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全套复习资料(人教版)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部分

2025-04-26

① 原因:镇压义和团

② 时间及发动者:1900年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由西摩尔率领,1900年8月攻入北京 2. 《辛丑条约》

① 时间及国家: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签订《辛丑条约》

② 内容:a 赔款4.5亿两白银 b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 清政府拆毁大沾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d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许中国人居住

③ 意义:a 给中国人民增加了严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b 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 洋务运动(洋务:西方技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1.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到到90年代)

① 原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阻止外来侵略(维护清朝统治)

② 代表:奕忻、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

③ 军事主要成就: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1861年,最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曾国藩1865年)、福州船政局(最南)

④ 民用主要成就:轮船招商局(李鸿章)、汉阳铁厂(张之洞)、湖北织布局(张之洞)

⑤ 教育主要成就:1862年成立京师同文馆,后办了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培养外交、军事、科技人才

2. 评价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① 积极: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② 消极: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因此具有局限性 第7课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1898年) 1. 戊戌变法(1898年)

① 背景:1895《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入北京,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公车上书),后创办《万国公报》传播新变法,后改名《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② 时间:1898年6月到9月

③ 内容:(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才;(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教育)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文化)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军事)训练新式军队 ④ 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 ⑤ 地位:第一次资产阶级启蒙运动 第8课 辛亥革命(1911,孙中山) 1. 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① 1894年孙中山联合反清志士在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建立中国同盟会。

② 中国同盟成立大会(1905年8月,东京):a 选举孙中山为主席 b 推翻清朝统治,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的革命纲领

③ 政治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④ 同盟会成立意义: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⑤ 同盟会创办了《民报》,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释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三民

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 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到1928年)

① 武昌起义时间: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

② 武昌起义胜利后,全国十几个省宣布独立。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③ 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民国元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④ 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⑤ 结果: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1928年中华民国结束,北洋军阀统治开始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1. 《新青年》

①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②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通过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

③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 新时代的曙光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哲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颂扬十月革命,后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3.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① 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 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传播创造了条件 ③ 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一直影响到后来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 五四爱国运动(1919年5月4日) ① 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 ② 时间:1919年5月4日 ③ 地点:由北京到上海

④ 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⑤ 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

⑥ 意义:是一次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 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7月) ① 时间及地点:1921年7月上海

② 党的纲领:(目标)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③ 领导机构: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④ 意义: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第11课 北伐战争(1926-1927) 1. 中共合作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中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后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1924-1927)

2. 中共合作发展:1924年创办中国国民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蒋介石担任校长,周恩来担任政教处主任,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3. 中共合作高潮(北伐战争1926-1927) ① 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② 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统一全国,蒋介石为总司令 ③ 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④ 叶挺独立团在汀泗桥战役和贺胜桥战役中英勇善战,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号 4. 中共合作结束(四一二反革命叛乱,1927.4.12)

① 时间及时间: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 ② 标志: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也破裂了

③ 1927年4月,蒋介石成立“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后,南京政府统治了全国。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 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

① 时间及地点:1927年8月1日(建军节由来)南昌 ②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朱德等 ③ 目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④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⑤ 起义军占领南昌后,为何南下广东:a 在广东建立革命根据地(原因:支持他们的人多) b 南昌敌人力量强大,无法立足

初中历史全套复习资料(人教版)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部分

(七年级上、下册)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起源(中国是发现原始人群最多的国家) 1. 原始社会(北京人的出现到禹时期结束)

① 元谋人,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距今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人类

② 北京人,北京周口店,能够制造工具,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过着群居的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③ 山顶洞人,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用骨针缝制衣服;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生活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④ 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住着干栏式房屋

⑤ 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种植粟(谷子)、白菜等,住着半地穴房屋,在陶器上刻上符号 ⑥ 华夏族形成:黄帝(人文初祖)和炎帝是古来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后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华夏族

⑦ 禅让制:尧舜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禅让”,是原始社会中一种民主的制度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1. 夏、商、西周时期

① 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产生,同时也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② 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③ 西周分封制:为巩固政权,周天子实行分封制(把土地和平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加强了统治,成为了一个强盛的国家

④ 青铜器: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了青铜器,商国是我国青铜文化灿烂时期。司母戊鼎(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和四羊方尊是青铜器的代表作,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化举世闻名 2. 春秋战国时期(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① 春秋争霸:齐桓公(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晋文公、楚庄王先后成为中原霸主 ②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韩、赵、魏三家分晋)

③ 春秋时期出现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春秋末年,已经使用牛耕,战国时期农耕进一步推广

④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筑都江堰,是世界上著名的防洪灌溉工程

⑤ 商鞅变法: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发动变法,使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秦国“国富兵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3. 中华文化

① 甲骨文: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② 医学:扁鹊总结出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③ 文学: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诗人,代表作《离骚》

④ 百家争鸣:a 春秋时期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言论被整理成《论语》 ;老子《道德经》;兵家孙武《孙子兵法》 b 战国时期 法家,主张改革,提倡法制(秦)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1. 秦朝

① 秦始皇(嬴政)灭掉六国后,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② 巩固统一:政治上,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在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规范文字,后推行更简单的隶属 思想上,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 军事上,修筑长城,修筑灵渠,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2. 西汉、东汉

① 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② 文景之治(汉初):西汉初期,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经济上铸造五铢钱

③ 汉武帝大一统: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育上创办太学

④ 两汉经济:长安城内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市”

⑤ 与匈奴关系: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汉元帝,把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促进汉匈关系 ⑥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成为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⑦ 建立西域护都意义: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秦汉文化

① 造纸术:西汉时期出现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 天文: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是世界上公认最早的地动仪

③ 医学:东汉张仲景编写《伤寒杂病论》,后尊称他为“医圣” ④ 宗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传入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东汉兴起 ⑤ 《史记》:司马迁写,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 ⑥ 艺术: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和 1. 三国时期

① 赤壁之战,促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基础 ② 吴国船队曾到达夷州,加强了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2. 民族大融合

① 北魏:鲜卑族的一支建立北魏,定都平城

② 孝文帝改革:a 迁都至洛阳 b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c 官员及家属必须传递汉族服饰 d 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e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f 采用汉族的官制和律令 g 学习汉族的立法,崇拜孔子 作用: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3. 文化

① 数学:祖冲之,把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7位 ② 农学:贾思勰著有《齐民要素》 ③ 书法:王羲之《兰亭序》

④ 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第五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 隋朝

① 开皇之治(隋文帝,杨坚) 措施 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表现 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

② 大运河:目的,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主持者,隋炀帝。地位,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作用,大大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 ③ 隋炀帝暴政是导致隋灭亡的主要原因 2. 唐朝

① 唐朝建立者唐高祖,晋阳起兵,都城长安

② 贞观之治 唐太宗,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③ 武则天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④ 开元之治 唐玄宗

⑤ 长安城内有市和坊,市坊分开,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3. 科举制度

① 诞生: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正是设置进士科,标志者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② 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性人物

③ 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4. 隋唐民族、对外关系

① 与吐蕃: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入吐蕃,嫁给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② 与回纥:今维吾尔族的祖先

③ 与日本:隋朝时,日本派隋使到来;唐玄宗去日本宣传唐文化

⑥ 八七内容:(1927年8月7日)通过了土地改革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2. 秋收起义(1927年9月)

① 时间及领导人:1927年9月 毛泽东

②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向井冈山进军,建立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③ 农村建立根据地原因:a城市中敌人强大 b 农村群众基础好 c 井冈山地势险要,有利于革命力量的保存

3. 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

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红军会师,后改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担任军长,毛泽东担任党代表。 4.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意义

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1934-1936) 1. 长征(1934-1936)

① 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② 时间:1934年10月(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标志开始)、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师,标志结束)

③ 四渡赤水(打破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卢定桥、翻雪山、过草地

④ 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 遵义会议(1935.1)

① 时间及地点:1935.1 遵义

② 内容:肯定博古等人在军事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负责指挥。肯定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 ③ 意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1. 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

① 背景:国内政局动荡,国外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加紧侵略中国的步骤 ② 时间及地点:1931年9月18日 沈阳 ③ 导火线:柳条湖事件

④ 后果:a 4个月内,东三省沦陷 b 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 c 中国社会主义矛盾改变 ⑤ 中共派杨靖宇到东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2. 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 ① 背景:日本加速侵华,国民党内部分化

② 事件、地点及人物:1936年12月12日,西安,周恩来、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

③ 结果: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④ 意义: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5课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1. 血染卢沟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

① 原因: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东北三省后,继续向南逼近,企图占领华北

② 时间及背景:1937年7月7日,北平 ③ 抗日英雄:佟麟阁、赵登禹

④ 结果:a 7月底平津沦陷 b 全面抗战开始 c 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 工农红军改变成八路军、新四军,赶赴抗日战场 2.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 ① 时间及地点:1937年12月

② 后果:国民政府迁都到重庆;屠杀30万人

③ 如何看待:是帝国主义战争罪行的集中表现,对中日双方来说,都应该牢记的历史教训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1. 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 ① 时间及地点:1937年9月 山西

② 领导: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战 ③ 地位: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2. 台儿庄战役(1938年) ① 时间及地点:1938年 山东

② 领导:第五战区司令长李宗仁,阵地战 ③ 地位:抗战以来重大胜利 3. 百团大战(1940)

① 时间及地点:1940年 山西、河北、北平、天津 ② 领导:彭德怀 破袭

③ 地位: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4. 中共七大(1945年4月) ① 时间及地点:1945年4月 延安

② 内容:a 夺取抗战胜利 b 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

③ 意义: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5. 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

① 原因:国共两党合作,美苏支持,正义战争等

② 时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③ 意义:洗雪了百年国耻;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7课 内战烽火 1. 重庆谈判(1945年8月)

① 时间、地点及任务:1945年8月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在重庆

② 结果:毛泽东、周恩来等来人到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③ 意义:尽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2. 转战陕北

① 背景: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的攻击,内战全面爆发 ② 时间及人物:1947年3月 毛泽东、周恩来率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进行对敌战役

③ 意义: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3. 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

① 时间及领导人物:1947年夏,邓小平、刘伯承

② 事件:邓小平、刘伯承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 ③ 意义: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1. 三大战役(1948年8月到1949年1月)

① 时间及战役:1948年8月到1949年1月 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② 辽沈战役:1948年9月 林彪、罗荣发动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开始在数量上取得优势。 ③ 淮海战役: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指挥下,发动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④ 平津战役:北平在国民党军队总司令傅作义率领下,和平改编 平津战役使东北全境基本解放。和平解放北平。

⑤ 三大战役意义: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 渡江战役(1949年4月)

① 事件及领导人物:1949年 毛泽东、朱德

② 意义: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垮台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对内镇压人民,对外投靠帝国主义的国民政府统治结束了 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 张骞

生产合作社,手工业走向集体化道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从1954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中国社会主义的创举))

③ 意义: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956-1966 1.探索中的良好开端和事误 1956-1966

① 分析:1956年,中国共产党“八大”召开,分析我国形势变化,指出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

② 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③ 大跃进: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主要标志是高标准、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④ 原因:对国情认识不清、社会主义建设缺少经验、急于求成

⑤ 评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⑥ 结果: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⑦ 调整:1961年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生产发展 2. 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① 成就:石油工业、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

② 人物:石油工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焦裕禄、雷锋等 第7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966-1976 1. 文化大革命 1966-1976

① 时间及发动者:1966-1976 毛泽东

② 原因:错误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发动“文革” ③ 过程:1966年,对刘少奇、邓小平进行斗争,迫害刘少奇致死

④ 抗争:1967.2,老革命家对“文革”进行强烈批评,误为“二月逆流”受到压制与打击 ⑤ 结束标志: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2. 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1970~1971,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武装政变;1971,林彪等人逃跑在内蒙古坠机;1976,周恩来、毛泽东逝世后,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权;10月,华国锋、叶剑英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文革”这场动乱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1978 1.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① 时间及地点:1978年北京

② 背景:十年“文革”的动乱,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四人帮”粉碎后,人民要求纠正“文革”中的错误;中央领导仍坚持“左”的思想,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要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坚持。”;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③ 内容:思想,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上,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组织,会议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2. 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

① 是建国以来当历史上的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

② 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③ 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① 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意义:是新时期一部较完善的宪法) ② 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③ 相继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 第9课 改革开放 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例子:安徽省凤阳县) ① 我国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 内容: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③ 结果:结果: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农业生产转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发展化发展

2. 经济特区建立(深圳一夜崛起之城)

① 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② 国家给予政策:a 吸收侨资、外资 b 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c 进行现代化建设

③ 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3. 国有企业改革

① 1985年城市改革全面开始,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内容:a 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

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 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c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② 1992年进一步加快步伐(内容:a 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 b 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① 提出改革开放 ② 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③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④ 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⑤ 提出党的基本路线

⑥ 做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⑦ 特区姓“社”不姓“资” 2.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① 1992年,第十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高度评价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并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② 1997年,第十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 大会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邓小平理论作为确立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意义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1课 民族团结 1. 民族区域自治(基本国策、基本政治制度)(形成于新中国建立时)

① 背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文化、经济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形成了一汉族为主题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② 内容: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内少数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③ 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过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 各民族共同发展

① 西藏:废除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做了主人,进入社会主义阶段(1959) ② 西部大开发

③ 形成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商品粮基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我国五大牧场之一)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 1. 一国两制 ① 提出:邓小平

② 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香港回归 1997.7.1,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举行交接仪式 澳门回归 1999.12.20 ,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交接仪式 3. 香港和澳门回归的意义

⑤ 导火线:苏格兰发生人民起义

⑥ 发展过程:a 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议会,议员要求限制国王权利 b 克伦威尔率议会军打败国王军 c 1649年,查理一世推上断头台,英国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担任“护国主” d 克伦威尔去世后,查理二世复辟 e 1688年发生宫廷政变,推翻了封建专制通知(结束标志) 2.《权利法案》1689

① 时间和通过机构:1689年,议会 ② 目的:限制国王权利

③ 内容: a 不经议会批准,国王不得征税 b 不能在和平年代维维护备军 c 国王即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

④ 意义:以法律的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 3.英国资产阶级的历史意义和影响:a 为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 b 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第12课 美国的诞生(1775-1783) 1. 美国独立战争

① 起止时间:来克星顿的枪声(1775年)到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3) ② 性质:民族解放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 ③ 主要任务:推翻英国殖民压迫,发展资本主义

④ 背景:a 英国在北美有殖民地13个 b 英国希望北美殖民地永远作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竭力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殖民地人民强烈不满,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⑤ 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殖民者压迫北美人民

⑥ 导火线:波士顿倾茶

⑦ 发展过程:a 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开始标志) b 不久举行大陆会议,组建大陆军,华盛顿为总司令 c 宣布独立1776年7月4日 发表《独立宣言》 b 转折 1777年萨拉托加战役(转折点) d 决定性战役,约克镇战役 e 1783年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2.《独立宣言》1776

① 时间和地点: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7月4日为美国国庆日)

② 内容:a 痛斥了英国国王对殖民地的暴政 b 一切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存、自由、追求幸福的权利 c 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利坚合众国—美国诞生(意义) 3.美国宪法 1787 ① 时间:1787年制定

② 内容:确立了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规定总统即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权和司法大权 ③ 华盛顿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4.美国独立战争意义

① 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 ② 确立了比较完备的资本主义政治体制 ③ 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 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13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1. 法国大革命 1789-1794

① 起止时间:1789年(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监狱)到1794年(罗伯斯庇尔送上断头台) ②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③ 主要任务:推翻封建君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④ 原因:a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学说为革命做了思想动员 b 等级制度森严,第三等级要革命 c 国王路易十六面临财政危机,各种矛盾激化

⑤ 根本原因:法国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⑥ 导火线:1789年路易十六召开议会

⑦ 发展过程:a 1789年,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监狱 b 通过《人权宣言》 c 1792年 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不久处死路易十六 d 一些国家侵略法国,国内动荡不定,巴黎市民再次发动起义e 1794年,罗伯斯庇尔(雅各宾派)送上断头台 2.《人权宣言》内容

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3.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 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 ② 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 ③ 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 4.拿破伦帝国

① 拿破伦的一生 a 军事起家 b 1799年发动政变,夺取政权 c 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伦帝国),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法典》

② 1812年远征俄罗斯失利 1814年帝国结束(重要战役:滑铁卢战役)

③ 意义:a 推进历史向资本主义的跨进,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b 给当地人民带来痛苦

第14课 “蒸汽时代”的到来(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 技术 1.第一次工业革命

① 背景:a 海外市场的不断壮大 b 手工生产不能满足需要

② 时间:18世纪60年代(发明和使用机器)-19世纪上半期(大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业) ③ 过程:a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英国工业革命的起点) b 1785年,英国瓦特改进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c 冶金、采矿和交通运输(轮船 1807年美国富尔顿;火车机车 1825年英国史蒂芬孙) 2. 第一次工业革命历史意义

① 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完成

② 法国、美国等国家也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世界其他许多国家或早或晚的进行了工业革命 ③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④ 资本注意最终战胜封建主义

⑤ 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第五单元 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第15课 血腥的资本主义 1. 罪恶的“三角贸易”

① 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

② 过程:出程(欧到非,工业品),中程(非到美,黑人奴隶),归程(美到欧,农业品,金银) ③ 影响:使非洲损失近亿的精壮劳力,同时促进了当地的资本主义发展 2.“日不落帝国”

① 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18世纪后半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 ② 17世纪开始对印度的殖民活动(东印度公司:负责亚洲国家的殖民统治),18世纪开始对印度发动殖民战争(克莱武)

③ 作用:获得了大量财富,发展了国内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最终发展了资本主义)

第16课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1. 印度民族英雄—章西女王 ① 1857到1859,印度爆发了民族大起义,1858年她领导起义军

② 作用:表现了殖民地任命不畏强暴,反抗侵略者的决心和勇气,沉重的打击了英国的殖民者 2.“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

①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领导人,玻利瓦尔,被称为“南美解放者” ② 影响:彻底赶走了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活动

第六单元 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加强 第17课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 英国宪章运动(1836-1848)

① 背景(原因):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越来越富有,工人待遇越来越差,矛盾加剧


初中历史全套复习资料(人教版)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部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024-2025年中国鞣酸市场发展现状及市场评估报告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