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前、侧壁柔软,脏器可以触及;脏器众多、前后重叠(消、内、泌、生、血液等) 一、体表标志与分区
体表标志:前:上:剑突、肋弓下缘 二线:腹正中线
中:脐(平3-4腰椎间) 腹直肌外缘(锁中线延续) 下:髂前上棘、耻骨联合、腹股沟韧带
背:肋骨及棘突、髂后上棘、腰方肌外缘、肋脊点、肋腰点 分区:四区法、七区法(略)
九区:两条水平线:上:肋弓线(横贯两侧第十肋骨下缘) 下:髂脊线(横贯两侧髂前上棘) 两条垂直线:过髂前上棘—腹中线连线中点所作垂线
将腹部分为九区:上腹部、脐部、下腹部、左、右季肋部(左、右上腹部)、左、右腰部(左、右侧腹部)、左、右髂部(左、右下腹部)
二、视诊
注意事项:1、平卧位,充分报露腹部,病人全身放松。 2、光线:侧面射来自然光。
3、医生立于病人右侧,从不同角度、方向观察。 (一)腹部外形
正常:平坦:腹平面与剑突下至耻骨连线相平(营养中等、成人) 饱满:稍高于上述连线(肥胖、小儿)
低平:稍低于上述连线(消瘦、老人:腹壁松弛→塌陷) 1、腹部膨隆(明显高于上述连线)
全腹:水—腹水,蛙状腹(肝硬化、结核性腹膜炎—明显、右心衰、肾性水肿) 气—肠胀气,球形腹(肠梗阻、肠麻痹) 块—巨大包块,多见于卵巢囊肿;
球形,叩诊音浊,立位以脐为中心突起称尖状腹(结核)。
肥胖与腹水鉴别:脐部突出—水;凹陷—胖
局部:腹壁—肿物:疝(腹壁局部缺陷,腹内脏器凸出)
注:任何脏器或组织离开原来的部位,经人体正常或不正常薄弱点或缺陷、缝隙进
入另一部位即为疝。腹部疝分为腹外疝(多)、腹内疝。
腹腔:脏器肿大(结合腹部分区及形状、部位)炎性包块、肿瘤、局部积气、液 鉴别:紧张腹壁:包块明显—腹壁;包块消失或变小—腹腔内 2、腹部凹陷(明显低于上述连线)
全腹:上:肋弓;下:髂棘、耻骨联合均上翘:
舟状腹:恶病质(无肉)--癌、结核、糖尿病、顽固性心衰等;严重脱水(无水) 局部:疤痕收缩、腹壁疝环(疝出物在腹内压↑时外凸) (二)呼吸运动(略) (三)腹壁 1、腹壁静脉
正常不能明视 分布 血流
静脉曲张:上腔静脉阻塞 两侧、背部 向下→下腔静脉 下腔静脉阻塞 同上 向上→上腔静脉
门脉高压 脐周(向四周放射)脐上向上,脐下向下(与正常相同) 注:门脉高压时,曲张静脉以脐为中心向四周伸展,脐静脉→脐孔→扩张的腹壁浅静脉 向上→胸壁静脉、腋静脉;向下→大隐静脉 2、皮肤改变
(1)皮疹:玫瑰疹、带状疱疹
(2)腹纹:白纹:妊娠、肥胖、腹水;紫纹:皮质醇增多症
(3)色素:腰部发兰:特纳征;脐部发兰:卡伦征 均可见于急性出血性胰腺炎 3、脐的状态
脐疝:腹内压↑↑,脐组织薄弱
炎症:分泌物为浆液性或脓性有臭味;若分泌物水样有尿味为脐尿管未闭。 4、蠕动波(胃肠道顺序收缩,将腔内物质向前推进) 正常人看不到,因上下通畅。
幽门梗阻—胃蠕动波(左肋下→右腹直肌下幽门区);胃型:左肋缘向向右隆起的胃体 肠梗阻:小肠:小肠蠕动波或肠型—脐周、梯形、方向不一(小肠系膜长) 结肠:结肠蠕动波或结肠型—腹周:左上→上腹→向右。 5、上腹部搏动 正常:多由腹主动脉搏动传导所致,见于正常瘦人。
病理:右心室肥大、腹主动脉或其分支动脉瘤可见搏动; 三尖瓣关闭不全、肝血管瘤→肝脏搏动→上腹部搏动。 三、触诊(如心脏听诊般重要) (一)方法及注意事项:
体位:仰卧位,双下肢屈曲,医生立于右侧。欲放松腹肌可嘱病人拉手。 顺序:先正常,后病位,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由下而上,先左后右。 手法 :先浅触,再依不同情况深触。 (二)内容
1、腹壁紧张度:正常:柔软(柔韧:有一定肌张力;软:紧张度适中)
增高:腹肌紧张(肌卫现象、抵抗感)--腹膜受刺激腹肌反射性痉挛。
多见于腹膜炎:局限性:右上腹(急性胆囊炎)右下腹(急性阑尾炎) 弥漫性:板状腹(胃肠穿孔)揉面感(结核性腹膜炎) 慢性炎症腹膜增厚 减低或消失:松弛(无肌张力):腹肌瘫痪、老人、大量放腹水 腹肌麻痹:重症肌无力、脊髓损伤致腹肌瘫痪等 2、压痛和反跳痛 (1)压痛处多指示病变:
1)压痛点:阑尾压痛点(马氏点)、胆囊压痛点、上消化道溃疡(剑突下偏左或偏右) 肾(炎症、Tb)、输尿管病变:腹侧:季肋点(第十肋骨前端) 上输尿管点(脐水平腹直肌外缘)
中输尿管点(髂前上肌水平腹直肌外缘、输尿管
第二狭窄及其入骨盆处) 背侧:肋脊点(脊柱与第12肋骨所成夹角顶点 ) 肋腰点(第12肋骨与腰大肌外缘夹角顶点) 2)主要压痛部位及其临床意义:结合各脏器解剖部位略述。 (2)压痛处有时不指示病处(少见,但重要,易误诊)
如:心绞痛(机理:心绞痛时心肌无氧代谢产物刺激心内传入神经且常传播到相
同脊髓节段的皮肤浅表神经,引起痛觉放射。)
阑尾炎早期(转移性腹痛)、下部肺炎、膈面胸膜炎出现上腹痛。
(3)反跳痛(炎症波及腹膜壁层) 腹膜炎三联征:压痛、反跳痛、肌紧张。 3、腹部包块
记录内容:①部位:左下腹考虑乙状结肠病变,决不考虑肺炎。 ②大小:三个径线(左右、上下、前后)3×4×2cm 用实物形容(鸡蛋、拳头、儿头、不能用黄豆) ③形态和边缘
④硬度:软:囊肿;中硬:炎症;硬:Ca ⑤压痛:多为炎症
⑥搏动:搏动性脏器本身肿大—膨胀性搏动(腹主动脉瘤) 肿瘤长在上述脏器上—传导性搏动 ⑦移动度:大—有蒂、游走(肝胆脾胃可移动);
小—腹膜后(炎性包块被纤维组织包绕)
⑧与周围脏器的关系:首先确定:腹壁?腹腔?腹膜后?光?硬?活动度。 结合解剖部位确定。
4、液波震颤:右手拍击,左手感知震颤。胖者皮下脂肪震动,另一医生手压腹壁可隔断。 5、腹腔脏器触诊 (1)肝脏
1)检查法:单手滑动触诊(沿右锁中线自右髂窝处向上) 双手对应触诊
2)记录内容 大小 硬度 表面形态 边缘 压痛 右肋下(cm)剑突下(cm) 软、韧、硬 光滑?结节?整齐?锐利? 圆钝? 正常 ﹤1cm ﹤3cm 软 光滑 整齐 无 肝炎 肿大 韧 光滑 圆钝 有 肝淤血 肿大 韧 光滑 圆钝 有、肝颈静脉回流+ 肝硬化 早期大、晚期小 硬 不光滑有小结节 不整齐 有或无 脂肪肝 肿大 软 光滑 整齐 无
(2)胆囊
1)检查法:单手滑行触诊(胆囊点)
胆囊触痛征(莫菲征)适用于胆囊不大时(深吸气时突然屏气为阳性) 2)临床意义:正常:胆囊触不到,莫菲征阴性。 异常:肿大,有压痛,囊性感—胆囊炎
肿大,无压痛,囊性感—胆总管、壶腹部阻塞(结石、壶腹周围癌) 肿大,实体感—胆囊癌或结石 莫菲征阳性—急性胆囊炎
(无痛性胆囊增大)库瓦西耶征阳性—黄疸进行性加深、胆囊肿大明显无压痛(胰头癌) 库瓦西耶征阴性--黄疸明显,胆囊不肿大—胆总管结石阻塞 ∵胆囊慢性炎症囊壁皱缩且与周围组织粘连。 3、脾脏触诊
(1)检查法:浅触诊法—大脾
深触、对应触诊法—较小
(2)脾肿大特点:正常脾脏不能触及,病理因素致膈肌下降时脾脏下移方可触及,除此
之外触及脾脏,提示脾脏肿大。 (3)记录方法: 三线记录法:甲乙线(1):左锁中线与肋弓交点→脾下缘; 甲丙线(2):上述交点→最远脾尖端
丁戊线(3):脾右缘→前正中线(cm)未过中线为- 临床分度:轻度﹤3cm
中度﹥3cm但﹤脐水平 重度﹥脐水平
(4)临床意义:轻度肿大:感染(慢性肝炎、伤寒、败血症等) 质软 中度肿大:肝硬化、慢淋白血病、慢性溶血性黄疸、SLE 较硬 重度肿大:表面光滑—慢粒、慢性疟疾、骨纤 不光滑有结节—淋巴瘤等
脾脓肿、脾梗死、脾周围炎—肿大有压痛可触及摩擦感(纤维素性渗出累及腹膜) 4、肾脏触诊 正常肾脏呈蚕豆形,内侧中部凹陷,有沉浮感,易向上移动进入季肋部,
1)最响部位(多为病变部位) 心尖部:主狭、二漏 主动脉2区:主漏、室缺 2)时期(杂音与心动周期的关系)
收缩期杂音(SM)、(S1—S2之间)---可能为功能性
舒张期杂音(DM)、(S2—S1之间)、连续性杂音---肯定为器质性
SM:早、中、晚(全收缩期)--二漏;中期—肺狭 DM:中、晚期—二狭;早期,中晚期或全期—主漏 连续性—动脉导管未闭 3)性质(用自然现象形容)
ⅰ吹风样:柔和—功能性;粗糙—病理性---多指SM ⅱ隆隆样(雷鸣样、滚筒样)--DM(二狭、三狭) ⅲ泼水样(叹气样、先高后低递减)---主漏、肺漏 ⅳ机器样—连续性
ⅴ乐音样(海鸥鸣、鸽鸣、鹅鸣音)---腱索断裂、赘生物 4)强度(Levine分级法) SM:1级—仔细
2级—容易(柔和、短、不传) 3级—中等(经比较才能确定) 4级—响亮
5级—震耳(4、5级伴震颤) 6级—离开胸壁
1、2、5、6级易分辨,3、4级不易分辨
记录:SM5/6级,SM3—4/6级,不允许写2—3/6级(2—功能;3—病理) DM :轻、中、重;也可按6级分类 连续性杂音不分级。
根据杂音出现后强弱变化分型:递减型(主漏、二漏—压力差↓) 递增型(二狭—快速充盈)
递增递减型(主狭、肺狭—随排血量↑而↑,达高峰后
又随排血量↓而↓,呈大菱形) 一贯型(动脉导管未闭)
杂音强度与病变严重程度不成正比∴杂音强度用于病变分型,动态观察。 5)传导方向
传导越远,响度越弱,而性质不变。
二尖瓣关闭不全→左腋下(左房向左大)、左肩胛下角(左房向后大)传导。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右上→左下)心尖部传导(胸骨下端) 主动脉瓣狭窄→右颈部传导
二尖瓣狭窄---不传导,局限(只限于听诊器胸件范围,超过此范围则听不到) 6)杂音与体位、呼吸、运动的关系
体位:二尖瓣狭窄—左侧卧位(心尖游离,此位使其靠近胸壁)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坐位前倾(心脏因重力关系靠近胸壁) 呼吸:吸气:胸腔负压↑→回右心血↑∴右心瓣膜病变杂音↑ 呼气:肺A.V容量↓→回左心血↑∴左心瓣膜病变杂音↑ 运动:使瓣膜狭窄杂音↑
例:心尖部DM,局限,隆隆样,呼气清楚,请判断。 (3)各瓣膜杂音的临床意义
①心尖部:SM:功能性(只在此处及肺动脉瓣区听到) 二漏:器质性:粗、向左腋下传导
相对性:柔和、传导不明显,见于左室扩大(高血压、主漏) DM:二狭:器质性:隆隆样、递增、不传导、伴震颤、S1↑开瓣音P2↑分裂 相对性:主漏(二尖瓣开放不良,前叶被冲起:奥—弗) 其他原因致左心室扩大、二尖瓣口血流量↑等情况 相对二狭杂音:柔和、不伴S1↑P2↑、开瓣音、震颤。 ②主动脉瓣区:SM:主狭:器质性:粗糙、递增递减型、A2↓伴震颤、向左颈部传导
相对性:主动脉扩张(高血压)A2↑(柔/粗)
(胸左3、4肋间)DM主漏:器质性:叹气样递减传至心尖部A2↓坐位胸前倾呼期末清 相对性:高血压、左室扩大:A2↑柔、短胸右2肋间清 ③肺动脉瓣区:SM:多为功能性:柔、短、卧位吸气末明显
肺狭:器质性(先天性:响、粗、伴震颤、P2↓) 相对性(房缺)右房血↑S2分裂、P2↑ DM:肺漏:器质性:少
相对性:肺动脉扩张(二狭):P2↑、格—斯杂音:高频、叹
气样、递减、卧位吸气末强 ④三尖瓣区:SM:三漏:器质性:少,可忽略
相对性:右室大(二狭→右室大→瓣环扩大) 与二漏鉴别:二漏呼气响;三漏吸气响。 DM:三狭:器质性:少 相对性:房缺
⑤其他部位:胸骨左缘三、四肋间SM:室间隔缺损(伴震颤) 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及其附近连续性杂音:动脉导管未闭 6、心包摩擦音
听诊部位:胸骨左缘三、四肋间 特点:手指摩擦耳廓 意义:纤维素性心包炎 鉴别:胸膜摩擦音,屏息时消失
心包胸膜摩擦音:部位在心脏左下界或心尖部清楚,屏息或呼吸时均可听到,深吸
气时明显。 五、血管检查
血管包括:A.V、毛细血管,全身分布,各部位血管检查包括在各部分内容中,此处主要
讲与心脏有关者。 (一)视诊
1、手背浅V充盈情况:静脉压升高者,手置右房水平V可见,抬高垂距=V压高度。 2、肝--颈静脉回流征
方法:压肝→颈V充盈或扩张:阳性
意义: 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不见于上腔V 阻塞 3、毛细血管搏动征
方法:压口唇或指甲,红、白相间—阳性(毛细血管间断充盈:收缩期充盈-红,舒张
期无充盈或充盈少) 意义:脉压↑(主漏、甲亢、严重贫血)
(二)触诊 利用触觉判断血管健康状况,主要触A。 表浅A:颞前、颈、挠、足背等
内容:频率、节律、紧张度、强度、波形(触桡A) 1、水冲脉
方法:紧握患者手腕掌面将其上肢高举过头 特点:骤起骤落,急促有力(确切波形依赖脉波图)
意义:脉压↑(SBP↑.DBP↓),见于:主漏、发热、甲亢、严重贫血 2、交替脉
特点:节律正常,强弱交替(强:全部心肌收缩;弱:部分心肌收缩。为代偿状态) 意义:心肌受损 见于:高心、AMI、主漏所致左心衰竭 3、奇脉
特点:吸气时—脉搏减弱或消失(触诊脉弱);呼气时—脉搏恢复正常(触诊脉强) 意义:心包填塞征—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
正常 吸气:肺循环血容量↑,体循环血液向右心灌注相应↑→肺循环向左心回流
血液无明显变化→P无变化 心包填塞时 吸气:肺血容量↑,心脏舒张受限体循环回右心血量不能相应↑→肺循环向
左心血流↓→左心搏出量↓→P↓ 4、无脉
见于:休克、多发性大动脉炎(上肢无脉症、下肢无脉症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
于下肢动脉等。 (三)听诊
1、正常:颈动脉、锁骨下动脉可闻及S1.S2,与心搏一致,称“正常动脉音”。 2、枪击音
方法:在股动脉、肱动脉听到与心脏收缩一致的“嗒、嗒” 音 意义:脉压↑脉波冲击动脉壁(主漏) 3、杜氏双重杂音
闻及枪击音部位,胸件加压,听到与心脏收缩、舒张一致的双期杂音,意义同上。 4、其他:甲亢—连续性杂音,收缩期较强。 主动脉瘤—收缩期杂音。 动静脉漏—连续性杂音。
主动脉狭窄—收缩期杂音,传至右颈动脉。
周围血管征:点头运动、颈A搏动↑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杜氏双重杂音 意义:脉压↑常见于主漏,也可见于发热、贫血、甲亢。 六、常见循环系统病变体征 1、二尖瓣狭窄
视 触 叩 听
心尖搏动相 心尖步可触 梨形心 心尖部:DM隆隆样、局限不传导、左侧卧位呼气清 左移位、心前 及舒张期 楚、S1↑、OS(开瓣音) 区弥散性搏动 震颤 肺动脉瓣:DM.G-S杂音、P2↑.P2分裂 2、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视 触 叩 听 心脏:心尖搏动左下 抬举性心 靴形心 主A瓣区:A2↓(一区)
移位 尖搏动 DS: 叹气样心尖部传导 血管:点头运动、颈A 心尖部:奥—弗DS(相对二狭) 搏动↑毛细血管 S1↓
搏动征阳性 动脉:枪击音、杜氏双重杂音
第八章 腹部检查
胸腔以下、盆腔以上。
范围:顶—膈肌;底—经耻骨联合上缘和骶骨胛的横面;四周—腹壁;中间—腹腔 检查内容:腹壁、腹膜腔、腹腔脏器。
心肌炎、心包积液、左侧胸水、左侧气胸→心搏↓ 粘连性心包炎(心包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负性心搏。 (四)心前区其他部位的搏动
1、右室肥大---胸骨左缘3、4肋间有时可见搏动
2、肺气肿(伴右室大)---心尖搏动在剑突下(与腹主动脉搏动相鉴别) 3、全心明显增大---心搏弥散。
4、胸骨左缘第二肋间明显搏动---肺动脉高压
2、3肋间明显收缩期搏动---肺动脉高压伴肺动脉扩张。 5、胸骨右缘第二肋间收缩期搏动---主动脉弓动脉瘤或升主动脉瘤。 6、胸骨上凹陷搏动---主动脉弓动脉瘤。 二、心脏触诊
(一)心前区搏动:进一步查明、确定心尖搏动的位置
心尖搏动的凸起,标志着心室收缩期—判定震颤、杂音出现时间。 (二)震颤(可触及的震动感)
机理:血液流经→狭窄的瓣膜或畸形的孔道→漩涡→心腔、血管壁震动 震颤强度与:压力差、流速、狭窄程度有关,但极度狭窄则震颤消失。 提示:心脏、血管器质性病变
时间 部位 疾病 收缩期 胸骨右缘第二肋间 主狭 胸骨左缘第二肋间 肺狭 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 室缺 舒张期 心尖部 二狭 连续性 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及附近 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连接肺动脉主干或左肺动脉与降主动脉,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处之下。胎儿期肺尚无呼吸作用,故大部分血液不进入肺内,由肺动脉→动脉导管→主动脉。出生后,随肺呼吸功能的发展,肺血管扩张,动脉导管失去作用而闭塞,95﹪婴儿出生后一年闭塞,否则称动脉导管未闭。分为:管型、窗型、漏斗型。因主动脉压总是大于肺动脉,所以收缩期、舒张期血液均左→右分流,即由主动脉连续进入肺动脉。) (三)心包摩擦音
机理:心包膜发炎,渗出物附着而变粗糙,心跳时相摩擦→震动
部位:胸骨左缘第四肋间(未被肺遮盖) 特点:1、收缩期明显,为一种连续的震动感。 2、坐位胸前倾、深呼气末易触及 3、渗出液增多→消失 三、心脏叩诊
目的:确定心脏(包括大血管)的大小、形状、位置。 (一)心脏叩诊法: 病人仰卧位或坐位。
指指叩诊法:从外到内,自下而上,先左后右。
心左界:自心尖搏动所在肋间、心尖搏动点外侧2—3cm处开始叩→第二肋间。 心右界:自肝脏相对浊音界上一肋间(第五肋间)开始叩→第二肋间。 相对浊音界:沿肋间由外向内叩:清音→浊音(反映实际大小)。
绝对浊音界:沿肋间由外向内叩:清音→浊音→实音(心脏未被肺遮盖部分)。 (二)正常心脏浊音界(相对)
右(cm) 肋间 左(cm) 2—3 Ⅱ 2—3 2—3 Ⅲ 3.5—4.5 3—4 Ⅳ 5—6 Ⅴ 7—9 注:左锁骨中线距前正中线 8—10cm (三)心浊音界各部的组成
心右界:上腔静脉(一肋间)、升主动脉、右心房(三肋始)。 心左界:肺动脉段(二肋间)、左心耳、左心室。 心下界:心尖为左室,余为右室。
心底部浊音区(上界,相当于第三肋骨前端下缘水平):第1、2肋间水平的胸骨部
分的浊音区相当于大血管在胸壁上的投影。
心腰部:主动脉球与左心室之间的凹陷处。 (四)心浊音界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1、心脏本身病变
(1)左心室增大: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腰部凹陷(由钝角→直角)→靴形,又称主
动脉形,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高血压病。 (2)明显右室增大(轻度扩大只能绝对浊音界扩大):心浊音界(相对)向左右扩大,
因心脏顺钟向转位增大显著。如肺心。 (3)左心房与肺动脉段扩大:心腰部饱满或膨出→梨形,又称二尖瓣型心脏,见于二狭 (4)心底部浊音区扩大(第1、2肋间浊音区增宽):见于:主动脉扩张、主动脉瘤、纵
隔肿瘤、心包积液等。 (5)双侧心界扩大:全心衰、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积液(三角烧瓶形)。相对浊音区
与绝对浊音区几乎相同,心底部浊音界卧位较坐位明显增宽。 2、心外因素:
大量积液(气胸):患侧心界叩不出,健侧外移。
肺浸润、实变、肿瘤、纵隔淋巴结肿大---心、肺浊音界连在一起。 肺气肿---心浊音界变小或叩不出(心脏与胸壁距离增大)。
大量腹水、腹内巨大肿瘤→膈肌上升,心呈横位→左、右界均扩大。 四、心脏听诊
目的:听取心脏正常及病理的音响
体位: 患者坐位或卧位,必要时变换体位,进行一定量活动后再听。 (一)心脏瓣膜听诊区 1、听诊部位
各瓣膜产生的声音沿血流方向传导到前胸壁的一定部位,听诊时此处最清楚。 与瓣膜口在前胸壁上的投影并不完全一致,这与该瓣膜血流方向、声音传导有关。 二尖瓣区:心尖部,正常在左锁骨中线内第五肋间,可随心尖搏动位置改变而改变。 主动脉瓣区:胸骨右缘第二肋间。 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二肋间。
三尖瓣区:胸骨体下端近剑突,偏左或偏右均可。
主动脉瓣二区:胸骨左缘3、4肋间隙处,主动脉关闭不全时,舒张期杂音此处最响亮。 2、听诊顺序
通常按瓣膜病的好发部位次序进行:
心尖部→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二区)→肺动脉瓣区→三尖瓣区
疑有心脏病者应加听心前区其他部位,必要时亦应听腋下、颈部、背部等。 (二)听诊内容(心率、心律、心音、杂音、心包摩擦音)
1、心率 正常 60—100次/分(以第一心音为准);3岁以下幼儿﹥100次/分。 1)窦速:﹥100次/分 ﹤160次/分(成人);婴幼儿﹥150次/分
生理 见于:健康人运动,激动,兴奋。
病理:发热、贫血、心衰、甲亢或应用肾上腺素、阿托品等。 2)窦缓:成人﹤60次/分,﹥40次/分
生理: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者、运动员
病理:颅内压↑、阻塞性黄疸、甲减及洋地黄、奎尼丁、心得安等药物过量。 3)阵发速:HR﹥160次/分。
4)病窦:HR﹤40次/分或窦房阻滞、窦性静止、快慢综合征。 2、心律
心脏起搏传导系统:由特殊心肌细胞组成:窦房结、结间束、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左右束支、分支、浦氏纤维网是心脏发出冲动,并将冲动迅速传到普通心肌使之兴奋→收缩的结构。本系统能按时发出冲动,是心脏自律性的基础,其中窦房结具有最强的自律性,含起搏细胞最多。---《内科学》 正常心律规则(第一心音间隔相等) 1)窦性心律失常:
① 呼吸性(吸快、呼慢):因在呼吸周期中,迷走神经张力变化:吸气—张力弱
呼气—张力强
见于:健康青年及儿童,一般无临床意义。
②非呼吸性:心律忽快忽慢与呼吸无关,屏气仍如此。见于强心甙中毒或冠心病伴早
期心衰等。 2)期前收缩:︳︳↙ ︳ ︳ ︳ 提前出现,后有代偿。
依据起搏点的不同,分为:房性、室性(最常见)、交界性---S ↑.S ↓/- 见于:正常人、各种心脏病、电解质紊乱、奎尼丁中毒。 ∣∣ ∣∣ ∣∣---二联律 ∣∣∣ ∣∣∣ ∣∣∣---三联律
∣ ∣∣ ∣ ∣∣ ---三联律 常见于洋地黄中毒、心肌疾病。
3)房颤:心室律完全不规则、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室律大于脉律(听诊心脏时同时测
心律和脉律)。 见于:风心(二狭)、冠心、甲亢、也可见于孤立性房颤。
上述听诊特点也可见于频发多源房早(紊乱性房性心律)。
3、心音 (一)正常心音 :心音图--4个 正常听到2个(S1 .S2 ),儿童、青年可闻
及S 3 ,一 般听不到S4 。 1)心音的发生机理
S1 主要产生于:心室收缩开始时,房室瓣骤然关闭
此外:心室肌收缩、心房肌收缩终末、半月瓣开放、血流冲入大血管 标志:心室收缩开始 部位: 心尖部最响
性质:声音低、强度较响、时限长 频率:55—58HZ, 时间0.1秒。
S2 主要产生于心室舒张开始时,半月瓣关闭→振动 此外:心室肌弛缓、大血管内血流、房室瓣开放
标志:心室舒张开始 部位:心底部最响 性质:音调较高、清脆 频率:62HZ 时间0.08秒
正常:青年P2﹥A2 老年A2﹥P2 中年A2=P2
S3 产生:心室舒张早期快速充盈时,血流从压力高的心房急速冲入心室,使心室壁(包
括乳头肌、腱索)振动。 部分正常儿童、青少年可听到,40岁以上听到为病理性。
部位:心尖部清楚,左侧卧位呼气末清楚。运动后心跳↑→↓时更清楚。增加腹压
或抬高下肢可使S3↑。 性质:短而弱,低频、低调,在S2开始后0.12—0.20(0.18)秒可听到,持续时间为
0.04秒。 S4 出现在S1开始前0.1秒。机理:心房肌克服心室舒张末压用力收缩的振动产生。 部位:心尖部及其内侧。 正常:听不到,听到为病理。
复习
心脏收缩过程:心房先收缩→心房内血液全部排入心室 心室内压渐↑→房室瓣靠拢
心室收缩,室内压力速↑,房室瓣关紧→等容收缩期
心室继续收缩,压力﹥房内压力→半月瓣被推开→血液排入大A(室缩射血期) 心室收缩期中心房舒张,室内压↓,大A内压力仍高→半月瓣关闭(心室等容舒张期) 待室内压继续↓,房室瓣开放,心房血→心室(心室舒张灌注期) 此期末房缩,将心房内血液全部排入心室。
心脏射血过程:1、房缩期 2、等容收缩期 3、快速射血期 4、减慢射血期 5等容舒张期 6、快速充盈期 7、减慢充盈期。
2)S1.S2的区别(为心脏听诊最重要一环) 表7—4(p140):声音特点(音强、调低、时长) 最强部位
与心尖搏动和颈动脉搏动的关系
心音间距(S1→S2 0.35秒)、(S2→S1 o.45秒) (二)心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两个心音同时变化:①心脏本身疾病;②心外因素(多见)。 一个心音强度明显改变:心脏本身疾病 1)两个心音同时改变:
同时减弱:严重心肌疾病、心包积液、肺气肿、左侧胸腔大量积液、胸壁过厚(肥胖) 同时增强:胸壁薄、健康人运动后、精神紧张、贫血
2)S1改变 与心脏收缩力的强弱、心室充盈度、瓣膜弹性、位置有关。 S1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强:高热、甲亢、心室肥大
二狭:左室充盈度减小,舒张晚期二尖瓣位置低――↘
左室容量少,收缩期相应缩短―――――↗低位二尖瓣突然关闭 ↓
高调、清脆、拍击性S1 S1减弱:主要由于心肌收缩力↓(心肌炎、克山病、心梗)
二漏:瓣膜损害,左室舒张期过渡充盈→二尖瓣关闭时振幅小。 主漏:心室充盈过度→S1↓
主狭:心室内残留血液增多,二尖瓣位置过高,关闭时振幅小。
S1强弱不等—心律失常(早搏:S1↑;房颤:两次心搏近—S1↑;两次心搏远S1↓) 3)S2的改变:主要与大动脉内压力、半月瓣情况有关:
A2↑(主A压力↑):高血压、主动脉硬化;A2↓( 主A压力↓):主狭、主漏 P2↑(肺A压力↑):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二狭、左心衰、肺气肿; P2↓(肺A压力↓):肺狭、主漏。 4)心音性质改变:
心肌受损:S1失去原有的特征而与S2相似,心搏加速,收期=舒期→酷似“的嗒”,称钟
摆律。当﹥120次/分时,称“胎心律”,见于心肌炎、急性心梗。 5)心音分裂
正常:心室收缩时:三尖瓣关闭略迟于二尖瓣(S1)二者可相差0.02—0.03秒(0.034-4) 心室舒张时,肺动脉瓣关闭略迟于主动脉瓣(S2)二者可相差0.05秒(0.026-0.035) ∴构成的二因素不同步,但非常接近,超过人耳分辨力,呈单一心音。 若左右两心室活动较正常不同步的时距明显加大→心音分裂。 S1分裂:二、三尖瓣关闭时距﹥0.03( 0.04) 秒 部位:心尖部清楚
性质:分裂两音相距很近,强度相等,音调相同“咚咚—嗒” 生理:偶见于儿童或青年
病理:见于RBBB∵右室开始收缩时间明显晚于左室,三尖瓣关闭明显延迟; 二狭或左房粘液瘤→二尖瓣关闭延迟。 S2分裂:
机理: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关闭时距﹥0.035秒 部位:肺动脉瓣区明显 “咚—嗒嗒”
生理:健康儿童、青年有时听到,深吸气时明显。
注:吸气,胸腔负压增加→右心回心血量增加→右室排空时间延长
∴肺动脉瓣关闭落后于主动脉瓣
病理:任何原因引起的一侧心室排血量过多或排血时间延长均可使S2分裂。 S2分裂 呼 吸 见于
通常分裂 ‖ ‖ ‖ ︱︳ 二狭、二漏、RBBB
逆分裂 ‖ ︱︳ ‖ ‖ 主狭、LBBB(左室排血时间延长)
固定分裂 ‖ ︱︳ ‖ ︱︳ 房缺(吸气时,回右心血↑,呼气时回左心血↑ →左至右分流↑) 4、额外心音(三音律)
原有两个心音+一额外心音—三音律(收缩期三音律、舒张期三音律),四音律少见。 ①收缩期三音律:
收缩早期喷射音(心脏收缩,两心室血液被喷射到主A、肺A。正常:音弱,听不到) 特点:高频、爆裂样声音,短促、尖锐、清脆,在S1后0.05—0.07秒处 病理:扩大的主、肺A在心室收缩喷血时突然扩张振动 狭窄的半月瓣在开启过程中突然受阻(停顿)→振动
见于:主动脉扩张、高血压、主狭及肺动脉高压、轻、中度肺动脉口狭窄等。 收缩中晚期喀喇音(S2之后0.08秒以内为中期喀喇音S2之后0.08秒以上为晚期喀喇音) 性质:与收缩早期喷射音相同
部位:心尖部或胸骨左缘下端清楚
机理:腱索、乳头肌有功能或解剖的异常(二尖瓣脱垂、腱索过长) 见于:冠心、风心、肥厚性心肌病等
收缩中期喀喇音伴收缩晚期杂音(血液返流左房),称二尖瓣脱垂综合征。 ②舒张期额外心音
ⅰ舒张早期奔马律(病理性S3、室性奔马律、S3奔马律) 时间:舒张期前、中1/3之间,与S3出现时间相同 性质:低调、短促
机理:舒张早期,心房血液快速注入心室,在心肌衰弱状态下,张力很差→心室壁振动。 分类:
左室舒张早期奔马律
部位:心尖部或其内上方听到,呼气末最响 提示:左室功能低下、心肌功能严重障碍
见于:严重心肌损害时室壁张力↓↓(AMI、心肌炎、冠心病及各种原因所致之左心衰) 进入心室的血流↑流速↑(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大量左至右分流、 高心排血量状态:甲亢、贫血、妊娠等) 右室舒张早期奔马律:较少见
胸骨左缘3、4肋间或胸骨下端左侧听到 吸气末最响
常见于:右室扩张及右心衰(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肺心病) 室性奔马律与S3鉴别
奔马律 S3
见于 重症、器质性心脏病 正常人(儿童、青年) 出现于 心率快时(﹥100次/分时) 心率正常或较慢时 三音间隔 大致相等、性质相近 距S2较近、音调较低
舒张晚期奔马律(加强的S4):在S1前出现,音调钝,左心室病变引起者,左侧卧位心尖部最易听到,呼气末明显(高心、肥厚型心肌病、心梗、心肌炎等所致严重心肌损害) 重叠型奔马律:S1.S2.S3.S4后二者重合(左或右心衰伴心动过速时);若不重合时:库
伦答拉(心肌病、心力衰竭、、先心Ebstein综合征) ⅱ二尖瓣开办音(二尖瓣开放拍击音) 出现时间:于S2之后0.07秒出现 性质:音调较高而清脆
机理:心室舒张早期血流自左房迅猛流入左室,房室瓣开放突然停止产生的振动 部位:心尖与胸骨左缘之间的第三、四肋间
提示:二狭而瓣膜尚具一定弹性,可作为二尖瓣分离术适应症参考条件之一。 活动后,左侧卧位,呼气末---左房血更快流入左室→此音更响。
ⅲ心包叩击音:S2后约0.1秒,心尖部、胸骨下端左缘清楚。见于缩窄性心包炎。 ⅳ肿瘤扑落音:S2后0.08—0.12秒出现的类似开办音的音响(心房粘液瘤)
③人工瓣替换术后异常 5、心脏杂音
正常心音外夹杂(附加)的声音,与前者无关。 特点:频率不同(高频、中频、低频)
强度不同:递增型、 递减型、 递增递减型、 一贯型 持续时间长(与三音律区别)
与震颤的关系:声音分为低、中、高频,触觉对低频者敏感,听觉对高频者敏感,如杂音声波处在既可触知又可听到的范围时,则既可触及又可听到; 如频率较高,超过触知上限,则只能听到触不到 (1)产生机制(与震颤相似)层流→涡流
触到--低频,中、高频在胸壁上被干扰掉了∴触到震颤一定能听到杂音反之不然。 1)血流加速
例:慢跑易统一步伐,快跑则紊乱
2)瓣膜口、大血管通道狭窄(器质性、相对性—心是增大、主、肺动脉扩张)
相对狭窄:单位时间内通过瓣膜的血流量↑,瓣膜后通道加宽,瓣膜相对狭窄。 3)瓣膜关闭不全 器质性:瓣膜发炎、挛缩 相对性:
心室增大(高心、主动脉硬化)、主、肺动脉扩张→瓣环增大→相对狭窄+关闭不全 乳头肌、腱索向两侧移位(心肌炎)
缺血致乳头肌功能不全,二尖瓣脱垂(冠心病) 4)异常通道
常见: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两股血流相扰) 5)心腔内漂浮物(一端连于心壁,一端游离)
常见:腱索断裂、瓣膜上有赘生物,似器乐中的簧片,故产生乐音。
6)大血管腔瘤样扩张:血流自正常的血管流入扩大的部分,产生湍流(主动脉瘤) (2)杂音的特征(如何描述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