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赵小玲
历史课本剧教学就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或协助学生表演,创设一定情景,用简单的情节再现历史知识点或升华知识点的一种课堂艺术表现形式。它以独特的戏剧小品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第一次正式将课本剧形式引进课堂教学,是在课程改革开始前。那是一节校级公开课,我开课的选题是:《血肉筑长城》课型:活动课。整节课由三部分组成即抗日战场血肉筑长城、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胜利。本课重点有二:一、台儿庄战役;二、百团大战。其中,台儿庄战役这个知识点是以课本剧形式出现的。
课前准备工作:全班42位同学分为两大组,各组同学分工、合作,经历了确定选题、查阅资料、编写剧本、推选导演及选拔演员的过程,是一次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学习过程。教师密切关注着准备过程,对选题、排练、同学间的合作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帮助。
课堂效果:短剧内容为池峰城师长招募敢死队员血战台儿庄的情景。短剧演出约5分钟左右。台上同学把敢死队员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几句旁白烘托出了战
争的残酷性,而教师适时、适度的点评则将中国军人在国家、民族危亡关头,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渲染,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开课结束后,我感觉本次课本剧的应用,不仅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筛选资料的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写作剧本、口头表达和表演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
在此后的教学中我偶尔也采用课本剧这一教学方式,如在九年级的《美国内战》一课中,在对难点——南北战争的起因的处理时也采用了课本剧的形式,学生自主编排了小品“奴隶制存废之争”。学生在编排和观看的过程中直观地了解到南北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奴隶制的废存,学会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虽然在教学中课本剧给我带来了甜头但我更多的是看到了它的局限性:
1.课本剧课前准备工作量大,增加了学生负担 每个成功的课本剧,需要学生、老师课前付出大量的心血、精力来准备。一般要经过确定选题、查阅资料、编写剧本、推选导演及选拔演员的过程,这个工作量是庞大的。学生在完成各门功课学习任务的同时,再承担如此重的工作,他们的时间、精力允许吗?为了达到老师所预设的效果,这样
的付出值得吗?如果同时有几门学科都要求学生编排课本剧,那将是怎样的局面?
2.课本剧关注了少数学生,却忽视了多数学生。新课程强调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
但由于课本剧的特点,每次只能少数同学参与。于是,课本剧往往成了某几个同学的“专利”,多数同学成了观众。于是,教师理想主义的教学目标(如通过课本剧的编排、演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等),成了针对少数人的教学目标。课堂中,教师所关注的,也是这少数人。
3.课本剧预设性太强,缺少新的动态生成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课本剧从选题、编排到演出,都是事先精心设计的,体现出较强的预设性。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总是被限制在教案的束缚中。
新课程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它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
的生活情景。我们的课堂教学首先要求真,然后求善、求美。这是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课本剧是教师把课堂教学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的成果,它体现的不是真实的课堂,是预设的、虚假的,不符合动态生成的观点。
课本剧的局限性决定它必然没有持久的生命力,但鉴于它在创设历史情境、实现情感体验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我决定对它进行改进、调整。首先,我对自己提出了“慎用课本剧”的要求,并制定了优化课本剧的几条对策: 1.优化课本剧使用时机:当课本剧的教学效果,其他教学形式无法替代时,才允许自己使用课本剧。
2.优化课本剧教学目标定位:既然课本剧的主要优势在于创设历史情境,实现情感体验,因此其目标宜着眼于情感价值观方面,不宜于其他(尤其不适合于科学知识的学习)方面。
3.优化前期准备工作:课本剧的准备应以学生的知识背景准备为主,如引领全班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等。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知识背景,学生才有可能达成情感上的共鸣。 4.优化课本剧的设计:改变以往预设过多的做法,引进课堂动态生成。即将课本剧的编排、演绎,都纳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编排课本剧的要求,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都参与到编排和演出中,稍作准备后,即
兴演出。演出过程中不追求完美,只追求真实。
5.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评价、引导水准。动态生成,对教师的本体知识要求提高了。表演结束后,我一般要做两件事:一是通过老师或同学评价的形式,肯定和感谢参演同学;二是引领同学以科学的态度、质疑的精神评价课本剧内容,感悟其中蕴含的精神。
回顾这段经历,我得到了两点启示:
一.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教育教学理论始终在不断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应密切关注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及时更新观念,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教学方法也同样在不断发展中。现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代表它将永远先进。它需要我们不断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去改进、调整。否则,就会出现始料不及的状况。
二.教师应理性地投入课改,把握好几个关键问题 课程改革开始后,教师和学生都以高度的热情参与其中。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从课本剧“泛滥成灾”可以看到,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教师,未能把握好课程改革中的几个问题。 1.关于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的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目标,尤其是知识掌握的状况,教学目标的指向单一。因此,新课程倡导的是目标的多元化,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中,知识是基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方法的掌握、良好的学习态度、习惯乃至价值观的形成,都是以知识的学习为载体的。离开知识的掌握,其他各项目标均无法落实。 但在改革中,却出现了片面强调能力、方法、情感的目标失衡状况。如课本剧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但在课改中,却出现了不分场合、不分时机地滥用,这就是教学三大目标把握失衡的结果。这是一种危险的倾向。 2.关于过程与结果的问题
传统教学中,关注的是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因此,新课程的理论中,较强调了关注学习过程的理念。“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但在改革中,却出现了片面理解新课程理论,只关注过程、完全不管结果的过激行为。如课本剧形式热闹,表面上又体现了以学生为核心的理念,在演出过程中,又达到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或能力提高目标,因此便成为部分教师的“最爱”。其实,过多、过滥地使用课本剧,必
然会在忽视学习结果的同时,降低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使“关注学习过程”成为空谈。因此,在关注过程的同时,也要关注结果,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3.关于课堂教学的实质问题
课堂教学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没有或未发生教学。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产生新的动态生成。因此,课堂教学的生命之源是真实。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追求的是完美而非真实,因此预设很多,缺少新的生成。课本剧就是教师为了达到自己理想中完美的课堂教学而预设的。我认为,课堂预设是不可少的,但不是不可变的,应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随机调整。只要教师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去看待、使用预设的教学手段,将两者有机结合,一定能找到课堂教学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