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环球时报涉外社评话语分析

2025-05-07

《环球时报》涉外社评话语分析

【摘要】

本文通过对《环球时报》2013第四季度涉及国际议题的社评进行话语分析,试图观察《环球日报》在纸媒日薄西山的大局势下,仍然保持强大发行量,有何独具特色之处。通过分析总结出其社评在话语中体现了三个明显特点,即鲜明的民族国家立场、观点情绪表达上的强烈倾向性,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独特风格。本文认为《环球时报》这特色成为了其在中国复杂舆论环境下,表达了一种民粹主义话语,符合部分国人思维,这也是该报能够有立足之地的原因。 【关键词】 环球时报 社评 话语 倾向性 语言风格

《环球时报》是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一份时事新闻媒体,创刊于1993年1月3日, 1997年由《环球文萃》更名为《环球时报》。如今在世界90个国家和地区驻有350多位特派、特约记者,单期发行量超过200万份。[1] 其社评栏目开办于2009年,社评内容涉及国际议题时呈现明显的国家主义立场和相对强硬的态度,并且经常触碰敏感议题,立场倾向官方。这份报纸有着强烈“喉舌”特性和明显的倾向性立场,往往被人们认为是“左派”报纸,被贴上“民族主义”甚至“民粹主义”的标签。另一方面,也有人对其成赞赏态度,认为“《环球时报》秉持的是发展新闻学的理念,强调新闻报道有利于国家发展和建设。”[2] 不断有批评或者赞赏的声音,体现了这份报纸的争议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目前平面媒体面临的普遍危机中,同其他媒体相比,仍保有一定的发展优势。2011年进行扩版,由原来的每周出版5期增加到每周出版6期;2012年起,将分印点数量由原来的31个扩充到34个,在传统媒体受新媒体的冲击而日薄西山的今天,一家报纸仍能报纸相对不错的发展势头,这一点很少见、相当值得注意。

12

百度百科:环球时报

杜骏飞:我们为什么而新闻?[J],上海:新闻记者.2011.9.

本文对《环球日报》2013年第四季度涉及国际议题的46篇社评进行话语分析,希望借此能窥觊其成功的特点和独特的风格。选择这个论题有三点依据:其一,《环球时报》以对国际问题的报道和评论擅长,国际议题是其优势发挥的重点;其二,社评是最能体现一家报纸立场观点和风格特色的阵地,如学者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中所言:“(社论)集中反映并传播一定政党、社会政治集团或社会群众团体对当前重大事件和迫切问题的立场、观点、主张。”[3]其三,《环球时报》以文字为载体进行传播,对其社论进行话语分析,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其特点。

一、鲜明的国家立场

社评是就当前重大事件表明立场、观点发表评论,分析环球日报第四季度这46篇国际议题的社评,会发现它鲜明的中国国家立场。虽然新闻专业主义要求新闻从业者在进行新闻报道、评论时应坚持客观性原则,社论的目的也在于分析现状、引导舆论、提出建议,但《环球时报》在分析国际问题时从来不标榜“客观”,始终站在中国的立场进行分析,并成为国家的代言人。在其文章中,“我们”一词多次出现,即代表编辑部观点,也用于代表整个中国。两者在部分文章中,主语体现两者的相互混合。

比如在中菲关系因黄岩岛恶化后,菲律宾受台风“海燕”重创,《环球时报》认为中国应该援助菲律宾体现大度,连发两篇社评来阐述这个问题,社评中这样写道:

我们认为,在对菲律宾的国际救援阵列中,中国不应缺席。尽管中国沿海也..

有遭到“海燕”袭击的地区,受了损失,中国首先需要搞好自救,也尽管因南海冲突菲律宾同我关系紧张,但我们积极参与对菲中部灾民的救助还是十分必要...的,甚至是必须的。

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文中第一个主语“我们”代表着编辑部,之后两个“我”又变成了代表整个中国。这种主语上的逻辑混乱:一时代表报纸,一时为中国代言,实际上正反映了其鲜明、深刻的国家立场,也体现了《环球时报》

[4]

34

甘惜分、钱辛波等:新闻学大辞典[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环球时报社评:中国应积极救援菲律宾灾民,2013-11-12

社论的自我认知——他们在代表国家发言。因此这种主语互换在社论中经常出现:

我们认为,中国也应派出军舰前往菲律宾救灾。中国军队以往都在国内开..展救援,将其人道主义工作扩展向海外……我们不需追求军队海外执行任务的完..美无缺,在初期尤其不应这样要求自己。军队就是用来应对不确定性的。今后我.们越强大,就会越不在乎如果我们提出向菲派军舰遭到拒绝怎么办,以及如果去.

了表现一般受到舆论非议怎么办这类细节风险。[5]

环球时报将自己看做中国观点的代言人,对国际事务进行评论或提出建议

时充分体现了其国家的、民族的立场。这种鲜明的立场,正是其报纸在表达时突出强烈的立足点。在这种话语下,编辑部的话语代表了整个中国,他们自诩表达着全体或者至少是大多数的中国人的观点:

中国应战略坚决,策略灵活,只要美方不太过分,就不主动把美军作为巩..

固空识区的主要斗争目标,我们应集中精力打压日本的气焰,坚决回击其各种挑..衅性行为。我们的对日斗争应完全放开手脚。它在东海出一招,我们就坚决回敬....一招。要让日本每一招出得都很快感到自我的疼痛,我们的反制需当机立断,看..得出是对日本最新挑衅的直截了当回敬。为此我们需多做预案,不留对日斗争的..任何战略犹豫。[6]

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新闻专业主义的报道、评述方式。报道、评

述国际事务无法摆脱立场,不能不代表国家利益,这应该就是《环球时报》在坚持民族立场至上的坚定立足点。

二、强烈的观点和情绪表达

从梵·迪克对话语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任何话语都会体现说者的立场观点和生活背景,不管说者多么努力保持客观,这种客观只是一个观念上的、努力的方向,任何话语都不可能完全被抹除其所代表的个人或群体的印记。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是在既有的话语空间内,极力探索出一系列的标准(如博耶客观性报道六要素)来试图将话语中的偏见将至最低。国际事务的评论和分析需从大局着眼、有较强的专业性,评论或深刻一针见血,或体察入微、拨云见日。但是《环球时

56

环球时报社评:中国应向菲律宾提出派军舰救援,2013-11-15 环球时报社评:缓对美澳韩,将斗争目标锁定日本,2013-11-29

报》的社评走的不是这个路线。《环球时报》的社论重点不在于学理性分析,而在于观点和情绪的表达。即使它在分析、评论中也是基于国家民族立场对国际事务进行论说,其论点多半不是基于数据或客观事实来支撑,而是来源于直接论断。 对这46篇文章进行整体分析,会发现它们陈述事实的内容占整体的10.2%,评断性内容占整体的52.6%,建议性内容占整体的35.4%。可见,它更倾向于观点的表达。

在这46篇文章中论及美国的14篇,日本15篇,中国周边国家10篇,西方6篇,其他1篇。针对不同对象,有不同论点,论述方式有一个相同的大致结构,如下:

直接论说 陈述事件 表达观点 分析事件 反面论说

举 例 树立靶子1 攻击靶子 这个结构图,就是《环球时报》社评中经常采用的论述结构,但并不是说,其全部文章都严格按照这个结构进行谋篇布局,而是大体上,社评在表达观点、立场、态度时倾向于通过这种模式进行。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反面论说,社评中会出现他们认为需要驳斥的观点或者现象,将其提出,然后通过多个转折语句进行反复论说,论说的目的就在于充实其所要表达的观点。因此,在这种观点输出、或者情绪表达的社评文章中,大量的出现转折句(以“然而”、“但是”等转折词为标志)或者假设性让步从句(以“如果不??就??”、“一旦??则??”“只要不??(就)??”句法为体现)。在这46篇社评中,平均每篇文章转折词出现7次,让步性从句平均出现4次,没有一篇文章使用数据作为论据。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用于佐证观点的句子,实际上仍然是观点性、判断性语句。大量使用论断性语句去说明其所要表达的主题,论断更多地是为了观点表达而非分析事实、进行思辨性说理,这是《环球时报》社评不同于其他社评的突出特点。例如10月17日针美国债务到期发表的社评,充分体现了上述特点:

美国一旦真的债务违约,中国作为其最大的债权国必将首当其冲。如果美国....

长期赖债,当然是债主的损失更大。但就现阶段来说,美国的损失要远远大于中.国。中国等债主的钱一时还丢不了,但美国的国家信誉将遭受灾难性的打击。美.国从此的融资成本将剧增,其在全球的政治号召力也将大减。

美国如果财大气粗并且政治稳定,是不会赖账不还的,甚至不会让世界产生..这样的担心。如果美国真的就是因为种种原因“还不起钱”了,那么这是人们所..熟悉的那个美国霸权走向崩溃的清晰信号。因此到头来最倒霉的还是那个赖账者。

强烈的观点表达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充满感情色彩的词语的使用。前面说过,《环球时报》从来不试图隐藏话语背后的倾向,它的话语就是为了呈现这种倾向性的。特别是当文章涉及美国、日本和西方时,这种浓烈的感情色彩在起动词和形容词的使用上都得到充分体现。

涉及美国的内容多围绕美国的“霸权”中国的“和平崛起”展开,围绕这两个话题,结合眼前发生的中美相关的时事,其社评中形成两个论断核心:美国在利用其霸权影响全方位遏制中国;“中国崛起”是必然趋势,美国除了平常心看待外别无选择。因此文章中多次使用“自私”、“霸道”、“虚伪”等词来形容美国。对待西方的社评重点放在西方对华的“双重标准”上,展开的评论,“不满”“惊慌”“找茬”等词出现频率较高。而感情色彩词的使用在涉及日本的文章中出现的频度尤其高,并且用词的贬义色彩最强烈。这种表达几乎也呈现在每篇文章的标题中,14篇渉日文章中,随机抽取5篇,题目如下:

2013-10-19 靖国神社,最后一个牌位留给日本国 2013-11-26 安倍休想用“不测事态”恐吓中国 2013-12-02《开罗宣言》70年,日本对它恨之入骨 2013-12-13拉东盟对抗中国?日本人别做梦了 2013-12-23狂热同中国对抗的安倍像是“疯了”

文章中“区区岛国”、“倭寇”、“小丑”“变态”是用来指代日本的常见词。这种对日本的强烈的厌恶和鄙夷的情绪,和中日关系跌入历史谷底而年底安倍又参拜靖国神社有紧密关系。因此,作为一份有强烈国家立场的报纸,《环球时报》的对日社评,不是侧重于分析现状和提出建设性意见——现状“由日本一手造成”

——而是旨在进行情绪和观点的表达,表达出对日本的强烈仇视和不满。这的确是一部分中国人的对日态度,《环球时报》用这种方式,表达出了部分人的声音,充当了“出气筒”的作用,对西方和美国的社评也是如此。这大概也是《环球时报》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三、独特的话语风格

话语风格表现说话人的社会特征和说话场合中社会文化的具体特征的显现形式或标志,体现说话人的语言运用模式。[7]第四季度的社论中,可看出《环球时报》社评的语言风格在如下两个方面最为突出:

1.大白话的表述方式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环球时报》是一份代表国家立场、具有民间色彩的报纸,其社评不从做太过高调的讨论,不对复杂问题进行鞭辟入里的深刻阐述,文中不论是事实陈述、建议提供,或是观点判断都倾向于用大白话进行表述,能用简单句绝不使用复句,能用口语化的词绝不采用书面语,文言词句在这46篇文章中出现频率是0。这种简单直接的文风,很像中国新闻史上,《解放日报》在革命根据地进行改革时强调的群众文风,以及先驱报人邹韬奋创办《生活日报》所提倡的“明显畅快”的平民式文字。每一篇社评都体现了这种平白近人的口语化特征。

以11月22日社评《“中国潜射导弹威胁论”有一点挺好》为例,《环球时报》认为美国“预测2020年中国将建成西太平洋最大的现代化潜艇和作战舰队”这种带“中国威胁论”气质的言论,中国不应该在意。它说:

尽管该委员会通过这个报告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但我们相信,中国人都愿意这样的报告对解放军硬实力的描述是真的。至于该委员会对解放军意图的猜测,中国人拦不住。 .......

中国人往往对美国谈中国军力很敏感,在我们看来,美方或者夸大中国军力,或者成心贬低我们。这些报告总体上成为“中国威胁论”大合唱里最刺耳的音符,......它们挺让中国人心烦。但年复一年,美国各种官方和民间的“中国军力报告”并...........没有把中国怎么样。 ........

如果美方自己要宣扬,我们应采取既不证实、也不否认的态度,不搭理它。 .....

7

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M],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6:74

美国的体制会把一些最糟糕的设想抖搂出来,中国往往把事情尽可能往好的..........方向宣传。中美关系实际上在适应这两种调子。美方宣扬“中国威胁论”,只要....事实部分不太离谱,其实对中国利弊参半。 ........

类似“拦不住”、“成心”、“抖搂”、“调子”、“离谱”,这些带有有北方口语化色彩的通俗语句,在文章中大量出现,使人读起来能立刻明白并感受到作者的观点、情绪。大白话的另一表现就是“光打雷不下雨”、“满嘴放炮”“萝卜加大棒”这种民间俗语在其社评中的出现频率也是相当高。

当国际议题涉及外界(尤其是以美为首的西方)对中国行为、态度时,社评中屡屡出现了“不舒服”、“难受”这样的字眼。将国际关系代入人的感情,体现自身立场和态度,口语化的文字语言恰好是传情达意的最佳媒介。口语化的文字语言和短句,在揭示事物的来龙去脉、分析复杂事件或阐述深刻内涵时不具备优势,或者说,不适合用来说理,但是,在表达判断性观点和感情色彩时,却能简单直接地将作者意图传递给读者。之前我们分析了,《环球时报》社评的重点就在于观点和情绪的表达,因此文字倾向于采用大白话的表述方式是最恰当的。这种风格让它的社评很容易引起相同观点读者的共鸣,但也容易让它招致批评,认为其不够客观、没有深度。

2.修辞的广泛使用

文章使用修辞是为了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修辞与语言艺术》一书认为“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8]社论中使用修辞,是为了与逻辑论证相互结合,将观点、道理明白无误的传递给受众,产生理解和赞同,附加地产生语言审美上的感受。《环球时报》这46篇社评中最经常出现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和借代。它修辞的广泛使用保证了其强烈倾向性,体现了其重论断表述而轻逻辑的特点,但这种表达方式往往能比直接进行论断性陈述的产生更好的表达效果。《批判的思考》一文对修辞有这样一个界定:“有时在不提供理由的情况下,说话者和写作者也能使人们接受一个判断,或者影响某人的态度或行为。我们把这叫做修辞。”[9]

89

胡吉成:修辞与语言艺术[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8:1 马少华:环球时报的修辞法则[OL],腾讯大家,2013.12.09

以其2013年10月8日社评《全球发展自有序,美国也该顺应之》,为例,它的核心观点是美国应当平视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国家的发展,提到:

如果美国为本国经济增长不惜损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进步,那么这样的急功近利对其自身只能是有害的。因为美国已经坐在世界经济的最高端位置上,只有发展中国家“水涨”,它才能“船高”。 ....................

这个“水涨船高”的比喻并不能成为解释前一句假设的原因。也没有说明为何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会给美国带来更好的发展利益。它只是这样说,这是一个论断,而不能构成说服的论据。这里使用比喻,用比喻来佐证前一段话,实际上是用论点去证明论点,没有论据,逻辑无法成立。但是其立场和观点已表达出,如果不讲求逻辑,表达效果已得到加强。

《环球时报》在社评中不忌讳直接表达立场观点倾向,但也善于将倾向寄于比喻中,得到更好的效果。如其2013年12月9日的文章《韩国扩大识别区是趁乱占小便宜》,这个标题实际上就涵盖了一种对韩国的贬低,暗示了韩国投机取巧的钻营形象。文章提及韩国国内对中国不友好情绪时说道:

韩国社会的民族主义对中国不具伤害力,我们可以把它看成韩国人自娱自乐的精神玩具。

在形容韩国军队时,说道:

韩国空军在大国林立的东北亚更像是一支“仪仗队”,它设防空识别区并不具有什么现实军事意义。

这两个比喻中,可以看出报纸对韩国的毫不遮掩地轻视和嘲讽。

朝鲜迅速处决高官张泽成事件中,《环球时报》社评中提到中朝关系的建议: 两国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切不可惯朝鲜的一些毛病,使得我们不得不在一些......................时候哄它,反而看它的脸色。中国是大国,我们的利益遍及全球,中国国内的舆.............

论生态也是独立的系统。我们一定要让朝鲜明白,朝鲜要更多适应中国,而不是...反过来,我们无法事无巨细地照顾它的情绪。 ....................

突出强调的两句话里,使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惯”、“哄”、“照顾情绪”,这样的说法,实际上编辑部把朝鲜比做一个胡闹的小孩,因为只有小孩才需要“哄”,需要“事无巨细地照顾”。

在社评中明确地贬抑一个国家,韩国、朝鲜都不是特例。上文中已有分析,《环球时报》的社评中在涉及西方、美国、日本话题时感情色彩尤为强烈,每一

篇都有贬义色彩的词句。综观这46篇社评,没有明显贬义倾向词句的文章有7篇,周边国家占6篇,另一篇是关于“自由斗士”曼德拉的。修辞上的特色再次呈现了《环球时报》鲜明的民族主义立场和在表达观点、情绪时的直接坦率、毫不掩饰。

四、小结

坚定的立场,独树一帜的新闻理念、话语特色让《环球时报》在日渐僵化、走向停滞的纸媒市场上给社评配以一种奇异的色彩,这种“奇异”使其在市场中有一席之地。但另一方面,缺陷也是明显的:商业性太过浓厚,过于迎合狭隘的民族主义。它和承担说理性思辨性解读现实的新闻专业主义文章分道扬镳,走不同的道路,也许他们分别在当下中国承担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本文的分析只是基于很小的一部分文本,探讨了《环球时报》话语呈现上的部分特色。可能不具备研究的普遍性,若更透彻地理解这份报纸及它背后的思想源流,需要对更长时间范围的文本进行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杜骏飞:我们为什么而新闻?[J],上海:新闻记者.2011.9.

2.甘惜分、钱辛波等:新闻学大辞典[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3.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M],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6 4.曾庆香:新闻叙事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1

5.胡吉成:修辞与语言艺术[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8:1 6马少华:环球时报的修辞法则[OL],腾讯大家,2013.12.09


6.环球时报涉外社评话语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