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患者静脉给药中的安全隐患与预防
【摘要】 目的 针对肿瘤患者静脉给药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帮助护理人员提高安全护理能力和应对方法。方法 对34例肿瘤化疗患者静脉给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观察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结果 药液外渗得到及时控制,局部静脉炎除1例出现静脉闭锁其余均痊愈,皮肤坏死者经过外科换药处理后痊愈。结论 护理人员应熟悉化疗患者给药安全知识,规范管理,坚持以预防为主,力争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关键词】 护理人员;患者;静脉给药安全隐患;预防
静脉化疗时,因药物的化学特性对血管刺激性强,具有损伤血管内膜,引起平滑肌痉挛、静脉炎[1]。药液外渗处理不当易引起局部组织坏死,不但给患者带来痛苦,也给治疗和护理工作造成很多不便。
1 临床资料
1.1 病历资料 对本院2006年4月至2008年4月内科住院化疗34例患者静脉给药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进行观察总结,其中男14例,女20例,年龄6~72岁,平均51岁,乳腺癌14例,肺癌8例,胃癌5例,直肠癌4例,急性白血病3例,均采用外周静脉给药,给药过程中出现药物外渗8例,出现局部静脉炎3例,局部皮肤组织坏死2例。
1.2 处理方法 出现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药物注入,保留针头,接一注射器抽吸,尽量吸出局部外渗的残液,用0.25%~0.5%利多卡因加入地塞米松5 mg做皮下环形注射,局部封闭,使用相应解毒剂,24 h内局部加冰袋冷敷,达到镇痛、减慢吸收吸收作用,局部肿胀明显时,24 h后可给予硫酸镁湿敷,起到消除肿胀的作用,有感染迹象或已有感染者应进行清创换药处理,在关节、大血管和肌腱附近渗漏发生炎性反应给必要的外科清创术[2]。
1.3 结果 药液外渗得到及时控制,局部静脉炎性反应除1例出现局部静脉闭锁外其余均痊愈,皮肤坏死者经过外科换药处理后痊愈。
2 预防对策
2.1 化疗给药必须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执行 注药前应告知患者,加药时如果有不适或疼痛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即使没有外渗的征象,也应立即停止药物注入,按抗癌药物外渗予以处理。强刺激药物给药过程中,护士必须在病床旁密切监护直至药物注入体内,一旦发生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输液,按化疗外渗处理。
2.2 正确选择注射部位,提高穿刺水平 选择充盈、平直、血管弹性好且易于固定容易穿刺的部位,如手背静脉、桡侧浅静脉、肘正中静脉等,避开已破损、闭塞或者有炎性反应部位的静脉,穿刺部位由远而近,提高血管利用率,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