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我送大家一句话:\我们要堂堂正正地写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下课。(台下报以热烈的掌声)
《庐山的云雾》
第一课时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写两个字。(板书:庐山)认识吗?
生:(齐声读)庐山。
师:你们听说过庐山没有?有人去过吗? 生:我没有去过,但我爸爸去过,他跟我说过。 生:我看电视时,知道有一个(座)山,叫庐山。 生:我是看地图时知道庐山的。
师:同学们背诵过很多古诗,有没有人是在诗中了解庐山的?
生:《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评:教学要有的放矢。摸清学生对庐山的了解为介绍庐山作准备。】
师:同学们,庐山在我国江西省的北部,紧靠长江边。毛主席写的“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写的就是庐山。庐山是世界文化名山,将来有机会你们都要去看一看。现在,我在“庐山”的后面加三个字。(师板书:的云雾)加了这三个字,课文的题目就是“庐山的云雾”。【评:这种“聚焦”式的出示课题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读这个题目,你看课文会重点写什么?
生:这篇课文会重点写庐山上的云雾。(师在“云雾”的下面加上点。)
师:读题目要动脑筋,好多文章的题目会告诉我们要写什么。读了这个题目,我们看出作者重点要写它的云雾。现在你脑袋瓜里面还会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要写庐山的云雾?(师板书:?) 生: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稀奇的?
生:庐山的云雾是什么样的?(师板书:?)
师:这两个问题,于老师都明白。你们是想让我告诉你们,还是自己到书里找答案? 生:在书里找答案。
师:有的同学可能想要老师直接告诉答案。——有没有这样想的? 生:(齐声)没有。
【评:简单的是最有效的。于老师只卖了一个“关子”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简洁!】
师:好。打开书,拿起笔,默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加上拼音,把不懂的词语作个记号,同时想一想刚才提的两个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相机板书:幽谷、变化无常、腾云驾雾、飘飘欲仙、千姿百态、弥漫、瞬息万变、一泻千里)
师:这些词语的意思我也懂,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们,你们是希望我现在告诉你们,还是希望自己读书,联系课文去理解?
生:我愿意联系课文理解。
师:你们是学习的主人。——大家同意吗? 生:(齐声)同意。
师:请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能读出感情来最好。同时,一边读一边思考你们刚才提的两个问题和黑板上词语的意思。这些词语的意思一读书就懂,不要老师讲。学生自由读书,读得很认真。教师巡视指导,不断的给予以鼓励。)
【评:学生读书时,于老师不断地在学生中间走动,或表扬,或点拨,或纠正错读。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关注着他。】 师:读了几遍了? 生:我读了三遍。 生:我读了两遍。
师:读得很仔细。于老师最担心的是同学们书读不好,谁愿意读第一段?(请一位同学读,读得很流利。) 师:这两句话里面有5个生字,请同学们再读一读。(学生自由读第一段。)
师:读得真好。5个生字认识了吗?(生齐声:认识。)记住它们。请你接着往下读。(学生接着读书。) 师:读得真好,正确、流利而且有感情。注意看,这一段有一个词。(师板书:尤其)“尤其”这个词,可以换一个什么词?
生:可以换成“特别”。
师:“特别是庐山的云雾”。既然可以换成“特别”,那么“尤其”后面的话应该怎样读才有味道?前面的话应该怎样读?(师在“尤其”的前后加上“……”号。)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
师:谁愿意读一读?(请一位同学读。)
生:(读)“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那里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尤其是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师:好不好? 生:(齐声)好。
师:谁愿意再练一练?(请一位同学读,读得很投入。)
《圆明园的毁灭》
师:同学们好! 生:于老师好! 师:怎么知道我姓于的? 生:老师说的。
师:说我姓于。老师还告诉你们什么? 生:你叫于永正。
生:你是一位全国特级教师。
师:全国特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众笑)还讲什么?
生:你上课时对待学生很平等。 师(笑):说的好话真不少。 生:你当学生是自己的朋友。 生:你跑过许多省市。
师:跑过,用腿跑。(做奔跑状)(众笑)到过,跑过也行,快就用跑,跑过许多省市。
生:你是一位中年男性。(笑声)
师:中年男性,不是女性。是男是女?(众笑) 师:你们老师贵姓? 生:邱老师。
师:当你一见到我的时候,对你们老师说的话产生怀疑吗?有什么想法? 生:你头发白了。
师:不是中年男性了。(众笑) 生:老年男性。
师:看来邱老师说得不准确。不是中年男性,是老年男性。
生:你很幽默,很平易近人。
师:很幽默,很平易近人。来,握握手。(与该生握手)你很会思考。
生:原来于老师也是戴眼镜的。
师:戴眼镜好,后面的同学看不见——在下面做小动作看不见。
师:对我产生怀疑吗?中年男性一下子变成老年男性。对邱老师的话还相信吗?光听说就相信这不是科学的学习态度。 生:应该眼见为实。
师:你对邱老师的话半信半疑? 生:是的。
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两节课后请你站起来,把你对我的印象说一说,好吗?一言为定。(指着刚发言的学生说)
生(大声):一言为定。(抚肩示意生坐下) (评:教学伊始,于老师利用与学生初次见面这一特殊情境,与学生进行交流。看似闲聊,实是切切实实的言语交际训练。可谓亲切自然,不露痕迹。) 第一课时
师:师生问好后就不要再站了,现在上课。知道学哪篇课文吗?
生(齐):《圆明园的毁灭》。 师:书读了几遍? 生:两遍。 师:有看三遍的吗? 生:我。(三、五个举手)
师:好,请坐。有超过她的吗?你看了四遍,很好。看一遍是预习,看两遍就不错了。看四遍更不得了。这叫自学,自觉地学习。请同学们把右手抬起来,咱们一起写课题好不好?圆,写得潇洒一点;的,上齐下不齐;毁,注意笔顺;灭,上面一横长一点。请大家读一读。(生齐读课题)
(评:教师在黑板上写的字流露的是情感、责任、体贴。于老师寓写字教学于课题板书之中,不仅能使学生确立“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意识,同时有利于学生美好情感的形成。)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读书要学会做记号。请拿出笔。别人做记号是留下他思考的痕迹。读书做记号是留下你思考的痕迹。请你默读一遍,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作者感受特别深的地方做记号。(教师
巡视)我发现大多数同学把第三段最后一句画下来了,我知道你为什么画这一段。对,加上批注,为什么画这一段,这叫会读书。(教师巡视)
(评:于老师要求学生读书做记号、写批注,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通过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感悟课文内容,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师:默读完的同学请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能读出自己感受更好。自己试一试。(教师指导) 师:把书放下。读了两遍课文,现在我发现每位同学脸上的表情与刚才(上课前)完全不一样了,咱们把读了这篇课文的感情统统写在每位同学的脸上。现在我问大家,你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我觉得英法联军是无耻的强盗! 生:我痛恨英法联军!
师:他读出一个英法联军无耻,他读出一个痛恨。 生:我觉得英法联军简直毫无人性!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师:多么感人的动作,多么感人的一句话!这时候,我突发奇想,想抱母亲入睡,在护士的劝说下,母亲终于同意。谁来读最难读的、最感人的最后一段。请你来读。
生:(很有感情地读最后一段)
师:想一想,母亲眼角上流出来的泪水,是什么样的泪水?你是怎么理解的?母亲眼角流出来的泪水是幸福的?是激动的?还是别的?你是怎么想的?说说看。
生:我觉得母亲流的泪水是欣慰的。 师:欣慰的泪水。仅仅是欣慰吗?还有吗? 生:我觉得母亲流出来的泪水是高兴的,幸福的。 师:幸福的,高兴的,欣慰的。还有吗? 生:我觉得母亲流的泪水是感动的。 师:感动的。还有吗?是苦的吗? 生:我觉得母亲流下来的泪水是激动的。 师:激动的。于老师还有一点儿体会补充一下,(此时还有学生举手)哦,你说。
生:我觉得母亲流下来的泪水是安祥的。 师:换一个词儿--欣慰的。 生:我觉得母亲流的泪水是甜的。
师:是甜的。但是,我给你加一点儿我的体会,我觉得是又苦又甜的,走过的路是多么不容易呀,现在是甜的了。同意吗?(生齐答:同意。)母亲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是又苦又甜的泪水。但是,同学们看黑板,(边说边板书:无数次)当我们回忆一下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们,当我们把这两个词(师边讲边把黑板上的\第一次\和\无数次\圈起来并用线连起来)放在一起的时候,作者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欣慰,那么激动,那么幸福,那么甜,可是,小时候母亲对我们抱过无数次,当我们把这两个词放到一起的时候,你想到的是什么?你想说些什么?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欣慰,那么激动,可是我们小时候母亲是无数次抱我们,这两个词放在一起,难道你就不想对作者、对自己说句话吗?说说你最想说的一句话。
生:母亲的爱是无私的,她不需要什么回报。
师:母亲的爱是无私的,不需要回报。还有什么要说的?
生:作者应该多奉献少索取。
师:不光是作者,我们每一个人对父母都要多奉献少索取。
生:母爱是最伟大的。
师:最伟大的,最无私的。还有什么要说的?请讲。 生:母亲的胸怀是最宽阔的。
师:最宽广的。你想知道于老师此时此刻最想说什么话吗?你们学过孟郊的一首诗吗?《游子吟》学过没有?(生齐答:学过。)你知道于老师此时此刻最想说的是诗中的哪一句话?
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掌声。(全班同学鼓掌)是的,此时此刻我最想说的话就是她说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我们对父母做出的再多,也难以报达父母对我们的恩泽,记住这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拿出笔,把这句诗写在书上,咱们一起写。(生在书上写,师在黑板上写。写完以后,师又将末尾的句号改为叹号。)同学们坐好。此时此刻我第一句话要说的是这一句诗,我第二段话要说的,想不想知道?(师拿出一个笔记本)想不想听于老师读第二段话?(生齐答:想。)谢谢大家。(师读自己写的读后感。)《第一次抱母亲》深深地感动了我,我想,我能不能感动别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的父母虽然去世了,但是别人的年迈的父母还健在,我要像爱我的父母那样去爱我周围的老人,我要像关爱我的孩子那样去关爱我的每一位学生。[于老师读完,台上台下再次报以热烈的掌声。]
同学们,刚才我们读书,就叫\煮书\。一定要好好地去读,好好地去想,去思考,要读出字面里边包含的意思,像哥德说的那样,用两只眼睛去读书,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在下课以前,我想请同学们再把书读一读,我最喜欢听小朋友们读书。我相信这一次读得比刚才大有进步,我还想请开始读的那五位同学来读,好吗?我们来
看一看,这五位同学通过这两节课,和第一次读得有哪些不同,有哪些进步。
生:(五位同学分段读课文。第一位同学仍然把\仰面\读成了áng面,师又让全体同学练读两遍。其他同学都读得很流畅,也很有感情。学生读完课文,下课的哨声也响了。)让我们给这五位同学掌声。(师带头鼓掌,生跟着鼓掌)依我看,这五位同学都进步了,我的掌声不仅是献给这五位同学,也是献给所有同学,因为同学们都在进步。我们的课就上到这儿,好吗?还有写字任务,写字的时候,我提醒大家有两个字要注意,第一,写\疚\的时候要注意,(边讲解边示范)里面的第一撇要短,最后一笔捺起笔要高一点,而且要舒展。因为字写得有没有精神,有没有骨气,捺很关键。还有一个\越\字,一起跟老师写,(边讲解边示范)捺要长一些,右边的第一笔起笔从左边的第二横的地方开始,斜钩稍微高一点儿。记住:右边的第一笔一定要低,在\走\的第二横的地方起笔,不然的话,这个字就写得很难看。你们回去以后,描红仿影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两个字。
生:(第四位女生)“我突发奇想地说……(生流畅地读完第四段)
生:(第五位女生)“我坐在床沿上……(生流畅地读完第五段)
师:到目前为止,读了三遍课文。三遍课文下来,就能读得那么好,你们四(6)班朗读的水平非常高。于老师备课的时候也读了好多遍,但我读得不一定有你们好,我也不一定读得正确,但是我想读一遍给你们听,好吗?(生齐答:好)请把书打开。非常感谢你们,都坐得那么好。
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此时台上台下鸦雀无声,大家都在静静地听着于老师的朗诵,都被于老师绘声绘色地朗读带进了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深深地被课文中的母子之情感动着。当读到最后一段时,于老师按下了录音机,一段舒缓的音乐渐渐响起。当于老师把课文读完,台上台下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有人把读书叫“煮书”。(板书:煮书)一起跟我写这个字,能看见吗?饭可以煮,肉可以煮,书怎么煮呢?煮书就是把书读熟,读出味道来,把文章读
懂,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所以有人把读书叫“煮书”。刚才我听你们朗读,对我有一层打击,我觉得你们真了不起,读了两遍课文,就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我想,你们听了于老师朗读课文,也有一定的打击,一定会想到自己。于老师那些地方比我读得好,我想都是这样的,互相学习,相信大家有这样的感受,因此,请大家再一次把书拿起来,好好地读,读懂,读出味道来,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这才是真正的读书。好,开始。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完了吗?好,把书放下。这一次我又认真地看同学们的表情,和第二次又不一样,我一看这表情,我知道这一次你们读进去了。下一节课我们接着读,好吗。(下课)
第二课时
师:怎么\煮书\?关键是\煮\,就是要\想\
要\思\(边说边板书:思),怎么\煮\?是\想\,动嘴,动脑,一边读一边想,这才叫真正的\煮书\。哥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
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也就是说要读出文章中暗含着的意思。这就要很好地去思考,如果说你读书,字面上包含的意思没有出来,就一定要用心去想。\思\不仅是思考,而且要包括想象,要动脑筋去思考,要想象。好,拿起书来,把书打开69页,谁来读第一段?
师:(指名一男生)请你来读一读。
生:(男生读第一段。在读的过程中,仍然把\仰面\读成了áng面,于老师再次让全体同学把这句话齐读两遍。)
师:他读得有三个优点,第一,题目读得好;第二,有两个词读得好,一个是\赶紧\(边说边把\赶紧\二字板书在黑板上),同学们能看见吗?跟我一起写吧。 还有一个词,护士说话的时候,后边用了一个十分恰当的词,找一找,护士说话时用了一个词,用得非常恰当,不知同学们听出来没有。找到了没有?护士是怎么说的?
生:(齐答)责怪。
师:一起读读这个词。\护士责怪说\,读。
生:(齐)\护士责怪说\
师:这个词,他读得非常好。(边说边板书\责怪\)\怪\字的竖心旁,先两边后中间。为什么说他这两个词读得好,\赶紧\不仅是读说的话快,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一份心情,我对母亲的一种体贴,更重要的是表达一种情,我\赶紧说\,不仅是速度快,更重要的是表达一种心情,表达我对母亲的体贴。请你把这段再读一读。 生:(读)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师:\妈\喊响一点,\妈,你别动\表达一种急切,\你别动,我来抱你。\一起再来读一遍。
生:(齐)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师:\你别动,我来抱你。\再读。 生:(齐)\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师:还有一个词,责怪,(手指黑板)责是责备,怪是抱怨的意思,埋怨的意思。同学们看这儿,如果说护士责备他,用\责备\就太厉害了,那不符合护士的身份,因为他们毕竟素不相识。\责怪\很好,\怪\是埋怨的意思,它不是责备,责备太厉害,不是护士的身份。如果光是埋怨也不行,那就少了一份对母亲的关爱,对母亲
的着急。母亲病得这样,母亲这么轻,你怎么用这么大劲呀,所以含有一点责备,这是护士的心情。请他再读一读护士责怪的话。
生:(读)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师:\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顺着这样的语气往下读。 生:(读)护士说:你以为你妈有多重?
师:你以为你妈有多重?这都是一种责怪,而不是责备,责备太重了;也不是抱怨、埋怨,埋怨又太轻,少了一份对母亲的关心、着急,这个词用得太恰当了!想不想听于老师读一读。
师:(范读这一段)这是责怪的语气,而不是责备的,也不是抱怨的。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好吗? 生:(练习读这一段)
师:刚才他读的唯一一个不足的地方是母亲说的话,小朋友们想一想,母亲病得很厉害,翻身下床都不行,都很吃力,说话还有力气吗?谁愿意把母亲的话再读一读?
生: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师:(范读,\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读出无力的语气)要体会,要想到她是个病人,这样想才能读好。刚才于老师说了,怎么样\煮书\,(手指黑板上的\煮\字)要注意这个字,读书要思考,要想,她是个病人,而且病得很厉害,(再次范读,\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一起来读,好吗?
生:(齐读)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师:\最重的时候\要强调,儿子说有一百多斤,可我这一生啊,最重的时候才89斤。一起读。
生:(齐读)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师:越读越好了。谁接着来读第二段? 生:(读第二段)
师:请坐。看这儿,母亲是用八十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刚才我说了,会读书的人能看到字面里面的意思,请你想一想,母亲肩上挑的重担仅仅是那一百多斤的东西吗?你对这个\重担\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的理解是,母亲不只是承受一百多斤的担子,还把我和妹妹辛辛苦苦养大。
师:辛辛苦苦养大,不仅是养育儿女啊,还有什么? 生:还有各种各样复杂的家务劳动。
师:是啊,为了家庭,为了生活,她要做多少事情啊!
生:我们长大以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就是我们长大了,已经可以干活了,但是要是有重的家务劳动,或者是背重的东西,母亲还是叫我们放下,她自己来干。
师:(转向另一名同学)你呢?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母亲很关心我们,虽然我们可以干活了,但是母亲还是要自己干一些重活。
师:说得多好啊!这就是\重担\的含意。同学们,\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养育
儿女的艰辛,“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母亲在儿女生病的时候的焦虑和对儿女的照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母亲为了教育子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的是母亲对远行的儿女的体贴和牵挂。同学们,母亲的重担里面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母亲所挑的不是一百多斤的重担,她挑的实际上是大半个天!同学们,当我们这样理解了\重担\的意思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前面这句话,\翻山越岭\,母亲仅仅是翻过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这个\翻山越岭\你现在是怎么体会的?
生:可能是辛辛苦苦地养育自己的儿女。 师:是啊,把\可能\去掉,就是母亲为了家庭,为了生活,为了子女,所走过的曲折的、不平坦的道路。母亲付出多少啊,当我们这样理解\翻山越岭\的时候,当我们这样理解\重担\的时候,我相信你们能把第二段读得更好,读得更有情。把书立起来,一起轻声地把第二段读一读。\母亲竟然这么轻……\开始。 生:(小声读第二段)
师:当你们边读边想像的时候,已经在脑海中出现母亲带领她的孩子所走过的艰难的道路。谁接着往下读。
生:(读第三段,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师在黑板上板书:笑、哪个)
师:很好,读得非常有感情。看黑板,护士说:\大妈,你真了不起!\可是母亲笑了笑,说:\哪个母亲不是这样做的?\同学们,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说的话当中,你想到了什么?从她的表情,从她的话中,你看到母亲的内心了吗?你体会出母亲的内心了吗?她付出那么多,护士夸她,她笑了笑说:\提那些事情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的话当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母亲很谦虚,不宣扬自己所付出的一切。 师:是呀,说得多好!还有什么?说说看。 生:我觉得母亲很关爱自己的子女。 师:为了子女,自己付出再多都是无所谓的。
生:我觉得母亲内心也觉得自己付出的可能跟别的母亲也是一样的。所以,她笑了笑说:\每个母亲都是这样的。\
师:是呀,所有母亲都是这样做的。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说的话中,我们看出了母亲的爱。母爱是最无私的,是最伟大的,母亲的胸怀是最宽广的。有人说,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胸怀。其实不然,比天空还大的是母亲的胸怀!这就是母亲,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同学们,你从这个字当中(手指黑板上书写的\哪个\二字),\哪个母亲不是这样做的\,一定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是的,哪个母亲都是这样做的!此时此刻,在你脑海里一定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从护士的动作,从护士的话当中,她把床边的边边角角都拉平,然后告诉我,把母亲放上去,轻一点儿。从护士的动作,从护士的话语当中,你们一定也想到了自己,我能为别人做些什么?把你此时此刻的感悟,把你此时的想法,溶和到读课文当中。拿起书,再一起把第三段读一读。开始。
生:(齐读第三段)\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