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还是闹剧? ——浅谈我国婚恋类电视节目
2009年冯小刚的电影《非诚勿扰》让这四个字开始流传,而真正让这四个字火起来的,是2010年江苏卫视推出的婚恋交友类节目《非诚勿扰》。我国的电视娱乐节目也从选秀狂潮走向了婚恋真人秀热潮。
说到我国婚恋节目,要追溯到1988年山西电视台的《电视红娘》,作为我国最早的婚恋交友类节目上档。而真正将婚恋节目而真正将婚恋节目推向高潮的是在1998年湖南卫视推出的《玫瑰之约》,该节目迅速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创下了当时湖南卫视的收视奇迹,掀起了一股婚恋节目狂潮。一时间全国涌现出许多类似的婚恋节目,如北京台的《今晚我们相识》、上海东方卫视的《相约星期六》等等,“爱情速配”成为荧屏最为火热的看点。但几年,观众审美疲劳,这类节目也销声匿迹。而直到2010年《非诚勿扰》的横空出世与极高收视率为第三轮婚恋节目的狂潮揭开了序幕,各个地方卫视也都推出了各自的婚恋节目,如《爱情来敲门》《我们约会吧》《为爱向前冲》《相亲赢未来》等。
在正常的理解中,婚恋类节目应该是提供给未婚人士一个交流了解的平台的节目。在以前的《玫瑰之约》中可以发现,通过一些环节让男女嘉宾互相了解,培养感情,单纯的相亲意义十分明显。然而在近年的婚恋类节目中我看到的不单单是相亲的目的,还有很多与感情无关的额外的成分被包括到这类节目中去,让原本展现爱情的节目变得荒诞不羁。
就拿《非诚勿扰》来说,作为一档讨论80、90后剩男剩女问题的新型婚恋交友节目,本质上其实是一档娱乐真人秀。节目的那些嘉宾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是些职业模特和不知名的演员,然后被节目组一包装,就等着出名。她们在节目中的表现,都是按照撰写好的剧本去表演的。节目中嘉宾以出位言论为主,从制作上来说是精良的,节目的目的并不是给单身的适婚男女提供一个良好的认识平台,反而是娱乐于大众,提高收视率。
这不光光是《非诚勿扰》个人为之,几乎所有的相亲节目都俨然变成了一场场编排得当的闹剧。为了博得人们眼球,他们各出奇招,以求得收视率。
我们不能要求节目内容完全真实,没有一点虚构或夸张,但是这必须得有个限度。节目组为了拉升收视率,节目选择了让嘉宾自由表达“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言论,“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里笑”拜金主义语言,“我们第一次的时候,你不会还需要我来教你吧”等低俗的涉性内容以及造假问题等。相亲嘉宾身份神秘莫测,言语新锐刺激,戏剧冲突效果强烈,借助诸如拜金女、富二代等等社会热点话题吸引观众的注意。
说的浅显一些,是娱乐与大众。但对于那些世界观,价值观还未形成的青少年呢?拜金物质的言论与思想给青少年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是不是告诉大众,物质高于精神,有了物质,精神文明就可以忽略不计了?为搏出位,各婚恋节目红人一反社会主流价值观,宣扬拜金主义,助长社会歪风邪气,对社会风气造成不良影响。
再者,现在的相亲节目用一种极端粗鄙的方式,放大了婚姻文化中较为负面或者说不那么体面的成分,使这种节目的审丑效果大于审美。婚姻虽然讲究物质基础,但物质条件只是诸多条件中的一种。男女之间产生感情,绝对不只是物质这一条件的,正因为一些含蓄、甚至只可意会的内容存在,感情有价值,双方才有尊严。然而在当下流行的这类婚恋节目中一些中华传统含蓄的成分根本就无从表现,很多男嘉宾一上来就秀自己的财产,女嘉宾则对多金者分外青睐。特别是有些女嘉宾持着“非富勿扰”的坚定立场,“以爱的名义勇猛向钱冲”。此种情况下,难免令人觉得婚姻有了价格,而非价值。
另外,各大相亲节目中也是怪人辈出,说话结巴、有口音、普通话不标准等现象仍比比皆是,并且被放大,甚至渲染、起哄。或者是那些思想偏激,性格怪癖的人也受到媒体的大肆炒作。这样的情况成为一种趋势的时候,不免让大众心里会觉得非常悲哀,媒体把这些东西放大渲染,把人性的劣根带上了真实的光环,仿佛要这样来告诉我们,这就是真实的,来源于生活的。
荧屏娱乐的外衣下,直观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现实。节目的主角几乎都是“80后”,在社会快速发展和转型的背景下,年轻人对于财富、社会道德、传统价值观等方面正表现出种种特色,最终传导到他们的文化和思想上。于是出现了种种娱乐化的景象:浮躁,拜金,车子、房子、票子成为年轻男女婚恋天平上越来越重的砝码,爱情、诚意与忠贞却只能黯然退居幕后。
在现在的婚恋节目中,很难再看见所谓的真爱,或者说即使有真爱,观众也麻木了,不信了。信的只是一场场闹剧带来的没有营养的笑声与茶余饭后的话题。
很显然,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源主要就是商业利益。收视率越高,广告费也就越高,为了获得更高的商业利益,婚恋节目都无节制的挥霍节目的服务性,最终沦为了娱乐性的闹剧。
想问问,媒体的责任感哪去了。虽然在广电总局下令整改后,各大婚恋节目有所收敛。但整改之后的效果,无非就是从以前的“你有房吗?有车吗?”到现在的“你这个人有责任感吗?值得托付吗?”。
抛开对社会的责任与影响,那媒体的知识性呢?在公众媒体说一些过火的语言,所有制作节目的各个环节人士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目前的环境下,“知识”才是主持人应关注
的重点。对于主持人而言,“知识性是第一位的”。但是,眼下很多主持人往往将趣味性放在第一位,甚至出现了“娱乐至死”的哗众取宠的主持风格。这样的主持风格直接导致一些节目流于低俗。事实上,你怎么知道观众不需要知识,仅仅需要一味的逗乐呢?如果放弃了电视的教育和教益作用,也就相当于放弃了主持人应负的时代责任。
从局部看到整体,不仅是相亲节目,电视节目给大众带去娱乐,更重要的是给大众带去知识,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作为主流媒体,当下的节目形式与内容,值得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