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 论新课程语境下语文教师
在对话教学中的作用
目 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 11 ) 一、 新课程语境下语文教师在对话教学中的作用 ?????? ( 12 ) (一)确定对话内容??????????????????? ( 12 ) (二)创设对话情境 ?????????????????? ( 13 ) (三)引导对话过程 ?????????????????? ( 14 (四)鉴定对话成果 ??????????????????( 14 (五)促进对话主体的发展 ??????????????? ( 15 二、语文教师发挥在对话教学中的作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16 (一)对话过程的形式追求 ???????????????? ( 16 (二)对话对象的优生偏向 ???????????????? ( 17 (三)话语霸权的变相存在 ????????????????( 18 (四)教学目标的随意生成 ??????????????? ( 19 (五)深度价值的引领缺失 ????????????????( 20 三、有效发挥语文教师在对话教学中作用的策略????????( 21 (一)加强对话理论探索,深入理解对话内涵 ????????( 21 (二)提高专业素养,储备雄厚知识 ????????????( 22 (三)深入挖掘文本,确定最优话题 ????????????( 23 (四)创设对话情境,营造对话氛围 ???????????? ( 24 (五)树立对话意识,掌握对话技巧 ??????????? ( 24 (六)尊重个性差异,尊重多元理解 ????????????( 25 注释?????????????????????????? ( 26 参考文献???????????????????????? ( 27 英文摘要、关键词?????????????????????( 28
2
) ) ) ) ) ) ) ) ) ) ) ) ) ) ) ) ) ) )
论新课程语境下语文教师在对话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自本世纪以来,语文课程改革风起云涌,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极具现代意识的教学理念被适时的
引入了语文新课改。作为一种新生的教学形态,语文对话教学的出现无疑给语文教学的形式、理念、效果都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在取得成就的同时,存在的许多问题也是决不能忽视的。之所以会存在这系列的问题,一方面是理论研究的尚未成熟,没有相对成熟的理论指导,语文对话在具体的实践中是必然会出现问题的。但另一方面主要还是因为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师对自身在对话教学中应该发挥哪些作用不明确。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力图从对话教学的理论出发,结合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分析语文教师在对话教学中应该具体的发挥哪些作用,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针对作用和问题,提出发挥语文教师在对话教学中作用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师 新课程 对话教学 作用
从本世纪初开始,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我国进行了一场规模空前的课程改革。作为一种极具现代意识的教学理念,对话教学适时的走进课堂,并被引入了语文教学,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教学理念的引入使语文的教学方式、教学思维发生了极大地转变,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学专家和一线的语文教师们也在大力的倡导将“对话教学”引入课堂。“对话教学”当之无愧的成为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热点和亮点。
钟启泉教授指出“教学过程的逻辑就在于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1,沟通也就是对话。所谓“对话教学”,指的是一种以“沟通对话”为基本表征的教学方式。对话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中的“独白式”和“灌输式”的教学误区,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合作与探究,强调在对话过程中让学生习得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主张实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这种
3
崭新的教学方式,反映了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要求。自“对话教学”引入语文课堂以来,大量的语文教育研究者和一线的教师们对其理论和实践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对话教学强调语文语教学应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进行,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发挥的组织、引导、合作的作用,但具体的组织、引导、合作的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目前却尚未有系统的阐述。由于理论研究的滞后,致使许多教师虽然是将“对话教学”引入了课堂,可对自己在语文对话教学的到底该做些什么,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却是不明不白,更不用说在对话教学中应该怎样更加切实有效地发挥自身的作用,以及在发挥其作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确实的、具体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只有明白要做什么,才会知道怎么做。因此,本文将从对话教学的理论出发,围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具体要求,分析语文教师在对话教学中应具体的发挥哪些作用,在发挥这些具体作用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以及怎样在切实有效的发挥语文教师在语文对话教学中的作用。
一、新课程语境下语文教师在对话教学中的作用
新课改中强调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作为多重身份的统一体,语文教师需要发挥以下作用。
(一)确定对话话题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习得相关的语文知识、发展相应的能力。语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研究具体的文本,确定通过何种方法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在新课程语境下的语文教学,学生语文知识的习得、语文能力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实现的,而对话是围绕一定的话题展开的,前苏联心理学家马秋斯金认为,对话的最基本结构是“问题——回答”。话题是展开对话的依据和中介,围绕话题,师生展开对话。通过对话,学生习得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但不是随便围绕任意一个话题的对话都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这就要求师生围绕对话的必须是一个合适的、科学的、有效地话题,也就是一个好的话题,只有一个隐含着对话的广度和深度的好的话题才能使对话的效果更明显。语文课上,师生只有围绕着一个好的话题进行对话,才能使对话层层深入,使一个话题能够不断地衍生出新的知识和新的
4
话题。通过不间断的对话,问题得到解决,对话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在引导着问题的深入。所以说,话题设置的是否科学、是否巧妙直接关系到师生是否有兴趣参与到对话中来,关系到对话的成败,关系到语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因此,设置一个好的话题是尤为必要的。在语文对话教学中,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其知识结构相对于学生来说更加完整,且对语文教学的目的十分明确,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特点十分了解。综合这多重因素,语文教师在语文对话教学中发挥确定对话话题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二)创设对话情境
对话要顺利的进行,离不开一定的物质环境、制度的支持和和谐的氛围,这几者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对话所需要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每个参与者都以主体的身份,为解决问题贡献自己的智慧,每个主体都为别人的灵感和创见感到高兴,也在分享别人的成果的同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2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谓平等对话,就是把本该属于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要致力于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才有可能实现生生、师生、生本、师本的平等对话,实现师、生、本的零距离接触,无沟通障碍。才可能在课堂上出现师生随时提出自己的疑问,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的、无拘无束的交流,让课堂成为师生心灵放飞的天空。只有实现了平等对话,语文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学生才能充分的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要让学生真正做到脱离束缚、主动参与、合作探究,那么教师首先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同等的地位,并创设一定的对话情境,让学生在这种对话的情境中感到自己与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是可以自由的交流的,是在共享课堂的。
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对这种对话情境的营造是负有首要的责任。教师作为对话中“平等中的首席”,在组织和安排课堂的形态时,如座位的布置,对话小组的安排,话题的设计和引导,规则制度的确定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以自己的热情和适当的介入来使对话处于一种动态的活跃的不断地提升之中,以创设有益于对话的情境。
(三)引导对话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
5
拨和指导。”在新课程语境下,“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3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引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探究活动。相比于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其主要的作用就是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新课程中更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习得语文知识。在对话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发挥引导对话教学过程的作用。所谓的引导,应该是一种含而不露,指而不明的指引。教师引导对话过程包括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与教师进行对话、引导学生与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对话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具体的情境进行引导。在学生的思维受到阻碍时,教师要给以适当的启发,引导学生走出思路的困区,使学生的思路通畅;在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难以进行拓展延伸时,教师要引导,使学生的思路开阔;在学生的理解相对于肤浅,不能进行更深程度的阐释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在学生的思路偏离正轨,走入误区时,教师要引导使学生步入正轨。但这里的引导绝不是主宰,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自由的思考、自由的想象、自由的表达、自由的创新、自由的判断。 (四)鉴定对话成果
所谓鉴定对话成果,就是对对话达到了什么目标进行评价,也就是对对话主体通过对话都习得了些什么知识,发展了哪些能力进行评价。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在对话教学中,教学目的是通过对话来实现的。教师作为相对于学生来说知识储备、能力结构、经验世界更系统更完善的 “平等中的首席”,组织引导整个对话过程,对于对话要实现什么样的目的,教师是有一定预期的。怎样判断对话是否有效,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对话成果来实现。教师的评价不只是针对对话的结果,还针对对话的过程。真正有意义的成果是结果和过程的统一。教师通过鉴定对话成果检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同时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提供指导,学生通过教师的鉴定检查自己是否习得相应的知识,还存在哪些方面的欠缺。鉴定对话成果是整个课堂对话教学的最后工作,但也是联系师生接下来对话的纽带。教师必须扎实的将这一步工作做好,才能顺利的计划开展下一步工作。
6
(五)促进对话主体的发展
德国思想家伽达默尔说:“真正的对话是一种理解,真正的理解必然是一种对话,理解是对话的第一要义。”4这意味着对话不是一种机械性复制的活动,而是不同的视界相互理解融合的过程,理解与融合就会创造生成新的意义。弗莱雷认为,在对话教学中不存在一个主体要使另一个成为客体,对话的双方都是主体,他们共同去揭示这个世界,去改造这个世界。
在对话的过程中,对话主体都表现出他们不同的观念形态,展示其独立的价值观,但同时,对话主体也期待着由此而引发出新的对话交流,对话的完成不在于形成确定不变的知识,而在于由对话经验本身及其新的更多更好的对话。这个过程不是单纯的一个主体介入另一个主体的过程,而是在对话中揭示自我行为、审视自我价值的过程,这个过程使不同的价值相互鉴别、相互整合,对话主体由此而建构新的意义世界。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唤起了,这样就可能才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理解,才可能促成新的意义创造。”5这意义创造的过程与对话主体的知识能力的发展过程是统一的。
开放性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几乎所有的文本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不同的对话主体可能对这开放的文本提出不同的阐释,这多种不同的理解通过对话相互沟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各自的认识偏见,并生成新的认识。这样就使得文本的价值能够被挖掘的更深邃、更新颖。也使对话主体能够产生不断地探索知识的欲望,不断地丰富自己,不断地去探索新的知识领域。语文对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语文教师发起并引导的,语文教师发起对话的目的是要学生习得某种知识,发展某种能力。但真的对话,其结果就必然激发一种突变,生成一种新的东西,这种新的东西是对话主体在对话以前都不具备的。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说:“学习可以比喻为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之旅。在这个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相遇,同新的他人相遇,在这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对话,同新的他人对话,同新的自我对话。”6在语文对话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机械被动的接受教师或教参的权威观点和标准答案,而是通过与教师、与他人、与文本、与自我对话使知识世界、能力结构得以重新建构,教师通过对话也会受到启发,进行新的思考,从而突破原有的知识
7
结构建构新的知识结构。总结性的来说语文对话教学是对话主体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意义世界的基础上通过对话重新建构相对于以前更完整的知识结构,这个知识结构的建构过程也就是对话主体发展的过程。所以,语文教师在对话教学中还要发挥促进对话主体发展的作用。
综上所述,为使语文对话教学的效果更明显,语文教师应发挥确定对话话题、创设对话情境、引导对话过程、鉴定对话成果、促进对话主体的发展的作用。
二、语文教师发挥在对话教学中的作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语文教师在发挥以上作用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以下几种情况:
(一)对话过程的形式追求
所谓对话过程的形式追求,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对话的形式,却没有实质内容和真实意蕴的对话。从其实质性的意义来说,这些对话就只是课堂的摆设,其结果和意义是不明显或是根本就没有的。对话过程的形式追求表以下两个方面:
形式性的问题。形式性的问题是指在对那些不用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或是那些只要一翻书就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或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的“是不是?”“对不对 ?”“好不好?”之类的问题。对于这一类的问题,其对话的结果只是已有知识的再现,不存在任何新知的建构。当然,这样的问题也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它可以帮助教师及时的掌握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由于问题简单,学生容易处在听课的状态。但是,站到对话教学的高度来看,它不仅不能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也使学生的思考不能向思想更深处漫溯。
形式性的问答。一些教师将对话教学理解为简单的“问答”,因此在他们引导下的对话教学严格的按照“问题—答案”的逻辑来进行,而且教师心目中已经有一个个明确的问题和针对这些问题的固定的唯一的标准答案,对话的唯一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这个标准答案,学生的思维被严格的限制在这个所谓的“标准答案”之上。学生的知识世界就被教师严格的限制在教师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范围之内。学生的思维受到教师和答案的双重限制,其思维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遏,其个人经验的拓展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这些对话只是为对话而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只有言语的交谈却没有思想的交锋,这里只有简单的问题与答案,或者说只有固定的问题和答案,却没有深刻的思考。这种对话对
8
对话主体的发展和深层次的思考都是没有多大作用的,这严重的违背了对话教学的初衷。但这些问题又是现阶段语文对话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也是最容易出现的。针对上述情况,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确定对话话题时一定要谨慎思考,要力图避免形式性的话题;在对话过程中,要避免形式性的问答。语文教师探索实践一些具有实质性内容和实质性意义的对话,让对话教学真正的发挥其作用。
(二)对话对象的优生偏向
对话教学要求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下进行,要让全体的学生都能够自由的加入话题的讨论中来。教师放下自己传统的“知识权威”身份与学生进行真诚自然地交流,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去倾听他们的声音。但在学生群体当中,即使面对同一个问题,一部分同学由于基础知识较差以及表达能力的相对欠缺,他们的思考会出现相对性的片面或是错误或是词不达意,而还有一部分基础较好善于表达的同学则可能给出相对更完整的理解以及更完整的表达。教师在确定对话内容和引导对话过程中必须两部分都兼顾,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个学生。师生间的对话不能仅仅局限于基础很好的同学才能思考的话题。在对话过程中,师生间的对话决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和那些思维敏捷、口齿伶俐、表现突出的学生之间。不然,当那些对一般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的问题成为师生对话的内容的时候,那些能说会道的尖子生就容易垄断了话语权和表达权,俨然变成了对话的主角,而其他学生就成了对话的装饰。
教师应该给予每个学生一样的机会参与到对话中来,在确定对话内容时,要照顾到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在引导对话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优生的思考。对差生尤其要鼓励,决不能忽视他们。否则就会造成那些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反应稍微迟钝以及那些不想回答、不愿回答的消极者被局限在对话的圈子之外。优秀的同学在一节课上能够得到多次表达自己的机会,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却只是整个课堂的观众,课堂成为少数同学自由的展现自我的平台,而成绩中下等的学生则失去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学习机会。这是有悖于新课程中“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课改理念的。
(三)话语霸权的变相存在
新课程改革要求把教师从传统的“知识的权威”神坛上拉下来,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
9
流对话,在对话中,师生的话语权是平等的。在对话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深刻的领会对话的精神,不能出现在一些浮华的对话形式之下仍是教师独自垄断的课堂,否则对话过程必然会沦为“非对话性”的,这种形式的对话使学生的话语权被压制在教师的话语权之下,使新课改下对话教学又滑向了传统的“独白式”的教学误区。师生对话是两个主体之间互动、交流和沟通,但在现实的对话教学实践中,教师总是处于相对的优势地位,享有话语的相对优先权,他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对话的内容、对话的对象、对话的方式和对话的过程。而学生总是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表现在学生的课堂言语行为大多数都是被动的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课堂言语交往行为几乎都是由教师直接启动,而由学生自主启动和发起地课堂言语交往,诸如主动提出问题、主动对同学和老师的思想观点、见解发表不同看法、提出异议等则很少出现。但这绝不是说学生就处在被控制被主宰的地位。
在确定对话内容时,教师是享有一定的优势的而且是必须享有优势的,否则面对课堂上那么多思维灵活的大脑,如果缺乏老师的指导,很容易就会出现无序状态。但这不是说,师生对话的内容必须全部是由教师完全来确定的,而应该是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的,否则就可能出现教师确定的对话内容是学生不愿意“对话”或是不能“对话”的。在引导对话的过程中,教师的关键作用在“引”在“导”,在“引”和“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发挥教学机智,要尊重学生的见解,决不能完全忽视学生的理解,将“引”和“导”化为“套”,出现对话教学成为演出教案剧的现场。在鉴定对话的结果的时候,教师不能以教学参考和自己的理解为绝对的标准,要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只要学生的理解言之有理即可。在上述三种情况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否则就会出现“话语霸权”的变相存在。
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教授《美丽的丹顶鹤》一文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了文章的基本内容之后,进入到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环节,于是老师问学生经过初步的感悟想对丹顶鹤说些什么?老师给出了一个“丹顶鹤,你真??”的句式,让学生根据这个句式来组织来回答,于是学生开始踊跃的发言,有的说:“丹顶鹤,你真美丽!”有的说:“丹顶鹤,你真高雅!”这是有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老师,我觉得??我觉得丹顶鹤??”还没等这个小男孩说完,教师就立即说道:“嗯,想好了,请按老师给你的句式说。”小男孩满脸通红地坐下了,那节课再也没有站起来,至于小男孩到底想说些什么也就无从得知了。这样
10
的情况在语文对话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是极为普遍的,教师以自己绝对的话语霸权压制着学生的个性表达,教师依然是课堂绝对的主宰者。
(四)教学目标的随意生成
与传统教学的单一预设目标相比,新课程改革加强了对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的关注,语文对话教学中更是把生成性目标作为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取向。语文对话教学的课堂是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具有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带着问题走向学生。语文对话教学要有生命力,不仅要求对话围绕的问题本身是开放的,还要求教师在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中去不断吸收即兴的、未曾料及的成分。也就是说,语文对话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生成性问题的关注。大量对话教学的实践证明,根据真实的课堂情境生成的问题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热情,只有源于学生的困惑和体验的问题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一步探究解决问题的欲望。但这绝不意味着语文对话教学可以没有预设目标或是抛弃、排斥基本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语文教师组织对话教学的目的是要通过对话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在引导对话的过程中,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根据预设好的教学目标和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以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引导对话过程当中,要发挥教学机智,对课堂出现一些始料不及的情况时能够及时引导、正确的引导。
然而在现实的语文对话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一些课堂上“无法预约的精彩”,抛开自己“引导者”的身份,成为一个教学的旁观者,任由学生的思想如脱缰的野马,随意的漫无边际的在课堂上自由的驰骋,甚至还出现完全置文本于不顾,完全偏离文本所具有的价值取向的情况。教师面对一些应该及时引导的情况的,竟然是毫无准则的大加赞赏,还美其名曰是实践新课程所要求的“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的课堂绝不是教师在引导,完全是由学生在自导。基本的教学目标被大大的淡化甚至是完全迷失了。像这样对话越多,只会越偏离对话教学的初衷,即使对话的氛围再浓,也只是没有价值的狂欢。长此以往,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只会有减无增,也难以通过语文教学的契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学生的精神底色会变得模糊不清。
例如,有一堂学习《塞翁失马》的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一幕,一个学生问:“老师,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听到学生的问题,老师变得很兴奋,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
11
教学契机,于是马上就决定放弃原先的教学设计,开始与学生们讨论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一节课的讨论就这样过去了,没有任何结果,也不可能有结果。试问这样的讨论意义何在?这样随便的迷失了基本教学目标的讨论课有没有遗憾?一堂明明可以对学生作很好的价值引导的语文课就这样被学生无意义的问题和教师无原则的放弃推向暗角。迷失了基本教学目标的语文对话教学是大大有悖于对话教学的精神的,完全就是面目全非的对话教学。综上所述,语文对话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发挥教学机智,在对话中开发利用生成性的课程资源,但也不能迷失基本的教学目标。在出现完全偏离文本价值取向的情况时要及时的引导、正确的引导。要注重生成,更注重预设
(五)深度价值的引领缺失
强调和实施对话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个现实的追求。对话教学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变互动交流作为其重要的属性和特点。但必须明确的是对话和讲授并不是矛盾和对立的关系,对话教学不仅不排斥教师的讲授,真正的对话教学还一定少不了教师必要的深刻的讲授,不然对话就很可能局限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上,而缺乏必要的深刻的意义生成。
语文对话教学要求语文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讲的少而精,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究,于是有些教师矫枉过正,在课堂上讲的很少或者干脆不讲,即使是对一些难度相对较大的问题也不作更深入的讲解,例如一些相对而言较为抽象的内容或是一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精神,语文教师只是浅尝辄止,让学生单纯的进行自主探究,学生能领悟到哪就算哪。语文课由过去的满堂灌突变成学生完全的自主探究,但探究的也只是一些很浅层次的问题,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在课改后习得的知识还不如课改以前。对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具体水平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探究的关系。对于一些重难点问题,教师必须要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讲深讲透,一堂语文课中如果没有教师较为精彩深刻的讲解,学生就好比在平地上兜圈子,难以登上高峰去领略美妙的风景,这堂课也决不能算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
在一些教师的语文对话教学中,还存在缺乏积极地价值矫正。例如:某位教师在执教《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时,文章的基本内容已经学完,进入情感升华的阶段。老师就问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是否觉得爱因斯坦伟大,学生们争相发言,有说爱因斯坦伟大的,并且
12
从文章中找出了具体的证据。也有学生说爱因斯坦不伟大,因为文章中某些地方曾提到爱因斯坦生活习惯不好,不讲个人卫生,不注意个人习惯。老师对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都表示了赞成,还鼓励他们继续发言。但是,认为爱因斯坦生活习惯不好就不伟大的这种观点显然是有悖于文本的价值取向的。新课改提倡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但绝不是对学生的各种回答不置可否。对于上述案例中认为爱因斯坦不伟大原因在于他生活习惯不好的观点教师是不应该表示认同的,反而应该加以引导,如“爱因斯坦作为一个科学巨匠,绝对是非常聪明的,但为什么他连自己的生活都照顾不好呢?”由此让学生进行探究以明白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把全部的心血都投注到科研事业上。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和知识经验的局限,在理解文本的时候出现偏差是常有的情况,教师决不能对之放任自流,而是应该加以积极地引导、巧妙地点拨。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否则,多元化的解读也就失去了其依据和意义。语文教师要让语文中蕴含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从而逐步建构起他们完整的精神世界。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在对话教学中发挥确定对话内容、引导话过程、鉴定对话成果、促进对话主体的发展的作用时,要力图避免对话过程的形式追求、对话对象的有生偏向、话语霸权的变相存在、教学目标的随意生成和深度价值引领缺失的情况。
三、有效发挥语文教师在对话教学中作用的策略
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去完善自己,以求能在对话教学中更有效的发挥自身的作用。
(一)加强对话理论探索,深入理解对话内涵
对话教学是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它是在新课改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充分体现了对话精神的一种教学形态。但目前关于对话教学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理论的层面,而且学术界尚未对“对话教学”的内涵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就现阶段掌握的资料来看,“对话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独白式”、“灌输式”的教学形态而言的,是指对话主体在平等明主、尊重信任的基础上相互对话,在共享经验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创生意义、更新知识结构,从而促进对话主体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对话教学”是一种尊重主体性、体验创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学,重点在于强调参与、交流和共享意义。因此,教师准确阐释并明确对话教学的内涵,领会对话的实质,对实践对话教学有着积极地意义。但目前由
13
于大多教师缺乏对对话理论的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从而误读了对话教学的理念,使得对话教学的实践中出现了种种问题,甚至使一些对话教学的实践出现面目全非的模样。因此,教师对对话理论研究的滞后是制约对话教学实践发展的重要瓶颈,为提高对话教学的实践效果,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关于对话理论的探索,深入理解对话教学的内涵。
(二)提高专业素养,储备雄厚知识
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教学形态,高度的凝练了新课改的精神,它注重互动、强调对话,教师被从“知识的权威”的神坛上拉下来,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对话的引导者、合作者、倾听者。“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之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理论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7但这绝不是说,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已变得无关紧要,恰恰相反,对话教学对语文教师的要求变得更高。这表现在:
在对话的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一些有效的教学契机,要能有效地把握住这些教学契机,教师必须要具备很好的专业素养。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过程主要是“独白式”或“灌输式”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自己已经准备好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只要按照教学设计完成教学就行了,教师对稍纵即逝的课程资源反应迟钝,缺乏迅速有效地重组教学资源的教学机智。学生作为被灌输的对象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长期处在这种教学形态之下,学生的思维被固化、僵化,毫无主体性和个性而言,最后变成只会被动接受知识而不会主动思考去获得知识的机器。即使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对话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以带有强烈暗示性和评价性的语言迅速的把学生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预先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走向“标准答案”。从其本质上来说,这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表面看似互动启发的对话教学实际上仍是穿着新教学外衣的传统教学。为避免出现这些问题,语文对话教学它要求教师要具备雄厚的知识基础,善于观察,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挥灵活的教育机智,能够把广泛的知识都整合到语文对话教学中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刻对话的意义。所以,对话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雄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专业素养。
(三)深入挖掘文本,确定最优话题
14
文本作为对话的基础,解读文本是师生对话的主要内容。教师作为对话活动的组织者,首先的任务就是与文本进行对话,深入挖掘文本,以使能够确定最优话题。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认为一个文本包括显性知识层面和隐性知识层面,而且一个好的文本常常是隐性知识多余显性知识。教师在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根据自身具备的知识、经验、能力去挖掘文本中的隐性知识的过程,教师将所挖掘的知识与文本的显性知识相糅合,产生教师视界里的新的文本。此时,文本的意义世界已经不是其原有的意义世界。“它新生于两个不同世界的交融时刻——理解,解释者在理解中,不仅重新规定了他的精神世界,也给作品开拓了作品可能造成的意义世界。”8
对话是围绕话题展开的,教师解读文本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确定话题,语文教师在深入的挖掘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经验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世界来设计问题,设置的问题是否科学、是否巧妙直接关系到师生是否有兴趣参与到对话中来,关系到对话的成败,关系到语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教师在设计问题同时还需考虑问题呈现的方式以及问题的答案的多元性。针对上述,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符合以下几点:首先,设计的话题必须贴近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要使所有学生都有参与和投入对话的积极性,教师设置的话题一定要内含学生们共同的经验,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理解;要让话题尽可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要适应学生求新、求异、求奇的心理。将学生从抽象的文字引向现实的生活,让学生通过生活的启示寻找情感的源头,在广阔的生活的海洋中采撷智慧的花朵,给学生留下拓展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话要说,从而激发并保持学生进行对话、交流、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其次,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所谓问题的开放性,是指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是固定的。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开放性的问题对学生的认识的挑战会更大,往往能促使学生形成不同的认知和理解,而且一旦学生在对话过程中认识到这种差异和冲突,就会感觉自己的认知遭到威胁,从而处于辩护和求知的心理需要,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对话过程中去,这有利于使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刻,从而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再次,问题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题的设置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世界,同时又包含着一定的未知成分,这样既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同时又不会使他们产生失望和挫败感。也就是说,问题要合适,具有挑战性,能达到激发兴趣引发思考的效果,使学生有能力且愿意参与对话,解决问题。
15
(四)创设对话情境,营造对话氛围
对话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教师要善于结合对话主题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堂具体实际来的创设适合对话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能调动起与之有关的知识,更容易走近话题,让学生有更多的话要说,让学生有更多的话可说,这样的对话才更具有创造性。例如,有的老师在教学《再别康桥》一诗时,用多媒体播放李叔同的《送别》,让学生身处这么低缓忧伤的音乐中,更能体会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
要使对话能够有序高效的进行,学生能够大胆的想象、自由的创造,教师必须要善于营造一种让师生都能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使课堂成为一个虽充满着差异但气氛和谐的对话平台。这个和谐的氛围以师生间的人格平等为基础,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鼓励。教师要走下传统的知识权威的神坛,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把自己看成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没有了平等,教学又会变成传统的“独白式”和“灌输式”的教学,出现传统教学中的灌输与被灌输,训诫与被训诫的关系。
(五)树立对话意识,掌握对话技巧
所谓“对话意识”,滕守尧先生是这样定义的:“真正决定一种交谈是否是对话的,是一种民主的意识,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共生和共存,致力于和睦相处和共同创造的精神意识,这就是‘对话意识’。”9教师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要树立这种明主的对话意识是对话教学能够进行的前提。在树立对话意识的基础上,教师还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对话技巧,以确保对话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
例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文本进行对话。语文对话教学中存在师本、师生、生本、生生等多重对话关系,文本是这多重对话的中心,生本与师本对话是整个对话的前提和保证,而生本对话使语文对话教学能够成功的基础。因此,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这样才可能激发学生的想象,生成其个性化的想法。在对话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尊重信任学生。教师要把学生看成一个与自己平等的具有独立思想意识的个体,将自己当作是学习共同体中普通的一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教师要充分的信任学生,相信他们可以进行很精彩的思考。如果连教师都不信任自己的学生,那么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对自己没有自信,没有信任与自信的课堂是不可能产生思想的火花的。教师信任学生就是信任他们的思考是有价值的,对于这
16
有价值的思考,教师要学会耐心倾听,不随便的打断对方。在倾听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思考学生的回答,并以自己的肢体动作或面部表情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积极地回应。在语文对话教学中,倾听是构建平等的对话关系,使对话得以顺利进行的并生成精彩的重要条件。
(六)尊重个性差异,尊重多元理解
参与对话中的每个人基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认识水平和成长经历,对同一个事物往往有不同的认识,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从不同的方向去看待一个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会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作为个体的理解是片面性的、不完整的、是带有特定视角的。为了获得更完整更丰富更科学的认识,我们应该保持与他人对话的开放性,尊重彼此不同的人格和观点,科学理性的对待他人的解读。巴赫金指出对话性是具有同等价值的不同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就是说真正的对话关系是承认个体生命是具有相同的价值的,对话也就是具有同等价值的不同意识之间的对话。所以,在对话教学中,这种差异是应该得到尊重的。如果对话者带着偏见、陈见来参与对话,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开放性,事实上就已经关闭了通往对话的大门。
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对文本进行阅读鉴赏,其鉴赏的结果必然是有差异的,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才有进一步对话的需要。这些差异,构成了课堂对话的“多声部”,使课堂生成无法预料的精彩。所以只有尊重这种差异,才有可能让课堂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开东教师在执教《孔雀东南飞》一课时,师生间就刘兰芝被焦母逐出焦府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极度活跃,提出了“无子说”、“性格说”、“前程说”、“功名说”等多种观点,老师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这些理解,但对文本的解读绝不仅仅止于此,而是让学生在深入的思考与激烈的辩论中去探究文本,让学生在质疑、辩论中认识到刘兰芝的悲剧不是由于某一个原因,而是被整个时代所逼。
教师不要用唯一固定的标准去评价学生多元的解读,应该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尽管有时候学生受限于知识经验,其见解可能是幼稚的、浅白的,但它一定是独特的,教师对学生的这种见解应该是给以恰当的引导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自己或其他同学所谓的正确的见解。只要学生对自己的发言能够自圆其说,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让真理在学生的质疑辩论中越辩越明、越争越清。当
17
然,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绝不是无原则赞同、迁就。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理解绝不是让学生的讨论游离于话题,而是让学生围绕对话的主题进行充分的对话。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论述新课程语境下语文教师在对话教学中的确定对话内容、创设对话情境、引导对话过程等主要作用,进而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语文教师在发挥这些具体作用的过程中应该重点注意的对话过程的形式追求、对话对象的优生偏向、话语霸权的变相存在等问题,提出在新语境下语文教师可以从加强理论探索、提高专业素养、深入挖掘文本等几个方面着手努力,以使语文教师能够在对话教学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注释:
[1] 钟启泉《对话教学初论》,《教育研究》,2001年第一期。
[2] 邢秀凤《语文课堂对话艺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87页。 [3] 郑金洲《对话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252页。
[4] [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578页。 [5] 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教学研究》2001年第三期。
[6] [日]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转引自孙建军《语文对话教学》,复旦大学 出版社,2008年,9页。
[7] 王尚文《语文对话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248页。
[8] 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白春仁、晓河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328页。 [9] 滕守尧《文化的边缘》,作家出版社,1997年,178页。
参考文献:
[1]杨九俊《小学语文课堂诊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2]孙建军《语文对话教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18
[3]温立三《语文课程的当代视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4]毛卫华《语文精致化教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
[5]王君《课堂对话中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语文教学通讯》,2006第二期。 [6]唐金龙《课堂对话存在的误区》,《山西教育》,2005年第十二期。 [7]唐金龙《课堂对话应遵循的原则》,《山西教育》,2006年第二期。
[8]严敏《新课程背景下对话教学的困境与思考》,《文教资料》,2005年第六期。 [9]缪旭芳《语文对话教学中的有效对话的生成及其策略》,《语文建设》,2005年第 六期。
[10]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教育研究》,2001年第十一期。
[11]金业文《语文对话教学的三个误区》,《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二期。 [12]宋思全《语文教学的非预设性与预设性》,《语文建设》,2004年第三期。 [13]姜宏根《语文对话教学:问题、反思及策略》,《现代教育论丛》,2007年第一期。 [14]饶芳《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的困境与出路》,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度硕士学位 论文。
[15]朱玲《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16]李旺欣《语文对话教学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Under the Language Context of New Curriculum the Role of
Chinese Teachers Playing in the Dialogue Teaching
19
Abstract:Since this century, the language curriculum reform cloud Chung, dialogue,
awareness of teaching as a very modern idea of teaching the language to be timely introduction of new curriculum, as a new form of teaching, language teaching dialogue, undoubtedly the emergence of forms of language teaching, ideas, results have brought many welcome changes.But while the achievements,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must not be ignored.The reason there is this range of issues, one is theoretical research is not yet mature, there is no perfect theoretical guidance, the practice in specific language dialogue is bound to have problems.On the other hand mainly because the learning activities as a student organizer, guide, partner in the dialogue of their own teachers should play what role in teaching is not clear.In response, the paper tries to teaching the theory from the dialogue,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urriculum, analysis of language teachers teaching in the dialogue, which should play a specific role in the process play a role in what issues should pay attention for the role and problemsproposed language teachers play a role in the dialogue of teaching strategies.
Key Words: Chinese teachers new curriculum dialogue teaching effection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