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县农村饮用水工程(甘泉工程)长效管理工作
开展情况总结
一、浦江县基本情况
浦江县地处浙江中部,面积920平方公里,辖7镇5乡3街道,409个行政村和20个社区,户籍人口38万(其中农村人口32.7万人)。 截止2011年3月底,已有384个行政村完成农村饮用水工程,30万农村户籍人口的饮用水不安全问题得解决。
二、甘泉工程长效管理总体情况
围绕着省水利厅提出的“三个落实”(落实职责、落实经费、落实管理制度)要求,浦江县甘泉工程长效管理采用三种管理模式,即城乡一体供水、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三种管理模式。
城乡一体供水是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的延伸和覆盖,随着制水能力的提升和主管网铺设,供水范围已覆盖了浦阳、浦南、仙华三个办事处及黄宅、白马、郑宅、岩头四个镇,其管理遵循同网、同质、同价原则,在各行政村范围内,由各村自行管理和收费,全县共有173个供水站(点),供水户籍人口16.8万人。
集中式供水是指利用同一水源,经水厂处理和消毒,向一定区域的集中供水,由供水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目前已供水的有郑家坞镇水厂、浦阳街道周西坞水库水厂、郑宅七树岭水厂和虞宅深清源水库水厂,供水户籍人口1.9万人。
分散式供水是指以村或自然村为单位,通过修建集水滤池、打深井等小型供水设施的供水,采用成立供水协会,自主管理等模式管理,目前全县共有分散式供水点282处,供水户籍人口11.3万人。由于分散式供水点多面广,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而分散式供水长效管理的成效直接影响全县甘泉工程总体效益的发挥,因此作为甘泉办的重点工作长抓不懈。
1
三、组织管理情况
3.1 管理机构
为了解决全县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2005年8月,浦江县专门成立了甘泉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门负责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和建后管理工作(从水务部门抽调了8名工作人员参加此项工作),同时各乡镇(街道)也相应建立了工作机构并落实相应责任。2009年,浦江县出台《浦江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浦江县水务局为农村饮用水工程长效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县农村饮用水工程长效管理工作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和绩效考评。但在县甘泉办成立期间,先由县甘泉办具体负责相关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本辖区内农村饮用水工程长效管理负总责。
根据工作需要和省厅有关精神,目前,浦江县水务局已向县机构编制部门提请局下属单位的调整,拟新成立浦江县水务局农村水利管理站,具体负责全县农田水利建设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长效管理工作(其中长效管理工作岗位不少于3名)
浦江县还成立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办公室,重点保护重要水源地。由于全县上下思想统一,责任到位,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保证了工程建设、水源保护以及建后运行管理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确保了甘泉工程总体目标的实现。 3.2 规章制度
早在2005年,甘泉办成立之初,浦江县委县政府《关于实施甘泉工程的意见》(县委[2005]26号)就对甘泉工程长效管理作了具体的要求,把长效管理纳入部门、乡镇和行政村的年度考核内容。2007年3月,浦江县甘泉办出台了《浦江县甘泉工程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对工程管护、水价形成、水源保护、水质检测等内容作了规定。2009年5月,随着甘泉工程建设的深入,以建设为重点逐渐向以长效管理为重点转移,浦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及时出台了《浦江县农村饮用水工程(甘泉工程)长效管理办法(试行)》,《办法》明确县水务局为农村饮用水工程长效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同时明确了乡镇(街道)和卫生、环保等部门的职责,并对工程管理、用水管理、安全管理、奖惩措施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2009年7月,根据《长效管理办法》,甘泉办制定了《分散式供水长效管理绩效考评办法》,通过
2
绩效考核,已经基本建立了一个责任落实、监督到位、制度健全、水质达标和水费收缴的长效管理机制。 3.3 水质监测
自2010年起,全县水源水质监测工作委托浙江省水资源监测中心金华市分中心进行。监测项目包括水温、PH值、溶解氧等37个项目,检测每月1次,每次10个点,每年120个点,检测报告每月定期向社会发布。
城乡一体化供水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执行,由县自来水公司负责检测检验,卫生部门不定期抽检。具体是设置14个管网检测点,检测106个项目,每星期一次采样检测。为进一步提高饮用水安全性,在水厂进水口和出水口建立了养殖池,随时观察养殖池中鱼类的变化情况
县卫生部门制定了《浦江县2010年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监督监测工作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开展了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专项监测工作,重点监测城乡一体供水和集中式供水工程,对仙华水厂供水水质进行丰枯水期的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定期监测,并把监测结果及时反馈给供水单位。 3.4 应急管理和档案管理
饮用水安全关系千家万户,处置突发事件时必须做到知己知彼,有备而战。2009年,浦江甘泉办出台了《浦江县饮水安全应急预案》,明确了发生特大旱情等六大饮用水突发事件时的各部门的职责,并按事态情况,划分事件等级,确定应对措施。各乡镇(街道)和县自来水公司按照各自实际情况,建立应急机制。浦江县自来水公司还编制了《浦江县供水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液氯泄漏事故应急处置方案》、《水源突发性污染应急预案》等专项预案,进行不定期的人员演练。2009年6月13日,浦江县西部山区发生特大洪灾,一些村子的主管道被洪水冲毁,浦江县自来水公司110联动抢修人员接到报警,马上出动,在最短时间内进行了抢修,确保人民群众用水安全。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涉及面广,工程量大,布局分散,为实现科学高效的管理,我县已纳入全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数据库。2007年委托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
3
院编制了《浦江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实施方案》,建立了“浦江县甘泉工程信息管理系统”(主要针对小型水厂和单村供水村),初步实现了数字化管理。
2008年以前,甘泉办的文书档案、技术资料在每年年终时委托县档案馆整编。自2009年起,甘泉办聘用了一名专业人员,按照国债项目验收要求标准进行资料整编工作。 3.5 宣传培训
宣传是凝聚力量、加强沟通和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浦江县甘泉办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站、网络、视频、橱窗等媒体资源,不断增加宣传手段,创新宣传形式,充分发挥新闻宣传工作的导向作用。浦江县甘泉办在召开全县甘泉工程工作会议,省市县各级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甘泉工程,以及有其它重大事件时,都邀请《今日浦江》、浦江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予以报道。甘泉工程建设与管理情况制成彩印展板,每逢县里举办重大会议时,在醒目位置展出。同时化重金,聘请浙江省金众广告有限公司制作了专题片《浦江县甘泉工程成就回顾》,在各种场合循环播放。2008年举办了“甘泉工程”杯摄影比赛,全县76名摄影爱好者提交了上112幅(组)摄影作品,用不同的视角反映了浦江甘泉工程的方方面面。2007年制作和印刷了《浦江县甘泉工程》图册800套,图册形象地反映了浦江县在实施甘泉工程以前,老百姓的用水状况,以及实施甘泉工程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巨大成效。浦江县甘泉工程的做法和经验,曾2次在全国、4次在全省农村饮用水工作会议、2次在省水利厅向省委省政府和水利部发的参阅件上作典型交流介绍和宣传推广。2006年12月31日中央新闻联播节目报道了浦江县甘泉工程建设情况,《中国水利报》、《中国水利》、《农民日报》、《浙江日报》、《金华日报》等报刊杂志和省市电视、广播都曾作了专题报道。2010年8月浦江县农村饮水工程长效管理的做法和经验还被《专报国办信息》采用,在全国范围宣传推广。
2010年,在浦阳街道办事处、杭坪镇、前吴乡、花桥乡分别召开了CL缓释消毒设施安装(加装)现场会,共有110个分散式供水点110名维护人员参加现场培训,培训率达39%。现场会聘请消毒设施生产厂家专业技术人员具体讲解仪器设备的安装(加装)方法、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甘泉办工作人员还利用长效管理考评,通过实地
4
考评,了解每一个分散式供水点管理水平和管理状况,利用一切机会,对各村的甘泉工程管护人员进行培训。
四、运行管理及资金管理情况
《浦江县农村饮用水工程(甘泉工程)长效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集中式供水工程中由政府补助形成的资产份额归国家所有,并由当地乡镇(街道)负责管理,实行单独核算、自负盈亏;分散式供水由各村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自2009年起,浦江县对分散式供水实行了长效管理绩效考评。
4.1 日常管护
全县4个集中式水厂和282个分散式供水点都已建立日常管护制度,全县共有甘泉工程长效管理人员577名。每个集中式水厂都配备了3—4名专职管理人员,每个村都有一名收费人员;每个分散式供水点都配备二名管理人员,一名主要负责水源、水池和管网巡视及日常维修等管护工作,委派村里的水电工担任,一名主要负责抄水表,收水费。
全县都已建立了管护人员巡查制度,除了正常的巡查外,遇特殊天气加强巡查力度,并由乡镇统一配发巡查日记,在巡查和维修结束及时记录。
应急物资存放于甘泉办设立在黄宅镇的材料仓库,储备管材、接头、编织袋等应急物资。同时利用县自来水公司110联动的优势,由县自来水公司抢修队负责全县分散式供水管网的抢修,遇到紧急情况及时抢修。
4.2 水质消毒
城乡一体供水和集中式供水水厂的水处理工艺规范,都配备了正规的净化、消毒设施,按工艺流程处理水质。
由于分散式供水来水条件不一,水质条件不同,一般采用一年二次撒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如浦阳街道联盟村,每年的丰枯水期,在其水源地水库——石洋塘水库撒二次漂白粉进行消毒;虞宅乡新光村,每年二次进行清洗蓄水池后用生石灰进行消毒。但由于漂白粉剂量难以控制,其它消毒设施的性能又不太适合分散式供水,自2009年,我县通过政府采购方
5
式,确定杭州科莱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CL缓释消毒器,对分散式供水点进行加装(安装),现全县共已安装102套,2011年计划加装(安装)40套。
CL缓释消毒器使用CL固体药剂,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消耗,因此由管护人员负责管理并定期加药。
4.3 水质检测
城乡一体化供水引水口、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质由县自来水公司负责每月定期检测,卫生部门抽检。
集中式供水水质具体由供水单位负责实施,但由于供水规模较小,没有自行检测的设备和人员条件,通过有偿检测的办法,每月一次,委托浦江县卫生监督所、县自来水公司水质检测科检测。
分散式供水水质检测工作由各供水点负责,县卫生部门进行抽检。2010年,县卫生部门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各抽检了一次,每次14个点,共28次。
4.4 水源保护
浦江县人民政府特别重视水源保护工作,专门成立了水源保护办公室,落实专职工作人员4名。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水源保护区的生态补偿。县水务部门制定了农村饮水水源地防护和生态修复工程规划,对重要水源金坑岭和仙华等水库实施封禁保护和小流域生态修复工程,促进生态平衡。全县结合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和村庄整治,将饮水水源的管理纳入农村卫生长效管理之中,农村生活垃圾采取村负责收集,乡镇(街道)负责中转,县负责集中处理,有效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向水源地和河道乱倒的问题,同时禁止向水源保护区排放污水或在水源地放养畜禽。县甘泉办设计了水源保护标志和警示语,由各乡镇(街道)负责在每个水源树立水源保护范围、警示标志,全县共设立警示牌300块(处)。
设立水源地巡查制度,由管护人员负责定期清理水源地的枯枝落木,防止水源被污染和堵塞。在汛期加大巡查力度,及时进行清理。
4.5 水费征收
全县城乡一体供水和集中式供水水厂都已建立水费征收制度,水价通过成本核算,其中
6
自来水公司水价和郑家坞水厂水价已经县物价部门核定,浦阳周西坞水厂水价已由浦阳街道办事处同意,郑宅七树岭水厂和虞宅深清源水厂现试运行,水价暂定,尚未正式收费。
全县173个城乡一体供水的供水点,都已建立完善的管理和收费制度,水费收缴正常,收缴率为100%,全县282个分散式供水点有244个点建立了完善的水费征收制度,水费收缴率为86.5%。由于农村用户一般用水量较小,为减少工作量,各供水点一般实行按月抄表,按季收费制度。水费收缴制度按照“一事一议”由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后执行,实行按表计量收取,在水资源比较充足的供水点和供水季度,实行每月每人免除一定的用水量后梯级收取。在用水比较紧张的供水点,实行定时供水的办法,如花桥乡下宅溪村,由于水源比较紧张,实行上午6时至8时,下午17时至19时定时供水,有专人专职负责开闭管理。
分散式供水水价以保证日常运行、维修和更新改造为前提,按供水成本核算,由村民委员会或用水户协会自主确定,并报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农村饮用水工程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争取以水养水,不足部分,由县长效管理专项资金补充。水费的收缴和使用必须建立独立帐户,定期公开,接受用水户的监督。
4.6 管理制度
全县城乡一体供水、集中式水厂和282个分散式供水点都已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职责、水源保护、水质检测、设施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管理制度由各供水点自行制定。同时为减轻各分散式供水点文字工作的压力,县甘泉办也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供各供水点参考。
4.7 经费落实及财务管理
浦江县甘泉工程设立长效管理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纳入公共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农村饮用水工程水源保护、水质消毒设施、水质监测以及对分散式供水村的以奖代补。2009年县长办公会议在讨论通过《管理办法》时,由县长拍板确定每年为108万元。2010年,分散式供水长效管理专项资金为47万元;水源水质检测费为10万元;消毒设施费为51万元。
浦江县甘泉办的财务全部纳入县会计核算中心,并经县审计部门审计,资金使用规范,严格执行财务制度,无违规违纪行为。
7
浦江县甘泉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O一一年五月二十日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