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预案编号:
XXXXXXX电镀有限公司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编制单位 福建省南安市宏盛电镀有限公司 版本号 HS-2013-001
实施日期
发 布 令
为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环保、安全法律法规,确保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能及时予以控制,防止重大事故的蔓延及污染,有效地组织抢险和救助,保障员工人身安全及公司财产安全,依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相关文件,并结合我司实际情况,本着“预防为主、自救为主、统一指挥、分工负责”的原则,修订了我公司《福建省南安市宏盛电镀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现予以发布实施。
各部门应按照本预案的内容与要求,对员工进行培训和演练,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准备,以便在重大事故发生后,能及时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救援,在短时间内使事故得到有效控制。
福建省南安市宏盛电镀有限公司 总经理:
年 月 日
目 录
1 总则 ............................................................................................................................... 1 1.1 编制目的 .............................................................................................................. 1 1.2 编制依据 .............................................................................................................. 1 1.3 事件分级 .............................................................................................................. 2 1.4 适用范围 .............................................................................................................. 3 1.5 应急工作原则 ...................................................................................................... 3 1.6 应急预案关系说明 .............................................................................................. 3 2 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 4 2.1 内部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 4 2.2 外部指挥与协调 .................................................................................................. 7 3预防与预警 .................................................................................................................... 8 3.1 预防 ...................................................................................................................... 8 3.2 预警 ...................................................................................................................... 9 4 应急处置 ...................................................................................................................... 11 4.1 先期处置 ............................................................................................................ 11 4.2 响应分级 ............................................................................................................ 11 4.3 应急响应程序 .................................................................................................... 12 4.4 应急处置 ............................................................................................................ 14 4.5受伤人员现场救护、救治与医院救治 ............................................................. 16 4.6 配合有关部门应急响应 .................................................................................... 17 5 应急终止 ..................................................................................................................... 17 5.1 应急终止条件 .................................................................................................... 17 5.2 应急终止程序 .................................................................................................... 17 5.3 应急终止后的行动 ............................................................................................ 17 6 后期处置 ..................................................................................................................... 18 6.1 善后处置 ............................................................................................................ 18 6.2 调查与评估 ........................................................................................................ 18
I
7 应急保障 ..................................................................................................................... 18 7.1 人力资源保障 .................................................................................................... 18 7.2 资金保障 ............................................................................................................ 19 7.3 物资保障 ............................................................................................................ 19 7.4 医疗卫生保障 .................................................................................................... 19 7.5 交通运输保障 .................................................................................................... 19 7.6 通讯与信息保障 ................................................................................................ 19 7.7 科学技术保障 .................................................................................................... 19 8 监督管理 ..................................................................................................................... 19 8.1 应急预案演练 .................................................................................................... 19 8.2 宣教培训 ............................................................................................................ 21 8.3 责任与奖惩 ........................................................................................................ 22 9 附则 ............................................................................................................................. 22 9.1 名词术语 ............................................................................................................ 22 9.2 预案解释 ............................................................................................................ 23 9.3 修订情况 ............................................................................................................ 23 9.4 实施日期 ............................................................................................................ 24 10 附件 ........................................................................................................................... 24 10.1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 .................................................................................. 24 10.2应急通讯录 ....................................................................................................... 35 10.3 标准化格式文本 .............................................................................................. 37 10.4 厂区地理位置图 .............................................................................................. 42 10.5 厂区周边环境示意图及紧急疏散图 .............................................................. 43 10.6厂区周围3KM范围内敏感目标分布图 .......................................................... 44 10.7 电镀车间平面图及污水管线图 ...................................................................... 45 10.8集控区雨水管线图 ........................................................................................... 46 10.9集控区污水管线图 ........................................................................................... 47 10.10 应急响应流程示意图 .................................................................................... 48 10.11应急物资配备一览表 ..................................................................................... 49
II
10.12 各种制度、程序、方案等 ............................................................................ 49 10.13 预案编制人员清单 ........................................................................................ 54 10.14 现场处置预案 ................................................................................................ 54 剧毒化学品仓库现场处置预案 ............................................................................... 54 危险化学品仓库现场处置预案 ............................................................................... 55 10.15公司风险防范措施相关照片 .......................................................................... 54
III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机制,提高本企业应对涉及公共危机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 编制依据
1.2.1 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1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10.29;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国家主席令 [2008]87 号,2008 年6月1日起施行);
(6)《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04.29;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12.29 修订;
(8)《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号,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9)《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591号,2011年12月1日起施行); (10)《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2003第1号); (11)《剧毒化学品目录(2012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8部门公告2003第2号);
(12)《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1号); (13)《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0]113号)。
1.2.2 有关技术标准与方法
(1)《地表水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3)《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
1
(4)《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
(5)《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2004); (6)《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HJ 589-2010); (7)《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
1.2.3 相关资料文件
(1)《国家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 (2)《福建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3)《泉州市环境污染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反应预案》; (4)《南安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5)《南安市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6)《水头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7)《南安市电镀集控中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8)《福建省南安市仑仓宏盛电镀厂搬迁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2009年11月); (9)《南安市电镀集控中心(方案调整)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版)》(2009年7月),华侨大学,泉环站验【2009】书16号;
(10)《福建省环保厅关于规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的通知》(闽环保应急【2013】17号);
(11)《福建省环保厅关于开展全省“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年”活动的通知》(闽环保应急【2013】25号)。
1.3 事件分级
根据潜在环境事故分析,项目主要环境事故隐患主要包括生产线上电镀槽及污水管线、化学品仓库、危废场所及废气处理设施。为更好对环境事故的预警及响应,参照《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中规定突发环境事件,立足本公司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和紧急性,将事件分为三级,分别为一级(重大环境事件)、二级(较大环境事件)、三级(一般环境事件),具体分级指标见表1-1。
表1-1 公司突发事故分级
事件分级 分级标准 ①危险化学品大量泄漏,围堵难度大; 一级(重大环境事件) ②发生火灾爆炸及伴生/次生事故,公司已无力进行控制; ③危险化学品运输过程发生泄露; 2
④发生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丢失事件的。 ①危险化学品泄漏量较大,易于进行围堵收容处理; 二级(较大环境事件) ②发生可控制火灾及伴生/次生事故; ③镀槽破裂,电镀液泄露。 三级(一般环境事件) ①车间污水收集管道破裂,废水发生泄漏; ②废气处理设施发生故障。 1.4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厂区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以及公司所在集控区内污水处理厂及电镀集控区内其他企业运营过程发生的突发性环境事故的应急响应和应急处置。
1.5 应急工作原则
(1)平常遵循“预防为主,有备无患”的原则;
(2)事故发生遵循“就近应急,快速反应、统一指挥、分工负责”的原则;
1.6 应急预案关系说明
本公司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类型和范围编制本应急预案《福建省南安市宏盛电镀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本预案包括综合环境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预案,二者之间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完善。与本公司尚未编制的其他应急预案相互衔接,如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消防应急预案等。
本公司预案同时与《南安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南安市环保局处置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实施方案》、《水头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南安市电镀集控中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及周边企业应急预案等相衔接。当本公司发生需要上级力量帮助救援的突发环境事件时,本预案与上级应急预案衔接,并与上级应急联动。
(1)与上级政府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的衔接
当突发的环境事故超出公司应急能力时,即发生一级突发环境事件时,应急总指挥应向南安市人民政府、南安市环保局、水头镇政府请求支援,由上级政府启动其相关应急预案,公司应急小组便是其中一部分应急力量,配合上级政府应急调度和指挥。 (2)与南安市电镀集控中心突发应急预案的衔接
公司生产过程产生的生产污水经分质分流后接入南安市电镀集控中心。当公司发生突发性环境事故时,特别是电镀槽、污水管线等泄漏导致大量污水混排进入污水厂时,应及时向污水厂应急办公室汇报泄漏的情况,由电镀集控中心应急指挥部启动《南
3
安市电镀集控中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反之,若电镀集控中发生突发环境事故时,电镀集控中心应急指挥部应立即通知企业停产,关闭污水管道阀门。
(3)与周边电镀企业应急预案的衔接
当公司出现应急能力不足时,如应急物资、装备、人员等,可向周边企业发出求助,请求支援,联合周边其他电镀企业的应急力量共同进行突发环境事故的应急行动。反之,若周边其他电镀企业出现应急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我公司的应急力量也接受其他企业的支援请求,加入周边企业应急行动行列中。
2 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2.1 内部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公司应急组织指挥体系由应急指挥中心、环境应急办公室、应急工作组组成。总具体名单及联系方式见附件10.2。
2.1.1应急指挥中心构成及职责 2.1.1.1 构成
应急指挥中心是根据公司的管理结构特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反应的特点和实际 需要而成立的非常设机构,为公司应急组织的最高指挥机构。为了便于向上级报告、求援和协调公司内部各部门在应急反应中的各项行动,应急指挥中心成员由公司主要负责人组成,具体组成人员如下:
(1)总指挥:郑云英,电话:13489368999
(2)副总指挥:黄奕顺(兼任现场总指挥),电话 :13600765671
2.1.1.2 职责
1、组织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统一安排、组织救援预案的实施; 2、下达公司应急预案启动及关闭命令,同时负责事故抢险救援指挥工作,根据抢险救援需要合理配置人、财、物资源,积极组织抢险救援工作,防止事故扩大;
3、核实遇险、遇难人员,汇报和通报事故有关情况,向上级救援机构发出救援请求。随时和事故现场指挥人员保持联系,发布救援指令;
4、宣布现场抢险工作结束,制定恢复生产安全措施; 5、做好稳定社会秩序、伤亡人员的善后和安抚工作;
4
6、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配合有关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2.1.2应急办公室构成及职责
2.1.2.1 构成
环境应急办为应急组织日常机构,设办公室主任一名。 环境应急办的组成人员如下:
(1)主任:马贵地,电话:15060483688 (2)成员:黄华山,电话:15106065591
2.1.2.2 职责
1、接受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并迅速做出应急反应; 2、负责应急组织的日常工作;
3、组织突发环境事件及应急行动的信息发布工作;
4、负责制定应急演练计划,并组织应急演练、记录及总结工作; 5、负责本预案的制定、修订; 6、负责与外援救援队伍协调工作。
2.1.3应急工作组构成及职责
2.1.3.1 构成
应急工作组由通讯联络组、抢险救援组、警戒疏散组、后勤保障组、善后处理组、事故调查组等6个小组组成。
2.1.3.1 职责
(1)通讯联络组职责
日常职责:
1、对通信线路、设备进行日常维护、保养;
2、建立对内、对外通讯网络系统,及时更新应急领导小组及各救援小组的联系方式。 应急职责:
1、事故状态下,负责联络各个应急救援小组负责人及成员;负责与外界救援机构保持联系;
5
2、负责将应急总指挥的命令传达给相关责任人,及时将应急反应信息反馈给总指挥。
(2)抢险救援组职责
日常职责:
1、抓好日常训练,保证出现紧急情况下能迅速出动;
2、做好日常装备的维修保养工作,保证出现紧急情况下装备能准确、可靠的发挥作用。
应急职责:
1、接到通知后,配戴个人防护用品和抢险救援物资,迅速赶赴现场,根据应急指挥中心的指令,切断事故源,有效控制事故,以防扩大;
2、负责对事故现场转移出来的伤员,实施紧急救护工作,协助医疗救护部门将伤员护送到相关单位进行抢救和安置;
3、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派出人员进行抢险救灾,尽可能减少损失; 4、在发生重大事件后,配合外援相关单位做好应急救援工作。
(3)警戒疏散组职责
日常职责:抓好日常训练,保证出现紧急情况下能迅速出动; 应急职责:
1、负责具体实施抢险抢修过程中现场警戒、维持好现场,禁止非专业应急人员进入现场,做好交通管理工作;
2、负责应急抢险工作中现场急救、伤员运送工作; 3、当需要疏散时,组织现场人员有序疏散。
(4)后勤保障组职责
日常职责:做好日常后勤物质的储备、保管工作;做好日常的监督、检查工作。 应急职责:在事故发生时及时将有关应急装备、安全防护品、现场应急处置材料等应急物资运送到事故现场。
(5)善后处理组职责
日常职责:做好员工及周边群众环保知识宣传工作。
应急职责:
6
1、事故终止后,做好污染物处置和生产恢复工作;
2、负责受污染区域人员的安抚工作,做好伤亡人员及家属的稳定工作; 3、与保险部门一起做好伤亡人员及财产损失的理赔工慰问有关伤员及家属。
(6)事故调查组职责
日常职责: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及环保设施操作规程等。
应急职责:
1、保护事故现场。
2、负责查找或协助查找事故原因。
3、找出整改措施,提出整改建议和预防措施。
应急工作组 现场应急指挥部 应急指挥中心 应急办公室
图2-1应急组织结构图
通 讯 联 络 组 抢险救援组 警戒疏散组 后勤保障组 善后处理组 事故调查组 2.2 外部指挥与协调
本公司与南安市环保局、南安市消防大队、南安市安监局、南安市华源集控中心等部门之间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在这些部门介入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处置时,各应急小组将无条件听从调配,并按要求和能力配置应急救援人员、队伍、装备、物资等,提
7
供所需的用品。
当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由公司总经理负责向南安市环保局、南安市消防大队、安监局、南安市华源电镀集控中心等外部单位联络汇报。外部救援机构见附件10.2。
3预防与预警
3.1 预防
为进一步预防突发环境事件,通过加强风险物质、风险单元管理,落实设备维护管理制度,保证应急物资及器材处于良好状态,定期进行应急培训与演练,有效防范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
(1)危废风险防范措施
公司建立危废管理制度,有专人负责进行管理,对危废储存种类、数量进行台账管理。危废经收集暂存在危废暂存间,危废暂存间地面已按要求进行防腐防渗处理,并于门口设立明显标识。
(2)危险化学品风险防范措施
公司建立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有专人负责危险化学品管理,对危险化学品储存种类、数量进行台账管理;剧毒化学品储存在专门的仓库内,实行双人双锁制度,并安装自动报警系统和视频监控,仓库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对于盐酸、硫酸等危险化学品储存场所地面进行防腐防渗处理,并设置围堰。 (3)生产废水风险防范措施
①本公司废水按“清污分流、分类分流、分质处理”的要求,分成6类废水后由各单独的污水管收集,并接入厂房外电镀集控中心对应的废水分类收集管道,经园区污水收集管网汇入电镀集控中心的污水处理厂处理。
②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因电镀槽的破裂可能引起的电镀液的泄漏。电镀车间配有5个备用桶(3个容量20吨,2个容量5吨)用于转移泄漏的电镀液。同时公司在生产线周边设置围堰,用于收集镀槽发生泄漏和“跑、冒、滴”的生产废水,且地面采用防腐、防渗漏材料,有效防止跑漏的污水渗入地下。
③公司厂区内没有设置应急池,主要依托华源集控区事故应急池。华源集控区已建设两座事故池,一座是地面废水事故池,另一座为其它废水事故池,容积分别为1422m3 和2242m3,总容积为3664m3,两座事故水池设置有连接阀门。
8
(4)设备维护管理
在日常生产中,采用定期检查及巡查的方式,加强公司环保各设备的管理及维护,及时发现和处理出现异常状况的设备,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的状态,消除安全隐患。
①废气处理设施维护
定期对废气处理设施进行检查,检查风机运转是否正常,集气系统连接处是否密封,吸收液的量和浓度是否正常,喷嘴及吸收液喷淋管道是否畅通;在日常生产中发现集气系统出现异常时,及时检修,必要时暂停生产。
②污水管道维护
定期进行检查,防止泄漏、堵塞,保证污水畅通,一旦发现受损或老化,立即进行修补或更换。
(5)环境风险源监控
在各生产作业点安装视频监控,实行在线监控;剧毒化学品仓库采用双人双锁制度,并安装自动报警装置。
(6)应急物资及器材管理
按设计规范要求配备消防、环保、监控等安全环保物资及器材;指定专人管理应急物资及器材,对过期的物资按管理规定报废处理;对灭火器等器材定期送检;加强对各放置应急物资、器材的位置进行检查,保证标示清晰、物资及器材完好;根据需要及时向公司申请补充及添加应急物资及器材。
(7)定期培训和演练
定期进行人员专业知识、应急技能培训,提高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技能及意识;岗位操作严格穿戴劳保用品,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或根据上级要求进行协同演练,提高应急能力。
3.2 预警
3.2.1预警条件
应急办公室收集到的有关信息证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即将发生或发生的可能性增大,应及时向公司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指挥中心汇报相关情况,提出启动相应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警的建议,然后由应急指挥中心确定预警等级,采取相应的预警措施。
(1)气象部门等通知有极端天气发生或其他地质灾害预警时; (2)污染处理设施异常,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时;
9
(3)通过对视频监控,发现生产线周边废水大幅增多时; (4)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可能次生突发环境事件时; (5)危险化学品出现泄漏时;
(6)出现其他有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情况。
3.2.2预警分级
参照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级别按照严重性、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进行分级的原则,同时结合本项目现状,本预案将突发环境事件分为三级分别为:一级为重大环境事件、二级为较大环境事件、三级为一般环境事件,依次用红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做出预警决定,预警分级见表3-1。
表3-1 预警分级情况
级别 预警条件 ①危险化学品大量泄漏,围堵难度大; ②发生火灾爆炸及伴生/次生事故,公红色预警 司已无力进行控制; ③危险化学品运输过程发生泄露; ④发生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丢失事件的。 ①危险化学品泄漏量较大,易于进行围黄色预警 堵收容处理; ③镀槽破裂,电镀液泄露。 ①车间污水收集管道破裂,废水发生泄蓝色预警 漏; ②废气处理设施发生故障。 电镀车间 全公司或电②发生可控制火灾及伴生/次生事故; 镀车间 全公司及社会力量参与 设备正常或已维修完好,事故现场得到控制,评估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事件。 应急办公室做蓝色预警记录 应急办公室做黄色预警记录 应急办公室做红色预警记录 应急响应范围 解除情况 记录 3.2.3预警措施
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发布预警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应急指挥中心总指挥或副总指挥安排环境应急办公室通知各应急工作组组长进入备战状态,组长立刻安排当班的小组成员按照各自职责进入待命状态,抢险救援组、警戒疏散组立刻赶赴现场开展先期处置,对可能造成事故的源头进行排查,封闭可能受到危害的场所,准备应急物资和设备。
10
3.2.4预警解除
当3.2.1中引起预警的条件消除和各类隐患排除后,解除预警。
4 应急处置
4.1 先期处置
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当班人员及工段、车间负责人应立即采取有效先期措施以防止污染物的扩散,并及时向公司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指挥中心报告。
①危化品泄漏
发生盐酸、硫酸泄漏时,将破损的容器置于托盘内,采用苏打灰对泄漏于车间地面的盐酸、硫酸进行混合;氰化钠、氰化亚铜泄露要佩戴防毒口罩与手套直接扫起。
②槽体破裂
发生槽体破裂时,关闭进水开关,将槽液抽至备用桶。 ③发生火灾
切断电源,拔打119报警,采用灭火器进行灭火。 ④污水管道破损
关闭污水管道出水开关。 ⑤废气处理设施故障
发生废气处理设施故障时,立即报告电镀车间负责人,按照生产线操作规程停止生产。
4.2 响应分级
根据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公司对事件的可控能力,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响应分级,分为三级。
一级应急响应:对于重大突发环境事件,事故的有害影响超出公司可控制范围,需请求外援,启动一级应急响应,由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总指挥执行;根据严重程度,通报南安市环保局、南安市消防大队、南安市安监局、水头镇镇政府、华源电镀集控中心等相关部门,由相关部门决定启动相关预案,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若政府部门到达现场后成立现场指挥部时,公司现场应急指挥工作移交政府指挥部人员指挥并介绍事故情况和已采取的应急措施,配合协助应急指挥与处置。
二级应急响应:对于较大突发环境事件,事故可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
11
污染可控制在公司区域范围内,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危害,启动二级应急响应,由公司应急指挥中心负责指挥,调集应急工作小组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三级应急响应:对于一般突发环境事件,事故可在短时间内得到控制,事故的有害影响局限在车间或某个岗位内,启动三级应急响应,由车间或某岗位负责人负责应急指挥,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应急处置。
4.3 应急响应程序
4.3.1 内部接警与上报
公司当班人发现异常或事故时,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时,应立即报告当班组长、车间负责人,并向公司应急办公室报告。应急办公室设立24小时应急电话(马贵地,15060483688)。一旦事故发生,现场人员应立即将事故情况报告公司应急办公室,公司应急办公室应立即将事故情况报应急总指挥,并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按照现场处置程序立即开展自救。公司应急响应流程程示意图见附件10.12。
4.3.2外部信息报告与通报
(1)根据事故现场总指挥对事件进行确认,按事件级别进行汇报:一级突发环境事故时应在30分钟内向南安市环保局、水头镇镇政府报告;二级突发环境事故时应在1小时内向电镀集控区应急指挥办公室报告;三级突发环境事故时应在2小时内及时向应急指挥办公室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①事故发生的环境事件类型、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简要经过; ②污染物泄漏的估计量及进一步泄漏的可能性; ③泄漏污染威胁的地区,可能波及范围; ④已采取和准备采取的应急措施。
(2)若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总指挥应立即根据附件10.2中各单位的联系方式与其取得联系。
(3)若发生事故可能波及周边企业或村庄,总指挥应立即根据附件10.2中各单位的联系方式与其取得联系,通知其及时撤离。
4.3.3启动应急响应
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接警后,及时调度指挥,成立现场应急指挥部,通知应急工作组各成员进行应急处置。
12
4.3.4应急监测
公司未设置监测室,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可配合南安市监测站或有相关监测资质单位展开应急监测。根据事故中可能产生污染物种类和性质,安排监测项目,并将应急监测结果及时上报应急指挥中心,对事故危害情况进行应急评估,为指挥中心做出撤离、疏散范围、控制范围决策提供依据。
4.3.4.1监测方案
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由公司抢险救援小组负责调查了解事故发生产生的污染物种类、性质、数量、污染范围及影响程度。现场采样与监测、实验室分析,由公司委托南安市监测站或有相关监测资质单位负责监测,公司抢险救援小组配合提供事故现场相关资料信息并配合展开监测工作。
4.3.4.2监测方法和标准
监测方法按《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HJ589-2010)实施,监测方法和标准如下:
表4-1 监测方法和标准
项目 COD 总铜 总镍 六价铬 总氰化物 总铬 pH 铬酸雾 硫酸雾 氯化氢 方法 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异烟酸-巴比妥酸分光光度法(《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火焰原子吸收法(《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玻璃电极法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离子色谱法(《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离子色谱法(《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标准 HJ/T399-2007 GB/T7475-1987 GB/T11912-1989 GB/T7467-1987 —— —— GB/T6920-1986 —— —— —— 4.3.4.3监测项目、布点和频次
污染监测因子、监测点位及监测频次见表4-2。
13
表4-2 监测点位及频次一览表
事故类型 监测点位 事件发生地 事件发生地周围居民区等敏感区域 事件发生地下风向 事故发生地上风向对照点 水污染事件 事故排放口 应急监测频次 监测项目 环境空气污染事件 初始加密(6次/天)监测,随着污染物浓度的下降逐渐降低频次 初始加密(6次/天)监测,随着污染物浓度的下降逐渐降氯化氢、硫酸雾、铬酸雾 低频次 4次/天或与事件发生地同频次(应急期间) 3次/天(应急期间) 初始加密(4 次/天)监测,随着污染物浓度的下降逐渐降低频次 pH、总氰化物、总铜、总铬、六价铬、总镍、COD 4.4 应急处置
4.4.1 水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水环境突发环境事件主要有:电镀槽破裂导致废水泄漏;车间排污管线破裂导致废水泄漏;火灾事故处置过程产生的消防废水。
(1)电镀槽破裂
①车间工人发现电镀槽发生泄漏,应立即关闭进水阀门,停止生产,并报告应急办公室,
②将电镀液抽入备用桶中暂存,对设备进行检查、维修。
③通知华源电镀集控中心应急办(黄伟平:0595-39013301,15906025570)做好应急准备。
(2)排污管破裂
①车间工人发现排污管发生泄漏,应立即关闭纯水进水阀门,停止生产,并报告应急办公室。
②对损坏的管道进行更换。
③通知华源电镀集控中心应急办(黄伟平:0595-39013301,15906025570)做好应急准备。
(3)火灾事故处置产生的消防废水
使用消防水灭火后会产生消防废水,消防废水可通过地面冲洗水管道进入南安市集控中心进行处置。
14
4.4.2 大气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
电镀车间产生的废气主要来源于酸性、中和、镀碱铜、活化、镀铬等工序产生的废气,主要污染物是氯化氢、铬酸雾、氰化氢等。一旦酸雾净化设施发生故障或停电时,所排放的废气将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本公司废气突发环境事件按如下步骤进行处置:
(1)车间工作人员立即关闭风机,并通知车间负责人,必要时停止生产。 (2)抢险救援组组织人员穿戴防护器具对酸雾净化设施进行检查维修。 (3)现场人员防护措施:
①呼吸防护:车间现场人员应利用纸或衣物浸湿捂住口鼻。及时带上防护口罩。 ②皮肤防护:尽可能带上手套,尽量用衣服遮住裸露的皮肤。 ③眼睛防护:尽可能戴上各种防毒眼镜、防护镜等。
④洗消:撤退到安全地点后,及时脱去被污染的衣服,用流动的水冲洗身体,特别是裸露的部位。
(4)人员隔离、疏散措施
整个电镀车间为现场隔离区,出入口设置警戒线。当发生可能危及人的生命的紧急情况,由指挥中心实施紧急疏散、撤离计划。事故区域所有员工必须执行紧急疏散、撤离命令。总的原则是:向处于当时的上风方向撤离到安全点。
4.4.3 危险化学品泄漏应急处置
(1)盐酸/硫酸泄露
①进入现场人员必须按化学品安全使用说明书要求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器具(手套、防毒口罩、防毒面具等)。
②泄漏发生于仓库内时,由于盐酸/硫酸桶置于围堰内,盐酸/硫酸溶液泄漏于围堰内,通过更换破损的盐酸/硫酸桶,对泄漏在围堰内的盐酸/硫酸直接回收。
③泄漏发生于仓库外时,将泄漏的盐酸/硫酸桶置于托盘内进行更换储存容器,对泄漏在车间地面的盐酸/硫酸采用苏打灰进行吸收中和,小心扫起、收集在塑料容器内运至废物处置场所处置。
(2)氰化钠/氰化亚铜泄露
①进入现场人员必须按化学品安全使用说明书要求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器具(手套、防毒口罩、防毒面具等)。
15
5、启动令
启 动 令
鉴于公司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根据应急预案的设定条件,目前已达到启动___级的情况,按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响应级别,立即启动___级应急响应。
应急领导小组总指挥:
年 月 日
6、终止令
终 止 令
鉴于针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情况,已达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中所设定的终止条件,经应急指挥部确认,立即终止应急响应,进入后期处置。
应急领导小组总指挥:
年 月 日
41
10.4 厂区地理位置图
项目所在地,24°44′57.12″北,118°25′43.20″东 42
10.5 厂区周边环境示意图及紧急疏散图 闽兴 吉利来 二期厂房 二期用地 N 中瑞 友兴 兴达 久田 道 排 洪 渠 路 宏盛 银光 丰源 福新 华英 电镀集控中心污水处理厂 申利卡 富绅 欧联 华强 泉成 永胜 东信 佳美 科美 路 公 深 大 图 例 本项目 疏散路线 43
10.6厂区周围3km范围内敏感目标分布图
下洪 粮食城 军井村 3km 砖仔 大盈 韦厝 上林 外曾 大盈溪 高尾 后埔坪 后桥 集控区宿舍 朴里服务区 仁寿 楼仔 内曾庄 44
10.7 电镀车间平面图及污水管线图
剧毒化学品 仓库 应急物资贮存区
危废暂存间
危化品仓库
备用桶 贮存区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