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案 乘法

2025-08-14

北师大第七册第三单元:乘法

课题 卫星运行时间 数学第七册 1、 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两、三位数乘法的积的范围。 教学目标 2、 探索两、三位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 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竖式计算的方法。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一位数乘两、三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前面的知识学生掌握得还是可以的,但在计算过程还有很多造成错误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创设情境。 1、你看着祖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你有什么感想? 2、揭示课题:谁知道这颗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多长时间?绕2圈呢?21圈呢? 二、讲授新课,学习新知。 1、问题:卫星绕地球21圈需要多长时间? 2、要求学生列出算式,并说说这题和我们以前所学的乘法有什么不同? 3、估算: 请你估算一下,114×21大约是多少,并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学生可能的回答: 生1:把114看成110,21看成20,所以得2200; 生2:把114看成100,21还是21,所以得2100; 生3:把114看成120,21看成20,所以得2400; ………… 大家能用我们所学的方法进行估算,但是所得到的得数都不一样,这也是估算的缺点。那么到底是多少呢?谁有方法能准确地计算出结果呢? 4、准确计算: (1)、小组讨论,有什么办法能够准确地计算出114×21 (2)、讨论后,小组间交流,再集体交流。 (3)用竖式计算。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解决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师巡视。 (4)教师选一本正确的竖式本放在投影仪下让学生进行讨论。 让学生说说自己做的整个过程,其他学生认真听。 1

教师小结:一般情况,把数位多的放在上面,先用21的个位1去乘114,得114,再用21的十位2去乘114,得2280,再把两个积相加,就得到了得数。 教师边讲边演示。 提问:十位上的2和4相乘得到的8表示什么?(8个十) 十位上的2和十位的1相乘得到的2表示什么?(2个百) 十位上的2和百位上的1相乘得到的2表示什么?(2个千) 在列竖式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地方? 5、试一试。 学生马上完成练习题:135×45 408×25 请两位学生上黑板演示,其余学生做在草稿本上。 让学生对做的过程进行讲解,并对某些地方进行规范。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本第34页的试一试其余题目。 在精确计算之前,应引导学生估计一下三位数乘两位灵敏的积的大致范围,利用练一练中的第2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对于乘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学习一位数乘多位数时已经掌握,教师可以把学生将已有迁移到两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中来,不必作为例题讲解,只需要学生在练习中巩固。 2、练一练中第1题到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集体校对。 3、第四题。开放题。 本题是一道综合性题目,在学生解题时,可以分几步呈现: (1)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情境中的信息,然后请学生自己提一些问题。 (2) 出示商店从工厂批发的数量,讨论按批发的数量,原来可以卖出多少元,现在降价后只能卖出多少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114×20=2280 114×21 板书设计 114×1=114 =114×7×3 2280+114=2394 =798×3 =2394 1 1 4

2

× 2 1 1 1 4……114×1 2 2 8 ……114×20 2 2 9 4 课题 体育场 数学第七册 1、 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 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用不同的方法估计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估计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从自己的身高情况来估计某某的身高,会用“长一些”、“短一些”、“长的多”、“短得多”比较关系的语言。估一估老师的身高?从而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估算。 二、例题探索 1、呈现雅典奥运会女排决赛的图片。 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你有什么感想?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2、提出问题 你能估计体育场一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吗? 3、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①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②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 ③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注意:[这里要突出估计方法多样化,千万不要限死学生估计的思维,要突出学生估计方法的个性。](如:有的孩子把体育场分成几部分,先估计其中一部分座位数,然后再估计整个看台的座位数;也有的孩子把每排座位取一个整数值,然后根据排数来计算。……)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估计一张报纸的字数。(先小组合作交流,然后汇报,边汇报老师边演示,学生再实践。)(折一折,再估计;数一数某行的字数和总行数,再相乘) 2、书报亭营业额估计。(先独立思考,指名说方法,集体订正)

3

四、实践应用 1、估计大豆数。 每一小组分一小堆黄豆,然后小组同学共同解决问题:估一估有多少粒黄豆(先估计部分,再估计整体) 2、逐步出示坐火车的情景图: 第一幅图: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图上从北京到广州经过哪些城市。也可以问题:如果从北京到广州需要21小时,那么从北京到郑州需要多少时间? 引导学生利用示意图估计出北京到郑州的路程大约是北京到郑州的路程大约是北京到广州路程的三分之一。 第2、3幅图的内容以估计为重点,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估计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和大家说说。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学习数学就要有大家这种大胆猜想、估计的精神。 估计 板书设计 图(略) 课题 练习三 数学第七册 1、 巩固估算、两位数乘三位数的准确计算。 2、 培养学生应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估算及应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估算及应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乘法知识? 在学习这个单元的过程,你觉得哪些要提醒大家的?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课本第38页第1题口算。 让学生比较两道题之间的关系。

4

小结:在乘法算式中,一个乘数相同,另一个乘数扩大几倍,得数也扩大几倍。 第2竖式计算,自备本上完成。 做得又对又快的是今天我们班的神算子。 2、我是估计小能手 课本第38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抽学生汇报方法;说说你是通过什么方法很快判断对错的。 58×18=4534(×) 因为60×20=1200,所以58×18得数应在1200以下 150×40=600(×) 因为乘数共有两个0,5×4=20,这样得数里面至少3个0 88×34=318(×) 因为8×4=32,因此88×34的末尾一定是2;或因为80×30=2400,88×34得数因该大于2400。 350×70=2450(×)因为乘数共有两个0,这样得数至少有两个0。 师小结:判断积的对错,首先看乘数个位相乘所得的记末位和“积“的尾数是否相同; 第二步,从乘数中的0可以确定积的末尾有几个0;第三步,将乘数看成整十整 百的数进行估算,确定积的范围。实在不行的只能竖式计算,保证能够判断出 对错。 第二关:应用大观园 1、 课本第4题,鼓励学生能够用简便的方法的就用简便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请不是用竖式计算的学生说说方法。 学问声可能出现的情况:110×25= 100+10=110 100×25=2500 10×25=250 2500+250=2750(字) 2、 课本第38页第5题,第39页第6题(1)(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面批,比一比谁先闯关。 重点说说如何估计“神州四号”的飞行时间 第三关:美化环境,植树造林 1、 植树节到了,学校组织同学到南山去植树,要租车。一辆豪华大巴可以坐43人,14 5

辆这样的大巴可以坐多少人? 2、 四年级同学负责给树浇水。一班有42人,二班有40人。他们平均每人浇12课,四年级同学一共浇了多少棵小树? 3、 学校要买840棵松树苗要用多少钱? 每棵价钱:15元 现在优惠:买6送一 第四关:数学游戏:抢占阵地 同桌进行比赛 指导:通过估算的方法可以缩小选择乘数的范围,避免盲目。具体方法可以仿照课本第三题所总结的方法。有积的末尾有几个0,通过末尾数字相乘确定积的末尾数,最高位相加确定积的位数。这样做能够大大缩短计算的时间,达到抢占的目的。 练习三 板书设计 108×90= 14×90= 77×90= 课题 神奇的计算工具 数学第七册 1、使学生认识并学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并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 教学难点 对计算器一些功能键的了解。 教学过程 一、 提示课题: 1、 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合出自己的计算器。 学生:认识计算器。 板书呈现:神奇的计算器。 2、 教师: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 二、 引导探索 。 1、 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这时,学生可能会展示一些简单的加、减速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较多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技能、知识。从中也可以了解本班学生对操作计算器的认识程度,为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6

2、 认识一些功能键。 (1) 由学生来说明。 随着计处器的普及,大多数学生在教师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前,已经懂得了一些操作计算器的方法以,所以本活动可以先让一部分学生做小才师,来介绍计算器各功能键的作用,然后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 (2) 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 ① 开关及清除键。 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计算器。 ② 运处符号键。 只要介绍“+、-、×、/“键的使用方法 。 ③ 数学键 数字键的使用。如按1 2 。显示屏就显示“1 2”。 ④ 等号键 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 3、 尝试练习。 (1) 计算25×4 操作过程: 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 4、 探 索一些数学规律。 (1) 比一比谁的积最大 课文第41页的“试一试”第1题 次数 甲 乙 胜方 甲 乙 两位 三位 积 两位 三位 积 (2)引导学生明确题目要求: 用1、2、、3、4、5这5个数字任意组合成一个三位数和一个两位数,这三位数和两位数 7

的乘积,谁的积大谁获胜。 (3)同桌比赛填表:独立探究获胜的办法。 (4)分组讨论获胜的技巧。 (5)全班交流获胜的技巧。 (6)小结方法,用此方法探索积最小的规律。 三、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估算:第41页试一试第2题。 在练习时,重点可以放在估计的方法上。如“88×()”积的范围是在3000——3400,这一题目,学生可以考虑把88看作90,然后可以知道另一个因数的范围在30——40之间,接着再选这两个数的中间数35进行尝试,如果不行,再用另一个数试一试。 四、课堂总结 神奇的计算工具 板书设计 25×4= 先输入2、5,然后输入×,接着输入4,再输入=。 课题 有趣的算式 数学第七册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目标 2、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 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在数学运算中,有很多有趣的算式。这一节课教师要带你去探索算式背后的规律,你愿意去吗?请带上你的计算器。 板书: 探索与发现(一) 有趣的算式 二、 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1) 实物投影呈现:1×1,11×11,111×111三个算式与答案。 (2) 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答案有什么特点,它们与算式的两个因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3) 讨论:1111×1111的结果。 8

(4) 反馈讨论的结果时,重点是让学生说一说写出结果的依据是什么,教师结合算式说明。 1111×1111=1234321 (5) 依据规律填得数。 11111×11111=123454321 111111×111111=12345654321 1111111×1111111=1234567654321 第二关:奇怪的142857 (1)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142857分别乘1、2、3、4 (2) 反馈计算结果。 142857×1=142857 142857×3=428571 142857×2=285714 142857×4=571428 (3) 观察积的结果特点及与因数的关系。 (4) 根据发现规律,写出“乘以5、6”的得数。 142857×5=714285 142857×4=857142 第三关:神奇的9。 (1)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99×99=9801 999×999=998001 (2) 猜一猜:9999×9999的结果。 学生根据以上两个算式,猜测规律得出: 9999×9999=99980001 (3)了解规律并归纳: (4) 根据规律,直接写出以下算式的得数。 99999×99999 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99 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 (1) 板书呈现0-9十个数字。 9

(2) 让学生在这个十个数字中,随意选取4个数字。 教师:请你在这十个数字中,选出4个你喜欢数字。 (3)老师也选取了4个数字:6、1、7、4。 (4) 运算规则。 规则:将四个数字组成数字不重复的最大四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 如:1,2,5,0。 最大四位数:5210 最小四位数:1025 然后两数相减,并把结果的四个数字得新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与最小的数,再次相减…… 5 2 1 0 8 5 4 1 8 7 3 0 -1 0 2 5 -1 4 5 8 -3 0 7 8 4 1 8 5 7 0 8 3 5 6 5 2 6 5 5 2 9 9 6 3 6 6 4 2 -2 5 5 6 -3 6 9 9 - 2 4 6 6 3 9 9 6 6 2 6 4 4 1 7 6 7 6 4 1 -1 4 6 7 6 1 7 4 (5) 学生探索。 ① 学生独自按照规则进行计算。 ② 最终发现,计算的结果全部都是“6174”。 有趣的算式 板书设计 数字、图文(略) 课题 计算工具的演变 数学第七册 1、 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计算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使学生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教学目标 2、 使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让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渗透数学的文化教育。 3、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10

教学重点 了解计算工具的历史及发展 教学过程 一、 指导阅读: 1、 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获取书本提供的信息。 2、 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已所知道计算工具的计算公式 3、 教师巡视,简要回答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作全班讲解。 二、简要介绍一些计算工具 1、 石子计数、结绳计数 (1)幻灯呈现课文第44页第1个图。 (2) 古时人们记数的方法。 讲解:石子计数:古时候,牧民用石子的数和羊的头数作对应记录,早上放出几只羊,就用几个石子表示,晚上放牧归来,再把石子与羊一一对应,如果石子数和羊数刚好对应,就说明羊没有少了或丢了。 结绳记数:其原理和石子计数类似,如:古时候,人们采集野果,或捕鱼时,在绳子上打结,采几只野果或捕到几只鱼,便在绳子上打几个结。 2、 算筹计算。 (1) 算筹的发明时间、发明人。 通过介绍,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公创举,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2)算筹的计算方法。 用树枝或竹条来表示数字。如:“1”就用一根枝条来表示,,“2”就用两根枝条来表示。……“6”就用枝条“ ”来表示等。 3、算盘。 (1)算盘发明的时间、发明人。 ① 在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又发明了算盘,使计算的速度快多了。 ② 曾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还曾传到日本、朝鲜等国。算盘至今还在使用。 (2)介绍算盘的结构和记数法。 ① 出示教具、学具------算盘 ② 记数法: 上方每颗珠子代表5,下方每颗珠子代表1。 11

③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知识。 教师:关于算盘,你还知道什么? 4、 计算机。 (1)计算机发明的时间、发明人。 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发明了最早的计算机。 (2)关于计算机运算速度的了解。 让学生说一说,他所知道的知识。 (3) 提问,关于计算机,你还知道什么?(课前可以让学生通过其他的途径获取更多的有关信息) 计算工具的演变 板书设计 图(略) 课题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数学第七册 1、 经历探索过程,发现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 2、 在理解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3、 通过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公式的推倒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科学的学习方法。 4、 通过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结合教学中具体的教学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初步理解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可以进行简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出示教学情境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生;肯定有学生会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 二、探索规律。 1、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从上、前两个面去看,并列出算式。 (3×5)×4 3×(5×4) =15×4 =3×20 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探索过程。 12

=60 =60 发现问题:这两种不同的方法列出的算式,为什么计算结果是一样的?是巧合还是蕴涵着某些规律? 让学生找出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找出的规律。 2、提出假设。 那么这个规律对其他的算式也合适吗?能举例说一说吗? 3、举例验证。 要求每个学生出两组算式,数字随意举例,可以让学生使用计数器进行计算,后看计算结果来验证是否相等,然后拿到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汇报。 让学生观察学生的例子,每组结果都是相同的,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4、乘法结合律归纳: 师:从你们所举的例子可以看到,虽然每组的算式不同,但结果都是相同,那么从这一过程中,你能发现乘法运算中的规律吗? 先分小组讨论,后指名小组汇报。 教师小结:乘法运算中,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和第三个数相乘,也可以先算后两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和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一样。 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 (a×b)×c=a×(b×c) 教师进行板书。 三、 基础训练:(练一练第1题) 35×2×5=35×(2× ) (60×25)×4=60×( ×4) (5×125)×8=5×( ×8) 四、乘法交换律。 让学生做书上试一试的第2题。 此题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后进行小组交流。 乘法交换律:在乘法运算中,交换两个乘数的位臵,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a×b=b×a 13

五、 简便计算: 学会了乘法的结合率和交换律,会使一些计算变得简便,试试看! (1)38×25×4 [这道题要板书,告诉学生如何写清简便计算的过程] (2)4×125×8 (3)25×17×4 (4)(25×125)×(8×4) (5)18×125×8×3 (6)36×25 (7)125×56 六、 实践应用: 1、学校教学楼有4层,每层有5个教室,每个教室里有8盏灯,这些教室一共有多少盏灯? 2、学校有一个长方形的操场,小华沿操场跑了两圈,他一共跑了多少米? (操场的长:80米,宽:55米) 3、同学们在艺术节的大型舞蹈表演中,排成了25列纵队,每列纵队由12人组成的队形,你能很快算出参加这次表演的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吗? 4、1~3年级的同学在操场的北区观看表演,他们每排有125个同学,共坐了16排,请问他们的观众队伍共有多少人?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乘法运算中,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和第三个数相乘,也可以先算后两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板书设计 和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一样。 (a×b)×c=a×(b×c) 乘法交换律:在乘法运算中,交换两个乘数的位臵,积不变。 a×b=b×a 课题 乘法分配律 数学第七册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会用字母表示。

14

2、通过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3、在发现、归纳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教学书上的图片。 让学生观察,估一估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然后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估计是否正确。 2、如何列式计算一共有多少块瓷砖? 要求学生列出算式,并集体交流: 生说师板书: 6×9+4×9 (6+4)×9 =54+36 =10×9 =90 =90 要求学生说出每步的意义。 二、引导观察,启迪思维。 观察上面两个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1、观察思考: 师:你发现了什么?请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桌。 学生汇报交流。 2、师生小结其发现。 3、师:你们发现的这个现象是不是只是某些算式适用呢,还是一种规律呢?请你们再举几个例子进行难证。 4、学生举例验证。 举例后汇报交流。 5、我们发现这其中确实有一种规律,这规律到底是怎样的呢? 要求:1、先仔细观察左边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再思考左边算式到右边算式是怎么变化的? 3、最后请把你的发现与小组伙伴交流交流 6、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谁能用很简洁的方法表示出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 15

(a+b)×c=a×c+b×c 三、巩固练习。 1、游戏,认为相等的用等号手势,认为不等的手交叉 12×48+79×12 12×(48+79) (15+18)×26 15×18+26×18 (26+34)×14 26×14+34 (11×25)×4 11×4+25×4 (25+7)×4 25×4×7×4 35×9+35 35×(9+1)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45+55)×13=( )×13 +( )×13 25×(21+19) = 25 ×( ) + 25×( ) 78×20+19×20=( + )×20 66×28+66×32+66×40=( + + )×66 128×35-28×35=( - )×35 (1)独立完成,四人一组交流,有疑问的做上记号。 (2)解决有疑问的题目。 66×28+66×32+66×40=( + + )×66 看来三个数的和也可以将三个加数分别乘以这个数,把三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谁能加一条乘法分配律的形式(a+b+c)×d=a×d+b×d+c×d 128×35-28×35=( - )×35 这样填为什么成立(128个35减28个35是100个25,所以相等) 谁能再加一条乘法分配律的形式(a-b)×c=a×c-b×c 3、你能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比一比,看谁最快最准确算出答案。 125×(8+10) 21×65+21×35 每组分别指2名板演比赛,那你知道学习乘法分配律有什么作用吗?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板书设计 (a+b+c)×d=a×d+b×d+c×d (a-b)×c=a×c-b×c 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两个加数分别乘以这个数,两个积相加

16

课题 练习四 数学第七册 1、 引导学生进一步熟练运用乘法结合律、交换律和分配律进行简算。 2、 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灵活地运用乘法结合律、交换律和分配律进行简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书本上第1题。 这是一道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的练习题目,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1)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课堂。 (2)学生反馈计算结果,说明计算方法及注意点。 (3)小结。 教师: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你有什么体会,在进行简便计算中,有什么经验?请你说一说,让同学们和你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2、书本上的第2题。 (1)呈现题目。(有条件的用实物投影仪放大课文中的插图,没有条件的可让学生直接看课文图。) (2)弄清题意,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花圃篱笆长”就是长方形花圃的周长。 (3)学生列算式,并计算。 ①(30+25)×2或30×2+25×2 如果学生列出算式后,不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也是可以的。但是应该要求学生说一说算式每一步计算的意义,体会周长的含义。 ②40×(25×30) 或25×30×40 如果学生列出算式后,不用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也是可以的。但是应该要求学生说一说算式每一步计算的意义,体会面积的含义及整个算式的意义。 3、练习四的第3题。 这是一道趣味练习题,开展“比一比,看谁的连线又快又正确”活动。 (1)学生独立完成“比一比”活动; (2)展示学生连线情况; (3)对学生出现的一些错误,进行分析,帮助他们找到错误的原因,以便他们进一

17

步理解乘法分配律适用的条件。 4、“练习四”中的第4题。 第1个问题“已经用了多少地砖?”学生可能有多种解答方法。如: 第1种,15X8+4×8; 第2种,12×8+7×8; 第3种,15×12-7×4。 学生列出算式后,不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也是可以的。但是应该让学生说一说算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第2个问题“第块地砖12元,准备了1800元够不够?”可以让学生直接算出多少钱后,进行比较。 二、深化练习 课文练习四中的“观察与思考”。 这道题主要是一个乘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这里面渗透了一些函数思想。 1、呈现课文插图; 2、让学生根据图上信息解决所提问题; 3、引导学生思考算式中乘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从而得出: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几倍。 4、进行举例验证。 5、完成课文“观察与思考”中的最后几道练习。 练习四 (30+25)×2或30×2+25×2 板书设计 40×(25×30)或25×30×40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几倍。 课题 整理与复习(一) 数学第七册 1、 通过对第一二三单元的综合整理与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 使学生能够清楚并牢固地掌握这三个单元的知识,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熟练地加以运用。 多位数的读、写法; 教学重点 线、角的分类,特点及画角、作垂线。 能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正确熟练的简便计算。

18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读数与写数。 1、说一说。 师:从开学到现在,我们都学过了哪些知识?谁能说一说。 生回忆并说一说。 2、写一写。 (1)出示有关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数据,让学生把所划出的数据写出来。 在写之前,让学生说说要注意哪些? (2)填表。出示我国住宅竣工面积统计表。 读一读表格中的数据,将上面的数据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看看你发现了些什么?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二、线与角。 1、说一说。 师: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线与角处处存在,本学期你学到了哪些线与角的知识呢?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作补充。 2、练一练。 书本上52页,说一说第5题中,哪些街道互相平行,哪些是互相垂直的? 3、让学生再讲讲量角和画角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量角:把角的一边与零刻度线重合,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再看另一边所指的刻度即可,注意内外刻度的区分。 出示几个角,让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并同桌交流。 画角:先画一条射线,将其端点对准量角器的中心点,线与零刻度重合,然后在相应的图内找出要画的度数,作记号,最后把该点与端点连接起来。 教师出示几个刻度,让学生将其画出来,并和同桌交流其画法。 4、画平行线和垂线。 (1)任意画一组平行线和垂线。 (2)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3)画垂线段。 画之前,让学生说说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并让学生在画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地方?

19

三、完成《同步练习》和《课堂作业本》相应的作业。 练习四 板书设计 写作: 读作: 量角 画角 课题 整理与复习(一) 数学第七册 1、 通过对第一二三单元的综合整理与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 使学生能够清楚并牢固地掌握这三个单元的知识,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熟练地加以运用。 多位数的读、写法; 教学重点 线、角的分类,特点及画角、作垂线。 能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正确熟练的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乘法与简便计算 一、谈话回顾。 1、 师:我们最近学习了乘法的简便计算。你们知道我们是利用什么定律来进行简便计算的吗? 生说师板书:乘法结合律、交换律、分配律。 2、师: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些数吗? 生说师板书: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二、巩固练习。 1、师:请大家运用以上定律对下面各题进行简便计算。 125×(12×4) 25×(40-4) 99×101 35×68+68+68×64 2、课堂练习: 305×52 624×78 46×589 教学目标 20

340×45 80×602 577×44 3、学校购买12台电视机和40台电脑,每台电视1900元,每台电脑4800,学校准备了250000元,够不够? 三、完成《同步练习》和《课堂作业本》相应的作业。 练习四 乘法结合律:a×b)×c=a×(b×c)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1


四年级数学教案 乘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