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到这里,很担心我把自己的那些不幸强加给命运和生活,错怪是故乡给我的。我明白,在那个灾难没有死角的年代,即使我生活在任何城市,都同样会经受这一切。因为我相信阿·托尔斯泰那句话:在我们拿起笔之前,一定要在火里烧三次,血水里泡三次,碱水里煮三次。只有到了人间的底层才会懂得,惟生活解释的概念才是最可信的。
然而,不管生活是怎样的滋味,当它消逝之后,全部都悄无声息地留在这城市中了。因为我的许多温情的故事是裹在海河的风里的,我挨批挨斗就在五大道上。一处街角,一个桥头,一株弯曲的老树,都会唤醒我的记忆,使我陡然“看见”昨日的影像。它常常叫我骄傲地感觉到自己拥有那么丰富又深厚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全装在这个巨大的城市里。
更何况,这城市的数百万人,还有我们无数的先辈,也都把他们的人生故事书写在这座城市中了。一座城市怎么会有如此庞大的承载与记忆?别忘了——城市还有它自身非凡的经历与遭遇呢! 最使我痴迷的还是它的性格。这性格一半外化在它形态上,一半潜在它地域的气质里。这后一半好像不容易看见,它深刻地存在于此地人的共性中。城市的个性是当地人一代代无意中塑造出来的。可是,城市的性格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同化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我身上有哪些东西来自这个城市的文化,孰好孰坏?优根劣根?我说不好。我却感到我和这个城市的人们浑然一体。我和他们气息相投,相互心领神会,有时甚至不需要语言交流。我相信,对于自己的家乡就像对你真爱的人,一定不只是爱它的优点。或者说,当你连它的缺点都觉得可爱时——它才是你真爱的人,才是你的故乡。 家乡把它怀抱里的每个人都养育成自己的儿子。它哺育我的不仅是海河蔚蓝色的水和亮晶晶的小站稻米,更加上它斑斓又独异的文化。它把我们改造为同一的文化血型。它精神的因子已经注入我的血液中。这也是我特别在乎它的历史遗存、城市形态乃至每一座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的缘故。我把它们看作是它精神与性格之所在,而绝不仅仅是使用价值。
我知道,人的命运一半在自己手里,一半还得听天由命。今后我是否还一直生活在这里尚不得知。
4
但我无论到哪里,我都是天津人。不仅因为天津是我的出生地——它绝不只是我生命的巢,而是灵魂的巢。
(1)故乡给了“我”什么难忘的回忆?它使“我”领悟到了哪些人生的真谛?
(2)故乡是游子是精神家园,尔对长期固守家乡的“我”来说,为什么也对故乡如此依恋? (3)文章最后说“它绝不是我生命的巢,而是我灵魂的巢”,这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全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镵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注①:镵(chan):刺、刻。
(1)下列的解释和分析与文意不符 的一项是
A.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其原因在于他重视礼义教化
B.没有法治天下就不可能太平,所以对不知礼义之民,要用严刑峻法。 C.昏庸的君主只会任用那些与自己同类、对自己惟命是从的人。
D.君主应修治礼义,任用贤能,这样就可以做到“设法而不犯,刑错而不用”。 (2)文中哪些句子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的思想? (3)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它采用了哪些论证法? 3、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答题。
沈园二首(其二) 陆游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如遗踪一泫然。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请结合作品分
析。 五、作文
3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大学哲学家罗素与穆尔都是剑桥大学的著名教授。一次,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课时,老是露出一迷茫的神色,问题一大堆。”
5
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会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仔细阅读上述材料后,请以“问题与进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⑴文体自选 ⑵题目自拟 ⑶立意自定
⑷字数不少于800字。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