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点汇总
第一讲你的心理健康么
一、心理学在干什么
地图不能告诉你目的地在哪里,只能尽量帮助你到达目的地。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 四个标准:正态分布的标准;社会规范的标准;心身成熟的标准;生活适应的标准
刘伶“或脱衣裸形在屋中”,早恋,婚前性行为,同性恋,大龄单身未婚青年,这些行为该判定为正常还是不正常?为什么?
三、对大学生的要求
1.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老人智退小朋友的故事;天才少年张炘炀的故事 2. 自由和归属——弗洛姆的《逃避自由》 我们对人在生命活动中摆脱了外在权威,不再唯马首是瞻而感到自豪,我们却忽略了公众舆论及“常识”之类无名权威的作用,它们的作用非常大,因为我们非常急于与别人对自己的期望保持一致,也同样非常害怕与众不同。换言之,我们队摆脱外在于自己的权利,不断获得更大的自由而欣喜若狂,却对内在的束缚、强迫和恐惧置若罔闻,它们会削弱自由战胜传统敌人获得胜利的意义。
第二讲心理测量可信么
一、心理测量的指标
1. 信度:是指一个测验所测得分数的可靠性或稳定性——一把尺子测身高,不同时候测的结果不同,这是结果不稳定,信度不过关。
2. 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欲测量某种心理特征的准确程度。——为了尽量准确的测量一个人的体积,我们可以结合身高、体重、三维、骨密度等来测,每增加一个指标,效度就增加一点,有些指标的测量我们可以做到效度几乎百分之百(如把人浸到水里测溢出来的水体积),但心理学的很多测量目的不可能做到效度100%,比如智商,但我们可以尽量提高效度。 3. 常模:作为参照标准的分数分布被称为常模。——一个人170cm是高还是低?要看跟谁比,一个人是聪明还是不聪明,也要看跟谁比,这个供比较的标准就是常模。
二、根据测验方式的分类:
1. 投射测验: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信度很低,效度也无法保障,优点是人们没法伪装。
2. 自陈测验:想想你做过的所有调查,可以说都是自陈测验。
自陈测验容易存在的问题:表面效度导致的伪装,粗心大意与恶意对抗,反应倾向。
三、根据测量内容分类
1.人格测验:测的不是你能不能做到什么,而是你最常表露什么行为,测通俗度。 2. 智力测验:是能力测验,测个体所能做到的最优表现。 四、衡量智力的指标
1. 智利年龄: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最早提出智力年龄,该指标只适用于儿童及青少年。
2. 离差智商:智商数是个体和同龄人平均数的比较。 五、智力测量面临的问题
1.智力的分类问题: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只测推理能力,但不同的心理学家提出人的智力可以分成不同的成分。
2.科学的看待心理测验:肯定测验成绩,但又了解测验的理论依据,明白测验的局限。
第三讲N见钟情与分手快乐
首先:爱情也是友谊,只是亲密程度不同,所以可以把下面的所有理论都应用于解释友谊。
一、导致彼此吸引的要素
1. 接近效应(曝光效应)——多跟人接触,开拓自己的交往圈 2. 相似相吸,但这种相似又不能构成竞争
观点和人格的相似;人际风格的相似;兴趣经验的相似; 外貌的般配效应:但是美貌的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美貌的定义受多种因素影响(唇盘族,裹脚),心理学里比较稳定的意味着美貌的标准主要是“脸的左右对称性”和“女性的腰臀比例”,这两个标准其实最终指向的是健康——脸的左右对称意味着健康,腰臀比例小意味着年轻和没怀孕。
3. 好感的传达:要对别人好,哪怕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也不妨碍尊重对方。
二、解释爱情发生的几个理论
1.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巴甫洛夫养狗的实验
2. 生理唤醒归因理论:爱情桥的实验,保守秘密的实验
3. 进化心理学:男女择偶偏好,身体出轨与精神出轨哪个更不能忍受,进化心理学是“互动论”而不是“决定论”。
三、解释亲密关系质量的几种理论
1. 爱的三元论:亲密,激情,承诺
2. 依恋方式理论:依据婴幼儿和早期教养者之间的互动,把个体的依恋方式分为安全型依恋(舒适幸运的婴儿),回避型依恋(诉求得不到满足的婴儿),焦虑矛盾型依恋(诉求和满足总不匹配的婴儿)。 3. 社会交换理论
4 交换关系可以转化为共有关系:你开心,所以我就开心
“我挣了钱就想给你买东西,不给你买东西我难受”&“下班辛苦了,你歇着我给你做吃的。”
5. 亲密关系中常见问题 (1)冲突:Describe, Express, Assume, Result,简称DEAR。双方要有好好说话,解决问题的态度。
(2)孤独:永远注意充电进步自己,寻求新鲜有趣的经历,注意关注对方,双方分享进步和经历。
(3)嫉妒:嫉妒没有效果,只会让自己的损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4)分手:分手并不是世界末日,那么多的人都曾经分手过后来又过得很好,而且还有人认为分手是让人重新开始的幸福机会。
总结:所有的人际关系都需要经营。
第四讲喜怒哀乐管理学
一、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
大脑是最慢最笨的,它是最后感知到情绪的,所以想要体验到什么情绪,就先让身体进入那种情绪的状态——情绪管理策略“压抑” 二、情绪二因论
大脑一方面收集关于身体的变化情况,另一方面还结合周围环境的理解来决定把这种身体变化定位为什么情绪。那为了改变大脑体验到的情绪,除了詹姆士兰格说的改变身体状态,还可以改变自己对周围环境的理解——情绪管理策略“再评价”
和“再评价”比较接近,但又稍有不同的一个策略——旁观者立场:以第三者的客观身份“看一看”当初引发强烈情绪的事件,可以降低情绪的强度。 三、最近的现代情绪理论
标号123456的六个成份像是一个小池塘,改变任何一个部分都会牵动其他的成份发生改变,就像往池塘任何地方扔一个小石头,就会产生一个以小石头落水点为中心的涟漪。基于这个理论,有人画出更全面一点的情绪管理策略图:
四、社会情绪管理
多交朋友,自己可以帮助朋友,朋友也可以帮助自己。 五、注意
情绪没有绝对的好坏,不同的情绪有不同的作用,恐惧、焦虑、愤怒等消极情绪虽然体验是不愉快的,但有时候起到帮助人们生存的作用:因为恐惧而逃跑,终于保存性命;因为焦虑而用心应付考试,于是考试及格;情绪和理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五讲变态心理学简述
一、概念理解
神经病指生理疾病
精神障碍,心理障碍,精神病,广义上可以认为这三个词同义;如果狭义上理解,精神病要比心理障碍严重,这里的严重主要是指自知力,以及一些基本的认知思维能力。 二、精神障碍的诊断
1. 医生诊断从器质性疾病、重性精神疾病到轻性精神疾病的等级逐一考虑; 2. WHO在39个国家700个专业人员对2460个精神病人的诊断研究发现专业人员对于某些障碍的诊断信度可达0.70以上,例如对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物质使用障碍等的诊断;但对于另一些障碍的诊断则信度偏低,例如对于紧张型精神分裂症、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诊断信度低于0.50,而对于人格障碍的诊断信度总体偏低,有的仅为0.12(表演型人格障碍) 三、精神分裂症
1. 阳性症状:幻觉和妄想VS阴性症状:情感淡漠、言语贫乏。
2. 3/4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有妄想的症状, 7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听幻觉。
3. 主要的几种典型精神分裂症类型:偏执型(无幻觉,主要症状是妄想),紧张型(木僵状态),瓦解型(又叫青春型,在所有的分裂症类型中是最符合一般人对“疯子”的印象的)。 四、正常人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边界
这个边界可能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截然两分 1. 妄想:正常人生活中偶尔也有;
2. 偏执地坚持妄想内容,罔顾现实:正常人生活中也有这种情况。 五、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因素
请注意有具体生活事件影响的精神分裂症预后效果良好,预后效果不良的更多是莫名其妙渐隐起病的。
六、抑郁症
1. 不同年龄阶段的抑郁症有不同表现:
(1)婴儿期,抑郁症最常见的表现是不进食;
(2)稍大的儿童则表现为冷漠和不活跃,或者表现为严重的分离性焦虑——该孩子严重依赖父母,拒绝长时间离开父母以致不能上学,受死亡或对父母死亡的恐惧所困扰;
(3)在青少年中,最常见的症状是恼怒、违拗、停止对感到自己受忽视和不被理解或欣赏的抱怨,可能出现反社会和药物滥用的行为;
(4)老年人的抑郁症状主要表现为缺乏快感和动机,表达出无望感以及精神运动性迟缓或激越,也可能伴有幻觉和妄想。 2. 心源性和内源性心境障碍
(1)与一次负性的生活事件联系的抑郁被称为反应性的,也叫心源性的; (2)没有的,则是内源性的。 七、自杀
1. 中国的自杀率在急剧下降,老年人自杀率呈上升趋势。 2. 常见的对自杀的误解:
(1)自杀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要自杀的当事人都觉得自己的自杀是理由充分的。
(2)那些声称要自杀的人并不会真的自杀,只有一声不吭的人才会自杀——大部分自杀成功的人之前生活中都提过自杀。
(3)试图自杀但失败了的人并不是真的要自杀,他们只是在寻求别人的同情
——不是这样的。
(4)在与自杀者交谈时,自杀是一个不应提及的话题——可以适当提及,如果对方曾经总提自杀,突然不提了,更应该详细询问原因。
(5)自杀者的确想死,所以阻拦他们是没用的——求生的欲望是强烈的,可能很多人跳下楼那一刻已经后悔了,但那时候已经没办法了,所以还是尽力在还有办法的时候帮助他们意识到生的可贵,生才意味着各种可能性。
(6)一个人自杀未遂后,自杀的危险可能结束了;——不是这样的。 (7)自杀者有精神疾病——事实上,仅有少部分自杀者患有精神疾病。 (8)自杀是一种冲动性的行为——事实上,有些自杀是冲动行为,另一些是在仔细考虑后实施的。 八、和性相关的障碍
1. 性别烦躁:讨厌自己的生理性别,想要变成另一种性别;但对这个问题的诊断是存在争议的,这些孩子成年后可以自由选择变性手术。
2. 性欲倒错障碍:性欲倒错本身并不必须接受临床干预,当性欲倒错出现负性后果(即痛苦、损害或对他人的伤害)时,才会被诊断为性欲倒错障碍。 3. 同性恋:我国针对同性恋求助的处理原则是,“由于药物及心理治疗对矫正同性恋并无效果,因此,干预倾向于帮助来访者接受自己和自己的性取向,然后,帮助其学习在同性恋取向的前提下如何面对可能出现的现实问题”。
第六讲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是什么
一、接诊范围
心理咨询师只能接诊心理问题和部分疑似神经症,确诊的神经症以及精神病性障碍更多需要求助于精神科医生。 二、人本主义学派
心理咨询师是镜子,设身处地的理解,坦诚交流,无条件积极关注,来访者具有较强的自省能力,自己就会成长。 三、行为主义学派
1. 系统脱敏:放松技巧,建构焦虑等级,系统脱敏 2. 冲击疗法/暴露疗法:筛选确定治疗对象;签订治疗协议;治疗准备工作;实施冲击治疗。
3. 厌恶疗法:确定靶症状,选用厌恶刺激(电刺激,药物刺激,想象刺激),需要注意厌恶刺激要和靶症状精准紧密连接。
4. 生物反馈法:治疗前准备;诊室训练(肌电生物反馈仪,皮肤电生物反馈仪,皮肤温度生物反馈仪,脑电生物反馈仪);家庭训练。 5. 模仿法:男子气女子气的行为练习 四、认知行为疗法
和情绪管理中的再评价很像,主旨是通过改变想法来改变行为。
五、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解梦,投射测验,沙盘治疗。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们意识层面的行为出问题,根本上是因为潜意识中相关的情结没有解开,通过催眠、解梦、沙盘治疗等帮助解决潜意识中的情结,意识层面的问题自然就会变好。 六、森田疗法
门诊: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住院:第一阶段绝对卧床一周,第二阶段3-7天轻作业,第三阶段1-2周一般作业,第四阶段生活训练准备。 七、我校心理咨询服务机构
第七讲刻板印象、偏见、歧视
一、概念
1. 刻板印象(stereotype):认为某一人群都具有某一特定特质的信念(认知成分)。
2. 偏见(prejudice):基于人们属于某一个群体这一属性就对其产生的敌对或消极的看法(情感成分)。 3. 歧视(discrimination):只因为人们属于某一个群体就用有别于其他的消极行为来对待他们(行为成分)。
二、刻板印象的成因
1. 情境:自尊受挫的人更喜欢歧视别人,觉得周围的人都赞同自己时会对自己所持刻板印象信心增强。
2. 社会学习: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观察学习 3. 社会分组:组内偏爱与组外同质化 4. 认知偏差:
(1)相关错觉:指人们对本来没有相关或者只有微弱相关的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的过高估计。
(2)对比效应:如果某人不同于他人对他最初的预期,这种不同将会被放大,从而显得尤为不同。
(3)先入为主:人们倾向于将模糊信息解释为支持我们刻板印象的证据。 (4)确认倾向:指人们有意寻找支持自己观点之证据的倾向。
(5)归因谬误偏爱:人们会根据被评判对象是否是自己组内成员,而对他们的成败有不同的归因。对组内成员失败多进行外归因,对组外成员失败多进行内归因。
三、刻板印象的后果 1. 自证预言
2. 刻板印象威胁 3. 心理健康的受损 4. 积极刻板印象的风险 四、克服策略
刻板印象很难消除,但是我们可以控制刻板印象的使用。 1.换位思考
2. 充分了解信息 3. 学习理性推理 4. 增强自我认知 5. 秉持平权观点 6. 力求精确
7. 避免过度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