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总总结
1、外科疾病分类
①损伤;②感染;③肿瘤;④畸形;⑤其他性质的疾病 2、无菌术名解
无菌术是针对可能的感染来源和途径采取有效的预防方法,包括灭菌法、消毒法、无菌
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等。 3、病人手术区的准备注意事项
①涂擦药液时,应由手术区中心部向四周涂擦。如为感染伤口或为肛门区手术,则应自手术区外周涂向感染伤口或会阴、肛门处。已经接触污染部位的药液纱布,不应再返回擦清洁处。
②手术区皮肤消毒范围要包括手术切口周围15cm的区域(如手术有延长切口的可能,则应事先相应扩大皮肤消毒范围)
4、(多看,易出选择)细胞内外液主要离子、正常血浆渗透压
——
细胞外液中最主要的阳离子是Na+,主要的阴离子是Cl、HCO3和蛋白质。 细胞内液中最主要的阳离子是K+和Mg2+,主要的阴离子是HPO42—和蛋白质。 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等,正常血浆渗透压为290~310mmol/L 5、(1)正常pH:7.35~7.45
(2)人体通过体液的缓冲系统、肺的呼吸系统和肾的排泄完成对酸碱的调节作用。
——
①血液中的缓冲系统以HCO3/H2CO3最为重要。HCO3的正常值为24mmol/L,,
——
H2CO3平均为1.2mmol/L,两者相比值HCO3/H2CO3=24/1.2=20:1.只要HCO3
—
/H2CO3的比值保持20:1,无论HCO3及H2CO3绝对值有高低,血浆pH仍能保持为7.40
②肺的呼吸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CO2经肺排出,可使血中PaCO2下
降,也即调节了血中的H2CO3
—+++
③肾调节酸碱平衡的机制为:I、通过Na—H交换而排出H;II、通过HCO3重
吸收而增加碱储备;III、通过产生NH3+并与H+结合成NH4+后排出而排H+;IV、通过尿的酸化过程而排H+
6、等渗性缺水常见病因
①消化液的急性丧失,如肠外瘘、大量呕吐;
②体液丧失在感染区或软组织内,如腹腔内或腹膜后感染、肠梗阻、烧伤等。其丧失的
体液成分与细胞外液基本相同。
7、等渗性缺水治疗:应补给日需要水量2000ml和氯化钠4.5g。 8、低渗性缺水主要病因
①胃肠道消化液持续性丢失; ②大创面的慢性渗液;
③应用排钠利尿剂如氯噻酮、依他尼酸(利尿酸)等时,未注意补给适量的钠盐,以致
体内缺纳程度多于缺水;
④等渗性缺水治疗时补充水分过多。 9、高渗性缺水病因
①摄入水分不够,如食管癌致吞咽困难,重危病人的给水不足,经鼻胃管或空肠造口管
给予高浓度肠内营养溶液等;
②水分丧失过多,如高热大量出汗(汗中含氯化钠0.25%)、大面积烧伤暴露疗法、糖尿
病未控制致大量尿液排出等。
1
10、(1)正常血钾浓度:3.5~5.5mmol/L (2)低钾血症常见原因 ①长期进食不足;
②应用呋塞米、依他尼酸等利尿剂,肾小管性酸中毒,急性肾衰竭的多尿期,以及 盐皮质激素(醛固酮)过多等,使钾从肾排出过多;
③补液病人长期接受不含钾盐的液体,或静脉营养液中钾盐补充不足; ④呕吐、持续胃肠减压、肠瘘等,钾从肾外途径丧失;
⑤钾向组织内转移,见于大量输注葡萄糖和胰岛素,或代谢性、呼吸性碱中毒时。 11、高钾血症常见原因、治疗
原因:①进入体内(或血液内)的钾量太多,如口服或静脉输入氯化钾,使用含钾药物, 以及大量输入保存期较久的库存血等 ②肾排钾功能减退,如急性及慢性肾衰竭;应用保钾利尿剂如螺内酯(安体舒通)、 氨苯蝶啶等;以及盐皮质激素不足等
③细胞内钾的移出,如溶血、组织损伤(如挤压综合征),以及酸中毒等。 治疗:(1)立即停用一切含钾药物或溶液
(2)促使K+转入细胞内:①输注碳酸氢钠溶液;
②输注葡萄糖溶液及胰岛素; ③对于肾功不全,不能输液过多者,可用10%葡萄糖 酸钙100ml、11.2%乳酸钠溶液50ml、25%葡萄糖溶 液400ml,加入胰岛素20U,作24小时缓慢静脉滴 注。 (3)阳离子交换树脂
(4)透析疗法:有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两种 12、原发性酸碱平衡失调分四类
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 13、代酸的主要原因
(1)碱性物质丢失过多
(2)酸性物质过多:失血性及感染性休克致急性循环衰竭、组织缺血缺氧,可使丙酮 酸及乳酸大量产生,发生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或长期不能进食, 体内脂肪分解过多,可形成大量酮体,引起酮症酸中毒。 (3)肾功能不全 14、代碱的主要原因
①胃液丧失过多;②碱性物质摄入过多;③缺钾;④利尿剂的作用 15、输血的适应症
①大量失血;②贫血或低蛋白血症;;③重症感染;④凝血异常 16、输血的并发症(最常见的、最严重的)
①发热反应(最常见) ②过敏反应
③溶血反应(最严重) ④细菌污染反应 ⑤循环超负荷
⑥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 ⑦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⑧疾病传播
2
⑨免疫抑制
市大量输血的影响 17、溶血反应的治疗
①抗休克;②保护肾功能;③若DIC明显,还应考虑肝素治疗;④血浆交换治疗 18、大量输血的影响
①低体温;②碱中毒;③暂时性低血钙;④高血钾及凝血异常等变化 19、休克概念、分类、病理生理、微循环的变化:不同阶段的变化
概念:是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 程,它是一个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征。
分类: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 病生:(一)微循环的变化
1、微循环收缩期:
①通过主动脉弓和颈静脉窦压力感受器引起血管舒缩中枢加压反射,交 感—肾上腺轴兴奋导致大量儿茶酚胺释放入血以及肾素—血管紧张 素分泌增加等环节,引起HR加快,CO增加以维持循环的相对稳定。 ②通过选择性收缩外周(皮肤、骨骼肌)和内脏(如肝、脾、胃肠)的 小血管使循环血量重新分布,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有效灌注。 ③由于内脏小动、静脉血管平滑肌及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受儿茶酚胺等激 素的影响发生强烈收缩,动静脉间短路开放,结果外周血管阻力和回 心血量均有所增加;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后括约肌相对开放有助于 组织液回吸收和血容量得到部分补偿。 ④微循环内因前括约肌收缩而致“只出不进”,血量减少,组织仍处于 低灌注、缺氧状态。 2、微循环扩张期 3、微循环衰竭期 (二)代谢改变
1、无氧代谢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2、能量代谢障碍
(三)炎症介质释放和细胞损伤 (四)内脏器官的继发性损害 20、休克的监测
(一)一般监测
①精神状态;②皮肤温度、色泽;③血压;④脉率;⑤尿量 (二)特殊监测
①中心静脉压(CVP);
②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
③心排出量(CO)和心脏指数(CI); ④动脉血气分析; ⑤动脉血乳酸盐测定; ⑥胃肠粘膜内pH值监测; ⑦DIC的监测 21、DIC的监测、休克治疗
DIC监测:①血小板计数低于80×109/L;
②凝血酶原时间比对照组延长3秒以上;
3
③血浆纤维蛋白原低于1.5g/L或呈进行性降低; ④3P(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 ⑤血涂片中破碎红细胞超过2%等。 休克治疗:①一般紧急治疗; ②补充血容量; ③积极处理原发病; ④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⑤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⑥治疗DIC改善微循环;
⑦皮质类固醇和其他药物的应用。 22、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①血管收缩剂:有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间羟胺等 ②血管扩张剂:α受体阻滞剂:酚妥拉明、酚苄明等
抗胆碱能药:阿托品、山莨菪碱和东莨菪碱等 ③强心药:有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强心苷类(如毛花苷丙) 23、感染性休克的治疗
①补充血容量; ②控制感染; ③纠正酸碱平衡; ④心血管药物的应用; ⑤皮质激素治疗; ⑥其他治疗 24、MODS概念
是指急性疾病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序贯发生功能障碍。 25、ARF概念、正常人尿量、少尿、无尿、ARF病因
概念: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损害,在短时间(几小时至几日)内出现血中氮质
代谢产物积聚,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及全身并发症,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 征。
正常人尿量:1000~2000ml/d 少尿:少于400ml/d 无尿:少于100ml/d
病因:1、肾前性:①由于出血、脱水、休克等病因引起血容量不足; ②心脏病、肺动脉高压、肺栓塞等所致CO降低;
③全身性疾病,如肝肾综合征、严重脓毒血症、过敏反应和药物等 引起有效血容量减少以及肾血管病变,这些均可导致肾血流的灌 注状态,使肾小球率过滤不能维持正常而引起少尿。
2、肾后性:①由于尿路梗阻所致,包括双侧肾、输尿管或孤立肾、输尿管周围 病变以及盆腔肿瘤压迫输尿管引起梗阻以上部位的积水。
②膀胱内结石、肿瘤以及前列腺增生、前列腺肿瘤和尿道狭窄等引 起双侧上尿路积水,使肾功能急剧地下降。 3、肾性:主要是由肾缺血和肾毒素所造成的肾实质性病变。 26、少尿期表现
1、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①水中毒;
4
②高钾血症; ③高镁血症; ④高磷血症; ⑤低钠血症; ⑥低氯血症; ⑦酸中毒
2、蛋白质代谢产物积聚 3、全省并发症 27、少尿期治疗
①限制水分的电解质; ②预防和治疗高血钾; ③纠正酸中毒;
④维持营养和供给热量; ⑤控制感染;
⑥血液净化:血液透析(HD)、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腹膜透析(PD)。 28、AGD概念、临床表现
概念:是继发于创伤、烧伤、休克和其他全身性病变的一种胃肠道急性病理改变,以胃 肠道粘膜损害以及运动和屏障功能障碍为主要特点。 临表:①腹胀、腹痛; ②消化道出血; ③腹膜炎; ④肠源性感染;
⑤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 29、意识障碍分度
I度(前驱期)为反应迟钝;
II度(昏迷前期)为行为不能自控,可激动、侵人、瞌睡; III度(昏迷期或浅昏迷期)为嗜睡,仍可唤醒;
IV度(昏迷期)为昏迷不醒,对刺激无反应,反射逐渐消失。 30、外科手术分类、生理准备
分类:①急症手术;②限期手术;③择期手术
生理准备:①为手术后变化的适应性锻炼:术前两周停止吸烟 ②输血和补液 ③预防感染
④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 ⑤胃肠道准备 ⑥其他
31、预防感染哪些情况需使用抗生素;胃肠道准备
预防使用抗生素:①涉及感染病灶切口接近感染区域的手术; ②肠道手术;
③操作时间长、创伤大的手术; ④开放性创伤,创面已污染或有广泛软组织损伤,创伤至实施清创的
间隔时间较长,或清创所需时间较长以及难以彻底清创者;
⑤癌肿手术;
⑥涉及大血管的手术;
5
⑦需要植入人工制品的手术; ⑧脏器移植术。
胃肠道准备:从术前8~12小时开始禁食,术前4小时开始禁止饮水,以防止麻醉或手
术过程中的呕吐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脑血管疾病:近期有脑卒中史者,择期手术应至少推迟2周,最好6周; 心梗推迟半年。
心血管病的血压调节:①高血压者应继续服用降压药物,避免戒断综合征。 ②血压在 160/100mmHg以下,可不必作特殊准备。 ③血压过高者(>180/100mmHg),术前应选用合适的降压药物,
使血压平稳在一定水平,但不要求降到正常后才作手术。
32、缝线拆除的时间;切口分类、举例;记录方法
时间:①面、颈部在术后4~5日拆线;
②下腹部、会阴部在术后6~7日拆线;
③胸部、上腹部、背部、臀部手术后7~9日拆线; ④四肢手术10~12日拆线(近关节处可适当延长); ⑤减张缝线14日拆线。
分类:①清洁切口(I类切口):指缝合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等。 ②可能污染切口(II类切口):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切等。 皮肤不容易彻底消毒的部位、6小时内的伤口经过 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再度切开者,也属此类。 ③污染切口(III类切口):指邻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于污染或感染物的切口, 如阑尾炎穿孔的阑尾切除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等。 记录:如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后愈合优良,则记以“I/甲”;胃大切切口血肿,则记以 ”II/乙“,余此类推。
33、以公斤体重计,每天基本需要量为104.6kj。 非蛋白质热量与氮量之比为:100~150:1 34、并发症的防治;肠内营养适应症
并发症:①误吸;②腹胀、腹泻
适应症:①胃肠功能正常,但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或不能摄入者; ②胃肠道功能不良者。 35、肠外营养并发症
①技术性并发症:空气栓塞是最严重的并发症;
②代谢性并发症:补充不足所致的并发症、糖代谢紊乱所致的并发症、肠外营养本身引 起的并发症;
③感染性并发症:主要是导管性脓毒症。 36、肠外营养本身引起的并发症;感染性并发症
本身的并发症:①胆囊内胆泥和结石形成; ②胆汁淤积及肝酶谱升高; ③肠屏障功能减退; 感染性并发症:主要是导管性脓毒症 37、非特异性感染可能出现的结果
①炎症好转;②局部化脓;③炎症扩散;④转为慢性炎症 38、疖、痈概念
疖: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6
痈:指多个相邻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由多个疖融合而成,病菌以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39、破伤风临床表现
前驱症状:是全身乏力、头晕、头痛、咀嚼无力、局部肌肉发紧、扯痛、反射亢进等。 典型症状:是在肌紧张性收缩(肌强直、发硬)的基础上,阵发性强烈痉挛,通常最先 受影响的肌群是咀嚼肌,随后顺序为面部表情肌、颈、背、腹、四肢肌,最 后为膈肌。表现为:开口困难;苦笑面容;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四肢屈曲; 呼吸困难,发作时神志清楚,表情痛苦,每次发作时间由数秒至数分钟不 等。 40、破伤风治疗
包括清除毒素来源、中和游离毒素、控制和解除痉挛、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治并发症等 1、凡能找到伤口,伤口内存留坏死组织、引流不畅者,应在抗毒血清治疗后,在良好 麻醉、控制痉挛下进行伤口处理、充分引流,局部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有的
伤口看上去已愈合,应仔细检查痂下有无窦道或死腔。
2、抗毒素的应用,目的是中和游离毒素。
3、病人入院后,应住隔离病房,避免光、声等刺激;避免骚扰病人。据情可交替使用 镇静、解痉药物,以减少病人的痉挛和痛苦。
4、注意防治并发症。主要并发症在呼吸道,如窒息、肺不张、肺部感染;防治发作时
掉下床、骨折、咬伤舌等。
5、由于病人不断阵发痉挛,出大汗等,故每日消耗热量和水分丢失较多。因此要十分
注意营养(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补充和水与电解质平衡的调整。必要时可采用中心静脉肠外营养。
41、组织修复的基本过程
①局部炎症反应阶段;②细胞增殖分化和肉芽组织生成阶段;③组织塑形阶段 42、中国新九分法;烧伤深度的识别 中国九分法:
7
口诀:“3、3、3,5、6、7,7+13,21,两个臂部一个5,躯干前后27” 烧伤深度识别:
分为Io、浅IIo、深IIo、IIIo。Io、浅IIo烧伤一般称为浅度烧伤;深IIo、IIIo烧伤则属于深度烧伤。
Io烧伤:仅伤及表皮浅层
浅IIo烧伤:伤及表皮的生发层、真皮乳头层 深IIo烧伤:伤及皮肤的真皮层
IIIo烧伤:全皮层烧伤甚至达到皮下。肌肉或骨骼 43、烧伤病理生理分期
①急性体液渗出期(休克期);②感染期;③修复期 44、恶性肿瘤转移方式
①直接蔓延;②淋巴转移;③血行转移;④种植转移 45、病理形态学检查
①临床细胞学检查;②病理组织学检查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