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4届高三各城区一模化学试题分类汇编——科学探究word版

2025-04-30

北京市2018届高三各城区一模化学试题分类汇编——科学探究

(海淀)27.(16 分)

实验小组探究KI 与Cu(NO3)2 的反应,进行实验一:

实验一

注: 本实验忽略Cu2+在此条件下的水解。

(1)取棕黄色清液,加入少量______溶液(试剂a),清液变为______色,说明生成了I2。 (2)探究生成I2的原因。

①甲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向2mL Imol/LKI 溶液中加入1mL______溶液( 硝酸酸化,pH=1.5 ),再加入少量试剂a,观察到与(1)相同的现象。甲同学由此得出结论: 实验一中生成I2 的原因是酸性条件下,NO3- 氧化了I-。

②乙同学认为仅由甲同学的实验还不能得出相应结论。他的理由是该实验没有排除____氧化I-的可能性。

③若要确证实验一中是NO3-氧化了I-,应在实验一的基础上进行检验______的实验。 (3)探究棕黑色沉淀的组成。

①查阅资料得知: CuI 为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于是对棕黑色沉淀的组成提出两种假设: a.CuI吸附I2; b.______吸附I2。

为证明上述假设是否成立,取棕黑色沉淀进行实验二: 实验二

已知: CuI难溶于CCl4;I2+2S2O32-=2I-+S4O62-(无色);Cu++2S2O32-=Cu(S2O3)23-(无色)。

1

由实验二得出结论: 棕黑色沉淀是CuI吸附I2 形成的。 ②现象ⅲ为______________。

③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产生现象ii 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④由实验二可推知,Cu(NO3)2 与KI 反应过程中,一定发生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

(朝阳)28.(15分)某小组以4H +4I+O2=2I2 +2H2O为研究对象,探究影响氧化还原反

应的因素。

实验 通入气体a尾气处理气体a HCl SO2 CO2 编号及现象 Ⅰ.溶液迅速呈黄色 Ⅱ.溶液较快呈亮黄色 Ⅲ.长时间后,溶液呈很浅的黄色 Ⅳ.长时间后,溶液无明显变化 A1 mol/L KI溶液 空气 (1)实验Ⅳ的作用是 。用CCl4萃取Ⅰ、Ⅱ、Ⅲ、Ⅳ的溶液,萃取后下层CCl4

的颜色均无明显变化。

(2)取萃取后上层溶液,用淀粉检验:Ⅰ、Ⅲ的溶液变蓝;Ⅱ、Ⅳ的溶液未变蓝。溶液 变蓝说明Ⅰ、Ⅲ中生成了 。

(3)查阅资料:I2易溶于KI溶液。下列实验证实了该结论并解释Ⅰ、Ⅲ的萃取现象。

现象x是 。

(4)针对Ⅱ中溶液未检出I2的原因,提出三种假设:

假设1:溶液中c(H+)较小。小组同学认为此假设不成立,依据是______。 假设2:O2只氧化了SO2,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假设3:I2不能在此溶液中存在。

(5)设计下列实验,验证了假设3,并继续探究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的因素。 ⅰ. 取Ⅱ中亮黄色溶液,滴入品红,红色褪去。

ⅱ. 取Ⅱ中亮黄色溶液,加热,黄色褪去,经品红检验无SO2。加入酸化的AgNO3

溶液,产生大量

AgI沉淀,长时间静置,沉淀无明显变化。

ⅲ. 取Ⅱ中亮黄色溶液,控制一定电压和时间进行电解,结果如下。

电解时间 / min t1 t2(t2> t1) 溶液 阳极 阴极 H2 H2 2-黄色变浅、有少量SO4 检出I2 ,振荡后消失 2-溶液无色、有大量SO4 检出I2 ,振荡后消失 2

结合化学反应,解释上表中的现象: 。

(6)综合实验证据说明影响I被氧化的因素及对应关系________。

-(东城)28.(16分)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某小组同学探究I与金属阳离子的氧化还原反

应,实验过程如下。

已知同浓度的稀溶液中氧化性:

(1)根据实验I和Ⅱ,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由“黄色立即加深”初步判断有I2生成,选择 (填试剂)进一步证实生成了I2。 ②写出Fe3+与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该条件下氧化性:Fe2+ I2 (选填“>”或“<”)。 ③实验Ⅱ的目的是____。

(2)实验Ⅳ中Cu2+与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甲同学得出氧化性:Cu2+ >I2。 (3)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合理,分析原因:实验Ⅲ应有 I2生成,但却生成了Agl沉淀,因此推测实验Ⅳ中I2的生 成,与Cul沉淀有关,故不能确定氧化性:Cu2+>I2,并用 右图装置进行验证。K闭合后,较长时间发现两侧溶 液均无明显变化。乙同学为了进一步判断Cu2+和I2

的氧化性强弱,将左侧电极改为Cu电极,并向右侧溶液中加入少量 (填试剂),发2+

现指针偏转,且左侧溶液颜色加深,证明该条件下氧化性:Cu I2(选填“>”或“<”)。

(4)该小组同学进一步分析认为,实验Ⅲ没有发生2Ag++ 2I-=2Ag+I2的反应,原因是生成AgI

3

沉淀,反应物浓度迅速降低,不利于该反应进行;请分析实验Ⅳ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原因是____。

(5)小组同学反思实验,反应体系中,各物质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是否发生都有一定的影响。 (西城)27.(17分)某小组研究溶液中Fe2+与NO2?、NO3?的反应。 实验Ⅰ 试剂 滴管 试管 1 mol·L?1 NaNO2溶液 (pH=8) 1 mol·L?1NaNO3溶液 (加NaOH溶液至 pH=8) 现象 a.滴入1滴FeSO4溶液,溶液变黄色,继续滴加,溶液变为棕色。2小时后,无明显变化 b.持续滴加FeSO4溶液,无明显变化。 2 mL 1 mol·L?1FeSO4 溶液 (pH=4) 资料: [Fe(NO)]2+在溶液中呈棕色。 (1)研究现象a中的黄色溶液。

①用______溶液检出溶液中含有Fe3+。

②甲认为是O2氧化了溶液中的Fe2+。乙认为O2不是主要原因,理由是______。 ③进行实验Ⅱ,装置如下图。左侧烧杯中的溶液只变为黄色,不变为棕色,右侧电极上产生无色气泡,经检验该气体为NO。 产生NO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 实验Ⅱ的目的是______。

(2)研究现象a中的棕色溶液。

①综合实验Ⅰ和实验Ⅱ,提出假设:现象a中溶液变为棕色可能是NO与溶液中的Fe2+或Fe3+发生了反应。进行实验Ⅲ,证实溶液呈棕色只是因为Fe2+与NO发生了反应。实验Ⅲ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_。

②加热实验Ⅰ中的棕色溶液,有气体逸出,该气体在接近试管口处变为红棕色,溶液中有红褐色沉淀生成。解释产生红褐色沉淀的原因是______。

(3)研究酸性条件下,溶液中Fe2+与NO2?、NO3?的反应。

序号 ⅰ ⅱ 操作 取1 mol·L?1的NaNO2溶液,加醋酸至pH=3,加入1 mol·L?1FeSO4溶液 取1 mol·L?1的NaNO3溶液,加醋酸至pH=3,加入1 mol·L?1FeSO4溶液 分别取0.5 mL 1 mol·L?1的NaNO3溶液与1 mol·L?1的FeSO4溶液,混合,小心加入0.5 mL浓硫酸 现象 溶液立即变为棕色 无明显变化 液体分为两层,稍后,在两层液体界面上出现棕色环 ⅲ ①ⅰ中溶液变为棕色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②ⅲ中出现棕色的原因是______。

实验结论:本实验条件下,溶液中NO2?、NO3?的氧化性与溶液的酸碱性等有关。

4

(房山)28.(14分)某学习小组探究铁和硝酸银溶液的反应,实验过程如下: 实验序号 I 实验操作 将一束光亮洁净的铁丝伸入到0.1mol/L 的AgNO3溶液中 取少量实验I中上层清液,滴入K3[Fe(CN) 6]溶液 2+

实验现象 铁丝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溶液逐渐变为浅绿色 II 有蓝色沉淀生成 (1)根据上述实验现象,甲同学认为有Fe生成,铁和硝酸银溶液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认为实验中可能生成Fe,设计并完成如下实验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取少量实验I中上层清液,滴入少量KSCN溶液,振荡 +

3+

实验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溶液局部变红,振荡后红色消失,沉淀量增加 III 查阅资料:Ag与SCN生成白色沉淀AgSCN

乙同学判断有Fe,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同学继续探究红色褪去的原因,设计并完成如下实验 实验序号 IV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3+

取少量实验I中上层清液,滴加几滴稀盐酸 有白色沉淀生成 取1mL Fe(NO3)3溶液,滴加2滴等浓度的KSCN溶液,振荡,再滴加少量AgNO3溶液 溶液变红;振荡溶液颜色无变化,滴加AgNO3后溶液红色褪去,产生白色沉淀. V ① 实验IV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

2+

+

② 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实验V中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4)丙认为溶液中Fe是Fe被Ag氧化所致。按下图连接装置并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取

出左侧烧杯溶液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红 ① 其中X溶液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由实验得出Ag和Fe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2+

③ 丙同学的实验设计及结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丰台)28.(16分)碳酸亚铁(白色固体,难溶于水)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可用于制

备补血剂乳酸亚铁,也可用作可充电电池的电极。某研究小组通过下列实验,寻找利用

5

复分解反应制备FeCO3的最佳方案: 实验 试剂 滴管 0.8 mol/L FeSO4溶液 (pH=4.5) 0.8 mol/L FeSO4溶液 (pH=4.5) 0.8 mol/L (NH4)2Fe(SO4)2 2mL 溶液(pH=4.0) 试管 1 mol/L Na2CO3溶液 (pH=11.9) 现象 实验Ⅰ:立即产生灰绿色沉淀,5min后出现明显的红褐色 产生白色沉淀及少量无1 mol/L NaHCO3溶液 实验Ⅱ:色气泡,2min后出现明显的灰(pH=8.6) 绿色 1 mol/L NaHCO3溶液 实验Ⅲ:产生白色沉淀及无色气(pH=8.6) 泡,较长时间保持白色 (1)实验I中红褐色沉淀产生的原因可用如下反应表示,请补全反应:

Fe2++ +

+

H2O

Fe(OH)3 +

HCO3?

(2)实验II中产生FeCO3的离子方程式为 。

(3)为了探究实验III中NH4+所起的作用,甲同学设计了实验IV进行探究:

操作 向0.8 mol/L FeSO4溶液中加入 ,再加入一实验IV 定量Na2SO4固体配制成混合溶液(已知Na+对实验无影响,忽略混合后溶液体积变化)。再取该溶液一滴管,与2mL 1mol/L NaHCO3溶液混合 与实验III现象相同 现象 实验IV中加入Na2SO4固体的目的是 。

对比实验II、III、IV,甲同学得出结论:NH4+水解产生H+,降低溶液pH,减少了副产物Fe(OH)2的产生。

乙同学认为该实验方案不够严谨,应补充的对比实验操作是:

,再取该溶液一滴管,与2mL 1mol/L NaHCO3溶液混合。

(4)小组同学进一步讨论认为,定性实验现象并不能直接证明实验III中FeCO3的纯度

最高,需要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定量测定。分别将实验I、II、III中的沉淀进行过滤、洗涤、干燥后称量,然后转移至A处的广口瓶中。

6

① 补全A中装置并标明所用试剂。

② 为测定FeCO3的纯度,除样品总质量外,还需测定的物理量是 。 (5)实验反思:经测定,实验III中的FeCO3纯度高于实验I和实验II。通过以上实验

分析,制备FeCO3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是 。

(石景山)28.(15分)研究+6价铬盐不同条件下微粒存在形式及氧化性,某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已知:Cr2O7 (橙色)+H2O

3+

2-

2CrO4(黄色)+2H △H= +13.8 kJ/mol,+6价铬盐在一

3+

2-+

定条件下可被还原为Cr,Cr在水溶液中为绿色。 (1)试管c和b对比,推测试管c的现象是________。

(2)试管a和b对比,a中溶液橙色加深。甲认为温度也会影响平衡的移动,橙色加深不一定是c(H)增大影响的结果;乙认为橙色加深一定是c(H)增大对平衡的影响。你认为是否需要再设计实验证明?____(“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试管a、b、c的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4)试管c继续滴加KI溶液、过量稀H2SO4,分析上图的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写出此过程中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5)小组同学用电解法处理含Cr2O7废水,探究不同因素对含Cr2O7废水处理的影响,

2-2-+

+

7

结果如下表所示(Cr2O7的起始浓度,体积、电压、电解时间均相同)。

实验 是否加入Fe2(SO4)3 是否加入H2SO4 电极材料 均为石墨 均为石墨 均为石墨 Cr2O7的去除率/% 2-2-2-

ⅰ 否 否 ⅱ 否 ⅲ 加入5g ⅳ 否 加入1mL 加入1mL 加入1mL 阴、阳极 阴、阳极 阴、阳极 阴极为石墨, 阳极为铁 57.3 0.922 12.7 20.8 ①实验ⅱ中Cr2O7放电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ⅲ中Fe去除Cr2O7的机理如图所示,结合此机理,解释实验iv中Cr2O7去除率提高较多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3+

2-2-

8

北京市2018届高三各城区一模化学试题分类汇编——科学探究

参考答案

(海淀)27.(共16分,除特殊标注外,每空2分)

(1)淀粉 蓝(两空各1分) (2)①2 mol·L?1 NaNO3(或KNO3) ②溶液中的Cu2+,空气中的O2 ③NO3-的还原产物(NO、NO2等)

(3)①Cu ②棕黑色固体颜色变浅,溶液变为紫红色 ③CuI在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CuI(s) Cu+(aq) + I-(aq),加入足量Na2S2O3

溶液后,S2O32-与Cu+反应生成Cu(S2O3)23-使c(Cu+)减小,平衡右移从而使白色沉淀溶解 ④2Cu2+ + 4I-

2CuI↓+ I2

(朝阳)28.(1)对照组,证明只有O2时很难氧化I? (2)I2

(3)上层黄色,下层无色

(4)假设1:SO2在水中的溶解度比CO2大,且H2SO3的酸性强于H2CO3,因此溶液

酸性更强 假设2:2SO2?O2?2H2O?2H2SO4

(5)阳极发生2I??2e??I2,生成的I2与溶液中的SO2发生反应:

?SO2?I2?2H2O?H2SO4?2HI,以上过程循环进行,SO2减少,SO24增多。

(6)通过Ⅰ、Ⅲ、Ⅳ,说明c(H+)越大,I-越易被氧化;在酸性条件下,KI比AgI易氧化,

说明cI?越大(或指出与碘离子的存在形式有关亦可),越易被氧化;与反应条件

有关,相同条件下,电解时检出I2,未电解时未检出I2 。(其他分析合理给分)

(东城)

?? 9

(西城)27.(17分,(3)①第二个离子方程式1分,其它每空2分) (1)①KSCN

②两个实验过程均有O2,但NaNO3溶液中无明显变化 ③NO2?+e?+H2O== NO↑+2OH? 证实Fe2+被NO2?氧化生成Fe3+

(2)①将NO通入FeSO4溶液中,溶液由浅绿色变黄色最后变棕色,将NO通入Fe2(SO4)3

溶液中,无明显变化

②棕色溶液中的[Fe(NO)]2+受热生成Fe2+,加热有利于Fe2+被氧化为Fe3+,促进Fe3+水解,产生Fe(OH)3沉淀

(3)①Fe2++NO2?+2CH3COOH== Fe3++NO↑+H2O+2CH3COO?

Fe2++NO== [Fe(NO)]2+

②两层液体界面上H+、NO3?与Fe2+反应,生成棕色的[Fe(NO)]2+

(房山)28.(14分) (1)2Ag++Fe==== Fe2++2Ag (2)溶液局部变红

(3)①证明实验I上层清液中存在Ag+

② Fe3++3SCN

Fe(SCN)3,加入硝酸银后,Ag+与SCN生成白色沉淀AgSCN,SCN

浓度降低促使平衡逆向移动红色褪去。

(4) ①Fe(NO3)2 ( aq)

②Ag++Fe2+====Ag+Fe3+

③不合理,有可能空气中的氧气将Fe2+氧化为Fe3+(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丰台)28.(16分,合理即给分) (1)4Fe2+ + 8CO32? + O2 + 10H2O

4Fe(OH)3 + 8HCO3?(2分)

10

(2)Fe2+ + 2HCO3?

FeCO3↓+ CO2↑ + H2O(2分)

(3)硫酸至pH=4.0(2分)

控制SO42-浓度,排除干扰(2分)

向0.8 mol/L FeSO4溶液中加入Na2SO4固体至c(SO42-)=1.6 mol/L(2分)

(4) (2分)

C中U形管的增重(2分) (5)调节溶液pH(2分)

(石景山)28.(15分)(除特别注明,均每空2分)

(1)溶液变黄色(2分) (2)否(1分) Cr2O7(橙色)+H2O

2-

K 稀硫酸

2CrO4(黄色)+ 2H正向是吸热反应,若因浓H2SO4溶于水而

2-+

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溶液变为黄色。而实际的实验现象是溶液橙色加深,说明橙色加深就是增大c(H)平衡逆向移动的结果。(2分)

(3)碱性条件下,+6价铬主要以CrO4存在;酸性条件下,主要以Cr2O7存在。(2分) (4)碱性条件下,CrO4不能氧化I;酸性条件下,Cr2O7能氧化I。(或Cr2O7氧化 性强于CrO4)? ?(2分)

6I+ Cr2O7+14H==3I2+ 2Cr+ 7H2O(2分) (5)①Cr2O7+ 6e+14H+==2Cr+ 7H2O(2分)

②阳极Fe失电子生成Fe,Fe与Cr2O7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生成Fe,Fe在阴极得电子生成Fe,继续还原Cr2O7,Fe循环利用提高了Cr2O7的去除率。(2分)

2+

2-2+

2-2+

2+

2-3+

3+

2-一

3+

-2-+

3+

2-2--2--2-2-2-+

11

(2)Fe2+ + 2HCO3?

FeCO3↓+ CO2↑ + H2O(2分)

(3)硫酸至pH=4.0(2分)

控制SO42-浓度,排除干扰(2分)

向0.8 mol/L FeSO4溶液中加入Na2SO4固体至c(SO42-)=1.6 mol/L(2分)

(4) (2分)

C中U形管的增重(2分) (5)调节溶液pH(2分)

(石景山)28.(15分)(除特别注明,均每空2分)

(1)溶液变黄色(2分) (2)否(1分) Cr2O7(橙色)+H2O

2-

K 稀硫酸

2CrO4(黄色)+ 2H正向是吸热反应,若因浓H2SO4溶于水而

2-+

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溶液变为黄色。而实际的实验现象是溶液橙色加深,说明橙色加深就是增大c(H)平衡逆向移动的结果。(2分)

(3)碱性条件下,+6价铬主要以CrO4存在;酸性条件下,主要以Cr2O7存在。(2分) (4)碱性条件下,CrO4不能氧化I;酸性条件下,Cr2O7能氧化I。(或Cr2O7氧化 性强于CrO4)? ?(2分)

6I+ Cr2O7+14H==3I2+ 2Cr+ 7H2O(2分) (5)①Cr2O7+ 6e+14H+==2Cr+ 7H2O(2分)

②阳极Fe失电子生成Fe,Fe与Cr2O7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生成Fe,Fe在阴极得电子生成Fe,继续还原Cr2O7,Fe循环利用提高了Cr2O7的去除率。(2分)

2+

2-2+

2-2+

2+

2-3+

3+

2-一

3+

-2-+

3+

2-2--2--2-2-2-+

11


北京市2024届高三各城区一模化学试题分类汇编——科学探究word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体会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