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结合教材图6.1和图6.2,了解不同时期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总结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
【重点难点】
了解环境问题的分布,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课堂实录】
知识点:直面环境问题 一、下笔如有神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取④ 和⑤ 。 (2)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表现 (1)资源短缺
原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⑥ 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表现: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短缺。 (2)生态破坏
原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⑦ 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表现:主要是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的盐碱化、森林锐减等。 (3)环境污染
原因: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⑧ 。
表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 (4)环境问题的分布差异 a.全球性与局域性差异
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有⑨ 、臭氧层的破坏、热带雨林的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等。
局域性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事件等。 b.城市与乡村的差异
城市:主要表现为⑩ ←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污染物集中。
乡村:主要表现为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发达国家:以 为主←过分消耗资源。
←
二、合作探究
1.人类与环境有何关系
1
2.解释环境自净能力并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3.比较城市和农村环境问题的差异。
4.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三、答案
下笔如有神: ④物质 ⑤能量 ⑥超过 ⑦超过 ⑧自净能力 ⑨全球气候变暖 ⑩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合作探究:1. ——人类通过生产或生活活动与环境发生联系 ⑴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 ——不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⑵ 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 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⑶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
2. 环境自净能力: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
(1)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力的时候就会形成的问题。 3. 主要环境问题 城市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等 农村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荒漠化 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源枯竭、物种减少
2
4. 发达国家: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发展中国家: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 力。
发达国家将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得目前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更加严重。
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环境问题更为严重
(1)环境承受经济发展和人口快速增长的双重压力
(2)经济、技术水平落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 境保护。 (3)发达国家污染将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