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队一部配合涟水独立团,夜袭涟城东北的李集伪军据点,全歼守敌,并缴获其武器弹药一部。
1945年7月下旬 涟水独立团在地方民兵500多人的配合下,围困大新集。除100多名守敌逃跑外全部被俘,还缴获长短枪10枝。 淮阴战役(1945年8月27日--9月6日)
淮阴位于苏北中部,水陆交通发达,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淮阴城东西长两公里,南北一公里多,高大坚实的城墙外有一条宽阔的护城河,易守难攻。日本宣布投降后,伪军潘干臣部28师、伪保安团、常备旅等共9000余人驻守此城。1945年8月24日,新四军10旅、师特务团由高良涧、蒋坝等地向淮阴挺进。同时,射阳独立团、淮阴、涟水警卫团等地方部队也进军淮阴。从8月27日开始占领敌人的外围阵地,并于31日完成了对淮阴的包围。9月6日总攻开始,主攻部队28团首先突入东门,直插伪指挥部,师特务团、淮海新2团以及其他部队从南门、东门、西门突入城内。仅用90分钟即全歼守敌,被日伪统治6年多的苏北重镇淮阴宣告解放。是役毙伪师长潘干臣以下9000余人。其中,俘8000余人,缴获火炮10门、轻重机枪130挺、掷弹筒80具、长短枪5000支、汽车18辆、汽艇4艘、电台10部和其他大量物资。新四军牺牲营长宋传海以下220名。 淮安战役(1945年9月15日-22日)
淮阴战役结束后,新四军第3师第10旅及其他部队于9月13日迅速将距淮阴东南17公里处的淮安(今楚州)包围。该城守敌是伪军苏北第三纵队吴漱泉部,加上伪政府李云霈的武装共5000余人。后黄克诚师长调10旅开赴响水围歼伪军徐继泰部。9月15日,7旅、8旅抵达淮安接替10旅。
22日8时总攻开始,22团3营9连、11连冲上被炸开的城墙缺口,歼灭城上守敌。7旅19团在火力掩护下,迅速登上城头。经过30分钟激战,全歼伪军6000余人,吴漱泉当场被击毙。淮安全境解放。
1945年7月21—22日 新四军3师特务团配合淮安独立团,攻克涟水城东甘庄、严家码头、高巷3个日伪军据点,俘副团长孟实元以下官兵254人。
新四军抗战 洪码头包围战(1940年2月9日)
1940年春节前夕,涟水城的数百名日伪军,进入淮河大队活动区的涟西,经陈师庵到梁岔一带,沿途杀人放火,抢劫财物。2月9日上午,淮河大队在古(寨)城(涟城)公路与漳河交汇处的洪码头布下口袋阵,出敌不意,痛击回归之敌,激战数小时,共毙日伪军100余人。第八团第四营营长王道明以下指战员15人牺牲。这次战斗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 六塘河战斗(1940年8月15日-16日)
8月,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五纵队进军苏北。8月15日--16日,所属敌1支队强渡运河,进入苏北淮海区,对盘踞在六塘河南北两侧之顽军第7旅和徐海行署特务团及淮海地方反动武装发起全面进攻, 予敌以重大杀伤,迅速打开局面,并帮助建立泗阳、淮阴、宿迁、东海等7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
开辟淮宝区的战斗(1940年8月中旬--8月下旬)
1940年8月中旬,黄克诚司令员兼政委率八路军第五纵队687团渡过洪泽湖至盱眙县,于盱眙黄圩歼顽军一部。随后,黄克诚到盱眙县莲塘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向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汇报请示工作。中原局命令八路军第5纵队1支队开辟淮宝地区。经半个多月的战斗,几支部队协同作战,共歼韩德勤顽军2个团,平息了反动组织小刀会的骚乱,建立了淮宝政权。淮宝地区的开辟,巩固了皖北根据地,造成了新四军开辟苏北地区的有利态势。 高沟、杨口战斗(1940年9月8日-17日)
9月8日--9月17日止,新浦、大伊山之敌的日军700余人,两次侵犯涟水高沟、杨口。八路军第5纵队第1支队经过激烈战斗,击溃来犯之敌,迫使日军退出新安镇南和涟水城。在战斗中,日军100余人伤亡,日军松本司令被击毙。
1941年3月13日 国民党徐继泰部集中三个团兵力,由淮安苏嘴北渡旧黄河,企图控制淮海区。其先头部队进抵佃湖北四大门一线,新四军3师8旅22团迅速将其包围,歼敌大部,俘400余人,打破了国民党顽固军进淮海的企图,保卫了苏北根据地。 三岔伏击战(1941年4月12日)
1941年3月下旬,新四军14团获悉日军强征民船,准备从淮阴向宿迁运送粮棉。团首长认为这是一个战机,决定予敌以打击。4月11日夜14团按计划进入伏击区。12日10时左右,日伪军300余人进入三岔伏击区,14团向日伪军猛烈开火,双方展开了激烈的阵地战。后来敌援军赶到,团长决定撤出战斗。三岔这一仗予敌以沉重打击,日伪军伤亡近200人,我缴获掷弹筒2个、轻机枪2挺、步枪20枝。
小龟山岛和老子山战斗(1941年4月21-22日)
为配合新四军第3师9旅和2师5旅各一部在洪泽湖的战斗行动,4旅10团于4月21日和22日夜先后攻占盱眙县城以北淮河中的小龟山岛和控制洪泽湖入淮河口老子山两个伪据点,歼敌一部,余敌逃窜,为主力部队机动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高良涧守备战(1941年4月)
1941年4月,新四军第2师5旅旅部命令14团围剿白马湖顽匪,留3营7连驻守洪泽湖岸边重镇高良涧。日军乘我军主力围剿白马湖之际,从盱眙和老子山方向出动6艘汽艇,约300多名伪军,突然出现在洪泽湖水面上,进攻高良涧。7连迅速抢占有利地形,与敌展开战斗,从11时战至黄昏,毙伤日伪军50余人,敌人败退回城。 大胡庄战斗(1941年4月26日)
1941年4月26,新四军3师8旅24团第1营,从皖东北调至盐阜区途中,1营第2连在淮海地区的淮安县(今楚州)大胡庄,遭到从涟水城出动的六七百日伪军的突袭包围。该连在敌军多于自己6倍的严峻形势下,临危不惧,奋起反击,经过半天战斗,毙伤日伪军100余人。战斗至下午,该连除一人外,其余82人壮烈牺牲,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献身精神。
激战黄炮楼(1941年5月8日)1941年5月8日日军头目金本纠集400余日伪军包围了涟水军田乡乡公所所在地黄炮楼。林福生队长看到已处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况且炮楼内还住有100多名群众,决定先坚守,然后再伺机突围。林队长手下只有13枝枪,然而战士们斗志很高,先后克服了敌人的毒气、火攻,最后利用夜间,成功的带领大多数群众突围出去。此战共击毙敌人80余人,伤100多人,我军林福生队长以下牺牲30多名。 1941年5月30日 新四军3师8旅在涟水南朱集,将500余日伪全部击溃,毙伤敌百余人,缴获战马10余匹、枪几十枝。 林码头战斗(1941年7月)
1941年7月下旬,盘踞在运河东岸的国民党韩德勤部,乘日伪向新四军大“扫荡”之际,侵占淮泗地区,并勾结运河附近的伪军和封建刀会,企图继续西窜。西窜之敌直向淮安县(今楚州)西南林码头的新四军第10团3个连包围袭击。该部迅速跳出包围圈,用反包围手段向敌实施攻击,激战3小时,将其全部击溃,毙敌20余人,俘刀会成员20余人。第10团无一人伤亡。
1941年8月3日 晚上,驻在淮宝的新四军4师31团首战陈集,消灭陈集据点内伟军中队长以下20人,俘15人。缴获各种枪枝30余枝。我方仅伤3人。
1941年9月19日 淮泗和淮宝地区周围据点的日军100余人、伪军300余人,向顺河集地区扫荡。新四军4师31团一个营经激烈战斗将敌击溃。此战共击沉汽艇1艘、民船2只,毙伤敌伪30余人。我亦伤亡8人。
郑潭口战斗(1941年9月20日--21日)
郑潭口位于涟水东北30公里,是日伪在盐阜区的一个重要据点,守敌是伪军孙礼陶的挺进支队,共600余人。9月20日19时,新四军三师8旅向伪军发起攻击,21日4时许,大新集日军佐滕小队40余人,纠集涟水保安队百余人增援,战况日渐激烈。22团长张天云组织党员组成“奋勇队”,一举攻克被称为“模范工事”的日伪据点,伪支队长孙礼陶潜逃。此役共毙伪军300余人,俘伪军大队长徐庆同以下300余人。郑潭口战斗的胜利震慑了日伪顽军,使部队积累了攻击作战的经验。 淮阴城奔袭战(1942年10月19日)
1942年秋,敌伪纠集2万兵力,大举扫荡淮海及周边地区。10月16日夜,淮阴日伪军800余人,对14团部驻地吴集进行合击。由于中共党组织和地方政权机关已事先转移,敌人扑空。17日晨,敌又分成多路,反复进行拉网式搜索,但始终摸不清我军行踪。19日黄昏,14团决定予敌以一击,20日1时许,14团6连进攻敌马厩,战士们迅速解开马匹,惊慌的马匹四处乱奔。敌人发现后,仓惶射击。顿时,枪声、炮声、马蹄声响成一片。在混乱中指战员们各自为战,杀伤敌人,拂晓前撤出了战斗。 汤集战斗(1942年10月26日)
10月26日,驻淮阴日军100余人、伪军200人向淮涟地区“蚕食”,企图进入汤集安设据点。7旅19团得知这一情况后,决心趁敌立足未稳,以3营围攻汤集之敌。3营激战一天,共歼灭日伪军300余人,沉重打击了进犯汤集的敌人。 淮海区反“扫荡”战役(1942年11月15日-12月18日)
1942年秋冬,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更为残酷的扫荡。11月15日,日军第17师团滕原联队步兵2000余人、骑兵200余人,伪军第36师72旅李实甫部及各县伪保安大队3000余人,兵分9路包围淮海区领导机关所在地沭阳的小胡庄、张圩子。淮海区军民在书记金明、军分区司令刘震的统一指挥下,按预定方针,先后进行了丁集、杨口和交通破袭战等较大的战斗。但由于敌强我弱,淮海区面积大为缩小,且被分割成数小块,处于极端困难时期。为坚持淮海区的斗争,新四军3师决定将10旅29团和7旅21团1营与地方武装合编为四个支队,从1943年起再度开展破袭战。到2月上旬,淮海区军民共破坏交通线150余公里。
这一系列的胜利使淮海区的严重局面有了好转。 丁集阻击战(1942年11月15日) 为粉碎日伪军对淮海区的“扫荡”,11月15日,7旅18团于淮阴丁集阻击了由淮阴出犯的敌人,毙伤日伪军150人。2营5连在战斗中遭敌300多人围攻。敌施放毒气,5连顽强拼杀,毙伤日伪军100多人,战斗至天黑突出敌人的包围圈。 淮海区交通破袭战(1942年12月1-30日)
从11月28日起,日伪军开始在沭新、沭淮、宿淮、海淮等公路及六塘河、沭河沿岸地区安设据点,构筑碉堡,修筑公路,准备长期控制。为粉碎敌人图谋,淮海区军民于12月间发动了交通破袭战。此次破袭战使淮海区的7条主要交通干线大部变成不能通行车辆的交通沟。
钦工战斗(1943年4月4日)
在陈集、八滩战斗的胜利鼓舞下,4月4日,8旅22团在淮安总队配合下对位于淮安、涟水间的敌钦工据点发起了攻击。经过10小时激战,毙伤伪军100余人,俘86人,缴步枪64枝、一部分弹药,解放了钦工。 刘老庄战斗(1943年3月18日)
日军十七师团在盐阜区遭到打击后,被迫撤退至淮海区,以其一部分兵11路,于16日包围了驻涟水梁岔的新四军3师7旅19团第4连。面对强敌,四连机警地跳出了重围。3月17日中午,双方在淮阴老张集一带遭遇,激战至黄昏,四连突围转至刘老庄。3月18日拂晓,日军继续围追,并以强大的骑兵队伍向四连阵地冲击。四连无法打开缺口,便誓死固守阵地,击退日伪的多次攻击,他们子弹打完后,便拆毁武器,焚烧文件,最后与日伪军展开肉搏,战至下午5点,终因寡不敌众,连长白思才以下指战员82人全部壮烈牺牲。此战毙敌170多人,伤300多人。刘老庄战斗在新四军战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淮海区夏季反击战役(1943年4月8日-8月20日)
新四军3师10旅兼淮海军分区根据新四军和3师首长的指示,集中主力以北六塘河两岸和淮(阴)沭(阳)公路为重点,对敌发起夏季攻势。淮海区夏季反击战役,历时134天,至8月20日胜利结束。全区各支队共作战233次,攻克了40多处日伪据点,毙伤日军中队长以下340人、伪军129人,争取伪军反正投诚10次共1100人,俘日军2人、伪军1500人,缴获长短枪1000余枝、掷弹筒4具、自行车25辆、粮秣400石及其他军用物资。淮海区夏季反击战役的胜利,使北六塘河两岸地区人民重获解放,70多个乡的民主政权得到恢复,扭转了淮海区的被动局面。
顺河集等战斗(1943年4月18日)
4月18日,淮安顺河集、分桥的日伪军300余人向北进犯,企图合击8旅22团。全团指战员奋起抗击,激战5小时,毙伤敌50多人,将敌击溃。 老张集战斗(1943年8月3-6日)
1943年8月3日,新四军苏北军区淮海军分区第4支队主力,进袭涟水县西部之老张集伪军据点。经4天围困战斗,伪军动摇,6日黄昏向南突围。4支队主力于途中将其歼灭,俘获人枪200余,缴掷弹筒1具、手榴弹500枚。伪自卫团团长60余人投诚,据点被攻克。 1943年9月中旬 淮海区增加伪军36师李实甫两个团千余人马及苏淮特区3个保安总队1500余人。他们在淮沭公路沿线复设15个据点,采用步步为营,逐步“蚕食”的政策。淮海地方武装配合主力部队,积极阻击,连续拔除了淮(阴)沭(阳)间日伪据点7处,使日伪军首尾不能呼应,终日惊惶不安。
1943年10月初 伪淮海省绥靖长官赫鹏举就任后,即在淮涟边缘、安设了朱集、张集、丁集、王集、程集等据点,妄图有计划地推行日军所谓“治安肃正”运动,在3个月内,占领苏北全境。为扩大反“扫荡”的胜利,粉碎日伪之狂妄计划,位于盐河以东的新四军3师8
旅22团、涟东及淮安总队和位于盐河以西的新四军3师19团、4支队及淮海总队奉命立即向敌人反击,决心在敌人刚刚出动时,即迅速给予打击。在盐河以西,10月8日4支队攻克朱集;19日,19团强渡林桥 ;21日,4支队在在吴老庄伏击日伪军;11月22日,4支队攻克涟水北浅集。在盐河以东,10月15日,淮安总队强袭了李圩,同日又袭击了河下镇。22团一部和师特务营袭击了大顺集。与此同时,苏北各部队主动出击,积极配合。经过两个多月的斗争,敌人苦心经营的“治安肃正”计划宣告破产。 李圩子战斗(1943年10月24-26日)
1943年10月24日夜,新四军第3师8旅22团,在淮安总队的配合下,进袭淮安李圩子据点。25日16时,伪军支持不住,但仍顽抗。26日6时,22团猛攻入圩;敌见不妙,向淮安(今楚州)方向逃窜。22团追击,歼其大部。此战,计俘伪军70余人,毙59人,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65枝,毁敌炮楼6座。 钦工镇南战斗(1943年12月17日) 1943年12月17日,清江(今淮阴)、淮安(今楚州)日伪军200余人,分两路 “扫荡”,企图占领钦工镇。7旅19团一部正在钦工镇南休整,与敌遭遇。指战员立即投入战斗,激战两个多小时,敌支持不住,施放毒气,19团1个连全部中毒。后敌伪200余人前来增援,19团主动撤出战斗。此战,击毙日军小队长以下38人。 王圩、张口、合兴庄等战斗(1944年1月3-17日)
1944年1月3日,淮海4支队再克涟水高沟的王圩。17日,淮海1支队攻克大伊山(今灌云)西之张口、合兴庄两据点。同时,在迫使灌云史集据点之敌投诚后乘胜北上,连克新集、王庄两据点,打通了沭淮公路。
淮河沿线战斗(1945年2月14日-4月18日)
1945年2月14日,日军华中派遣军第13军团山本旅团以主力1000人,配合伪军一部,由江苏扬州经天长地区,向高邮湖西岸的淮南抗日根据地进犯,企图打通淮河交通线。新四军第2师主力与地方武装相结合,从3月8日开始破袭敌人部队,粉碎了敌人的打通淮河交通线的企图,日军被迫于4月18日退向高邮。在淮河沿线战斗中,第2师进行了24次重要战斗,毙伤日军少佐中队长以下及伪军260余人,俘日军4人、伪军525人,缴获轻重机枪2挺、步枪223枝。
车桥战役(1944年3月5日)
1944年2月,抗日战争由战略相持向局部反攻转变,新四军第1师师长兼政治委员粟裕和副师长叶飞,决心以1师主力及地方武装在涧河沿线发动以夺取车桥为中心的攻势作战。 3月4日,洪学智率3师一部为配合新四军1师攻打车桥,向日军朱圩据点发起攻击,经过4个小时战斗,全歼守敌150余人。3月5--6日,粟裕率领新四军第一师在以车桥为中心的淮安、宝应东乡广大地区组织车桥战役。参战部队为1团、7团、师教导团1营和三分区、四分区的泰州、江都、高宝地方部队,共有五个多团的兵力,并与新四军3师联系,以策应这一战役行动。5日凌晨,我军向车桥守敌发起进攻,经过激烈战斗,6日上午战役结束。此役歼灭日军大佐以下465人(内俘少尉以下24人),伪军483人(内俘168人)。这次大捷,打通了苏中、苏北、淮南和淮北抗日根据地的联系,开创了华中抗日战争的新局面。
韩庄阻援战斗(1944年3月5-6日)
韩庄阻援战是车桥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1944年3月5日,新四军1师发起车桥(在楚州)战役,以主要兵力将位于车桥的日军包围起来,并展开攻击。敌人为增援车桥,从5日15时,至6日3时,日军先后从淮阴分五批约700余人增援车桥。前三批共450余人日军被1师阻击在淮安(今楚州)韩庄,予敌以极大杀伤。余敌在第四、第五批增援部队策应下,乘车后撤。至6日凌晨3时,新四军战略意图基本实现,野战司令部便发出命令,令阻援部队
迅速撤出战斗。此战共歼灭日军大队长山泽以下200余人。 高杨战役(1944年4月19日--5月4日)
高沟、杨口地处东、西六塘河岸,是华北与华中,淮海与盐阜军政交通必经之地。高沟、高口有守日伪军36师第72旅及地方武装2000余人。为了打通盐阜、淮海两区交通线,并配合淮北反“伪化”斗争,淮海军分区第四支队和第一支队一部,在涟水、沭阳等县地方民兵的配合下,集中优势兵力,对敌进行各个击破,一举攻克了高沟、杨口等14个据点,俘伪军第72旅办事处上校主任以下百余人,全歼守敌一个旅和一个大队,计2500余人,毙伤出援日军140余人,缴获炮3门,轻重机枪11挺,掷弹筒33个,长短枪1164支。我军伤亡496人。高杨战役的胜利,改善了苏北抗日斗争的局面,使日军以盐河为主的水陆交通线暴露于苏北军民的打击之下。
1944年12月5—13日 自11月下旬起,孙良诚率国民党四、五两军1.6万人先后集结于新浦、板浦、大伊山、张店一线,于12月5日向苏北根据地进犯,日军六十五师团松川、南渡大队、澄源部之原田大队及另外3个中队与伪军潘干臣、吴漱泉、徐继泰等部及淮阴、淮安、涟水、阜宁等县保安大队共计6000余人,也分三路配合出动向根据地扫荡。经全体军民10天奋战,日伪军扫荡计划全部被粉碎,孙良诚狼狈南逃。此次反“扫荡”战斗先后俘日伪军2040人,挫败了敌人扩展伪化的阴谋。 顺河集阻击战(1945年2月7日)
1945年2月初,日伪军获悉我驻新四军军部盱眙黄花塘附近的新四军二师主力开赴津浦路铁路以西后,便乘机而动,妄图围歼新四军军部。2月5日,日军天井大队和伪军潘干臣28师一个团共计1500余人马,围攻新四军军部。2月7日,新四军52团与敌在顺河集遭遇,双方展开激战。经过整整一天的战斗,52团打垮敌人14次冲锋,共击毙日军72人,伪军200余人,我军26人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丁头庄战斗(1945年2月22-24日)
1945年2月22日,第3师8旅叶圩子战斗胜利之后,又乘胜攻克了淮阴以北的齐庄、新安镇西南的丁头庄、北圩等据点。8旅在丁头庄、北圩激战两日,消灭日伪军140多名。其中,毙日军约20人、伪军60多名,缴获轻重机枪4挺,迫击炮1门,步枪50余枝,子弹2万多发。
淮阴城北伏击战(1945年3月7日)
1945年3月7日,淮阴、沭阳警卫团在淮阴至沭阳的公路上伏击了淮阴出城扰民之敌,激战2小时,全歼了该股日伪军,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支持了反伪化斗争。此战,击毙伪沭阳县县长史若愚,毙伤日伪军14人。
石塘、赵徐庄战斗(1945年5月11-14日)
石塘、赵徐庄两据点驻有伪淮海省“剿匪”第2支队5纵队徐仲宽部的3个大队,有伪军800余人。伪军经常袭扰老百姓,不但抢粮与牲畜,还绑架勒索老百姓。附近百姓苦不堪言。新四军决定拔除这个毒瘤。5月13日18时,刘震率10旅1支队和师特务团将这两个据点包围起来,经过20多个小时的战斗和土工作业,新四军的交通壕距敌人仅10多米远。14日下午,新四军发起总攻。战至黄昏,敌纷纷投降。此战,共毙伤伪军大队长张志堂以下197人,俘伪军660人,缴获轻机枪1挺、掷弹筒3具、长短枪363枝,子弹3250发、手榴弹78枚、骡马8匹,并解救了被绑架关押的群众。 涟水城东战斗(1945年7月21日-22日)
为进一步陷敌于孤立,控制盐河交通,创造有利的反攻态势,1945年4月,第3师特务团一部配合淮安独立团转战近半月,连续攻克了涟水城东甘庄、严码头、高巷等据点,毙伤日伪军20人,俘伪军团长孟实元以下254人,缴获大量枪支及弹药和部分火炮。
1945年7月25日 涟水警卫团一部,配合淮海四支队,攻克朱圩日伪据点。同时,涟水县
大队一部配合涟水独立团,夜袭涟城东北的李集伪军据点,全歼守敌,并缴获其武器弹药一部。
1945年7月下旬 涟水独立团在地方民兵500多人的配合下,围困大新集。除100多名守敌逃跑外全部被俘,还缴获长短枪10枝。 淮阴战役(1945年8月27日--9月6日)
淮阴位于苏北中部,水陆交通发达,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淮阴城东西长两公里,南北一公里多,高大坚实的城墙外有一条宽阔的护城河,易守难攻。日本宣布投降后,伪军潘干臣部28师、伪保安团、常备旅等共9000余人驻守此城。1945年8月24日,新四军10旅、师特务团由高良涧、蒋坝等地向淮阴挺进。同时,射阳独立团、淮阴、涟水警卫团等地方部队也进军淮阴。从8月27日开始占领敌人的外围阵地,并于31日完成了对淮阴的包围。9月6日总攻开始,主攻部队28团首先突入东门,直插伪指挥部,师特务团、淮海新2团以及其他部队从南门、东门、西门突入城内。仅用90分钟即全歼守敌,被日伪统治6年多的苏北重镇淮阴宣告解放。是役毙伪师长潘干臣以下9000余人。其中,俘8000余人,缴获火炮10门、轻重机枪130挺、掷弹筒80具、长短枪5000支、汽车18辆、汽艇4艘、电台10部和其他大量物资。新四军牺牲营长宋传海以下220名。 淮安战役(1945年9月15日-22日)
淮阴战役结束后,新四军第3师第10旅及其他部队于9月13日迅速将距淮阴东南17公里处的淮安(今楚州)包围。该城守敌是伪军苏北第三纵队吴漱泉部,加上伪政府李云霈的武装共5000余人。后黄克诚师长调10旅开赴响水围歼伪军徐继泰部。9月15日,7旅、8旅抵达淮安接替10旅。
22日8时总攻开始,22团3营9连、11连冲上被炸开的城墙缺口,歼灭城上守敌。7旅19团在火力掩护下,迅速登上城头。经过30分钟激战,全歼伪军6000余人,吴漱泉当场被击毙。淮安全境解放。
1945年7月21—22日 新四军3师特务团配合淮安独立团,攻克涟水城东甘庄、严家码头、高巷3个日伪军据点,俘副团长孟实元以下官兵25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