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绿野仙踪》就曾经在80年代中期遭到正统派基督教徒们的抨击。”
5但是对于“哈利波特”现象最让人感到好奇的事情可能是几乎没有人会花时间去讨论这些书有多好或者多糟,尤其是当这些评论仅仅涉及书本身的时候。有一天,11岁的女儿问我是否认为《哈利波特》是经典之作,我给出了一个恐怕听起来十分成人化的回答,“时间会证明一切的。”这不能算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因为谁也没有办法预测有哪一本书能够代代相传。但事实上,我在闪烁其词。我女儿真正想知道的是:与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和马德琳·英格这一类人相比较,罗琳到底有多棒。
6我本可以告诉她我认为这些书是精心构思的通俗作品,是堪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之电影的文学作品。本来我还可以告诉她我认为《哈利波特》系列丛书没有什么新意,它们与众多儿童经典作品有太多相似之处,所以有时候会给读者一种感觉,仿佛罗琳组装编织了这些故事。但是,这些故事绝对不仅仅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它们如此受欢迎的关键之处就在于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能够从阅读中获得乐趣。只有最好的作家——他们能够与苏斯博士和菲利普·普尔曼,当然还有罗琳一样与众不同——才能够做到这一点。
7《(欢乐满人间》的作者帕梅拉·林登·特拉弗斯概括得精辟至极。她写到,“你不能把你想象的东西砍掉一部分然后写成一本专给孩子看的书,坦白地说,因为事实上你根本无从知道童年究竟是什么时候结束,而成人期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它们相互连接、浑然一体。”在
罗琳的书中,从语言开始,就有足够多的让大人和孩子都喜欢的东西。也许她文风朴实,但是她给人和物取名的方式显示了独特的原创才能。
8优秀作家关注孩子特点的能力达到惊人的程度。罗琳不只一次地清楚表达出,即便是最勇敢的孩子也经常会表现得那么无助。在《哈利波特》(二)中,当那位智慧的、对学生呵护有加的魔法学校校长邓布利多被驱逐出霍格华兹时,哈利和他的同学们都感到恐惧万分。“邓布利多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蔓延开来。”而这也让我很害怕。在罗琳所有的书中都流淌着一种潜在的伤感与迷失。在《哈利波特》(一)中,变成孤儿的哈利盯着那面能够说出每个人内心深处愿望的厄里斯魔镜看,他看见了逝去的双亲。“直到我自己重读我写过的东西,我才意识到这个情节完完全全——完完全全地——来自于我对于母亲去世的感觉,”罗琳说,“事实上,我可以说,死亡、丧亲之痛以及死亡意味着什么是所有这七册书的中心主题之一。”而年轻的读者们能够领会这一份深刻的理性吗?也许不能自觉地做到这一点吧。但是我认为,如果这些书只是一些有关魔幻之旅的有趣的故事,那么它们就不可能有这么广泛的吸引力。而且我知道,那样的话成人就不会被它吸引。
9《哈利波特》系列丛书不尽完美。在这些丛书中我最想看到的是一个绝妙的反面角色。我这里说的“绝妙的反面角色”是指“有趣的反面角色”。因为高个子约翰·希尔弗既邪恶又迷人,所以他才让人更觉害怕。如果他仅仅只是坏的话,他带给我们的恐怖感会减少一大半。
伏地魔王让人抗拒就是因为他仅仅只是一个十足的坏蛋。这么一说,我想在罗琳超越自己的这本新书中加上这样一个反面角色。这个角色是如此的有魅力,你是永远也见不到的,而且他相当令人恐惧。 10除了这些吹毛求疵的意见,罗琳的书可能是孩子们所接触到的最好的书,而且阅读这些书也不是家长强加的任务。我羡慕那些阅读这些书的孩子,因为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可没有这么好的东西——我的意思是说,我们没有通过自己去发现有这么好的东西,不像现在的孩子,他们找到了哈利。我们深深地记着哈迪男孩和南茜·朱尔,但是当我们尝试着重新阅读这些角色的时候,他们的魅力很快就散去了。罗琳的书也许不如托尔金的书那么具有权威性,也不如达尔的作品那般跌宕起伏,但是她的书将涉世未深的读者带入了一个相当高的娱乐水准。(《哈利波特》系列丛书还有三册尚未出版,现在下定论还为时尚早。但是,就目前我们看到的情况来看,特别是在最后一册,《哈利波特》具备了经典作品的所有特征。
Unit Four
下面的文章选自奈杰尔贝诺克瑞提斯的婚姻与家庭。此书在美国的一些大学里被用作社会学和妇女研究等课程的教材,它强调了在当代社会和家庭中所发生的重要变化,探索了家庭成员所面临的选择,以及我们很多人都还未意识到的种种约束。该书还审视了当今美国家庭的多样性,运用跨文化和多元文化的比较,以激发创造性思维来研究21世纪家庭所面临的许多严峻问题。
爱和情感连系
奈杰尔·贝诺克瑞提斯
1爱,对于人类的生存是不可或缺的。它既是一种情感,又是一种行为。家庭通常是我们最早和最重要的爱和情感支持的来源。众所周知,缺乏爱的婴幼儿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抑郁症、头痛、生理残疾、神经质或身心疾病,这些病有时会伴随他们一生。而对比之下,拥有爱和拥抱的婴儿通常体重增加得快,哭得少,而笑得多。到了五岁时,他们的智商和语言测试的分数明显比前一类儿童高得多。
2很多研究发现婴儿获得关爱的质量会影响到他们以后的交友,在学校的表现,如何应对陌生的或可能充满压力的情况,以及他们成年后如何建立并且维系情感连系。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人们与家庭成员的早期亲密关系才如此至关重要。在人情冷漠的环境中(如孤儿院,某些寄养家庭,或缺乏关爱的家庭)长大的孩子会出现情感和社会性发育不良,语言和运动技能迟缓,以及精神健康问题。
3对自己的爱,或者说自爱,对我们的社会性和情感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女演员梅·韦斯特曾说过,“我从没有像爱自己那样爱过别人。”虽然这样的话听起来似乎有些以自我为中心,实际上却是相当有见地。社会学家将自爱描述为自尊的一个重要基础。从别的方面来说,自我喜欢的人更乐于接受批评,对别人的要求也不那么苛刻。弗罗姆(1956)认为自爱是爱别人的先决条件。不喜欢自己的人也许不懂得回报爱,而却有可能不停地寻找爱的关系来改变卑微的自我形象。那么到底什么是爱?是什么让人们走到一起?
4爱是一个难以描述的概念。我们都经历过爱,觉得我们知道爱是什
么,然而当被问到什么是爱时,人们给出的答案却不尽相同,比如一个九岁的男孩说,“爱像雪崩,你必须快跑才能活命。”爱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这取决于我们所指的是家人之间、朋友之间还是恋人之间的爱。几百年来爱都是灵感、俏皮的揶揄、甚至是政治活动的来源。 5爱有很多层面,它可能是浪漫的,令人激动的,让人着迷的,或者是非理性的。它也可能是柏拉图式的,令人平静的,无私的,或者理智的。许多研究者觉得爱没有一个唯一的定义,它有程度和强度之分,并且跨越了社会背景。拥有恋爱关系至少需要具备三个元素:1)愿意取悦和迁就另一方,即使需要妥协或牺牲;2)能接受另一方的错误和缺点;3)关心爱人的幸福像关心自己一样。而且,说自己“处于恋爱中”的人们重视相互之间的关心、亲密和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