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复习检测上节课所学知识: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_____,热。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_____。热。
(2)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的规律是什么?
(3)晶体温度在熔点和凝固点所处的状态是什么?
2、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晒在太阳下的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那里去了?(学生猜想)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一问题。
3、出示学习目标,同学齐读,理解。
二、自主预习梳理新知
阅读教材,梳理本节知识点,并标注在教材中。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目标导学一:沸腾
1.创设情景:烧开水时如果不断加热会发现壶里的水会沸腾。
2.归纳小结:物理学中把液态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称为沸腾。
3.实验探究: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4.猜想和假设:既然沸腾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思考和猜想,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猜想列在黑板上,并进行归类。如:水沸腾时温度会上升,停止加热水不会沸腾……
5.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6.明确了实验目的,让学生根据需要确定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钟表。
7.教师提示:为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水沸腾时发生的现象,应尽量缩短水沸腾前的加热时间。要求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节省时间的方法:①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但为了便于观察,水还应有相当的深度(约10 cm左右),所以建议用小号烧杯,或使用大号试管(水约150 mL)做此实验;②实验中用热水进行加热;③从开始加热起至95 ℃左右,必须在烧杯或试管上加纸盖,95 ℃以后将纸盖拿掉;④拉长酒精灯灯芯同时剪断烧焦的灯芯,在灯芯中加入细铜丝,使火焰比较猛烈;⑤注意调整酒精灯和石棉网之间的距离,用酒精灯温度最高的外焰加热。
8.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学会分工合作,如计时、观察气泡变化、温度的变化,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酒精灯的正确操作在此得到进一步的复习巩固,要求同学们将观察到的数据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特别说明:注意实验中要告诉学生注意观察水沸腾前后的气泡和温度的变化;要记录当水温升高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至水沸腾后3~5 min;实验后要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
9.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绘制“温度—时间”图象。
(2)交流评估:
10.归纳总结:
目标导学二:蒸发
1.概念
提出问题: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晾晒的湿衣服干了等这些生活常见的汽化现象和水沸腾时的现象有什么差异?
生:水沸腾时达到了水的沸点,而且非常剧烈,而这些汽化现象水都没有达到沸点。
此时教师引出蒸发的概念:
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提出问题:天气晴朗时,洗过的衣服很快就干了,阴雨天洗过的衣服就不容易干了,说明蒸发是有快慢的,那么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呢?
学生以组为单位总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的越快。
②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③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3.蒸发吸热
举例:生病打针或者打点滴前护士会给病人擦拭酒精,消毒,病人会感觉到被擦拭过的部位比较凉。
夏天人出汗后,电风扇吹一下,汗水蒸发加快,感觉就凉快多了。
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皮肤上的水分蒸发,会感觉特别冷。
以上现象都表明液体在蒸发过程中从皮肤吸收热量,总结得出:
液体在蒸发时要吸收热量,所以蒸发有制冷作用,致使液体和它依附的物体温度下降。
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①狗在夏天因没有汗腺,无法出汗,它是如何散热?
3.3 汽化和液化
一、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二、汽化的两种方式
1、沸腾
2.蒸发
三、液化:使气体液化的两种途径: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