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的落叶乔木,某些重要路段也可选用高档的雪松、白皮松、华山松等常绿乔木。道路外侧应留有带状绿地,配置草坪等地被植物或花灌木,以打破干道的规则平直感。道路的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道路的基本景观特点,直路使人们的视线集中,若在道路尽端布置适当的对景,往往给人以较强的期待感和吸引力。曲路景观随路线发展而逐渐展开,易形成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较笔直的道路更为亲切生动。
4.4.2 步行道景观
校前空间步行交通的主体为学生和教职工,此外也有一些由校园周围地区进入校园的外来人员。学生的步行交通是校园步行交通的主体,其活动内容主要是上下课、就餐、换课及课余时间的各种日常活动。步行道是学校的公共活动频发的地方,如熟人见面打招呼,师生欣赏风景、行走中的聊天等等,它的好坏关系到校园景观和校园外部空间的使用质量。
步行道的景观设计可以分为节点式与线性布置两种形式。节点式的步行道景观是指以景观小品的形式在步行道的沿线形成一块人们可以驻足停留,有一定私密性的空间场所。例如步行道边布置的休息亭、雕塑小品等。线性布置的景观是指沿人的行进路线,始终存在却又变化发展的景观元素。线性景观具有预示场所变化和导向的作用。例如,沿步行道栽植的花卉,根据花卉种类的栽植变化提示前方建筑即将出现。又如四川大学双流新校区步行干道的设计,脱离了单纯的步行交通的作用,与绿化相结合,将步行道一边拓展到水面,做成入水的叠落台阶,形成一个个凸空间,且在每块空间上放置名人雕像和布置绿化,真正做到“寓教育于休闲”(图4-18)。
31
图4-18 四川大学双流校区步行干道景观
图片来源:www.abbs.com
本章小结:
本章对校前空间中包含的各层次空间景观的特点、功能和设计要点分别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校园文化和地域特色对各层次空间景观设计的影响,为进一步总结校前空间景观设计方法与原则创造条件。
32
第5章 校前空间的景观设计方法与原则
5.1 校前空间景观设计方法
5.1.1 从研究校园文化、地域特色到景观设计创新
除了艺术形式上的美观,校前空间景观还应该带有礼仪性、标志性、功能性,并能够体现学校的历史文化和治学精神。教学模式的改革,校园空间规模的变化,大学对社会的开放化趋势使得校园处于一种变革的态势。在此态势下,校前空间景观也需要随之创新。Dober在《Campus design》一书中指出:“校园景观是历史的积累,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应尊重过去并欢迎创新,将之视为风格库藏的新页。”可见,校前空间的景观设计既不能切断校园学校历史发展的文脉,也不能脱离时代发展。设计者应该通过研究校园文化,分析校园环境中的文化内涵,在延续校园文脉的基础上进行符合时代精神的景观设计创新。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校园精神文化包括学校的学风、学科特色和治学精神,这些内容可能以校训、校徽、校歌的形式存在,也可能存在于学校历届校友的名人名言和光荣事迹。例如河南大学的校歌刻于景观石之上,将校园文化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图5-1)。浙江大学进校门不远处有一块简朴的牌子,立在路边的草地上,上面刻着竺可桢老校长的话:“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寥寥数语道出浙大“务求实学,存是去非”的治学精神(图5-2)。此种景观虽不是夺人眼目,可观后却撼人心灵。校园物质文化存在于
图5-1 河南大学内石刻的校歌 图片来源:http://baike.http://m.njliaohua.com//
图5-2 浙江大学竺可桢塑像
图片来源:http://baike.http://m.njliaohua.com//
33
校园的建筑、景观和文物古迹当中,可能是一栋建筑,一片广场,也可能只是一颗古树,一块石碑。
大学作为城市构成的一部分,其建筑、景观的设计均受到该地域城市建筑风格和文化传统的影响。设计过程应以校园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作为出发点,采用适合气候特点的建筑形式,利用廉价的当地建材和体现地域文化的设计手法。例如,厦门大学漳州校区采用的中西合璧的设计手段。校区建筑中大量使用具有厦门地方民族特色的闽南风格屋顶
图5-3 厦门大学漳州校区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形式,考虑到厦门受作为口岸城市的特点在设计中融入了西方古
典建筑元素。校园的景观绿化则选用凤凰木、高山榕及南洋楹等适合本地生长,并能一定程度上体现、延续老校区文脉的植物种植(图5-3)。
对于校园文化和地域特色的研究是塑造多样化校园景观,避免各地校园景观雷同的有效手段。只有带有深刻校园文化内涵的校前景观才会成为师生的永久记忆,历经数年,仍会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也只有深具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前景观才会与获得城市居民与师生的认同,使人们产生对于校园和城市的归属感。可以说,校园文化是校前空间景观之魂,地域特色是校前空间景观之根。对于这两者的研究应该成为景观设计前的必做功课。
5.1.2 师生和周边居民的公众参与
C·亚历山大在《俄勒冈实验》一书中写道:“世界上大多数美好的地方都是由本地人而非建筑师建造的。人们应当自行设计他们的房屋、街道和社区。”这一观点虽显激进,但却指出了公众参与在塑造良好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环境的使用者比其他人更了解自己对建筑与环境的需求,公众的参与使得所设计出的空间更符合功能要求。其次,人具有创造环境并控制周围环境的本能,生活在
34
自己参与设计的环境中更易于产生对于环境的支配感和归属感,公众参与设计使得校前空间环境更富有人情味。
对于校前空间景观而言,“本地人”是指在这里生活、工作、学习的高校师生,而由于校前空间与城市空间联系密切,校园周边城市居民也成为校前空间的直接体验者。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应重视公众参与,在校前空间的设计过程中与“本地人”展开互动,并将互动结果及时反馈到设计中(图5-4)。公众由于专业知识和时间精力的限制并不直接参与设计,在实践过程中,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调查让公众参与设计。
对于校内师生,由于其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对于自身校园环境的密切关注,往往可以采取较为复杂深入的调查手段。例如,运用环境心理学中的认知地图法,在校园中随机选取师生,根据记忆迅速的画出校前区的平面草图、填写问卷并接受访谈。问卷内容包括景观可识别性、结构特征和景观评价。通过资料汇总,确定引起使用者意象的空间环境要素,确定校区景观可识别性差的薄弱环节,为校前空间景观设计提供建议。
图5-6 按照网络投票结果建成后的大门
图片来源:www.bbs.scol.com.cn
图5-5 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门方案网络评选
图片来源:
http://www.cdutcm.edu.cn/Get/xyxw/135330847.htm
图5-4 公众参与关系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5
目 录
摘要………………………………………………..…………………………….I Abstract…………………………………………..……………………………..II
第1章 绪论 ........................................................................................................ 1
1.1 研究的背景 .............................................................................................. 1
1.1.1 大学校园的巨型化 ....................................................................... 1 1.1.2 城市与大学的关系日趋紧密 ....................................................... 2 1.1.3 快速建设背景下的校前区景观雷同 ........................................... 2 1.2 研究的意义 .............................................................................................. 4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 .............................................................................. 5
1.3.1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理论 ............................................................... 5 1.3.2 校前空间设计理论 ....................................................................... 6 1.3.3 环境心理学理论 ........................................................................... 6 1.3.4 环境生态学 ................................................................................... 6 1.4 研究的方法和论文框架 .......................................................................... 7
1.4.1 论文框架 ....................................................................................... 7 1.4.2 研究的方法 ................................................................................... 8
第2章 校前空间概述与解析 ............................................................................. 9
2.1 校前空间的相关概念 .............................................................................. 9
2.1.1 入口区 ........................................................................................... 9 2.1.2 校前区 ........................................................................................... 9 2.2 校前空间的功能 .................................................................................... 12
2.2.1 校前空间起联系城市与校园的纽带作用 ................................. 12 2.2.2 校前空间为社会开放校园资源、提供综合服务 ..................... 12 2.2.3 师生认同感与归属感的营造 ..................................................... 12 2.3 校前空间设计发展历程 ........................................................................ 14
2.3.1 国外大学校前空间发展历程 ..................................................... 14 2.3.2 国内大学校前空间发展历程 ..................................................... 15
2.4 高校校前空间的发展趋势 .................................................................... 16
2.4.1 校前空间功能的复合化 ............................................................. 16 2.4.2 校前空间规模的扩大化 ............................................................. 16 2.4.3 校前空间设计的人性化 ............................................................. 16 本章小结: ................................................................................................... 16 第3章 校前空间景观构成 ............................................................................... 17
3.1 自然景观 ................................................................................................ 17
3.1.1 山体景观 ..................................................................................... 17 3.1.2 水体景观 ..................................................................................... 18 3.1.3 植被景观 ..................................................................................... 19 3.2 人造景观 ................................................................................................ 20
3.2.1 建筑小品 ..................................................................................... 20 3.2.2 景观设施 ..................................................................................... 21 3.3 人为活动景观 ........................................................................................ 22 本章小结: ................................................................................................... 22 第4章 不同空间的景观设计 ........................................................................... 23
4.1 校门入口区 ............................................................................................ 23
4.1.1校门的设计 .................................................................................. 23 4.1.2 校园与城市的界面的设计 ......................................................... 26 4.2 校前区建筑 ............................................................................................ 28 4.3 公共开敞区 ............................................................................................ 29
4.3.1 校前广场 ..................................................................................... 29 4.3.2 开放绿地 ..................................................................................... 30 4.4 道路交通景观设计 ................................................................................ 30
4.4.1 车行道景观 ................................................................................. 30 4.4.2 步行道景观 ................................................................................. 31 本章小结: ................................................................................................... 32 第5章 校前空间的景观设计方法与原则 ....................................................... 33
5.1 校前空间景观设计方法 ........................................................................ 33
5.1.1 从研究校园文化、地域特色到景观设计创新 ......................... 33 5.1.2 师生和周边居民的公众参与 ..................................................... 34 5.1.3 大学校园人文尺度理想模型的建立 ......................................... 36 5.2 校前空间景观设计原则 ........................................................................ 37
5.2.1 生态化原则 ................................................................................. 37 5.2.2 以人为本原则 ............................................................................. 38 5.2.3 开放性原则 ................................................................................. 39 本章小结: ................................................................................................... 39 第6章 青岛理工大学黄岛新校区校前区景观设计 ....................................... 40
6.1 项目概述 ................................................................................................ 40
6.1.1 项目背景 ..................................................................................... 40 6.1.2 项目区位 ..................................................................................... 40 6.1.3 基地地理条件分析 ..................................................................... 41 6.2 青岛理工大学黄岛新校区总体规划布局 ............................................ 41
6.2.1 规划布局结构 ............................................................................. 41 6.2.2 绿地景观系统 ............................................................................. 42 6.3 黄岛新校区校前空间景观设计 ............................................................ 43
6.3.1 对于校园文化与地域特色的分析解读 ..................................... 43 6.3.2 新校区建设中的师生参与 ......................................................... 46 6.3.3 校前空间尺度模型的建立 ......................................................... 46 6.3.4 校前空间景观设计总体构思 ..................................................... 48 6.3.5 校门和校前区建筑设计 ............................................................. 50 6.3.6 校前区主要景观节点 ................................................................. 56
结语 ....................................................................................................................... 59 参考文献 ............................................................................................................... 6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61 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 要
随着经济知识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开放式办学理念的推行,使得大学和城市的关系日益密切。作为大学校园与城市内外联系的通道,校前空间的环境质量越来越受到师生和城市居民的重视。
高校的扩招导致校园用地规模的扩大化。在此背景下,大学校园校前空间正向着规模扩大化、功能复合化、设计人性化的方向发展。而在缺乏对学校历史、地域特色、学科特色认识的情况下进行设计,往往导致校前空间景观的雷同与校园个性的缺失。
本文分析了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对校前空间规模、功能、形式的影响。通过案例研究,提出运用公众参与、建立尺度模型、研究校园文化和地域特色的设计方法进行景观设计创新,避免景观雷同。同时指出校前空间景观设计应保持“开放性”、“生态性”、和“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文章最后,以青岛理工大学黄岛新校区校前空间景观设计的实例,说明前文所总结出的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在设计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和注意要点。
关键词: 大学校园 校前空间 景观设计 校园文化 地域性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economical knowledge time's arrival,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has had the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 Open style school idea's carrying out, causes the university and the urban relations are close day by day. The channel which relates a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university campus and the city, the Campus-front space environment quality receives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city people's value more and more.
University's expanded recruitment of students,then the campus is getting bigger and bigger. In this case, the Campus-front space is turning toward the scale magnification, the function recombine, the design user-friendly direction to develop. But in lacks in the situation which to the school history, the region characteristic, the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 knew to carry on the design, often causes the Campus-front space landscape identical and the campus individuality flaw.
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time development and the educational reform Campus-front space scale, the function, the form influence. Through the case study, proposed that participates, the establishment criterion model using public, studying the campus culture and the region characteristic design method.Before simultaneously refers to Campus-front space landscape design should maintain “openness”, “the ecology”, and “humanist” the principle of design.
The article is final, by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ng Dao the school district landscape design's example, explained that the principle of design and the design method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t points in the design practice's concrete application.
key word :University campus; Campus-front space;Landscape desigh; Campus cultur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的连续、开放与交融。
4.1.2 校园与城市的界面的设计
校园与城市的界面是指城市空间向校园空间过渡时,人们所看到的两者边缘。这种边缘可以是人工的围墙、建筑,自然的地形高差、山体、水体等可见界面,也可以是开放式校园中城市空间与校园空间穿插交融的模糊界面。
图4-10 康奈尔大学开放式平面
图4-11校园标志性钟楼
图片来源:www.abbs.com
美国、欧洲绝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围墙,学校通常与社区融为一体。校园的边缘以设立景观小品的形式提示空间的转换,依靠校园标志性建筑形成对于校园环境场所感的控制。建筑周边大片的开放式绿地可供学生和周围居民活动,同时完成由城市至校园的过渡。如美国康奈尔大学,校园并无标志性的入口和边界,钟楼及周边建筑成为进入校区的标志(图4-10、图4-11)。在城市用地极为紧张的
图4-12 香港中文大学
图片来源:www.cuhk.edu.hk
图片来源:www.abbs.com
图4-13 湖南大学南校区开放式的校区环境
情况下,一些大学的校园建筑常分布于城市街区中,如香港中文大学,校园建筑
26
被城市街道穿越,城市空间与校园想、空间很难清晰界定(图4-12)。湖南大学南校区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没有围墙的大学。该校区占地较大,西至岳麓山脚下的岳麓书院,东至凤凰山,校园与周围社区融合,优美的校园建筑为周围增色不少(图4-13)。同时,由于没有围墙的限制,校内师生自行车丢失现象时有发生,周围摊贩可以随意进入校园,校园内城市人流、车流造成交通的混乱和校区环境的嘈杂。开放式校园必须以附近社会成员整体素质较高为前提,如果大学当地的治安不容乐观,学生的安全和校内设施的维护就需要校方投入更多的精力。例如处在纽约闹市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常受到校外恶势力的骚扰,校方不胜其扰,头痛不已。
一所大学的开放氛围并不是有无围墙来决定的,围墙并不代表大学对社会的封闭。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下,通过围墙和校门对大学校园进行监管下的有限开放是必要的。校园内图书馆、体育场馆等资源可以对外开放,只是校外人员进入校园要通过校门,这就减少了外部商贩、车流、社会不良人员进入校园的可能性,维护了校园安静、安全的学术环境。
校园与城市间的围墙、建筑、自然地形不仅是单纯的分隔手段,更是反映校园风貌的景观载体,应该注意界面的多样性和文化性设计。校园围墙的材质、彩色、形式应与大学校门、校园建筑、城市周边环境相协调。例如在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校门方案评选中,确定大门形式的同时也确定了围墙的设计方案,使得校园建筑风格得到统一(图4-14)。此外,还可以使用绿化、围栏等方式替代围墙,以丰富界面的形象(图4-15)。
图片来源:www.bbs.scol.com.cn
图4-14 成都中医药大学围墙方案
图4-15 各种形式的围墙 图片来源:景观中国
27
建筑形式的界面常见于城市中老校区的校园临街房中。由于此类建筑的底层一般对外经营,式样各异的商店招牌广告常使得建筑立面杂乱不堪。例如青岛理工大学四方校区宿舍底层的沿街商店门头众多,且风格杂乱,通过立面改造使得沿街店面与校园建筑风格统一(图4-16)。
图4-16 沿街建筑的立面改造:改造前(左)改造后(右)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4.2 校前区建筑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大学正越来越多的服务于城市,融入城市,城市与大学的关系日趋紧密。校园规划建设中将与城市联系比较紧密的建筑布置于校前区,在不影响师生使用的前提下向社会开放,既提高了使用效率,又通过向社会融资和收取使用费的方式获得了充足资金,并将这些收入应用到场馆设施的维护和等级提升上。
校前区建筑的沿街立面往往先于校园入口大门进入人们的视线,其建筑外观和周边环境的优劣决定着校前建筑对于城市居民的吸引力。除了建筑自身形象,校前区建筑景观设计还包含建筑入口、庭院和围合空间、以及建筑周边的景观设计。与校园其他建筑相比,校前区建筑的景观设计需重点考虑城市居民等外来人流、车流的使用需求。较多的停车位布置会占用有限的绿地,也会造成视觉污染,因此应考虑绿化停车位的设立,并通过树木的栽植遮挡减少停车对校前空间景观效果的破坏。
校前建筑的景观设施应便于维护,校园设施的对外开放大大增加了校前建筑的来往人流,社会人员由于不受校方的直接管理约束,较校内师生更易造成校内景观设施的损坏。例如,校前建筑周边的绿地应选择耐踩踏,易修整的草种,周边景观小品应安全坚固不易损坏。
28
4.3 公共开敞区
4.3.1 校前广场
校前广场是人们进入校门后感受到的首个校园空间,此空间具有导向交通、景观标识和活动交往的功能。校前广场的空间范围由校门开始,延伸至校园内部,中止于某个实体。该实体可以是建筑、旗杆、雕塑等人工景观,或者是山体、水体、草坪等自然景观。校前广场是校前区室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纪念活动等等许多重要的活动都与校前广场联系在了一起。
校前广场的景观布置应该以人为本,同时具有文化性和多样性。以人为本首先体现在广场规模的宜人尺度上。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提出了“十分之一”理论(One—Tenth Theory)。他的理论认为,设计外部空间时,外部空间的尺寸设计成为内部空间的8至10倍左右是比较妥当的。他将日本客厅的尺寸放大8倍,得出57.6米×144米和72米×144米两组较为宜人的广场尺度。当前校前广场的建设往往追求气势恢弘的视觉效果,其尺度往往超出了应有的范围。例如,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梯形布置的校前广场,广场长约300米,两底边从150米向西收缩至80米,远远超出芦原义信提出的宜人尺寸(图4-17)。梯形的校前广场
图4-17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前广场尺度分析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9
加强了从校门观望时的纵深感,使得广场显得过于开阔,缺乏亲切感。广场的铺地通过色彩、材质的变化形成优美的图案效果,同时限定和划分空间,然而对于铺地的过度使用也会造成场所感的缺失。根据“场所的边界效应”,人们在场所中活动时,更乐于聚集在台阶、花坛、树木等界面发生变化的区域,大面积的同质铺地减少了这种界面出现的可能性。同时,缺少绿化的大片硬铺地面在夏季午后更成为人们无法涉足的烤炉。
广场的景观营造应同时注意多样性和文化性。既应该通过多种景观形式的组合产生丰富景观效果,又要注意提炼校前广场的景观主题,避免缺乏文化主题的景观“大杂烩”。
4.3.2 开放绿地
开放绿地作为校园内宝贵的开敞空间,是师生休闲、学习和交往的良好场所。此外,开放绿地还适合举行开学、毕业典礼、演出等多种集体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建筑往往退居其次,成为远处的背景,而草坪和参与其中的使用者则成为景观的前景和主体。此时,开放绿地构成了校园景观意象,体现了校园场所精神。
开放绿地应注意植种的选择,草坪应可以承受践踏又不需要经常修剪。此外,开放绿地还应包含其他自然要素和景观设施小品。比如穿过绿地的溪流,草坪上的一簇堆石、分散与草坪之上的景观小品等等,都成为视觉的焦点;而一小块铺地,一棵大树的树荫也为师生提供了围坐交谈的可能。校园内如果有自然的小川、水池、林地,起伏的地形这样一些地区的话,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些自然要素。如果不存在这些自然因素,可以考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量的创造一些自然景观,做地形、小溪等,让它具备被利用的基本条件。
4.4 道路交通景观设计
4.4.1 车行道景观
校前空间中的道路作为联系校园与城市的纽带,一般都为校园内的主要干道。道路要求能够通行各种机动车辆,还应留有足够空地作为机动车辆停车场。车行道宽度根据车流量而定,一般都要求在9米以上,考虑到校园交通“钟摆交通”的使用特点,道路形式应首先考虑单幅路的横断面形式,从而使得同一时间单向交通通行能力最大。校园车行道绿化应以遮阴为主,兼顾美化。行道树可选用等
30
观的雷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模式的改革,当前的大学校园规划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其校园入口空间也各具特色。与此同时,功能分区理论在校园建设中的应用,使得校前空间的性质、功能、范围等概念日渐清晰,校前空间的研究内容也正逐步丰富。
2.4 高校校前空间的发展趋势
随着校园规模的扩大、教学理念的改革、大学城市关系的日益密切、校园规划和建筑的形态不断更新,校前空间正呈现出复合化、扩大化、人性化的趋势。
2.4.1 校前空间功能的复合化
随着校园向城市开放,校园的开放性正日益成为高校的办学潮流。校前空间不仅提供交通导向和疏散的功能,更承担起学校资源社会化共享的责任。近年来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已经不再局限于解决内部矛盾,而是积极地参与到城市环境中,形成城市大学一体化设计的模式。
2.4.2 校前空间规模的扩大化
随着校园建设规模的巨大化,校前空间的用地规模相应扩大。而在校前空间功能的复合化趋势下,校前空间占整个校园面积的比例也在扩大。校前空间规模的扩大使得校前空间的布局形式相对丰富,方式的选择也更为自由。校前区空间能够与校园内的其他区块空间,如教学中心区、生活区等相互联系起来,共同构成开放流动的校园室外空间。
2.4.3 校前空间设计的人性化
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化,校前空间设计更注重功能使用和行为心理上的人性化。例如,景观规划设计塑造宜人的校前交往空间,校园入口处采取人车分流的交通模式,完善校园无障碍设施,在景观设计中融入“情趣化”设计等种种手段,借助多种方式的景观设计使的人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
本章小结:
本章对校前空间的相关概念和功能要求进行分析,并对校前空间的发展历史进行回顾,指出当前校前空间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为进行校前空间景观设计的研究作了铺垫。
16
第3章 校前空间景观构成
3.1 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是校园景观中重要的生态因素,是自然在校园中的体现。当今大学校园对自然景观的治理除了注重点、线、面以及音、形、色上的形象效果,还应兼顾自然景观的生态效果。在植栽上要注重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乔、灌、草三者之间的群落关系,并让鸟、鱼、虫能穿梭其中。同时,自然景观具有生命的活力,是具有情感的景观,在四季的转换中具有“人造景观”所不能比拟的情态特点。欧阳修在《秋声赋》里对秋天的萧瑟景象作了这样的渲染:“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可见,自然景观视觉形象随四季的变化可以引起人们情绪的波动。此外,山域、水土、气候的差异使校园自然景观拥有各地校园自身独有的特色,宜于形成校园景观的多样性。
3.1.1 山体景观
山体是校园自然景观最具特色的部分,应该保护大于利用。山体景观区别于其他地形景观的最明显的特征就在于地形的起伏,地表的隆起使地表的物质构成造成了视觉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 3.1.1.1 山体做为标志物
山体形状各异,各具特色,对于山地校园内比较显著的山体,可以将其做为校园的标志物来加以利用,将山体与建筑小品、建筑物或者只是山体本身设置在校园最显著的位置上,通过轴线关系加以强化,以奠定其标志物的地位。 3.1.1.2 山体景观的借用
图3-1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图片来源:www.abbs.com
当校园处在大的山地环境之中,而建设基地内部地形整体起伏不大,只有局部有较大高差,又或者只有周边山体的局部进入校园时,校园往往借用山体的轮
17
廓线形成其校前空间的独特特征。例如,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的校园处于(图3-1)。 3.1.1.3 山体保留成为校园“绿肺”
当大片不适合修建建筑物的山体集中存在时,可以将它们集中保留形成校园的原生性的“绿肺”,成为校园的生态景观区。利用山体建立生态景观区,在集中展示山地校园景观特色的同时也为校园创造了宜人的生态环境,为学生创造了幽静的学习场所。“绿肺”内部以原生植物为主,尽量保持原有的风貌和植被的前提下进行局部修整,并修建灯具、小径、休憩亭、廊、小品等景观小品,注入人文气息。
3.1.1.4 山体景观设计要点
山地地形复杂多变,陡缓有别,设计过程应根据所处山体部位的差异,抓住要点,结合高差和形态,创造出丰富的山地特色空间。例如,对于平缓的坡地,既可以铺植大片的草坪以取得良好的景观效果,而具有一定坡度存在适合人们在或躺或坐的姿态下玩耍、休憩、读书,富有趣味性。也可以将坡地划分为数个小台地,在每个台地上种植不同的景观植物。
山体可以作为景观设计的主体,也可以作为设计的背景使用。善于利用建筑实体和山体之间相互翻转的图底关系,可以实现校前空间景观的整体性。建筑实体和山体都是限定和围合校园空间的重要界面,只不过建筑实体所围合的界面清晰,而山体等自然界面模糊。
3.1.2 水体景观
3.1.2.1 水体景观的美化功能
水体是校园内重要的开敞空间和自然景观要素,是校园景观中最富有生气的自然因素,“景因水而活”。水景往往赋予校园环境以独特的神韵,它能使大自然产生亲和力,让校园具有生命力。水面的倒影、反射可以丰富景观的层次,点缀与映照周围的景观,微风拂过水面就能吹动涟漪,产生波光粼粼的效果。季节更替和环境的光线变化更会使水面的色彩和光影表现出变化无穷。作为传统的景观艺术构成元素,水具有鲜明的文化色彩,被看作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较之其他自然物,水更多地承载了人类历史文化的精神,与水面相结合,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对校园人文景观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3.1.2.2 水体景观的生态功能
18
水在生态方面如同人的肺,起到吐故纳新,调节小气候的作用。大面积的水域具有吸热、吸尘、通风等作用,对改善校园环境十分有利,而且水面水汽的大量蒸发能提高空气湿度,又为植物提供了丰富的第二湿度资源。因此,对校园中的水体应充分的保护和利用。 3.1.2.3 水体景观的设计要点
对于校园中各种形态的水体,要根据人使用需求的差异,营造不同功能的场所和使用环境。例如如沟溪、洼地、可以随形得势建成或宽或窄、或弯或曲、或静或动的小塘、湖岸曲折的水面。岸边可布置水轩亭台、平缓草坡等,与廊桥、踏步、小桥组合变化,结合湖边绿地,形成师生休憩、散步、交流、晨读的理想场所。
校园内水体景观的设计应注重使用的安全性,通过设置围栏、设置逐层跌落式的岸线等手段防止溺水事故的发生。
对于北方校园,还要考虑到冬季水结冰后的景观处理。为减少人们误入冰湖造成危险,在冬季可以将水放空,此时暴露的池底应与周围景观相一致,也可以仅仅降低水位,利用冰面安排一些冰上运动。
3.1.3 植被景观
植被绿化是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表现校园地域特色,传达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无论从生态角度、经济价值、艺术效果还是功能含义方面,植被绿化的设计都是校前空间环境设计的重点所在。
成片成排栽植的绿化带起着围合空间的作用,给人以较强的领域感,校园中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树木和灌木则划分出相对宁静的空间环境,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互动场所,形成了校园浓厚的学习、生活氛围。例如大学校园中的树林里常常是学生们学习交流、沟通交往的场所。在树林的浓荫之下,三、五个学生围坐在一起讨论问题,或是一个学生背靠树干朗读英语。多年后回想校园生活,校园中的树林常常是学生美好记忆的承载者。
校园绿化还可以改善校园环境的小气候,减少环境污染和噪声,创造优美的景观,使师生融入大自然的绿色之中,给人一种回归大自然的舒畅感觉,对于陶冶师生的品质情操有独特作用。而校园绿化作为城市绿化中的一部分,对校园周边环境及景观都有着显著的影响。
19
在绿化栽植方面应在校园规划阶段就考虑原有林木的保护和植种的选择。地域性植种的栽植更反映城市特色,而原有林木的完好保留则体现出校园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氛围。漫步于郁郁葱葱随处可见高大古木的校园,行进其间人们能够真切的感受到校园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3.2 人造景观
标志、雕塑以及其他小品等富有文化内涵的环境艺术作品,往往对校园文化意境的塑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校园特色的形成,也可以加强校园文化气氛,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交流。这些校园环境小品的设计和设立使人感受到校园所赋予学子们除课本上知识以外更广阔的空间和文化内涵。
3.2.1 建筑小品
标志亦作“标识”、“标记”,其目的是为了便于识别。有的标志由于具有较高的艺术形象或历史地位,成为校园的象征。因此,国内外许多校园建设中,总是希望有一些能醒人耳目,起到情化、意化、美化环境并且有鲜明个性的校园标志。能作为标志的条件,一是形象突出、识别性强。二是位置显要,为众人所睹。标志如与某种含义相结合以形成联想,则更显其突出作用。
建筑小品作为固定的观景点,本身是校园景观的一部分。同时,由于人们参与其中进行游息、学习、交谈等活动,可以为师生对校园景观产生进一步的认识与认同产生积极的意义。校园中的小品建筑包括景亭与蔓棚,以及各种可坐性设施,如台阶、花池等等。
小品建筑的形式表现上,其开放性、通透性不仅是某种程度上人在视觉上和心理上的基本要求,也是时下新校园开放、多层次、教学互动的教育模式对景观塑造的需要。在进行校园小品建筑的景观设计时,不要人为的设置视线的阻隔,而要力求实现景观的渗透、交流与互动,使得校园内部形成开放的空间和通透的视景。
20
图3-2 华南理工大学校前区景观 图片来源:www.abbs.com
3.2.2 景观设施
环境小品是丰富校园景观必不可少的内容,从广义上来讲,环境小品包括非常广泛的内容,从亭榭、雕塑、喷泉、座椅、灯具乃至台阶、铺地等等。它们既与校园使用者的生活学习密切相关,又对美化校园环境,提高环境的品质与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校园内小品根据功能不同可分为:具有艺术熏陶和教育作用的小品,如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科学家的雕塑像、油画、壁柜及具有一定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各种雕、壁画等艺术珍品;具有装饰点缀作用的小品,如石景、盆景、花坛、花架、水池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小品、如书亭、石桌、石凳、路标指示牌、装饰灯景、栅栏等(图3-2)。
校园雕塑如同建筑的细部,对校园人文环境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日本著名雕塑家关根伸夫把雕塑比作是赋予环境以生气的工具。 “一件作品如果不与环境相结合,本身的艺术性再高,也毫无意义”。成功的雕塑往往是通过或和谐,或对比,或呼应的关系结合具体的环境氛围和校园历史,与环境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于人文环境的塑造,雕塑主要从增加校园景观文化精神内涵入手,结合具体的环境氛围和校园历史文脉,为环境带来更多生机、情趣和内涵,对环境的思想性、艺术感染力起到提升的作用。老校区的雕塑题材常是与学校有关的历史事件或者曾经出现的著名人物,向校园学子们传达着校园曾经的历史信息,让人感受到她的历史传统。例如,中山大学中轴线上的孙中山铜像,为校园带来了浓郁的历史文化和纪念气氛(图3-3)。而目前不少学校把校园雕塑当作硬件比拼,此种攀比心理下产生的校园雕塑往往含义隐晦、大而无当,成为缺乏生命力的装饰品。例如,某大学校园入口处的“青春彩虹”雕塑由于其艺术造型隐晦,
21
图3-3 中山大学中山像 图片来源:http://www.zsu.edu.cn
图3-4 含义隐晦的雕塑 图片来源:http://www.abbs.com
与主题联系不强,被学生戏称为“拉面女神”(图3-4)。
3.3 人为活动景观
学生、教师在校园中的步行、车行、交谈、赏景等等室外活动构成了校园的人为活动景观。师生群体自身成为校园景观的一部分,是特定的校园主体精神与灵魂的表现。
对于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在大学校园中,必要性活动如上下课(上课,午间下课,课间换课)的人行、车行活动、生活购物、就餐等;自发性活动如一些社团组织的社交活动,像英语角,还有在校园景区的漫步、观景活动;社会性活动如露天的集会、演讲等。必要性活动基本上不受环境景观品质的影响,自发性活动与环境景观的质量有很密切的关系,而社会性活动受其影响的程度在前述两者之间。因此,校园的外部空间与景观设计应保证必要性活动的便利,促进自发性活动的形成,进而引发综合的社会性活动。
物质文化景观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师生在其中活动参与的强度,从而也确定了人为活动景观在丰富物质内容、增益精神面貌方面的质量。景观设计的成败,归根结底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师生在户外环境活动的需要,是否符合师生外在行为的规律。空间、环境、景观不为人喜爱,而导致缺乏“人气”,景观设计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无论是大学校园中的人造景观或是自然景观,只有人群在其中的活动才能最终实现其为校园使用主体在使用中的积极意义。
本章小结:
校园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的共同作用使校园空间环境成为了一个有机体系。对校前空间环境各构成要素的特点、设计要点、存在问题的分析,将为校园空间环境的重塑提供必要的依据。
22
第4章 不同空间的景观设计
4.1 校门入口区
4.1.1校门的设计
校门是校前空间景观序列的起点,起着校园第一印象的作用,往往奠定校前区景观设计的基调。校门自身作为建筑景观应该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应该反映出校园文化与城市地域特色,并给人以美的感觉。除了校门自身的艺术形象设计,还应着重强调其位置及观赏视线要求。校园大门规划设计时要整体考虑校门的空间界面,做到视觉的完整与协调。作为校园和城市的联系通道和分隔界面,校园校门设计时要考虑校园空间环境与城市大环境相呼应,使校园广场与城市溶为一体,共同构筑城市的标志性开敞空间,同时注意要恰当地配置环境控制要素,协调空间尺度,形成视觉焦点及核心标志。 4.1.1.1 校门形象设计手法
校门形象的设计手法多种多样,其中主要以表现文化传统、表现学科特色、表现现代构成三类最为多见(图4-1、图4-2、图4-3)。
表现文化传统的校门多见于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著名高校中。此类设计以强调高校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为出发点,以传统的本土建筑符号或西方古典建筑符号作为基本形式,往往采用塑造古朴、厚重
门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3
图4-1 表现文化传统:清华大学二校门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4-2 表现学科特色: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校门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4-3 表现现代构成:北京外国语大学校
的大门形象。例如清华大学二校门、天津大学新建校门、天津大学校门、华南理工大学老校门(图4-4)。
河南大学校门
天津大学校门
华南理工大学校门
图4-4 图片来源:www.abbs.com
表现学科特色的校门多见于一定地域内具有明显学科优势的高校。此类设计以强调高校的学科优势为出发点,将特色学科的代表元素符号以具象或抽象的方法融合于校门设计形象中,使校门形象往往带有象征意味。例如,国防科技大学城门样的校门、鲁迅美术学院校门、武汉体育学院运动雕塑式校门(图4-5)。
鲁迅美术学院校门
武汉体育学院校门
图4-5 图片来源:www.abbs.com
表现现代构成的校门在新建的大学校门中所占比例较大。此类设计强调时代感与雕塑感,形式不拘一格,体现现代的建筑美学。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门、湘潭大学校门、暨南大学校门(图4-6)。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门
湘潭大学校门
暨南大学校门
图4-6 图片来源:ww.abbs.com
校门的设计手法并不都是单独使用的,在同一设计中融入多种手法的使用往往会使校门更具特色。例如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大门和郑州大学莲花路新校区大门,
24
皆是用现代构成的手法表现本土建筑符号,体现了校园文化和地域传统(图4-7)。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大门
郑州大学校门
图4-7 图片来源:www.abbs.com
4.1.1.2 入口处景观的功能性设计
学校大门具有引导交通和安全防卫等使用要求,设计中应考虑校门以及校门周围景观的功能性。
校门布置应后退城市道路一定距离以在校门前形成交通集散空间,除了在校门处安排门卫室、传达室和供门卫站岗的雨棚外,还应分设车行和人行入口。为方便师生出行、等人等活动,校门处还可设置导向设施和可供行人遮蔽风雨的场所(图4-8)。大学校门还常在校园入口与城市空间交接处安排绿化,在绿化中布置景观小品或题有校名的碑石,用以标识界定校内空间与校外空间。例如山东建筑
图4-9 山东建筑大学入口处景观 图片来源:www.abbs.com
图4-8 河南大学校门入口景观设计
图片来源:www.abbs.com
大学利用建筑构件造型的景观小品作为入口标识(图4-9)。这种贴近大地的处理形式减弱了对人视线上的屏蔽,让人感到触手可及而又朴素平易,具有对校园内外空间在感知上的亲和力,既具有学科特色和文化内涵,又实现了校园内外空间
25
对于周边城市居民,可以采取景观设计方案公示,填写意见簿的形式收集公众意见。而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的案例,还可通过城市社区机构组织市民听证会。除此之外,通过网络进行投票提出建议也是一种低成本、易操作的调查形式。例如成都中医药大学利用网络投票的方式对于校门方案进行评选,利用便捷的手段收集了大量在校师生、周边居民甚至毕业校友关于校门方案的意见,并最终按照网络投票结果将方案予以实现(图5-5、图5-6)。
5.1.3 大学校园人文尺度理想模型的建立
尺度是外部空间设计的根本要素,是人对建成环境感受的基点,它是基于人体工程学的实验性结论。所谓环境的人文尺度是指城市和建筑的规划设计者基于人的视、听、行等各方面的生理感受、对建筑的空间环境的大小、构成加以控制而形成的尺度。2具体到大学校园中,大学是人类社会精神文化荟萃与传播之所,科学与自由的精神决定了其人文性的一面。中国大学普遍采用的寄宿制更加决定了校园必须强调人性化的尺度。由此可以看出,在大学校园规划中引入“人文尺度”的概念是完全必要的。
人文尺度模型的建立可以指导校前空间建筑群体与开放空间的组成关系。芦原义信认为,当相邻建筑间距D与建筑的高度H的比值为1时,两者之间有某种均衡存在;当D/H<1时,会有紧迫感;当D/H>1时,则有距离感;当D/H>4时,建筑物相互之间影响将变得微弱。以大学校园广场为例,广场尺度的宜人性首先表
现为建筑高度与广场宽度的均衡比例关系。根据芦原义信的理论,当D/H在1至2之间时,广场空间处于一种舒适均衡的状态。校园建筑以多层建筑为主,建筑高度多在24m以内,广场空间的理想尺度应在48米以内,而校前空间广场往往超过这一尺度,为了取得适宜人活动的理想空间,可利用树木栽植和变化地坪标
2
图5-7 校前空间D/H比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高峻 吴雅萍《合宜的人文尺度——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谈》。华中建筑。2003年第21卷第6期
36
高的方法划分空间,重塑适宜的D/H比(图5-7)。
人文尺度模型的建立还可以科学指导校前空间平面布局。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提出了“十分之一”理论(One—Tenth Theory)。他的理论认为,设计外部空间时,外部空间的尺寸设计成为内部空间的8至10倍左右是比较妥当的。他将日本客厅的尺寸放大8倍,得出57.6米×144米和72米×144米两组较为宜人的广场尺度。而根据人眼视觉特性,两人距离约24米时,才可以辨认对方;距离14米时,可以看清对方的面孔;距离在3米以内时,二者之间构成直接交往关系。在校前空间景观设计中,适度视距的较大尺度草坪、广场可以使人感觉到开朗、震撼,但如若校园主要由这种大尺度景观空间控制,层次感减弱,相反会让人感到乏味。因此,在校园外部空间中,不同尺度的景观空间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例如,校园外部空间中,如果散布以1m至3m为尺度的小围合空间如一系列凹形空间、亭下空间,同时设置可依、可靠、可坐的设施,无疑会使师生乐于驻足停留。在以这种尺度划分的小空间中,人们的私密性要求得到保证,对领域的控制感得到满足。没有小尺度景观空间的过渡和对比,大尺度景观空间就会显得平铺直叙和单调。只有大小空间疏密相间,有节奏的变化,营造的多样景观才会契合师生的多样感受心理,使校园外部空间富含人情味,趣味横生。
5.2 校前空间景观设计原则
5.2.1 生态化原则
生态的概念来源于生物学,人们对生态的认识经历了从生物学、自然科学到人类学、社会学直至人文社会科学的认识过程。1939年,德国著名生物地理学家Torn提出“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把景观看作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空间的总体和视觉触及的一切整体”。20世纪80年代后,科学家们又提出要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反馈机制,以现代生态学依据作为依据去解决人与生物圈生物背景问题。
校园生态可以归结为自然物理生态环境和广义的文化生态两个方面。自然物理生态环境包括地理气候、建筑、学校布局、绿地、景观等,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师生的活动和行为;广义的文化生态即教育传统、教育特色、教学理念以及相关的学术活动等。人与校园生态的和谐、平衡和协调是校园生态建构的重点。由此可见,创建生态化校园既包含对校园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包括了
37
对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的保护和延续,是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在物质层面,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大学校园作为一个独特的子系统首先应考虑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城市环境敏感区域。在此基础上,校园景观环境应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我国新一轮城市化进程。生态校园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对现有自然条件的尊重,不断完善原有的绿地系统。校园生态环境的保护一般并不注重于保护某一特定物种,而是将校园作为一个整体对待,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持其生存环境的稳定性。校园建筑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校园内外环境的相互融合渗透。例如,校园里大面积的自然植被区域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它既可以保护校园地下蓄水层和相应的地下水系统,又能保持生物多样性,还能保留各种自然的因素,让校园更加近似自然。
在精神层面,生态校园强调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绿色人际关系,即人与人相互关心、和谐合作、协同进步的生态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具体而言,当前应积极利用大学校园对大学生和城市居民进行生态教育。校前空间作为城市居民和师生最易于接触到的校园空间成为进行这一教育活动的最好场所,为大学这一文化社区提供交流交往场所,促进城市文脉延续发展。
5.2.2 以人为本原则
校园的景观设计和空间环境的营造,归根结底是为了生活学习在校园中的人。景观设计应以使用者的行为、心理和文化特质为出发点。
以人文本就是要对于使用者的舒适性、方便性加以考虑。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往往体现在设计的细节上。例如,在较大规模的校园中,考虑到步行者舒适性的要求,应在步行道附近设置座椅。出于方便性的考虑,在大学校门处,为出行者设置城市地图、公交换乘图,为来访者设置校园地图、指路牌。
以人为本还要对使用者心理需求加以考虑。根据使用者对不同空间场所的心理需求,借助多种形式的景观设计使人的情感得到满足。例如,校园中繁茂的树木为学生提供了幽静的学习与交往场所,但当夜晚来临,经过这里的学生难免产生恐惧心理。此时若有适当的照明,或者步行道的设置与树林保持一定距离就可以降低人的恐惧感。
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具有文化内涵的景观小品对学生健康品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景观设计应该对这种人文环境的塑造进行考虑。校园交往空间
38
的设计应强调其文化性,突出校园的文化特色。
从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出发进行景观设计,体现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使校园环境实现对人的关怀。因此,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者应研究校前空间师生与外来人员的日常生活的行为规律,应当从“校园就是花园”的那种只见“美”不见“人”的浅层次认识上更深化一步,使校园的景观规划具有深刻的内涵。通过景观的“人性化”,充分表达理性与浪漫交织,秩序与诗意相融的人文精神。
5.2.3 开放性原则
开放式办学理念的推行,使得大学和城市的关系日益密切。随着校前空间功能的复合化,校前空间的使用者已由校内师生扩大到普通市民。在校前空间景观设计中往往通过设置尺度适中的广场、开放化的绿化系统和各种标识小品,以丰富校前空间环境景观,为使用者提供多种多层次交往交流的场所,让师生与市民能够融洽的相互沟通、交流。
此外,在进行校前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市民的使用需求。例如,市民进入校园后,需考虑以地图、指路牌、景观小品、行道绿化等交通景观的形式进行导向。由于大量的外来车辆需要停放,应考虑停车场地的绿化和景观布置。
校前空间景观的开放性还指校门、围墙、沿城市街道建筑等校前空间景观元素作为校园与城市接合的界面,其立面形象和景观布置对城市空间造成影响,应考虑与周边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符合城市规划的整体要求。
本章小结:
针对当前大学校园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提出了校前空间景观设计生态化、以人为本和开放性的三条基本原则。在此原则指引下,运用公众参与、建立人文尺度模型和研究校园文化及校园地域特色的方法进行校前景观设计。这其中,对于校园文化的研究是进行景观设计创新的根本方法。
39
第6章 青岛理工大学黄岛新校区校前空间景观设计
6.1 项目概述
6.1.1 项目背景
青岛理工大学创建于1953年9月,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土木、环境、机械特色突出,理、工、经、管、文、法协调发展,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青岛四方校区、黄岛校区,以及沂蒙山区的费县校区三个校区。2005年青岛理工大学与青岛开发区管委签署青岛理工大学黄岛校区整体置换搬迁协议,黄岛校区将整体搬迁到开发区嵩山隧道以东、嘉陵江路以北。新校区规划总用地面积为88.00公顷(其中包括租贷山林地20.35公顷),规划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米,在校学生规模2万人。基地处于山地丘陵地带,地势起伏多变,对规划设计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因素,但是如果因地制宜,利用地形地势,将创造独具特色的理想校园空间环境。
6.1.2 项目区位
青岛理工大学黄岛新校区校址位于青岛市(黄岛)经济开发区主岛——薛家岛的嵩山隧道以东,嘉陵江路北侧的区域。校区西南面有电视塔,西北面有青岛源发热电有限公司,南面是丁家河水库。东距安子码头约4公里,从该码头坐船半小时可到青岛市区,陆地交通上根据青岛市规划,近期将进行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工程,实施后将大大拉近与市
中心的距离,黄岛和青岛将连成一体(图6-1)。
40
图6-1 区位分析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6.1.3 基地地理条件分析
基地场址平面呈不规则形状,基本属于低丘陵地貌,东、西、北三面环山地生态林,海拔高度在32.1米至137.4米之间,北侧山丘最高。整个新校区选址场地呈北高南低之势,坡度不均匀,南侧嘉陵江路有一个约50亩的水库。学校用地南北进深约1200米,东西宽约940米,呈不规则形状,最窄处仅有200米。用地内的山体、水体以及林地成为校园生态景观中的主导因素。其原生的生态环境对校园的氛围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山清水秀成为基地的最大特色(图6-2)。
图6-2现状地形分析图 图片来源:黄岛新校区规划文本
6.2 青岛理工大学黄岛新校区总体规划布局
6.2.1 规划布局结构
青岛理工大学黄岛新校区方案的规划结构为“四轴四核”。(图6-3)
(1)四轴——两纵轴(入口礼仪轴、学术交流轴)、两横轴(文教生活轴、生态观景轴)。
入口礼仪轴:该纵轴位于学校主入口,形成了校区的第一映像区,强调了入口的可识别性,使空间呈现一种秩序感,同时引喻
41
图6-3 规划结构分析图 图片来源:黄岛新校区规划文本
了本校教学态度的严谨性。
学术交流轴:该轴线自南向北贯穿整个校区,为一步行系统,使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广场、建筑群、水体均沿该轴线展开,使空间层次丰富,把整个校区连结起来。
文教生活轴:该横向轴线即贯穿用地北侧椭圆广场的横轴,结合学生街有序地连接了两个学生宿舍生活区、绿地广场、学生文娱活动区等。
生态观景轴:该轴位于基地南部,把西侧的亲水广场与东侧的绿化山体连接成轴,形成一个东西走向的连桥。该轴在空间上有机地整合了中心生态区的软质、硬质的绿化环境,在南部水体周围有序地连接、合理地组织了各个景观要素。
(2)四核——校园主入口礼仪广场、中央共享生态区、图书馆前广场、椭圆绿地广场四个集聚、疏散人流的核心节点,有效地组织交通和控制人员走向,而且成为良好的景观环境。
在新校区规划布局结构中,校前空间包含入口礼仪轴、生态景观轴两条轴线,以及校园主入口礼仪广场、中央生态共享区两个核心区域。在校前空间景观设计中,结合轴线和核心区域布置景观节点,注意景观节奏与韵律的把握,形成有张有弛的景观序列。
6.2.2 绿地景观系统
我们通过对基地中自然地貌和丘陵山谷地形特征进行分解、提炼、组合,对原生山体进行保护,利用自然水体造景,将校园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连为一体。方案强调建筑与山水的自然融合、人的活动与校园景观和谐共生,创造出“山环水绕,宁静致远”的优美意境。
校园的景观轴线由贯穿校园南北的一条景观主轴与两条横向次轴构成。三条轴线是建筑、软硬质景观与山体组合而成的视觉通廊,庄严、大气而富于标志性(图6-4)。
绿化是生态校园的物质基础。在保持基
42
图6-4 绿地景观系统分析图 图片来源:黄岛新校区规划文本
地原有的植被基础上,结合校园的空间格局创造出由道路绿化、庭院绿化、硬地广场、水体、防护隔离带等几部分构成的校园绿化体系。校园的开放空间是师生们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包括了学习交流、健身娱乐、生活休闲、人流集散等多种功能。黄岛新校区的绿地景观系统规划方案中,各种类型的开放空间结合不同建筑组合布局,有开有阖,变化丰富,提供了不同意境及功能的室外交往空间。师生们徜徉其间,校园生活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人的精神需求也得到充分的满足。
景观水体的处理主要是在自然水体形状的基础上略加修整。北区广场的水体利用自然冲沟,结合场地景观,水岸曲折婉蜒,富有情趣。南部校前空间中的丁家河水库,我们通过亲水平台、自然驳岸等近水景观的设置,形成校园与城市共享的特色景观。结合贯穿校园的南北景观轴线的布置,使得空间视线畅通,同时具有雨水排泄和净化校园环境的作用。
6.3 黄岛新校区校前空间景观设计
6.3.1 对于校园文化与地域特色的分析解读
校园文化是校前空间景观之魂,地域特色是校前空间景观之根。只有带有深刻校园文化内涵的校前景观才会成为师生的永久记忆,历经数年之后,仍会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也只有深具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前景观才会与获得城市居民与师生的共同认同,使人们产生对于校园和城市的归属感。 6.3.1.1 治学精神和学科特色
青岛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土木建筑、机械制造、环境能源学科特色鲜明的综合大学。学校以“严谨、勤奋、求实、创新”为校训,传播刚毅厚重、百折不挠的治学精神。
校徽作为学校标志在校园景观中多处使用。该标志整体造型以“四羊方尊”为基础,融合传统器物“鼎”的造型特征和装饰纹样,以“青岛理工”四字小篆形态变化而成,体现“青岛理工大学”尊重传统和历史的优良校风。
43
图6-5 校徽
图片来源:青岛理工大学网站
色彩处理采用深蓝色,体现“青岛理工”深厚的学术内涵和历史积淀,同时象征“青岛”作为海滨城市的地域特色(图6-5)。 6.3.1.2 校园建筑
青岛理工大学创建于1953年,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校园建筑逐步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这种建筑风格的形成不是某种理念或者设计技法的从天而降,而是受地域特色与校园文化的影响自然形成的。
校园北院是学校建设的发源地,以老图书馆和
图6-6 四方校区老建筑 坡屋顶 大台阶 清水砖墙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老礼堂为轴线,含其左右两栋3层老式学生宿舍,建筑年限超过50年,为青岛市保护建筑,同时构成青岛理工大学历史文化区及紫线范围。符合青岛城市建筑风
图6-7 四方校区新建筑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44
格的坡顶,红砖清水墙体与花岗岩石材基座构成的立面,顺应坡地地形和具有秩序感的大台阶,构成了四方老校区的传统建筑意象(图6-6)。
新图书科技大厦、建筑馆、实验楼等一批新建建筑构成了校园南院的现代建筑意象。通过对北院建筑具有象征意义造型符号的提取,统一色彩形式和建筑材质,使南北、院建筑立面具有统一的母题。在南院新建建筑中,建筑立面大量采用清水砖材质和花岗岩材质的饰面砖,并将坡屋顶的建筑形式以现代手法加以表现,强化了校园整体建筑风格。同时以饰面砖质感和色彩明度的变化将新建筑与老建筑加以区别,玻璃和金属材料的适度使用使得校园建筑具有理工类高校的现代科技感(图6-7)。 6.3.1.3 校园景观
四方校区用地紧张,校园景观多以见缝插针的方式分布于校园各处。在景观小品的形式选择上,主要以体现沿海城市风格和理工院校严谨治学精神的雕塑为主。校园绿化通过树种配置创造四季常绿的景观效果,引入青岛当地特色树种强调校园景观的地域性。校园4月份樱花的花季到来的时候,校区的几十株樱花就会依次绽放,映衬坡顶红砖的北院建筑,形成青岛特有的环境符号(图6-8)。
图6-8 四方校区校园景观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通过校园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分析解读,提炼出校园标志符号,这些符号不仅是形式元素,更蕴藏着深层次的文化精神内涵。
建筑符号 景观小品符号 校园标识符号 受校园文化影响 受地域特色影响 清水红砖立面、坡顶、花岗岩基座、室外大台阶 工科特色 校徽、校训 沿海风格 ——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