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三万亩林木 建生态型之乡

2025-05-02

植三万亩林木 建生态型之乡

——关于加强西营乡林业生态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西营乡政府乡长 程俊志

西营乡位于栾城、赵县、元氏三县交界地带,洨河、泥河(潴龙河)流经乡境,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是传统的农业大乡。要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就要结合本乡实际情况,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抓住县扶持林业政策,种植林木三万亩以上,大力发展经济林和观光林,打造良好生态环境,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基 本 情 况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我乡林业生态建设不断加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推动我乡新农村建设和乡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近三年,全乡共完成造林面积720亩,林地面积达到3500亩。其中青银高速、京深高速两侧林地达到826亩,通乡公路两侧林地达到330亩,全乡村级路两侧的田间林网达到1851亩。以种植速生杨为主的7个村的环村林面积达到260亩。大力发展经济林,种植核桃树、梨树、桃树、杏树等果树面积达到233亩。目前,西营乡成为全县林地面积最大的乡。

——造林质量稳步提升。通过严把苗木关、栽植关、管护关,提高了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植树造林年成活率连续3年稳定在90%以上。打造出两侧各50米的青银高速绿色通道、京深高速绿色通道,以及两侧各16米的通乡公路绿化工程等一批规模大、标准高、质量优的精品工程。

——造林效益逐步显现。坚持植树造林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林业经济等工作结合起来,鼓励和引导农民种植当地适宜的新经济林种,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林业生态建设不仅收到了涵养

水源、保持水土、改良土壤等效果,还提升了造林经济效益,培育了全乡新的经济增长点。林业及其衍生产业对经济的拉动能力不断增强;农民在林业中的收入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

形 势 分 析

林业生态建设既是一项关系全乡生态安全的公益性事业,也是对乡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带动作用的基础产业。我乡林业生态建设基础较好,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第一,从全国来看,发展前景广阔。我国林业发展的形式相当严峻,森林资源的平均水平依然很低,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27%)的61.3%;全国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森林蓄积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5和1/8;林地被改变用途或征占现象依然严重,每年平均有 216.3万公顷的林业用地逆转为非林业用地,林地面积逐年减少。为此,在党的十七大上,党中央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国家相继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林业发展、特别是人工造林。我乡建设生态之乡,顺应国家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总体发展潮流,机遇千载难逢,前景十分广阔。

第二,从省市来看,多项政策扶持。进入21世纪,河北省林业建设步入投资最多、规模最大、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发展时期。河北省委、省政府颁发了《关于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决定》,提出了“构筑京津绿色屏障,再造河北秀美山川”的林业发展目标;省人大常委会出台了《河北省全民义务植树条例》等多部地方林业法规;省政府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河北省绿色通道工程建设规划》等多项规划,河北林业已经发展成为集林业、果树、花卉、蚕桑、林产加工、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为一体的综合行业。我乡发展林业,必将得到省市相关政策支持。

第三,从我县来看,发展势头强劲。我县是全国绿化模范县,目前正在创建国家园林县城,绿化覆盖率不断增加,

年林木净增量逐年增长。发展林业适应我县发展形势。前几年,我县制定了“百十一”任期目标责任制,即在任期内县长植树100万株,乡镇长植树10万株,村委会主任植树1万株。实行了“定时间、定地点、定数量、定标准、定奖罚”五定绿化责任制。设立县长绿化特别奖和财政专项基金,每年对完成造林绿化任务并且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在全县形成了广大群众共同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良好局面。

第四,从我乡来看,造林益处颇多。我县北部和西部乡镇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主要特色,东部乡镇重点发展观光农业园,全县可种植林地面积逐年减少。而西营乡洨河、泥河两岸土壤比较适合种植林木,并且拥有可利用的耕地植树造林,优势比较明显。在西营乡大力发展林业生态建设有三大好处:一是立足现实,治理污染。洨河、泥河流经乡境,河水污染严重,成为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用水安全的不利因素,污水灌溉农田造成粮食作物污染,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受到威胁,在当前这种严峻形势下,不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需向发展林木转型。逐步减少污水灌溉农作物面积,从根本上解决污水灌溉农田和洨河污水浇地造成农作物污染以及其他社会问题,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发展林业,顺应当前农村发展形势和农民群众意愿。二是解放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发展林业,将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投入到全县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发展林下特色经济,开创全新农林发展模式,延长产业链条,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活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拓宽就业渠道,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三是预防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发展林业可减少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力,保持水土,防止土地荒漠化,减轻洪灾和涵养水源,逐步减少洨河污水造成的土壤污染。通过发展经济树种和观赏树种,为动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环境,增加动植物资源,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主 要 对 策

林业生态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前,通过县林业部门引进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合作开发,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步伐,坚持“植三万亩林木,建设生态之乡,带动生态观光、乡村旅游相关产业发展,使西营乡沿着生态、和谐、可持续的道路不断前进”。

(一)抓好规划。规划是区域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搞好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工作和前提条件。要将林业生态建设发展规划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相结合,与产业发展规划相结合,与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相结合,努力做到高起点、有特色、规范化。在空间布局上,要打破村与村、组与组的行政区划界限,连点成线,连线成网。要在全乡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立足资源优势,突出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地编制好各村林业生态建设发展规划,确定几个点位进行重点开发,与全乡的骨干线路衔接,形成完善的林业生态建设网络。在规划中,骨干线路上的节点和各村的重点部位都要彰显个性,错位竞争,差异发展,严防资源破坏和低水平重复发展。与此同时,加强督导检查,杜绝无序性和随意性发展。

(二)突出重点。搞好林业生态建设,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既要增加农民收入,又要实施精品工程,提升建设品味。

首先,要坚持以林生财。在洨河两岸500米范围内,结合现有高速公路林网、田间林网、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植树造林工作,广泛开展林木种植,辐射带动张辛庄、沿村、吕村、郭家庄、宿村、南贾、北贾等村种植速生杨、梧桐等用材树种,形成3000亩的经济林带;结合北安乐花卉园,发展苗木花卉种植,辐射带动周家庄、南安乐、水磨头、龙门、石板桥等村种植龙爪槐、垂柳等观赏树种,形成1000亩的观赏林带。

其次,要发展林业经济。采取土地流转、经营权承包等方式,引导农民在林带发展种植蕨类、兰科、苦苣苔科、凤梨

科、天南星科、竹芋科及球海棠科喜阴花卉和半夏、天麻、灵芝、黄连等喜阴中药材,大力发展柴鸡等特色林下养殖,形成“以林养农,以农带林”的发展格局。逐步在全乡范围内营造“无地不绿,无林不富”的发展意识和“人在树中,村在林中”的发展格局,将西营乡打造成为县城西南的“绿色屏障”、“森林之乡”、“天然氧吧”。

(三)彰显特色。将林业生态建设与旅游、餐饮和服务业融为一体,可以把农村的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等潜在资源转化成产品,增加农民收入。要依托林业生态建设发展乡村旅游业,以观赏林发展为基础,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策划包装一批集田园风光、民俗风情和生态采摘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制定出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即洨河、泥河两岸生态观光,感受“绿色氧吧”→参观吕村红色收藏品展览→到全县“十佳城乡生态绿化庭院”赵家庄烈士陵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欣赏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孙村“抬花杠”文艺表演→欣赏龙门大鼓,到村果蔬园进行蔬菜和果品采摘。总之,要加强乡村环境整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促进乡村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走出一条生态建设得“绿”、经济发展得“利”的林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植三万亩林木 建生态型之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四年级上册人与自然《4、争做环保小律师》 - 1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