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理工大学两江国际学院教学核心区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2 项目周边环境现状
2.1 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现状
2.1.1 环境功能区划
环境空气:根据渝府发[2008]135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规定的通知”,拟建项目所在区域属二类区,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
地表水环境:根据渝府发[1998]89号《重庆市地面水域适用功能类别划分规定》及渝环发[2009]110号《重庆市环境保护局关于调整重庆市部分地表水水域适用功能类别的通知》,御临河评价段属III类水域,因此,水环境质量执行III类水域标准。
声环境:根据渝府发[1998]90号文、渝环发[2007]78号文的规定,项目北侧为规划的城市主干道,道路两侧属4a类区域,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道路两侧应执行4a类标准;其它区域声环境质量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
2.1.2 环境质量现状
拟建项目大气环境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要求;御临河水质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域标准;拟建项目声学环境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和4a类标准。 2.1.3 项目周围敏感点分布
拟建项目周围的敏感点包括北侧和合家园(有普福大道相隔),西侧为正在修建的龙兴公租房,东侧、东南侧为正在修建的重庆微清软件学院,南侧靠西为规划的小学用地,项目用地西北面(有普福大道相隔)为正在建设的和合家园B组团,西南侧为规划的居住用地。详见表2-1。
重庆大学 4
表2-1 拟建项目环境敏感点及保护目标一览表
时段 现状敏感点名称 重庆微清软件学院 龙兴公租房 和合家园A组团 施工期 和合家园B组团 拟建项目一期工程 零星农户 重庆微清软件学院 龙兴公租房 和合家园A组团 服务期 和合家园B组团 规划小学 规划居住区 西北侧 南侧 西南 79 16m 68m 3990 / / 10821 / / 283 308.8 298.6 西北侧 西侧(二期建设时) 南侧 东侧、东南侧 西侧 北侧 79 71m 10-100 16m 26m 75m 3990 / 4 / 6773 4684 10821 5300 15 / 21674 14989 283 284 283 283 289 281.5 方位 东侧、东南侧 西侧 北侧 与拟建工程的关系 16m 26m 75m 户数 6773 4684 影响人群 21674 14989 标高(m) 283 289 281.5 敏感点情况 在建校区,目前尚未动工 在建小区,尚未入住 建成小区,已入住 在建小区,尚未入住 二期建设时已投入使用 属拆迁户 已投入使用 建成小区,已入住 建成小区,已入住 建成小区,已入住 声环境,满足2类标准; 大气环境,满足二级标准; 声环境,满足2类标准; 大气环境,满足二级标准; 环境要素及保护级别 重庆大学 5
2.2 建设项目影响评价范围
(1)大气环境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为整个施工场地中心为圆心,2.5km为半径的圆;重点评价项目及场界外200m范围内。
(2)地表水
该项目区域地表雨水通过市政雨水管网最终排入御临河。拟建项目服务阶段产生的生活废水近期通过生化池(餐饮废水经隔油处理后方可进入)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后进入和合家园临时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通过市政污水管网排放,最后进入御临河;远期进入银盆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入御临河,最后排入长江。鉴于本项目未纳入合家园临时污水处理厂服务规划,若产生的废水近期不能进入和合家园临时污水处理厂,则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地表水评价范围为:施工期和服务期关注御临河。
(3)声环境
拟建项目场区及场界200m区域内。 (4)生态环境
拟建项目场区及周边200m区域内。 (5)电磁环境
拟建项目的东北角用地红线外8m有220kV的朱坪南线,最近的建筑物教学培训楼东北角距边导线有35米,作为外环境对拟建项目产生影响进行分析。
重庆大学 6
重庆理工大学两江国际学院教学核心区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3 项目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及拟采取的污染控制措施
3.1 建设项目污染源分析
3.1.1 施工期污染源分析
施工期工艺流程如图3-1。
噪声、生态扰动 噪声、固废 噪声、固废
扬尘 、废气 粉尘、废水 粉尘、废水 粉尘、弃渣、噪声 噪声 噪声、弃渣 平 场 基础施工 结构施工 建筑装饰 设备安装 场区平整、绿化 图3-1 施工期工艺流程图 (1)废气
施工期实施平场、基础开挖、建设建筑物等工作,将改变地表状况,场地裸露,运输车辆以及局部气流扰动,将产生二次扬尘。拟建项目使用商品混凝土。施工期废气污染物主要表现为运输车辆装卸材料和行驶时产生的扬尘;建筑材料的现场搬运及堆放产生扬尘;施工垃圾的清理及堆放扬尘;人员、车辆流动产生道路扬尘。另外,初期施工时,各类燃油动力机械在施工活动时,排放一定量的CO、NOx、THC等污染物。 (2)废水
施工期的污水主要是混凝土浇筑后的定期养护的少量含砂废水和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施工人数按60人/d计算,则产生的生活污水为2.7m3/d;预计施工废水为2m3/d;动力、运输设备的含石油类废水预计约0.5m3/d,施工期产生的污水合计5.2m3/d。 (3)噪声
施工期噪声污染主要来自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其噪声源较多,噪声声级在75dB-100 dB之间,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大型货运卡车,其噪声级可达100dB,自卸卡车在装卸石料时的噪声级可达110dB。且噪声源多位于室外,影响范围较大。(4)固体废弃物
施工期间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土方开挖产生的弃土弃石、建筑垃圾和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等。参考工程设计方案,挖方量为25万方,填方量为13万方,弃方量12万方,弃方用于项目所在片区其他项目的平场填方。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有25kg/d;建筑垃圾主要由开挖土地产生的土方、建材损耗及装修产生的。 (5)生态
施工期,场地开挖后产生松散的表土层,地表裸露,在降雨冲刷作用下,易产生水
重庆大学
7
重庆理工大学两江国际学院教学核心区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土流失问题。
3.1.2 服务期污染源分析 (1)废气
服务期的废气主要来源于食堂油烟、汽车尾气以及生化池产生的臭气。食堂采用天然气作为燃料。天然气属清洁燃料,燃烧后产生污染物SO2、烟尘排放量很小,对环境空气影响轻微;学校拟建208个停车位,进出车辆将产生一定量的汽车尾气,主要含有THC、NOx等污染物;生化池的臭气主要成分为H2S、NH3等;柴油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工作时间短,总污染物排放量少,对环境无连续影响;实验室废气主要产生于准备室内,产生废气的操作在抽风柜内进行,收集化学实验室废气,通过排气筒引入高空排放。 (2)废水
服务期的废水包括教职工学生的生活污水、餐饮食堂排放的含油污水、医疗废水等。该项目生活污水产生量为725.26m3/d,21.76万m3/a(其中包括0.4m3/d医疗废水),教学实验楼中大学化学实验将产生约0.4m3/a高浓度废水,其将作为危险废物进行处臵。拟建项目用排水见表3-1。食堂废水经沉砂和隔油处理后其污染物浓度(COD、SS、动植物油等)降低,进入生化池与生活污水混合后处理。医疗废水经过氧乙酸消毒后与生活污水混合处理。近期废水经过生化处理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后进入和合家园临时污水处理厂;待银盆污水处理厂与项目所在区域污水管网完善后,生化池处理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后通过市政污水管网排入银盆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后进入环境。若近期不能进入和合家园临时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则应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后排入环境。
废水经过生化处理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时COD、SS、氨氮、动植物油年排放量分别为21.76t/a、15.23t/a、3.26t/a、2.18t/a。
废水经过生化处理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时COD、SS、氨氮、动植物油年排放量分别为76.16t/a、54.4t/a、8.7t/a、6.53t/a;进入污水处理厂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时COD、SS、氨氮、动植物油年排放量分别为21.76t/a、15.23t/a、3.26t/a、2.18t/a。
重庆大学
8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有关规定,现将重庆理工大学两江国际学院教学核心区项目环境影响的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13年4月15日-2013年4月27日。
联系电话:67573844 传 真:67873845 电子邮件:cqhbljfj@163.com
重庆市环境保护局两江新区分局
2013年4月15日
1
重庆理工大学两江国际学院教学核心区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重庆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两江国际学院 教学核心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建设单位:重庆理工大学 编制单位:重 庆 大 学 编制时间:2013年4月
2
目录
1 建设项目概况 ................................................................................................ 2
1.1 建设项目地理位臵及相关背景......................................................................................2 1.2 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生产规模、建设周期和投资..............................................2 1.3建设项目与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和规划环评的相符性...........................................3
2 项目周边环境现状 ....................................................................................... 4
2.1 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现状..........................................................................................4 2.2 建设项目影响评价范围..................................................................................................6
3 项目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及拟采取的污染控制措施 ........................... 7
3.1 建设项目污染源分析......................................................................................................7 3.2 污染防治措施及达标性论证........................................................................................10 3.3 外环境对拟建项目的影响及环保措施........................................................................15 3.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技术、经济论证结果.........................................................16 3.5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结果.................................................................16 3.6建设单位拟采取的环境监测计划及环境管理制度.....................................................18 3.7 环境风险分析................................................................................................................19
4 公众参与 ...................................................................................................... 21
4.1公众参与的目的.............................................................................................................21 4.2公众参与的方式与范围.................................................................................................21 4.3 公众意见归纳分析........................................................................................................22 4.4 总结................................................................................................................................23
5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 24 6 联系方式 ...................................................................................................... 25
6.1项目建设单位及联系方式.............................................................................................25 6.2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名称及联系方式 ..........................................................................25
重庆大学
1
1 建设项目概况
1.1 建设项目地理位臵及相关背景
重庆理工大学两江国际学院教学核心区项目(简称拟建项目)位于两江新区龙兴组团C标准分区C3-1/01地块,为规划的教育科研用地。项目用地位于重庆市渝北区龙兴镇原寨子村,北侧紧邻普福大道,之后为和合家园A组团(大型安臵小区,已入住),西侧为正在修建的龙兴公租房,东侧、东南侧为正在修建的重庆微清软件学院,南侧由西向东为规划的公交车首末站用地、规划的小学用地、规划的体育设施用地;项目用地西北面(有普福大道相隔)为正在建设的和合家园B组团,东北面(有普福大道相隔)为规划的居住用地(现状有两家企业),西南侧为规划的居住用地。北侧有城市主干道(普福大道),西、南、东侧均为规划的城市支路,项目所在地已有公交车运行。两江新区及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联合举办的重庆理工大学两江国际学院计划打造成为一所具有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政产学研密切合作,与两江新区产业发展高度契合的一流国际大学,是推动重庆教育国际化的重大实行动。
1.2 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生产规模、建设周期和投资
拟建项目总占地面积155876m2,总建筑面积142850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38450m2,地下建筑面积4400m2,其中包括教学培训楼1栋(1#,5F,建筑面积约30000 m2)、教学实验楼1栋(2#,5F,建筑面积约40000 m2)、国际合作学院楼4栋(3-6#,6F,建筑面积约40000m2,以下简称1、2、3、4号教学楼 )、图书馆1栋(7#,11F/-1F,建筑面积约20000 m2)、食堂及实训楼1栋(8#,6F,建筑面积约18450 m2)。拟建项目分两期建成,一期工程计划于2014年8月完工,9月投入使用,首批入住5000名学生;二期工程建筑规模7万m2,2015年7月竣工,2015年9月投用,在校生人数达到10000人,同时满足5000名企业员工的培训。配套建设生化池(2座)、垃圾暂存点、危险废物储存点、停车位(209个)等。学生宿舍租用龙兴公租房内7幢居民楼(原设计1500户),公租房建设时已将这7幢楼按学生宿舍设计;运动设施依托南侧待建体育场馆(由龙兴公司负责修建)。项目总投资5亿元,其中环保投资860万元。
重庆大学 2
重庆理工大学两江国际学院教学核心区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1.3建设项目与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和规划环评的相符性
对照《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12年本)》、《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12年本)》(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0一二年五月二十三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等,项目属于鼓励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拟建项目用地性质是规划的教育科研用地,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停车位、配套设施面积等均满足规划许可证要求指标。因此,拟建项目用地符合区域规划要求,重庆市规划局下达了用地许可证与选址意见书。
重庆大学
3
重庆理工大学两江国际学院教学核心区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表3-1 拟建项目服务期用水、排水核算表
建成时间 用水对象 教学培训楼,1、2号教学楼 一 期 食堂 不可预计用水 用水人数 5300 5000 用水定额 10L/p.d 60L/p.d 用水量(m3/d) 排水量(m3/d) 53 300 35.3 388.3 10L/p.d 60L/p.d 5L/p.d 5L/人.次 53 300 26.5 0.083 37.96 417.54 2L/ m2.5d 16.08 821.92 24.6576 47.7 270 31.77 349.47 47.7 270 23.85 0.075 34.16 375.79 — 725.26 21.7578 按以上用水的10%计 小计 教学实验楼、3、4号教学楼 食堂1) 二 期 图书馆 企业员工培训2) 不可预计用水 5300 5000 5300 5000p/a 按以上用水的10%计 小计 绿化及道路洒水3) 合计 40200m2 日用水量、排水量(m3/d) 年用水量、排水量(万m3/a)4) 注:1)二期食堂用水产生的废水进入一期工程建设的1#生化池处理;2)企业员工培训人数为累计人数,每次培训约两小时;3)绿化为每5天浇水一次;4)每年按300天计算。
(3)噪声
服务期的噪声主要为一些机械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声、机动车辆行驶噪声、教学生活噪声、停车场噪声。主要噪声源见表3-2。
表3-2 主要噪声源强 单位:dB(A)
噪声类型 机械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声 水泵房 大型车 机动车辆行驶噪声 中型车 小型车 教学区 教学生活噪声 生活区 重庆大学
9
名称 风机 声压级 85-90 85 73-78 60-65 58-63 50-60(昼间) 50-60(昼间) 重庆理工大学两江国际学院教学核心区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4)固体废物
项目投入使用后,主要的固体废物包括生活垃圾及少量实验室试剂瓶。生活垃圾主要来源于学生和教职员工产生的生活垃圾。对生活垃圾进行估算,人均垃圾产生量以0.5kg/d计。学校一年按300天算,生活垃圾总产生量为1590t/a,企业培训员工按1/a计算;教学办公与实验室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灯管、光盘、墨盒等电子垃圾、药品与试剂的废包装物、过期药品与试剂预计产生量为0.6t/a;实验室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剩余或废弃的浓溶液按危险废物处理,预计产生量为0.4m3/a(0.4t/a);医务室产生的医疗垃圾产生量按1.0t/a计算。生化池每年产生的污泥,委托环卫部门用吸污车定期吸取、运输和处理。
3.2 污染防治措施及达标性论证
3.2.1 施工期防治措施及达标性论证 (1)废气
针对施工期产生的废气,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①实行封闭施工。
建筑工地必须实行围挡封闭施工,围档高度不低于1.8m。围挡要坚固、稳定、整洁、规范、美观;建筑工地脚手架外侧必须用密目式安全网全封闭,封闭高度要高出作业面1.5m以上并定期清洁保洁。
②实行硬地坪施工。
建筑工地的场内道路和建筑材料堆放地必须硬化。采用桩基础的工地要进行硬化处理,实行硬地坪施工。工地出入口必须设臵车辆冲洗、排水设施。
③使用预搅拌混凝土。
根据《重庆市主城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市政府令188号)规定,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或混凝土用量500立方米以上的工程,使用预拌混凝土。拟建项目建筑面积远大于1000平方米,须使用预拌混凝土。
④加强施工现场扬尘控制。
1)施工期生活采用清洁能源,严禁燃烧煤炭。
2)对建筑工地主要产尘点,应安排员工定期洒水降尘,洒水次数根据天气状况而定,一般每天洒水1-2次;若遇到大风或干燥天气可适当增加洒水次数。场地洒水后,扬尘量将减低28%-75%,大大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重庆大学
10
重庆理工大学两江国际学院教学核心区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3)对施工场地周围的主要道路实行机械化洒水清扫,每日至少冲洗1次,雨后也应及时冲洗。 采用人工方式清扫的,应符合本市市容环境卫生作业服务规范。
4)为了更好地防治尘污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施工单位可采取建筑垂直式封闭施工,对朝向敏感目标一侧建筑物的施工,可安装局部洒水的装臵,施工期材料运输及土石方运出等应安排在白天进行。
5)水泥用密闭罐车运输、储存在密闭水泥仓内。撒落地面的水泥及时收集、清扫,及时使用;来不及使用的装于袋内,存放于库房内。
6)对易产生扬尘的砂、石骨料存放于专用料仓内,料仓顶加盖封闭。并设喷淋设施。砂、石骨料卸车时喷淋抑尘。
7)对产生泥浆的施工,应当配备相应的泥浆池、泥浆沟,做到泥浆不外流,废浆应用密闭罐车外运。
8)施工现场禁止烧垃圾、洗石灰与熬沥青。
9)施工单位应当根据尘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结合具体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尘污染防治方案,在工程开工3个工作日前分别报区市政行政管理部门和对本工程尘污染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对施工工地和道路的扬尘污染应接受有关部门的监控,定期公布施工工地和道路扬尘污染状况。
10)施工进场道路的硬化长度不低于15m。 ⑤加强施工现场运输车辆管理
由于水泥、弃土弃渣等均是易扬尘物质,因此运输车辆必须严格执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的,渝办发[2003]228号文件《关于运输易扬尘物质车辆改密闭式运输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参照此文进行了密闭运输的车辆必须达到《重庆市加盖密闭车辆通用技术条件》的要求,并取得《重庆市密闭式运输易扬尘物质车辆合格证》。运输建筑渣土,还必须按《重庆市城区建筑渣土清运管理办法》(重庆市人民政府第93号)的规定,取得《建筑渣土准运证》后方可进行。运输易撒漏物质必须装载规范,保持密闭式运输装臵完好和车容整洁,不得沿途飞扬、撒漏和带泥上路。
拟建项目材料运输、弃土与弃渣运输出入口设在场地东侧,远离敏感点。 材料堆码整齐,进出车辆干净,施工进出口道路必须硬化处理。道路、管线施工设臵隔离护栏,保持道路畅通、场地整洁。
重庆大学 11
重庆理工大学两江国际学院教学核心区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车辆装卸进出施工现场时,应在施工场地与道路结合部用水将轮胎冲洗干净。冲洗废水经过沉降后外排。
⑥加强施工现场固废的管理
露天堆放水泥、灰浆、灰膏等易扬撒的物料或48小时内不能清运的建筑垃圾,应当设臵不低于堆放物高度的密闭围栏并予以覆盖。
设专人负责施工现场的弃土、建筑垃圾、建筑材料的处臵、清运和堆放工作,对建筑垃圾、弃土应及时处理、清运,以减少占地。规范建筑渣场管理,做好建筑渣场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严格执行建筑渣土准运证制度。
⑦加强施工现场烟尘控制
严禁在施工现场排放有毒烟尘和气体,不得在施工现场洗石灰、熔融沥青和烧垃圾,工地生活燃料应符合环保要求,不得从建筑物高处向下流放污水和倾倒垃圾。
⑧施工现场的各项管理措施
适宜绿化的裸露泥地,责任人应当在园林绿化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期限内绿化;不适宜绿化的,应当硬化处理。待用泥土或种植后当天不能清运的余土以及48小时内未种植的树穴,应当予以覆盖;对行道树池进行绿化或覆盖;绿化带、花台的种植泥土不得高于绿化带、花台边沿。车行道铺装采用改性沥青路面。
施工场界出入口处悬挂明显的施工标牌和行车、行人安全标志以及门前三包责任书。
鉴于项目西侧的龙兴公租房、西北的和合家园B组团先于本项目建成投用,北侧和合家园A组团目前已经投用,而东侧拟建的重庆微清软件学院的建设进度与本项目基本上一致的,为了减轻材料运输、弃土与弃渣运输粉尘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出如下建议:1)将出入口设在场地北侧靠东端,场地内的运输线路尽可能布设在东侧。2)车辆装卸进出施工现场时,应在施工场地与道路结合部用水将轮胎冲洗干净,冲洗废水经过沉降后回用。3)对运输车辆行走线路(含场内及场外的普福大道)采取洒水抑尘。
采取以上措施后,可将施工期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的降低到最低程度,环境可以接受。 (2)废水
施工人员的生活废水(约1m3/d)经过旱厕收集,委托环卫部门定期用吸污罐车吸取,运至和合家园临时污水处理厂处理。其他生活废水用于场地浇洒。
施工中混凝土养护产生的废水及施工机械清洗产生的含泥含油污废水经过预设的
重庆大学 12
重庆理工大学两江国际学院教学核心区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沉砂、隔油池处理后,用于场地浇洒。
雨季大量雨水通过地表径流冲刷到施工现地,造成场地内外污水横流的现象。对这类废水,应预建场内外截洪沟、排洪系统,设沉砂池沉淀处理后外排。 (3)噪声
针对有关建筑施工噪声管理的规定,施工单位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拟建工程施工期对声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具体措施如下:
①施工单位在开工15日前向两江新区环境保护局申报,说明工程项目、场所及可能排放的噪声强度和所采取的噪声防治措施等。
②场外运输作业尽量安排在白天进行,车辆经过声环境敏感地段时必须限速、禁鸣。 ③在满足施工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选取噪声低、振动小、能耗小的先进设备;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安排工人轮流进行机械操作,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在声源附近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人,发放防声耳塞、头盔等,对工人进行自身保护。
④加强施工区内动力机械设备管理,将可在固定地点施工的机械设臵在临时建筑房内作业,使较强声源尽可能远离居民小区。
⑤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高噪声施工设备仅限于昼间作业,晚上22点至次日凌晨6点(以下简称夜间)严禁施工。确因工艺要求必须连续24小时作业时,必须在连续施工3日前按规定向两江新区环保局办理夜间施工手续,待其同意批准后,由施工单位认真实施降噪措施,并将审批的夜间施工手续悬挂在工地显眼处,并接受公众和环保执法人员的监督。
中、高考前15天、考试期间和特殊重大活动(由政府部门告示)期间严禁夜间施工。
⑥对空压机、钻机作业时产生的振动影响分别采用间接隔振和对地基进行减振处理等加以削减。
⑦振捣棒周围设移动式隔声屏。
(4)固体废弃物
拟建工程区挖方全部用于拟建项目场区填方。弃方用于片区周围项目的平场填方。 结构施工产生垃圾与装修垃圾外运至市政部门指定建筑垃圾填埋场处理。 拆除旧建筑物的材料可回用的回用,不能回用的用于场地填方;即不能回用,又不
重庆大学 13
重庆理工大学两江国际学院教学核心区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能作填方的弃渣送市政部门指定渣场填埋。
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送街道垃圾站收集处理。 3.2.2 服务期污染防治措施及可行性论证 (1)废气
拟建项目食堂燃料采用天然气为能源,属清洁能源,污染物排放量小。食堂油烟拟采用变压式烟道引至屋顶高空排放;生化池产生的臭气进行有组织收集后,用管道引至就近的教学培训楼、教学实验楼楼顶高空排放。为避免下雨时该管道堵塞,从而使臭气无法排放,导致生化池爆炸,评价建议使用三通管道,将臭气接入专用排气立管;地下车库废气通过设在绿地内的排气口排放。排废气口须远离敏感点;柴油发电机仅作为备用电源,工作时间短,总污染物排放量少,对环境无连续影响;实验室废气主要产生于准备室内,拟建项目将产生废气的操作在抽风柜内进行。拟采用集气罩将化学实验室废气抽入排气筒,通过排气筒引入高空排放。 (2)废水
拟建项目废水主要是生活污水、食堂废水及实验室少量废水。拟建项目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体系。雨水经雨水管网排放;地下设施废水由泵泵入本项目污水管网,地上废水经过重力自流作用进入本项目污水管网,进入生化池处理;食堂废水经预处理(格栅、隔油)后进入生化池进行处理。医疗废水经过氧乙酸消毒后进入生化池处理,项目所排生活污水处理达三级标准,经1#、2#生化池处理过的生活污水进入市政污水管,近期进入和合家园临时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通过市政管网排入御临河,远期进入银盆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入御临河。若近期不能进入合家园临时污水处理厂,采用两级生化处理工艺(水解酸化+厌氧生物滤池+接触氧化)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后进入环境。 (3)噪声
不在校区内开办娱乐、修理等行业。建筑物外墙预留合理的空调器室外机组安装位臵。风机、水泵均位于地下设备用房内。
对于需经常运行的生活水泵,其基础采用JSD型弹簧减振器减振,水泵和其它振动设备与管道连接处,采用可曲挠橡胶接头或金属软管接头及弹簧支吊架,水泵观察窗玻璃采用双层中空玻璃,以减振降噪。
风机等设备采用塑料连接器,并经过吸声、隔音处理,使源噪声强度降低,另一方
重庆大学 14
重庆理工大学两江国际学院教学核心区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面由于以上设备均安装在室内,通过房间的隔音和吸音处理。
教学区使用家用空调系统,采用低噪声空调设备,室外主机下垫减振垫。 地下车库的进风口与排风口设臵在绿地内,须远离敏感点,不能靠近住户的门窗。对进出停车泊位的汽车作禁鸣、限速要求。
中央空调位于图书馆内,冷却塔位于楼顶西侧,冷却塔投入使用后,及时更换冷却塔的陈旧设施,并定期保养,保证噪声污染达标,不影响图书馆的正常运作。 (4)固体废弃物
拟建项目教学楼产生的生活垃圾实行分类袋装化,由清洁人员定时收集后及时清运至垃圾收集站,由城市环卫部门集中清运至城市垃圾场统一处理。
餐厨垃圾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统一处理。
实验室涉及化学试剂的废试剂瓶、高浓度溶液、电子废物等按危险废物处理。
3.3 外环境对拟建项目的影响及环保措施
(1)电磁辐射
拟建项目的东北角用地红线外有220kV的朱坪南线,最近的建筑物教学培训楼东北角距边导线有35米,导线离地高度最近约为19m。本项目委托了重庆市辐射技术服务中心进行了辐射环境监测,结果表明,本项目的建筑在现有设计条件下,建筑物各处的工频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均能满足相关国家标准要求,不会对周围的人群造成影响。按园区规划,该输电线路将搬迁,其搬迁后对本项目的影响消除。
(2)交通噪声
拟建项目地块场界北侧为普福大道,其距拟建项目最近的建筑物教学培训楼31m,东、西、南侧均为规划的城市支路,他们分别距离拟建项目约为30m,26m,28m。预测表明,近期和中期普福大道交通噪声对拟建项目影响较小,满足功能要求;远期交通噪声对学校的教学有一定的影响。
为减轻交通噪声的影响,拟在项目临道路一侧人行道栽种高大常绿植物绿化带。参考南京林业研究院的研究资料,高3m 、宽10m的绿篱可以降噪3dB(A);同时结合建筑节能,外墙窗户采用双道中空玻璃塑钢隔声窗。通过距离衰减与中空玻璃塑钢隔声窗衰减,以满足室内噪声达标要求。学校属于敏感保护目标,周边道路必须设臵限速、禁鸣等标识。
(3)工业用地
重庆大学 15
重庆理工大学两江国际学院教学核心区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拟建项目东北侧目前有重庆富士达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冶建工集团混凝土公司。重庆富士达科技有限公司距拟建项目约220m,主要从事塑料泡沫研发、生产和销售,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学发泡剂会产生氮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少量气体,无特征污染物,对拟建项目影响较小。中冶建工集团混凝土公司距拟建项目约480m,其主要影响为噪声和粉尘,由于该公司距离本拟建项目较远,位于普福大道北侧,对拟建项目环境影响甚小。
两家企业均属于搬迁企业,其搬迁完成后影响将消除。搬迁用地目前用地规划为二类居住用地。其对拟建项目基本无干扰和污染。
(4)社会公交车站(规划)
拟建项目的北侧靠东(教学学实验楼北侧)和西侧靠南(食堂西侧)各有一个规划的社会公交车站(上下客站),目前尚未建设。公交车站建成后对拟建项目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噪声影响。采取公交车站汽车实行禁鸣、限速,从声源上控制了噪声强度,能有效减轻其对项目的影响。
(5)公交车首末站
本项目南侧紧靠西(规划小学之西侧)规划设臵一个公交车首末站,其与食堂的最近距离为40m。公交车首末站夜间停运,因此不考虑公交车首末站夜间的噪声影响。公交车站建成后对拟建项目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噪声影响。因此建议减少同时试车或启动的车辆数;晴天对地面进行洒水等润湿工作;公交车定期开往专门的清洗场所进行车辆清洗;公交车首末站周边种植高大、叶密树木等,降低扬尘、汽车尾气的影响。
3.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技术、经济论证结果
根据上述分析,项目经采取报告中提出的措施后,能满足“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要求,从经济、技术角度来讲是可行的。
3.5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结果
本项目是社会公益性项目。本项目建设将对促进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将为我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我市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将促进我市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市市民素质。同时,本项目的建设将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带动附近服务业的发展,但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环境问题。只有解决好环境问题,保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为此,建设项目必须加强污染治理,确保实现“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目标,本着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宗旨,进行工程建设,建设中注重对工程污染物的治理,加大环保
重庆大学
16
重庆理工大学两江国际学院教学核心区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投资力度。本项目环保投资为860万元,占总投资5亿元的1.7%。社会经济影响识别结果表明该项目的建设对环境影响表现为有利。建设项目环保措施及经济投资见表3-3。
表3-3 建设项目环保措施及经济投资一览表
时段 污染源 粉尘 废气 生活废水 施工废水 施工噪声 治理措施 使用商品混凝土、地面保湿、车辆保洁清洗,密闭运输,砂、石料仓密闭,场地冲洗水,设沉砂井等 采用先进施工机械,尾气达标;使用清洁能源,严禁燃煤、洗石灰、烧垃圾与熬沥青;加快施工进度,尽量缩短工期 旱厕收集,委托环卫部门定期用吸污罐车吸取、外运和合家园临时污水处理厂处理;洗浴、洗衣废水用于场地浇洒 沉砂、隔油后用于场地浇洒 加强施工管理,尽量采用低噪声设备;夜间禁止施工;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合理布局高噪声施工设备;场外运输安排在白天,并限速、禁鸣 挖方用于场地填方;可耕表土堆存于场地内用作绿化用土;生活垃圾交环卫部门处理;拆旧弃渣、结构施工弃渣与装修垃圾送市政部门指定渣场填埋 10 投资(万元) 100 施 工 期 10 固体废物 180 20 计入土建 20 50 食堂厨房油烟 经变压式烟道引至屋顶高空排放。 污水处理池 污水处理池臭气引上楼顶高空排放; 地下车库废气 绿地排放,废气口远离敏感点 实验室废气 生活污水 收集后引至屋顶排放 实行雨污分流制; 生活污水经隔油、生化处理,达三级标准排放 临道路一侧人行道栽种小叶榕、黄桷树等有吸声、降噪作 用的常绿植物;安装隔音效果较好的中空玻璃塑钢隔声窗或双层玻璃窗户 分类收集后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 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理 委托环卫部门处理 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理 风机、水泵、 合理布局、减振、隔声、消声、建筑物遮挡等措施 服 务 期 交通噪声 生活垃圾 危险废物、医疗废物 生化池污泥 餐厨垃圾 绿化、水土保持 环评、竣工验收等 60 8 计入土建 402 20 860 完善绿化,定期检查水土保持措施 满足环保要求 环保投资合计 重庆大学 17
重庆理工大学两江国际学院教学核心区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3.6建设单位拟采取的环境监测计划及环境管理制度
3.6.1 环境监测计划
施工期和服务期应对重点污染源进行监测,委托有资质的环保监测机构完成。 (1)施工期的监测
噪声是重点监测项目,正式开工时对设备运转噪声监测一次,为防止噪声发生扰民纠纷,施工期其他时间每年监测一次。另外应经常观察施工弃土弃石是否倒入规定地点,至少每月一次。 (2)服务期的监测
废水监测:
监测点位:生化池污水入口与排放口。
监测项目:pH、COD、SS、NH3-N、动植物油。 监测频率:要求完工设备试运转时监测一次。 3.6.2 环境管理 (1)施工期环境管理
为了保护好环境,在施工期尽量减少施工噪声、固体废弃物、施工废气和废水等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让居民有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生活和工作。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有专人分管环保工作,负责监督环保工作的落实,负责施工期环保工作的计划安排,负责编制施工期环保工作规程和监控计划,并认真监督执行。特别作好以下几项工作:
1)切实落实建设项目的“三同时”制度,切实按照设计要求予以实施,以确保环保设施的建设,使工程项目达到预期效果。
2)严格按照GB12523—2011《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控制施工噪声。必须夜间施工时,须向两江新区环保局申报,经批准后才能施工,施工单位应将施工时间期限、批准单位公告于众,并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
3)合理组织施工,防止土石方开挖后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
4)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从工地中进入道路的工程车辆进行冲洗,并对运载弃土弃石的工程车辆加盖,在施工场地内设沉砂池,施工垃圾不准随意倾倒,严禁超载车辆在市区道行驶,严禁野蛮施工和不文明施工。
5)场地应设临时垃圾站,便于环卫部门收运,并利用场区内修建临时性简易生化池
重庆大学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