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2010
届高考地理知识点解读与能力培养——人口与环境
审核人:苑娜娜
【知识网络】
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中国的人口政策。
2.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
3.人口素质与环境: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
响。
4.人口迁移与环境: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考点透视】
1.人口再生产
(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概念: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延续 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死亡率很高,出生率很高,自然增长率很低
类型
传统型:出生率很高,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较高 过渡型:死亡率降低,出生率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 现代型:出生率很低,死亡率有所回升,自然增长率低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分世界:属于“过渡型”,处在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部分、大洋洲除澳、新外)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2.人口素质与环境
(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
人口身休素质的概念: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 遗传因素: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因素:是主要因素(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
环境 因素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第 1 页 共 9 页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影响 因素
识、伦理道德)且影响越来越大
自然环境因素:原生环境因素:地形、气温、湿度、降水等
次生环境因素:物理、化学、生物方面对环境的污染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着特殊的影响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环境观、资源观和发展观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口,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 【典例精析】
例1:右图是“世界人口增长图”,读后回答 (1)1920年前后相比较,世界人口的增长发生的变化是: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 (2)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同发达国家的 人口增长相比较,特点是_______,原因是_____。
(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状况带来的不良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在产生革命以前,由于生产力很低,世界人口发展缓慢。产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口发展的速度加快,特别是二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很快,人口迅猛增长。(2)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亚非拉人口增长迅速,欧、北美人口增长趋缓。(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速度在近代明显趋缓,造成老龄人口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人口老年化现象严重。
答案:(1)①1920年前,世界人口增长缓慢②1920年后,世界人口增长快;(2)增长很快 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3)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缺乏劳动力,影响经济的发展。
例2:读图分析回答:
1)从图中看出,出生率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的大洲是 洲 洲 洲。
2)出生率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最高的是 (国)。
3)图中反映了出生率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第 2 页 共 9 页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关系是 。
4)从图中看出,发展中国家要提高经济水平, 当务之急要 。
解析:本题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
国家人口出生率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内在联系,也揭示了人口过度增长是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主要障碍因素。
答案:(1)亚、非、拉丁美。(2)美国。(3)人口出生率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反比。(4)控制人口增长。 【常见误区】
本单元常见的问题是:
1.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人均耕地、人均资源、人均粮食、人均能源、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人均住房面积等不断下降的形成机制,地区差异及解决措施等。其中以中国和印度等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表现最为突出。
2.由于人口零及负增长带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包括老龄化的形成机制,对社会福利
制度的影响,劳力的短缺,社会伦理观念的转化,以及政府相应的政策等。其中以西欧、北欧、北美诸国表现比较突出。
3.与人口结构有关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如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就
业结构、城乡结构等,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就业结构,与人口增长相关的是年龄结构,与未来发展相关的是学历结构。
4.农村地区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过度开垦,进而森林草场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
河湖淤塞等相关的生态问题。以及农村年轻劳力外出打工造成的劳力短缺问题。
5.农村剩余劳力大量拥入城市(即城市化过程),民工的盲目流动带来的交通紧张、社会治安变差,住房紧张及其它社会问题。
6.国际人口迁移过程中带来的交化交流,种族问题,以及对迁入地经济繁荣的促进,社会环境的破坏等问题。尤其要注意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路线及后果。
7.中国的人口问题:中国的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在西部大开发中、三峡建设中等重要经济建设项目中如何正确处理人地矛盾成为考查的热点问题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第 3 页 共 9 页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基础演练】 一、选择题:
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国家和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第三阶段的是( )
A.美国、加拿大 B.澳大利亚、韩国 C.巴布亚新几内亚、埃及 D.中国、朝鲜
2.图中第一和第四阶段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均较低,根本原因在于 ( A.第一阶段的低自然增长率是由低出生率引起的 B.第四阶段的低自然增长率是由高出生率引起的 C.第一阶段的低自然增长率是由高死亡率引起的
D.第四阶段的低自然增长率是由低死亡率引起的
3.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世代更替缓慢的是
( 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D.第四阶段
读1954—1984年中国三个阶段人口迁移表回答4—5题:
时间 总迁移量 1954—1960年 活跃时期 1.958亿 1961—1976年 低潮时期 2.548亿 1977—1984年 回升时期 1.437亿 4.自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 A.人口迁移规模小,频率低,流动数字小,人口净迁出省份京津沪 B.人口迁移规模大,频率高,流动数字大,人口净迁出省份京津沪 C.人口迁移规模小,频率低,流动数字小,人口迁出迁入平衡的省份藏 D.人口迁移规模大,频率高,流动数字大,人口迁出迁入平衡的省份藏 5.1954—1984年这一时期,北京属于
( A.人口净迁入地区 B.人口净迁出地区 C.人口迁入迁出平衡地区 D.迁入迁出量很少的地区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第 4 页 共 9 页
) )
)
)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二、综合题:
6.下图是“20世纪世界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相关示意图”,回答问题: (1)20世纪以来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发生的变化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变化对 人类造成的威胁是_________。
(2)人类必须协调与环境的关系,才可做到既能不
断满足人类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又 能_____;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是① ② 并开展国际合作。
【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2000年11月,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在预测人口数量未来动态变化时,主要的信息来自
( )
①男女性别比例 ②出生率 ③死亡率 ④迁移率 ⑤人口密度 ⑥现有人口数量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②⑤⑥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地球表面83%适宜使用的陆地已经为人类使用,地球陆地上几乎没有什么人迹罕至的原始地域。据此回答2—4题。 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
A.开发时间的长短 B.自然条件 C.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
D.政治、军事因素
( )
3.全球人口数量变动,主要取决于
A.人口出生率
B.人口死亡率
C.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机械增长率
4.当今世界上人口与环境的主要矛盾表现为
①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与环境承载量之间的矛盾 ②人口增长过快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 ③人口增长过慢与人口老龄化之间的矛盾 ④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不相协调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的报告认为,将全球人口稳定在110亿或略多一些,可以使地球上的人维持合理健康的生活。据此回答5—6题。 5.有关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第 5 页 共 9 页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A.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决定于空间环境的大小 B.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C.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源利用率提高,地球环境人口容量是无限的 D.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影响很小 6.有关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正确叙述是
( )
①我国人口与淡水、耕地等资源之间的矛盾已十分突出
②城市化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使可耕地的总数和人均耕地有继续减少的趋势 ③我国最大环境人口容量在16亿左右 ④目前我国人口与环境处在良性循环阶段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下图是“世界各大洲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不
包括大洋洲),据此回答7—9题。 7.属于欧洲的是( )
A.a C.c
B.b D.d
8.城市人口增长最快的是( )
A.a C.c
B.b D.d
C.c
D.d
9.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最大的是
A.a
B.b
( )
读“某地区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10—13题。 10.上图说明该地区( )
A.城市化程度很高
B.城市人口是2500万
C.大约10%的人口在郊外居住 D.人口密度较大
11.此人口分布状况,比较符合的国家是( )
A.阿根廷
B.印度 C.英国
D.美国
( )
12.形成上述国家这种人口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第 6 页 共 9 页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A.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B.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C.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城市对农村人口有很大的吸引力 D.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 )
13.这种状况可能造成的问题是
①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 ③城市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加 A.①②
B.③④
②农村劳动力减少,农业产值下降 ④农村人口增长速度缓慢,出现负增长 C.①③
D.②④
( ) 欧洲 3‰ 大洋洲 12‰ 14.根据各洲人口状况和下表资料判断,正确的结论是
地 区 人口自然增长率 地区 人口自然增长率 *指不含墨西哥的北美洲
亚洲 19‰ *北美 7‰ 非洲 28‰ 拉丁美洲 22‰ ①非洲人口的出生率最高,死亡率最低 ②欧洲的新增人口最少 ③世界新增人口至少50%分布在亚洲 A.①②
B.②③
④拉丁美洲的新增人口至少是北美洲的3倍 C.③④
D.①④
( )
15.目前上海面临最主要的人口问题是
①卫星城镇人口比重增大
②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高
③人口年龄构成轻,生育高峰压力大 ④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赡养照顾老人负担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综合题:
16.读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省人口、粮食总产量、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曲线图,回答:
(1)新中国成立以来该省粮食从1949年的639万吨增加到1995年的2650万吨,年均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第 7 页 共 9 页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增长率为 ;
(2)1954年和1991年因遭受特大水灾,粮食 。可见我国东部地区农业深受
的影响,而这又是由于 造成的。
(3)近20年来该省耕地总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人均耕地减少的
主要原因还有 。
17.读“某地区1950~2000年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下半叶,该地区人口出生率总 体呈____趋势,死亡率呈_______趋势。 (2)该地区目前人口再生产类型属
A.传统型 C.现代型
B.过渡型
(3)该地区在20世纪下半期明显地出现了
____________次人口增长高峰,那么你预 测下次人口增长高峰应是在( )
A.世纪之交 C. 21世纪20年代初
B. 21世纪中叶 D. 21世纪20年代末
(4)若我国人口的再生产情况与该地区相近的话,那么我国人口再生产转型较
___________,原因如何?
18.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了人口迁移等方面的内容:将普查日期从以往的7月1日
零时改为11月1日零时,并将常住人口时间标准由1年改为半年,空间标准由县(市)缩小到乡村、街道。 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将常住人口的时间标准和人口迁移的空间标准作如上改动的理由是什么? (2)将普查日期从7月1日零时改为11月1日零时的理由是什么?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第 8 页 共 9 页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C 2.C 3.D 4.C 5.A 二、综合题:
6.(1)人口剧增 资源减少 环境污染加剧 环境承载量受到的压力过大,生态系统遭到
破坏,有失去平衡的危险;(2)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质量 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②搞好国土整治。 单元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B 2.B 3.C 4.C 5.B 6.B 7.B 8.A 9.B 10.A 11.C
12.B 13.C 14.C 15.D 二、综合题:
16.(1)3.14%. (2)严重减产.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夏季风进退强弱的反常,或副
高位置的非正常移动.(3)占用耕地,人口增长.
17.(1)下降 下降;(2)B;(3)二 C;(4)快 ①经济不断发展,文化教育不断
进步,尤其是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突出,出生率下降明显;②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医疗卫生进步,死亡率下降明显且处于较低水平;③出生率比死亡率下降更明显,所以人口转变速度较快,已接近“现代型”。
18.(1)人口迁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必须考虑人口迁移因素。改变常住人口的时空标准,可以更准确地反映人口迁移的类型、数量和方向等现状,更客观、详尽地反映出目前我国人口迁移时空变换频繁的特点。(2)作这一改变也同样是为了准确而客观地反映迁移人口状况的需要。为了和常住人口居住期改为半年相配套,如还在7月1日零时普查,大量农村迁移人口过春节后进城,不达半年,因而将无法登记,致使迁移人口调查结果失真,改为11月1日即可避开这一矛盾。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第 9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