赏识,特别是对他们崇敬的班主任,这种“向师性”显得尤为明显和强烈。

其次,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也应该看到,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某些教育盲点,存在着远离班集体的“孤雁”。究其原因是复杂的,其中既有教师方

1

面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班主任作为一个每天都和孩子接触的特殊群体,更要首当其冲的担负起这方面的责任。

赏识教育的实施途径是“发现优点”、“欣赏优点”。那么,作为班主任,怎样在教育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呢?

一、要树立后进生是一种资源的观念。

从小学到大学,都只是教育的过程而不是教育的终结,学校教育也不是教育的全部。因此,我们不应该片面的以学生在校的成绩判断其优劣。不少人文学科或自然学科的巨匠,在中小学时期并非考试中的优胜者。达尔文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但是他小学的数学成绩却是零分。鲁迅先生小时候有一门功课不及格,郭沫若小学时候一门修身课只考了三十五分,一门国文课五十五分;而臧克家小时候的数学成绩也不及格。倘若上述名人放在当代中国,自然是典型的差生,但是,他们后来却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因此,柳斌先生曾说过:“不能单纯用分数衡量人,分数可以选拔人才,也可以埋没人才。” 我班的张某,调皮好动,不守纪律,三天两头惹是生非,学习不认真,成绩很差,老师们大多不喜欢他。但是,他的体育成绩很好,跑步特别快,班级里没有人能赶得上他。有一次,他报名参加了学校的运动会,在运动会上,他像一支离弦的箭,很快跑到了终点,还回过头来给其他同学加油助威。为此,我在班会上,对他郑重的提出表扬。第二天,我又找他谈心,再次肯定了他取得的好成绩和他的突出表现。同时,用委婉的语气指出他的不足之处,告诉他克服改正的办法,鼓励他争取全面发展。从此,他像换了一个人,各方面表现都很

2

积极,学习也有了可喜的变化。老师们都说,他简直就像是换了一个人。我不禁想起清代教育家颜元的一句名言:“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后进生也是一种资源,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坚持以表扬为主,这样才会使他们燃起希望之火,产生前进的动力。

二、用爱心赏识所有学生。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以前,我总认为班主任应该是个“医生”,专门找出学生的缺点,然后批评教育,督促他们及时改正,尽力使自己的学生优秀。所以,我的眼睛总是盯着学生的缺点,他就是块烂铁,我也要把他练成好钢。后来,我学习魏书生老师《班主任的艺术》和周弘老师的《钢是怎样炼成铁的》,我终于找到了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我总让学生“失败”,学生“永远的失败”直接导致了自己工作的失败,马不停蹄地给学生找缺点,导致学生看不到一点希望和光明,不管怎样努力,都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后,我开始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全新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对学生要“低标准,严要求”,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我能行”中成长。

我班的王某,有一次在校外抽烟,恰巧被我发现了,于是,他急忙把烟扔掉,脸红红的,低下头来,准备挨我批评。出乎他意料的是,我并没有训斥他,而是和他边走边交谈。在交谈中,我了解到,他在小学时就会抽烟,为此还受过处分。我说:“你不在校内抽烟,只是在校外偶尔抽一两支,说明你还是在乎校纪校规的。”然后,我耐心

3

的告诉他,初中生抽烟不仅违反校纪校规,而且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尤其危害青少年的大脑发育,要求他彻底戒烟。他诚心诚意地对我说:“老师,您这样关心我、爱护我,如果我不把烟给戒掉了,实在对不起你。”从那天起,我再也没有见过他抽烟。

三、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赏识教育

学生的大多数文化知识都来源于课堂教学,在校大多数时间也都在课堂上接受老师的教育,所以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培养优秀学生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求教师做到正确的认识学生、评价学生,并逐渐地形成“赏识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班主任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结合施教。同时,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情感,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

1、 让学生把课堂当成表演的舞台。

孩子在课堂上或因自卑、或因害怕、或因懒惰、或因等待,或因从众心理等诸多因素,在课堂中不敢发言,不敢大胆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使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低,更谈不上在快乐中求知。因此,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态度,把微笑带进课堂,以微笑服务于学生,在老师的眼睛里没有差生,只有一个个有待进步、有潜力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鼓励、赏识学生的表现,表扬的话语无处不在,使学生在老师及同学们的赏识中,看到自己的力量,满怀信心地获取成功。

2、学会宽容,真诚地善待每一位学生。

4

在课堂上,没有厉声地训斥,没有唠叨地说教,有的是灿烂的微笑,亲切的话语,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触动,错误得以改正,这就是宽容。宽容是一种教育艺术,教师的宽容,可以缓和师生之间的紧张局面,使学生逆反心理转变,防止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要建立起一种全新的观念:真诚地善待每一位学生,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投入到教育中,用生命的激情去创造另一个美好的生命。

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好教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正确的爱必须建立在真诚而炽热的思想情操的基础之上。遗憾的是,现在许多教师在爱的方面出了问题,为了使师生的关系和谐,不论学生犯了什么错,都只是轻描淡写地批评一番了事,而不去触及学生的灵魂。因此我想简要谈谈赏识教育中几种常见的爱的误区。

1、与学生关系过于亲近

有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过分淡化了师生距离,甚至与学生之间称兄道弟,在校园中与学生勾肩搭背。这使得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毫无威严感。有些学生,尤其是顽皮的学生更是有恃无恐,趁机捣乱。这种师生关系在没出问题时还好,一旦学生有违规违纪现象,教师批评时,学生便难以接受,并可能由此造成抵触情绪。

2、不注意细节问题的处理。

我们往往把做操、扫地这类事情看成是小事,认为学生除了学习其他都不重要,因此放纵了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违纪行为。然而正是这

5


运用赏识教育,助力班级管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社会调查方法(教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