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专升本讲座(2)

2025-08-26

(一)作者或专书介绍

“作者或专书介绍”的内容,就是作家作品知识,关于作家作品知识的考核,大纲已经明确规定了范围,这就是:①作者字号;②所属朝代或国别;③作者的主要思想倾向和文学主张;④作者的主要文学成就;⑤作品集名称。如是专书,则考核:①编著者姓氏;②编著朝代;③文体性质;④基本内容;⑤主要特色;⑥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且,大纲还规定了考核作家品知识的能力层次要求,即以上这些知

4

识点只要能识记即可,至多能将其异同处加以区别(即所谓“认知”),而不必进行解释、说明,更无须分析、论证。

我们以对《寡人之于国也》的作者孟轲的介绍为例,就可以采取与考试范围一一对应的方法,归纳整理出以下知识点: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他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虐民,反对掠夺战争,重视后天的教化和环境对人的影响。这些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孟子散文善于采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手法。他能运用多种多样具有独特风格的比喻,增强论辩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文章中有大量相当整齐对称的排偶句,富裕感情色彩,使说理具有难以阻挡的气势。

《孟子》共七篇(各分上下,)一般认为是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等共同编著的。《孟子》一书对后代的文化思想和散文发展均有深远影响。

1.作者字号;孟子,名轲,字子舆。 2.所属朝代或国别:战国中期,邹国人。 3.主要思想倾向: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4.主张施仁政,行王道;提倡民本思想;重视后天教化。

5.文学成就:其散文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手法;善用比喻;多用排比句。

6.作品集:《孟子》七篇。

我们再以《郑伯克段于鄢》一文前对专书《左传》的介绍为例: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但也有人认为非他所作。

5

这部著作记叙了春秋时期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悼公四年 (前464)二百五十多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实,着重记叙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内容相当丰富。记叙线索分明,详略得当,尤其擅长描写战争,作者将许多重大战役的起因、过程、双方的谋划、战场内外的斗争和战役的结果叙写得异常清楚,笔法又多变化。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人物的言行及内心活动,往往有比较生动的描述。这些对后来《史记》等书的写作有很大影响。

1.编著者: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 2.编著朝代:春秋末年。

3.文体性质:我国较早的编年体史书,也是散文名著。

4.基本内容:记叙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史实,突出列国之间的矛盾争夺。

5.主要特色:记叙线索分明,详略得当,擅长描写战争;人物描写生动,个性鲜明。

6.文学史上地位:对《史记》等书的写作很有影响。

这里所归纳出的要点,都见于介绍中那些重要的判断句,判断句以外的解释性、描述性文字,以及关于作者的生卒年、籍贯、生平经历、专书版本情况等等,都可以剔除,不加记忆。

在对单篇的“作者或专书介绍”之后,接着就可以将各篇介绍打通,进行归纳整理,这就是说,考生可以把各篇介绍加以分解,按照知识点所属门类,也就是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把若干个点联成线和面,加以强化记忆。

例如,从作者的时代和国别进行归类,我们可知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甫、岑参、白居易都是唐代诗人,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都是宋代词人。

如从文学流派社团方面进行归类,可知郁达夫、郭沫若都属于创造社,茅盾、冰心、朱自清都属于文学研究会。

其次,我们不仅要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还要发现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例如,同为盛唐诗人,王维、零参、李白、杜甫的文学成就各有不同;王维是“盛唐出园山水诗配的代表作家”;岑参是“盛唐

6

著名的边塞诗人;李白是“我国最伟大的雅漫主义诗人”;杜甫是“我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为宋代词人,柳永、李清照,苏轼,辛弃疾的词风各不相同:

发现并掌握了知识点的异同,就能把许多弧立的知识点,串成线,联成面,织成一张知识的网络,就能得心应手地去解答试卷上的填空题、选择题了。

(二)注释

这本教材为了便于学习,配上了十分详尽的“注释”,而古代作品的“注释”比现代作品更为详尽。

那么,“注释”中的哪些内容可能入题、应该记住,哪些内容不会入题、不一定记住呢?课文注释内容大致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课文的题解,这总是放在注释①中,第二部分是对古今意义不同的实词的解释。对常见虚词用法的说明,对特殊语法现象和文言句式的说明,还有对难句的串讲,第三部分是对古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各种专用语的注释,如年代、人名、地名、典故、引证、考据等等。我们就以《季氏将伐题臾》为例。

1、本文选自《论语?季氏》篇。春秋末期,诸侯兼并,当时把持鲁国朝政的季康子,横征暴敛,富比公室。但他仍想借维护鲁国利益之名,吞并颛臾,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酝酿了季氏将伐颛臾这一事件。本篇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写孔子批评了季氏的兼并行为,并从正面阐发了他的政治主张。 季氏:季孙氏,当时鲁国的贵族。这里指季康子。季康子,名肥,鲁国的大夫。 颛臾(zhuān yú砖与):春秋小国名,附属于鲁国,故城在山东费县西北。

2、冉有、季路:两人都是孔子学生,当时为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也称冉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

3、将有事于颛臾:将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事:指战事。 4、无乃尔是过与:岂不要责备你们吗? 无乃:岂不,恐怕。 过:责备。作动词。与:通“欤”。

7

5、先王:指已故的国君。 东蒙:蒙山,因在鲁国国都曲阜的东面,故称东蒙。 主:主持祭祀的人。 6、邦域之中:国境之内。

7、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后来用作国家的代称,这里指鲁国。

8、何以:为什么。即介宾结构“以何”的倒序,是古汉语中表示疑问的一种习惯用法。为:语助词,可译为“呢”。

大学语文专升本讲座(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浅议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