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这道题考查文本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情节结构的安排等。这道题很开放,中心对象是“清荷”,但它着笔却极少,主要是与主旨有关。所以,无论如何回答,心里都始终牢记主旨,一切为了主旨服务。
12.(1)【答案】答B得3分,答A得2分,答C得1分,答D和E不得分。
【解析】D.找到原文对照,当时丁肇中并不确定,只是提出了了质疑;E.中国式的牵强附会,当时确实是遇到疾病,但并不是找到基本粒子而病倒。
(2)【答案】①勇于创新,具有敢于超越前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向尖端科学挑战的精神;②坚韧执著,具有不畏困境、不怕一次又一次地失败的奋斗精神;③具有科学研究上的合作精神;④具有严谨务实的精神。(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解析】这道题考查概括能力。找到答案区域,找到中心词中心句,依点概括出来,还要做分析,注意要点齐全。
(3)【答案】①回顾以往的研究之路,坚定了继续研究去发现新的粒子的信念;②总结过去5年研究中的得失,修改自己的实验计划,更有利于新的粒子的发现;③通过一年的休假,体质恢复,精力更加充沛,有利于以后发现新粒子的实验研究。(每点2分)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和概括能力。文中都有提及,要筛选出来,再依次概括即可。
(4)【答案】观点一:丁肇中迟迟不向外公开他们的实验结果表现了一个科学家严谨认真的态度。①这种做法表现了丁肇中作为科学家的一种严谨的研究精神;②丁肇中的研究另辟蹊径,所以对新的发现要慎重对待;③丁肇中的研究曾经遭受过学术界的议论和同行的指责,所以更要谨慎从事。 观点二:丁肇中的同事坚持要尽快地发表他们的实验结果,表现了一种更为现实的态度。 ①既然新粒子的研究已经获得成果,就应该尽快地发布出来;②掌握一种科学发现的发明权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实在在的事情,是辛勤研究的回报;③在科学研究中新的发现层出不穷,一旦成功就应该发布,伯顿?里希特博士领导的研究组同时也发现了性能相同的新粒子这一事实也说明应该尽快发表。
(观点明确,给2分;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给6分。)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本精神内涵的理解能力。丁肇中的做法有他自己的道理,文本中也予以说明,依据原文,自己可以合理推断其它,也可以不同意丁肇中的做法,只要能自圆其说,论据论证充分合理即可。 13.【答案】B
【解析】B.用错对象。钟灵毓秀: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指山川秀美,人才辈出。A筚路蓝缕: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C.未雨绸缪: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D.旁若无人:形容态度傲慢,自高自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也形容态度自然、镇静自如的样子。 14.【答案】A
【解析】B项不合逻辑,“严防事故不再发生”改为“严防事故再次发生”;C项语序不当“运营、管理和筹资”改为“筹资、管理和运营”;D 项主客倒置,应为“而且它给举办国乃至全亚洲都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15.【答案】C
【解析】③句放最后,构成假设关系, 排除D项; “应有”与“不应”相对,故②句放前,排除A项;④⑥分别与⑤①照应,④前的“故”,可断定“④⑥”放“⑤①”后,排除B项。
16.【答案】从“爱国主义热情”“民族生存危机”“全球化竞争”和“理性、深沉的意识”四个词语中任选出3个作答得5分,选出2个得3分,选出1个得1分。
【解析】这道题考查筛选概括能力。整个语段都在谈论爱国主义热情,所以这是个关键词;过去,爱国主义与民族危机结合,所以“民族生存危机”是关键词;现在强调“全球化竞争”“理性、深沉的意识”,这都是与当代爱国主义密切相关的。
17.【答案】书目是记录书名、著者、出版情况和收藏情况,按—定顺序编排,供人们查找的工具书。 (格式须是判断性单句,否则扣2分;四个要点少一个扣1分。)
【解析】这道题考查句式变换,由复句变单句。先找到主干句,即①句,将其他句子的要点筛选出来,作为宾语前的定语,注意合理的顺序。
18. 【审题指导】“习惯”和“习惯之后”既有联系又存在较大差别,二者都和“习惯”相关,而“习惯之后”更侧重于“之后”的内容。“习惯之后”,写作重点在于对“习惯”后的反思。譬如,可从以下角度思考:①“习惯之后”的关键在于有没有重新审视、修正或完全改变这一习惯。②“习惯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后果?(包括生活、心理、思维、人格等)
写作时要更多地倾向现实生活,在对现实生活的叙写、议论之中表达感悟或认知。可以写与“习惯之后”相关的故事,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主题可褒、可贬,应作理性认识。可写“习惯之后”的喜悦与舒畅,也可以写“习惯之后”突显出的思维的定势、见识的平庸、审美的固化、自我的丧失、人格的沦丧、心理的扭曲等问题。 【优秀作文】 习惯之后
习惯的力量是无穷而微妙的,它不像火车转轨,“啪”让你一下换到另外一条道上,倒是更像慢性药,日积月累,药力慢慢发散,习惯后,药性已经渗入五脏六腑,人就好不自主跟着习惯走了。 中国文坛目前似乎陷入了这样一个习惯后时代,大家都习惯跟着“旗帜”“潮流”,都习惯了逃避现实,都习惯了不说实话。
于是市场上充斥着以“主流文化”作为护身符、挡箭牌,赫然占据着畅销书架。不然就是写些花鸟虫鱼,性灵散文,文化大散文,忽悠读者去了另一个世界,忘记我们活在当下的责任与使命。习惯啊,把作家们的毛都摸顺咯,本应个性张扬的棱角都被磨平咔!对于社会敏感话题,他们不敢碰触,怕惹事上身;对国民的劣根,他们不敢批判,现在作家是“都有一个良心却各自藏起”! 这习惯后的时代不正与鲁迅笔下“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相契合吗?作家成了习惯的奴隶,成了潮流的奴隶。然而,我们需要“逆流而动”的作家。他们是能“打破习惯”的人,是能“睁了眼看”的人!鲁迅在《睁了眼看》中说:“中国作家对社会现实是没有正视的勇气的,甚至仰视、斜视都不能。”所以,要打破习惯,作家得先“睁开眼”。能“妙手著文章”的必先要有“铁肩担道义”。拥有广阔的社会视角,敏锐的洞察力,心忧天下的胸襟才是成就大作的先决条件。像费孝通先生所著《江村经济》是深入农村几十年而写成的,并不像现在某些作家将自己锁在“空中楼阁”里,像待字闺中的小姐,只凭想像虚构文字,写出了的仍是“不接地气”“习惯之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