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京市清大附中高考生物模拟试卷(三)
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30分) 1.(6分)(2015?北京校级模拟)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在细胞内寄生并依赖于细胞的能量和代谢系统复制增殖 ②没有细胞结构,但有呼吸和生物合成等代谢的酶系 ③仅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④可以作为基因工程载体和动物细胞融合的诱导剂 ⑤同所有生物一样,能够发生遗传.变异和进化. ①②③⑤ ①③④⑤ ②③④⑤ ①②③④ A.B. C. D. 考点: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病毒的结构、代谢和遗传等,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所有解答: 解:①由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在细胞内寄生并依赖于细胞的能量和代谢系统复制增殖,正确; ②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也没有有呼吸和生物合成等代谢的酶系,必须营寄生生活,错误; ③病毒仅有一种核酸,DNA或RNA,所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正确; ④基因工程载体有质粒和动植物病毒,灭活的仙台病毒能促进动物细胞的融合,所以病毒可以作为基因工程载体和动物细胞融合的诱导剂,正确; ⑤病毒是一种生物,有遗传物质,所以能同所有生物一样,能够发生遗传、变异和进化,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病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6分)(2015?北京校级模拟)下列关于细胞内物质运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造血干细胞内,光面内质网合成的磷脂转移至细胞膜 胰岛细胞内,粗面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转移至高尔基体 B. 巨噬细胞内,高尔基体加工的蛋白质转移至溶酶体 C. D.细菌细胞内,DNA指导合成的蛋白质转移至线粒体 考点: 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所有分析: 1、内质网:单层膜折叠体,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2、原核细胞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 解答: 解:A、造血干细胞内,磷脂属于脂质,合成与光面内质网有关,转移至细胞膜,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A正确; B、胰岛细胞内,粗面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形成囊泡转移至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B正确; C、巨噬细胞内,高尔基体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转移至溶酶体,C正确; D、细菌属于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线粒体,D错误. 故选:D.
点评: 试题以不同类型细胞内的物质运输为情境,对必修一、二、三的相关内容进行适度整合,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相关知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试题与第1题考点略有重复,可根据学生层次选用其一或修改使用. 3.(6分)(2015?北京校级模拟)下列关于细胞代谢及相关条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各种细胞中的主要代谢途径是一致的 ATP是细胞代谢中普遍使用的能量载体 B. 自由扩散是物质进出细胞的最主要方式 C. D.酶的催化作用是代谢在温和条件进行的前提 考点: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酶的特性;ATP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所有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细胞代谢及相关条件,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 解:A、各种细胞中的主要代谢途径是一致的,都是细胞呼吸,A正确; B、ATP是细胞代谢的直接能源物质,是细胞代谢中普遍使用的能量载体,B正确; C、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胞吐等,其中最主要方式是主动运输,C错误; D、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代谢、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和酶的特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6分)(2015?北京校级模拟)下列选项中,对图示变化的解释最恰当的是( )
A.低温处理导致局部细胞产生了新的基因突变 低温处理导致局部细胞出现了染色体变异 B. 低温处理改变了局部细胞的基因表达 C. D.低温环境条件下兔子的白色皮毛为有利变异 考点: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突变的特征;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所有分析: 基因决定性状,但是性状的表现除了与基因型有关外,还与环境有关.性状是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析题图可知,小白兔的背部敷冰块后,白色皮毛变成了黑色皮毛,说明小白兔的白色皮毛变成黑色皮毛与温度变化有关. 解答: 解:A、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错误; B、低温处理不一定导致局部细胞出现染色体变异,B错误; C、基因的表达受环境的影响,低温处理改变了局部细胞的基因表达,进而使小白兔的皮毛转变成黑色,C正确; D、小白兔的背部敷冰块后,白色皮毛变成了黑色皮毛,这与低温环境条件下兔子的白色皮毛是否是有利变异无关,D错误. 故选:C.
点评: 考查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变异的实质,关键是对于基因、性状、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解是,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判断并获取结论的能力. 5.(6分)(2015?北京校级模拟)以下关于生物学实验方法或技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转基因技术中,使用放射性标记的目的基因来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 泡菜制作后,使用比色法检测泡菜中的亚硝酸盐的含量 B. 调查种群密度时,使用标志重捕法准确调查出某水域河蟹的数量 C. D.植物组织培养前,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来对实验器具材料进行灭菌 考点: 用比色法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植物培养的条件及过程. 所有分析: 1、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基因表达的结果是形成蛋白质,蛋白质的检测可以用抗原﹣抗体结合法进行检测. 2、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方法是比色法. 3、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标记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不论是样方法还是标记重捕法,都是计算近似值,不能计算准确值. 4、组织培养过程中要主要无菌操作,对所用的工具要进行灭菌,组织培养的空间和植物材料进行消毒,注意植物材料不能灭菌,否则会杀死植物组织. 解答: 解:A、转基因技术中,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的方法是抗原﹣抗体结合法,A错误; B、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方法是比色法,B正确; C、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只是对调查对象进行粗略估算,不能通过标志重捕法准确调查某种群的种群密度,C错误; D、植物组织培养的材料不能进行灭菌,应该进行消毒,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转基因技术的检测方法,亚硝酸盐含量检测方法,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植物组织培养的无菌技术,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熟练识记相关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50分) 6.(18分)(2015?北京校级模拟)为研究黄芪甲甙(黄芪的主要活性成分)延缓细胞衰老的机制,研究者用培养至不同代数的小鼠细胞进行了如下实验: 组别 小鼠 实验处理 SOD活性相丙二醇含量P16基因细胞 (8天) 对值 相对值 mRNA量 1 12.84 153.8 0.722 <35代 培养液 2 3 4 >50代 >50代 >50代 培养液 培养液+0.1%A液 培养液+0.1%黄芪甲甙 6.83 6.78 9.58 210.5 211.2 161.6 0.804 0.808 0.768 注:0.1%黄芪甲甙由黄芪甲甙溶于DMSO中配制而成 (1)实验中设置第1组为整个实验提供了 对照 .第3组实验使用的A液为 DMSO ,设置该组实验的目的是 作为对照排除DMSO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
(2)已知SOD是细胞内能清除具有强氧化性自由基的酶,丙二醇是膜脂过氧化的产物.由实验结果可知,黄芪甲甙 能 (填“能”或“不能”)提高细胞内SOD活性,使细胞 生物膜 系统的丙二醇含量 相对值降低 而延缓了衰老.
(3)与年轻细胞相比,衰老细胞中P16基因的表达量 较高 .研究者用带有P16反义基因(能转录出与P16基因mRNA互补的RNA)的 病毒 感染小鼠细胞,可延缓细胞的衰老.表中实验结果还说明,黄芪甲甙能延缓细胞衰老的另一机制是 黄芪甲甙能使P16基因表达水平降低而延缓细胞衰老 .
(4)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发现,与1、4组相比,2、3组细胞具有体积 小 、线粒体数量 少 、染色质聚集等结构特点. 考点: 动物细胞与组织培养过程. 分析: 根据表格分析:1组是对照组,1、2组对照组的实验变量是细胞的代数;2是3、4的对照组,单一变量是培养液的成分,据此答题.3是4的对照组,A液应该是0.1%黄芪甲甙溶液的溶剂,即DMSO,据此答题. 所有解答: 解:(1)根据表格分析可知1是整个实验的空白对照组.3是4的对照组,A液应该是0.1%黄芪甲甙溶液的溶剂,即DMSO,可以排除溶剂DMSO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已知SOD是细胞内能清除具有强氧化性自由基的酶,丙二醇是膜脂过氧化的产物,说明黄芪甲甙能提高细胞内SOD活性,使细胞内生物膜系统的丙二醇含量相对值降低而延缓了衰老. (3)衰老细胞中P16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量较高.黄芪甲甙能使P16基因表达水平降低而延缓细胞衰老,所以研究者用带有P16反义基因的 病毒感染小鼠细胞,可延缓细胞的衰老. (4)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发现,与1、4组相比,2、3组胞细出现衰老现象,具有细胞体积小、线粒体数量少、染色质聚集、酶的活性降低等等结构特点. 故答案为: (1)对照 DMSO 作为对照排除DMSO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能 生物膜 相对值降低 (3)较高 病毒 黄芪甲甙能使P16基因表达水平降低而延缓细胞衰老 (4)小 少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小鼠对实验的分析和理解,意在强化学生对动物细胞与组织培养过程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7.(16分)(2015?北京校级模拟)科研工作者对高度近视进行深入研究,请回答以下问题:
(1)对某地区506对双胞胎的调查发现,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的发病一致率分别为77.27%和31.03%,由此判断该病具有明显的 遗传 倾向.不良的阅读习惯会引发患病或加剧近视程度,由此说明 环境 因素也会影响该病的发生、发展.
(2)为确定该病的遗传方式,选择其中一个家庭进行了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初步判断该家系高度近视的遗传方式最可能是 常染色体显性 遗传病. (3)在人类基因组中分布着许多2﹣6个核苷酸重复序列(STR),如(CACACA…)n, n在等位基因中有较大差异.提取该家系成员血细胞DNA,利用 PCR 技术特异性扩增17号染色体M基因附近的STR,得到电泳结果如图2:
分析电泳结果可知,患者均有 2 条电泳条带,除Ⅲ﹣1外,表现型正常者有 1 条条带,家系成员间STR的差异与该病表现的差异是 基本一致 ,所以推测该家系致病基因 位于 (位于,不位于)17号染色体上,所有患者均为 纯合子 (杂合子,纯合子).
(4)Ⅲ﹣1的STR与其他人有差异,推测其STR的n值比家系中其他正常人 小 . 考点: 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所有分析: 分析图形:图1中女患者有正常的儿子,说明不可能是X隐性遗传病,正常的女性生出了患病的儿子,说明不可能是X显性遗传病,且图中表现出代代相传的特点,所以该病最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解答: 解:(1)根据题意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的发病一致率分别为77.27%和31.03%,说明该病与遗传物质有关,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不良的阅读习惯会引发患病或加剧近视程度,说明环境因素也会影响该病的发生、发展. (2)图1中女患者有正常的儿子,说明不可能是X隐性遗传病,正常的女性生出了患病的儿子,说明不可能是X显性遗传病,且图中表现出代代相传的特点,所以该病最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3)对17号染色体M基因附近的STR进行扩增应该用PCR技术.分析图2发现所有患者的电泳条带都是2条,正常个体的电泳条带除了Ⅲ﹣1是2条外,其余个体都是1条,家系成员间STR的差异与该病表现的差异基本一致,所以推测该家系致病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上,所有患者条带相同也说明了他们均为纯合子. (4)图中正常个体的条带都是最大的(200个碱基对),而Ⅲ﹣1出现了小于200个碱基对的条带,说明其STR的n值比家系中其他正常人小. 故答案为: (1)遗传 环境 (2)常染色体显性 (3)PCR 2 1 基本一致 位于 杂合 (4)小 点评: 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对于遗传图谱的分析和判断以及电泳图的分析是本题的突破口. 8.(16分)(2015?北京校级模拟)研究者调查了秦岭山地不同海拔9个红桦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所示.
(1)秦岭山地的全部红桦可称为一个 种群 .在野外调查中,很难从外部特征确定红桦种群的准确年龄,通常以红桦立木的胸径结构(种群中不同胸径大小的个体数)代替其 年龄 结构,来进一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2)区别不同群落的最重要特征是 物种组成 ,在野外群落调查中,首先识别组成群落的 物种(各种生物、生物种类) 并列出它们的名录,这是测定物种丰富度的最简单方法.调查发现,群落A以红桦纯林形式存在,群落物种丰富度 较低 .A~I群落发育阶段不同,红桦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呈 先增加后减少 的变化趋势,且群落物种多样性在群落发育的 中(C、D、E) 期最高.
(3)在群落发育晚期,由于不同植物间的 竞争 加剧,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 (4)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别配置在红桦林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了群落的 垂直 结构,这种结构提高了群落 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 的能力. 考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所有分析: 据图示可知,红桦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且群落物种多样性在群落发育的中期最高.这个研究过程是以不同海拔的红桦林群落来代替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因而最后的结论与教材关于群落演替的一般规律有些出入,这不代表正常演替也是如此的规律. 解答: 解:(1)秦岭山地的全部红桦为同一个物种,故可构成一个种群.可用年龄组成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因随年龄的增加,胸径加粗,故可用红桦立木的胸径结构(种群中不同胸径大小的个体数)代替其年龄结构. (2)在野外群落调查中,首先识别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并列出它们的名录,以测定物种丰富度.群落A以红桦纯林形式存在,故群落物种丰富度较低.A~I群落发育阶段不同;据图示可知,红桦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且群落物种多样性在群落发育的中期(C、D、E时期)最高. (3)在群落发育晚期,由于受资源和空间的限制,不同植物间的竞争加剧,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 (4)植物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成层现象,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故答案为: (1)种群 年龄 (2)物种组成 物种(各种生物、生物种类) 较低 先增加后减少 中(C、D、E)
(3)竞争 (4)垂直 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 点评: 本题考查生态学基础知识,意在看到学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难度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