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改革

2025-04-3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改革 摘要:中共中央宣传部与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05方案”)中特别强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在《概论》课教学中强调“教学做合一”,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围绕“做”展开教学,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这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要想使理论有说服力,必须要有实践的支撑;学生的学要想有实效,就要能使所学理论与知识外化为行动。这也是检验《概论》课教学成果的主要标准。在《概论》课教学中要重视实践环节,要通过精心的设计、严密地组织把“教”与“学”融合于实践教学,以有针对性的内容选择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以增强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认知。

作为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提升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弘扬中国精神的主干课。为了提升《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感染力和吸引力,本文结合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分析《概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对策措施。

一、高校《概论》课教学现状

尽管国家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十分重视,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也都尽心尽力,但客观地说,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效果并不十分

理想,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知与行的能力”[1]仍有一定差距。笔者长期从事《概论》课教学,为了解目前大学生对思政课的真实反映,进行了问卷调查,落实到《概论》课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

(一)教学内容空泛抽象,理论与实践脱节

调查表明,对于《概论》课,有65.7%的同学认为“没有意思”,“学习兴趣不高”。当问到为什么会如此时,有75.9%的同学指出《概论》课“太空洞,都是政策、方针”,“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不大”,有49.6%的同学认为“教学中理论的阐述过多,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如何改进《概论》课教学内容,77.5% 的同学认为最主要的是要能够“把理论现实化,能够有助于剖析当前国内外、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由此可见,从教学内容来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内容空洞,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话语体系滞后,难以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切实的关注点,导致学生把《概论》课看成是理论的汇编,从而使课堂教学乏味,内容缺乏吸引力。

(二)教学方式落后,有效互动不足

在关于教学方法的调查中,有78%的同学表示不喜欢《概论》课以“纯理论的方式讲授”,希望多采用“实践教学”与“案例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建议多采用多媒体。而在最喜欢的教学方式选择中,有85.9%的同学表示最喜欢“考察与参观”,59.9%最喜欢“案例分析”,51.7%最喜欢“课堂讨论”。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概论》课老师的“主体意识过强”,在授课时缺少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因此,从调查结果来看,《概论》课的教学方式仍较传统。特别是一些长期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缺乏对信息化时代下因外在环境改变而导致的当代大学生知识需求结构的变化以及由此形成的迥异于传统的学习方式的了解,用过多的理论讲授消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脱离了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目标。

(三)教学效果一般,课程认可度不高

在教学效果的调查中,当问到是否有必要开设《概论》课时,虽然有72.8%的同学表示有必要,但真正对这门课感兴趣的只占49.3%。在关于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认可度调查中,51.8%的受访者表示满意或较满意,而其余同学则大多表示无所谓。由此,我们认为,当前大学思政课教学正在遭遇瓶颈,出现了所谓“边际效益趋零”的现象。思政课是大学生接触最早,也是其所有学习阶段都要学习的课程,这就使得学生们很难以新奇的心態面对这一课程,也因此,在先入为主的认知下出现了“审美疲劳”,使该课程的教学在一个相对不利的基础上展开,因此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必然要教师们付出多倍的努力。

二、高校《概论》课“教学做合一”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做合一”是南京晓庄学院老校长陶行知先生针对当时国内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病所给出的良方。他说:“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教学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这都是教学做不合一的流弊。”[2]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不论是真教还是实学,都要在做上用功

夫,否则“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3]。如今,“教学做合一”已从陶行知先生的个人理念转变为教育界与学术界长期研究的主题,并被拓展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实效。若能把这一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一定有助于解决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诸问题。

首先,“教学做合一”是对当代先进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教学做合一”一方面是陶行知先生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育规律,同时也是他对杜威“从做中学”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它本身就是对当代教育思想,比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结构主义理论以及有效教学论等的高度总结。比如人本主义学习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结构主义注重体验式教学,而有效学习论则认为教学实效取决于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是否能够提供更多的帮助。这些教学理论都在一定的层面上认识到了教、学、做三者统一的必要性,强调了教与学的灵活性。事实上,尽管侧重点有所不同,但越是现代性的教育理论越是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越是强调教育对学生日后的实践活动能否提供帮助。《概论》课是价值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的课程,其教学目的是要使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教学要求与“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特点具有高度契合性。

其次,“教学做合一”符合《概论》课教学的内在要求与规律。《概论》课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形成发展过程、科学体系、指导意义、基本观点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

方针、政策等,其教学内容与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因此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在要求。如果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概论》课教学最多只能使学生获得“一种政治认知或道德认知”,难以使学生在认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内化为行为习惯,也就达不到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传统的理论讲授之所以不能吸引学生,问题多半出现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就是说,当教师进行“满堂灌”时,实际上就已经忽略了教师的“教”与“做”、学生的“学”与“做”之间的关系,因此也就无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沦为“味同嚼蜡”的“鸡肋”。“教学做合一”能够突显认知与行为统一的重要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要求。

再次,“教学做合一”有助于改善《概论》课的教学效果。从笔者的调查数据来看,受访大学生大都认为《概论》课有开设的必要,但对教学方式却多有微词,而这也是导致教学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从目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来看:一是教法传统守旧,“一言堂”现象严重。这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被边缘化,难以体现主体性,从而丧失教学参与的热情。二是教学过程缺乏创新,问题意识不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创设问题情境,其实这在《概论》课教学中相当重要。《概论》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其教学的重要一环就是对当前热点问题进行剖析,以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思考社会现实。但总体来看,思政课教师目前还是以基础知识的讲解为主,缺乏有效深入的案例分析与贴合现实的实践教学,致使学生不能掌握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改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感官评定论文[1]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