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11 种群和群落(教学案,
教师版)
【2013考纲解读】
(1)种群的特征 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 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 Ⅰ (4)群落的演替 Ⅰ (5)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Ⅰ (6)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Ⅰ (7)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Ⅰ 【知识网络构建】
【重点知识整合】 一、种群的数量和特征 1.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1
2.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
项目 “J”型(形)曲线 “S”型(形)曲线 增长模型 种群增长 (速)率 3.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比较 项 样方法 目 植物、活动范适用 围小和活动能力范围 弱的动物 ①随机取样 方法 步骤 ②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 ③求解所有鱼类和昆虫等动物 ①在被调查范围内捕获一些个体并做标记后放回 ②一段时间后重捕 ③如下公式计算 微生物 ①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 ②在实验室借助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液)中的微小动物或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土壤或培养基标志重捕法 取样器取样法 2
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是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个体总数N= 初次捕获标记数M再次捕获个体数n 重捕的标记个体数m①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放大镜或显微镜进行观察计数 注意 事项 样 必须随机取亡,没有迁入和迁出 -------------- ②标志物不能过分醒目,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没有伤害 4.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分析
(1)在种群的数量特征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2)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高、迁入数量多时,种群数量增加;反之,则减少。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性比率)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①首先依据年龄组成。
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增加????
年龄组成?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基本不变?种群密度
???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减少?5.种群“S”型增长曲线分析
(1)潜伏期(对环境的适应期):个体数量很少,增长速率很慢。
(2)快速增长期(对数期):个体数量快速增加,K/2时,增长速率达到最高。 (3)稳定期(饱和期):随着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因食物、空间和其他生活条件的斗争加
3
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长。种群实际增长速率下降。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停止生长,种群增长速率为零,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但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到达K值后,仍呈锯齿状波动。
6.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计数原则
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如下图,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
例1.有关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高
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形),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上下波动,因此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
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结构)
解析: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答案:B
二 生物群落的特征 1.生物种间关系的比较 关系 数量坐标图 名称 能量关系图 特征 4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互彼此有利,若分开则双方或至少利 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共生 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寄无 生 维持生活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竞争 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数量上两种生物呈现出“你死我 活”的同步性变化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捕食 2.群落的结构类型 比较项目 含义 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陆生:光照、温度水生:原因 光、温度、O2 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 植物在不同高度的分层,表现 动物也随之具有层次性 3.群落的演替类型 类型 初(原)生演替 内容 次生演替 布 大多群落生物呈集群分布或镶嵌分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垂直结构 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状况 水平结构 的不同步性变化 物,数量上两种生物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体表或体内,从那里吸取营养来 5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虽存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起点 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被,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境 时间 速度 影响因素 实例 经历的时间长 缓慢 自然因素 裸岩上的演替 经历的时间短 较快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4.相近关系的区别 (1)种内斗争与竞争:
种内斗争是种内关系,发生在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如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竞争则是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如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混合放养后,大草履虫因竞争食物失败而死亡。
(2)竞争与捕食:
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和空间等而发生的斗争现象,而且两种生物生活习性越相似,竞争越激烈,如水稻与稗草之间的关系。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强调的是吃与被吃的关系,例如,狼吃兔,兔吃草。竞争关系的生物某一方可能会由于在竞争中失败而灭绝;捕食关系中生物不会因捕食而导致另一种生物灭绝,相反,捕食关系中的生物在自然系统中相互依赖而生存。
(3)寄生与互利共生:
寄生的两者之间关系是: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互利共生的两者关系是:彼此有利,相互依存。
(4)寄生与捕食:
寄生一般不会消灭掉寄主的生命,而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往往要消灭捕食者的生命。但也有特例,蚜虫吸食植物为寄生,但蝗虫吃植物就是捕食。HIV寄生在人体内,最终使人失去生命。
5.有关群落结构的问题分析
(1)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
6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虽存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起点 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被,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境 时间 速度 影响因素 实例 经历的时间长 缓慢 自然因素 裸岩上的演替 经历的时间短 较快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4.相近关系的区别 (1)种内斗争与竞争:
种内斗争是种内关系,发生在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如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竞争则是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如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混合放养后,大草履虫因竞争食物失败而死亡。
(2)竞争与捕食:
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和空间等而发生的斗争现象,而且两种生物生活习性越相似,竞争越激烈,如水稻与稗草之间的关系。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强调的是吃与被吃的关系,例如,狼吃兔,兔吃草。竞争关系的生物某一方可能会由于在竞争中失败而灭绝;捕食关系中生物不会因捕食而导致另一种生物灭绝,相反,捕食关系中的生物在自然系统中相互依赖而生存。
(3)寄生与互利共生:
寄生的两者之间关系是: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互利共生的两者关系是:彼此有利,相互依存。
(4)寄生与捕食:
寄生一般不会消灭掉寄主的生命,而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往往要消灭捕食者的生命。但也有特例,蚜虫吸食植物为寄生,但蝗虫吃植物就是捕食。HIV寄生在人体内,最终使人失去生命。
5.有关群落结构的问题分析
(1)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