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交通运输的若干思考
摘要:在现在文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需求,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是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交通管理滞后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针对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借鉴外国一些先进的城市交通管理的先进经验,强调城市交通输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对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以提高城市交通的运行效率与应急能力,解决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交通;交通管理;公共交通;发展;智能交通系统 一、引言
当前,现代城市交通正进入以信息化为目标的新时期,一个包括道路建设、客货运体系和交通控制管理组成的快速、便捷、舒适、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是衡量当前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提高现代化水平,既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保证城市交通合理、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从城市交通系统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来进行合理的交通管理规划。 二、城市交通管理问题的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机动车密度还
比较低。尽管如此,由机动车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城市交通堵塞问题也很严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还存在体制上、行政上和技术上的问题。随着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许多城市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而且一系列先进的交通管理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被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较多的问题。 2.1、道路容量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只是近十年方开始有较快发展,人均面积由2.8平方米上升到6.6平方米。尽管增长幅度较快,仍赶不上城市交通量年均20%的增长速度。
2.2、汽车增长速度过快
最近几年是大城市机动车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份,轿车、客车、面包车以至于摩托车增幅年平均在15%以上。 2.3、公共交通日趋萎缩
80年代中期开始,城市的公共汽车交通(含无轨电车)相继萎缩,从运营效率到经营管理,从服务水平到经济效益,出现了全面的衰退。1978~1995年的17年间,全国公交车辆和线路长度分别增长了2.5倍和2.8倍,公交车辆达到0.62辆/千人,但公交车辆的运营速度由每小时12~14公里下降到5~10公里,新增的运力被运输效率下降所抵消。90年代初,公共汽车在居民出行交通结构中,多数城市都在下降。其原因是“优先发展公共
交通”的方针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票价政策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2.4、交通管理技术水平低下
由于历史和认识方面的原因,我国城市中交通控制管理和交通安全管理的现代化设施很少。从停车场看,大城市中特别是中心区严重短缺停车设施,车辆大都停在道路和人行道上,加剧了拥挤堵塞和事故发生。此外,国际上正在研究并开始使用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在我国基本上还是空白。 2.5、缺乏整体的交通发展战略
城市交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研究交通需求和供应的平衡,还要考虑土地和财力的可能,是一项决策性很强的工作。当前出现的城市交通问题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 科学 的整体交通战略和规划,治理工作往往顾此失彼,前后失调,投入不小,而收益不大。
2.6、长期忽视公共交通的发展。
公共交通是效率最高的交通方式,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在经历了痛苦曲折之后,都鲜明地选择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我国城市用地紧张,人口密度高,适宜于公共交通运输,所以国家早就制定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落实,城市交通疲于应付,导致了公共交通的萎缩。 三、现代城市交通发展的战略思考
城市的交通需求产生于城市总体布局的土地利用,而城市的
开发与建设又以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前提。面对未来交通需求的不断增长、基于城市空间的局限性及经济能力,未来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应为: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宗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同时,采取有效措施,调整城市用地布局,发展相适应的通畅、快速、低耗、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体系。具体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3.1、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交通的目的是实现人和物的移动,所以城市交通改善的着眼点应是如何使城市中的人方便、安全、快捷地出行。目前,修建的许多立交桥,为减少行人干扰、方便机动车出行。许多路口被封闭起来,行人要过马路需绕行一大段路,由此给行人带来诸多不便。另外,很多道路没有实施机动车、非机动车分离,给非机动车的出行带来一定的危险。为此、应把“以人为本”作为城市交通规划与建设的基本宗旨、在交通设施建设上处处体现为大多数人所用的思想。同时,尽快实施机动车、非机动车分离、为居民出行创造一个方便、安全、舒适、快捷的交通环境。
3.2、加快城市道路建设。道路网是城市的骨架,道路建设相对城市发展必须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目前,的道路建设已滞后于城市交通需求的发展,许多城市的交通总体上已经达到饱和,路网格局不可能再作大的变动、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干道网络系统建设及城市外环建设,尽快提高中心区域对外辐射能力,增强外围道路系统的完整性。使道路建
设速度同交通需求的增长速度基本相适应。增加街道的通行能力。提高城市道路利用率。
3.3、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交通需求的不断增长与交通设施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是始终存在的,如何经济合理地使用交通设施是城市交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就客运交通而言,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和出租车是城市客运交通的四种主要出行方式。从各种出行方式所承担的客运量及其消耗的资源和能源看,无疑公共交通具有载客量高,占地面积小、低能耗、低污染的明显优势。因此,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是形成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新型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的先决条件。
3.4、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容量大、占地少、低能耗、低污染、准点快捷、安全舒适的交通工具,是高效率、环保和为大多数人服务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大城市客运体系的理想方式。目前,国外公交发达的城市无不例外地都以轨道交通作为公共交通的主体。单靠地面交通是难以彻底解决交通拥挤问题的;为此,必须加快大容量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并使之成为未来大城市客运交通的主体。逐步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共交通为基础的客运交通网络。
3.5、倡导共享程度较高的小汽车。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汽车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国家正采取积极的税收政策,鼓励私人拥有小汽车。与此同时,小汽车在方便、“门到门”、满足个人偏好等方面有着公共交通无可比拟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