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教学目标:
1、质疑解难,归纳梳理《六国论》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章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3、通过诵读,体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脉络;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归纳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诵读,体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脉络。
一、导入: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三字经》有言:“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说的就是苏洵在二十七岁时才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苏明允哀词》中如此评价:“三人(三苏)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嘉佑年间,欧阳修把他写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城,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佑集》,课文《六国论》即选自《嘉佑集·权书》
2、写作背景: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 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
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3、文本预习: (1)正音
①六国互丧( ),率( )赂秦耶 ②暴( )霜露 暴( )秦之欲无厌 ③洎( )牧以镵( )诛 ④胜负之数( ) 数( )吕师孟叔侄
⑤从( )六国破亡之故事 从( )散约败 (2)辨析形似字:
①与( )而不助五国也 ④革灭( )尽之标 ②( )粮而景从 ⑤( )然自得 ③悉使( )兵负草填之 ⑥( )笑大方 (3)辨析加粗字的意义:
(4)文言句中若有一些省略成分,在翻译时常需要补出。试补出下面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在括号中),然后翻译。 ①较秦之( )所得( ),与战胜( )而得者,( )其实( )百倍。 ②(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③至丹以荆卿( )为( )计。 译文: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5)有些文言句子的词序,在翻译时要改变。试译下面句子,说说如何改变。 ①赵尝五战于秦。 ②其势弱于秦。 三、阅读研习: 1、学习1、2段: A、重点字词句: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互(交互,引申为相伴)丧,率(全,都,一概)赂秦耶。
盖(副词,表猜测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秦以(相当于“于”,在)攻取之外。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实际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 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至于(到了??的结局)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 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
[附]:秦灭韩:前230年 \\\\ 灭魏:前225年 \\\\ 灭楚:前223年 \\\\ 灭燕:前222年 \\\\ 灭赵:前222年 \\\\灭齐:前221年 B、研习第1段 :
提问: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提问: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的?(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提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C、研习第2段:
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提问:这第2段,可分哪几层意思?请指出并在课文上划出这四个层次。
明确:第一层:用数字说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 第二层:轻易供奉土地是六国灭亡的原因;
第三层:说明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的道理;第四层: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为喻,进一步论证了赂秦而亡的道理。
提问:在第2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对比性的句子?
⑴秦以攻取得与“受赂所得”的对比; ⑵诸侯赂秦所亡与“战败而亡”的对比;
以上两个对比之间,也构成了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结论。
⑶祖父创业艰难与子孙轻易割地的对比;⑷“今日割五城??然后得一夕安寝”与“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的对比;⑸“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对比;⑹“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的对比。
通过以上的全部对比,说明诸侯割地的情形和后果,得出了“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结论。
提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A、 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提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学习第3段: A、重要词句:
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灭商,迁九鼎于洛邑。迁灭即灭亡。下文的“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用)不赂秦 斯用兵之效(功效)也 至丹以荆卿(表示对人的尊称)为计 始速(招致,动词)祸焉 向(先前)使(假使)三国名爱其地 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道理)
当(如果)与秦相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 B、阅读研习:
提问:第3段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
明确:从“不赂秦者以赂秦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论证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提问:齐、燕、赵三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明确:齐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是:“以荆卿为计”。
赵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是:“牧以谗诛”“用武不终”。 提问:燕、赵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孤立无援。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燕、赵战败而亡,是“诚不得已” 。 提问: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提问: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3、 研习第4、5段: A、重要词句:
并力西向(进军),则吾恐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
为(治理)国者无(不要)使(让自己)为(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哉。 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
苟(假如)以天下之大,而从(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B、阅读研习:
提问: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明确:总结历史教训,指出“为国者”不要被敌人的积威吓倒,并委婉地讽谏北宋统治者要接受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
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提问:作者得出正面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这是作者要对北宋统治者说的,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四、思考探究:
1、作者意图和写作方法分析:
讨论:如果将第4段末句改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可有慎哉”,并删去第5段,文章也是完整的。这样做好不好?
提示:可以从作者意图、文章布局和思路、重要的论断等方面进行考虑。
明确:六国灭亡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赂秦者不过三国,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论断,这样就把灭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上来了。至于为什么要“赂秦”,作者则直到最后才说出了最要紧的一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叫做“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作者这样来论述问题是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北宋正是为辽、西夏“积威之所劫”而年年纳币。如果删去“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之故事”,就看不出这一点了,这是违背作者的意图的。
其次,从布局上看,本文是从论史逐步转向论策的。因此从第3段开始,先肯定燕、赵的“远略”,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错策。循此继进,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第一步,不赂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第二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不赂而胜之”一语作铺垫的。这个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如果删去第5段话,上面这些话就变成无的放矢了。
这种写法就叫做“借古讽今”。 2、我们今天怎么看待六国的灭亡? 【参考观点】
1.分久必合,天下求统。 2.优胜劣汰的自然生存。 3.进步代替落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归纳文言现象: (一)古今异义:
1.其实:它实际上;今表所说是实际情况 2.祖父:祖父和父亲; 今指爷爷 3.明日:第二天; 今指今天的下一天 4.故事:旧例;今指真实或虚构的讲述的事。
5.智力:智慧和力量; 今指认识理解客观事物、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假字:
1.厌,通“餍”,满足 2.当,通“倘”,如果 3.暴,通“曝”,晒
(三)特殊句式:
1.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被动句) (四)词类活用:
1.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使动用法 2.以事秦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待,名词作动词用 (五)实、虚词:
1.兵(会意字,双手持斧)
(1)本意、兵器 六国破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贿秦 (2)引申、军队 敌人果舁炮至
(3)引申、战争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4)引申、战略 故上兵伐谋 2.盖
(1)副词,用在句首,表示下边说话带有推测性,译“大盖”。 例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2)连词,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确定作用,译“大概”。例如:今言华,如“华实”的“华”,盖音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