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第十二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025-07-28

第十二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案例1:中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较

中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较据估算,美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现在约为0.68,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约为0.48。也许这种估算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美国。为什么中美边际消费倾向有这种差别呢?

一些人认为,这种差别在于中美两国的消费观念不同,美国人崇尚享受,今天敢花明天的钱,中国人有节俭的传统,一分钱要瓣成两半花。但在经济学家看来,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消费观念属于伦理道德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不同的消费观来自不同的经济基础。

还要用经济与制度因素来解释中美边际消费倾向的这种差别。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总体上是稳定的;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覆盖面广而且水平较高。而我国正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问题:

1.从这个案例当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如果要提高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案例2:老百姓为什么喜爱储蓄

高储蓄率往往是高 GDP增长的后果。道理很简单,普通老百姓收入增长后,会小心地“奖励”一下自己,但不愿大量花钱。日本在上世纪 70年代 GDP增长很快,在那个时期的储蓄存款率也是很高的。到了 90年代,日本经济增长变缓,储蓄存款率也随着下降了。中国目前还是处在高 GDP增长期间,较高的储蓄存款率其实是正常的。

缺少有吸引力的投资渠道是高储蓄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不光老百姓缺少投资渠道,近来很多企业也因缺少投资欲望而把资金存入银行。在中国,企业存款增加后,广义货币M2(定活期存款为主)就会随着增长。2005年的 M2同比增长18.3%,很多人推测这个增长主要来自企业高达1.2万亿元的利润。所以,老百姓不投资不是孤立的现象。

中国是个高储蓄率的国家,老百姓把收入的40%放在银行里。但是,对中国这么一个大国来说,15万亿元存款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如果让 13亿人平摊存款余额,人均不过只有一万多元。假定那些存款都来自 5亿城镇居民,人均不过三万元。一个典型的城镇三口之家,也就是大约 10万元存款。这个平均家庭存款数,购买房子不足,供养车不够,不断上涨的医疗费和教育费也让普通家庭不敢轻易花费银行存款。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高储蓄率是在平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基础上形成的。

老百姓储蓄多是对养老风险和医疗风险没有信心。美国的经历证明了这一点。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不景气,美国人储蓄较多。随着经济改善和各种社会保险机制的建立,大多数美国人对未来的担忧没有了。2005年,美国人的储蓄率是负数,说明他们不光不存钱,而且开始花过去的存款。不过,美国人并没有过度担心。储蓄是个复杂的现象,需要把居民存款余额放到更大的图像里去看。美国的老百姓只想花费,不愿储蓄,而中国的情况稍稍不同,老百姓感到银行里有储蓄,心里才能获得一些安全感。

目前我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而培养一个孩子上到大学需要 19.1万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有钱不敢花就不难解了。消费低并不是“节约的习惯”,而是未来要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

问题:

1.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的含义。 2.中国老百姓偏爱储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案例3:“双刃的剑”

一把“双刃的剑” 乘数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建筑业增加投资 100万,它不仅会使本部门收入增加,而且会在其他部门引起连锁反应,从而使这些部门的支出与收入也增加,在边际消费倾向为80%时,在乘数的作用下最终使国民收入的增加 5倍,使国民收入增加 500万。为什么会有这种倍数关系,让我们举一例来说明。 例如,你花了 50元去买了 10斤苹果,这样卖水果的小贩收到 50元后,留下20%即50×20%=10元去储蓄,拿其余的80%即 50×80%=40元去购买其它商品,这 40元又会成为其他人的收益。假如这个小贩把 40元用去购买蔬菜,这又使菜农收益增加了 40元。菜农再20%即 40×20%=8元去储蓄,其余 40×80%=32去买大米,这样,卖大米的农户又会增加32的收益。如此连续循环下去,社会最后的收益上升到 250,其计算方法是:

50+50×80%+50×80%×80%+50×80%×80%×80%??=50×(1+80%+80%×80?%+80%×80%=50×[1/(1-80% )]=250元。

250元是最初需求增加量 50元的 5倍,这就是乘数效应的结果。但乘数的作用是双重的,如果上述例子的相反会使国民收入减少 250元。即当自发总需求增加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加要大于最初自发总需求的增加;当自发总需求减少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减少也要大于最初自发总需求的减少。所以,经济学家形象地把乘数称为一把“双刃的剑。”

问题:

1.乘数理论的含义是什么?

2.为什么说乘数理论是一把“双刃的剑”?

案例4:刺激经济:消费还是投资

短期总需求分析尽管有其不现实的假设条件(总供给不变等),但对我们认识宏观经济问题,实现经济稳定仍然是有意义的。

应该承认,总需求在短期中对宏观经济状况的确有重要的影响。我国政府近年来一直重视增加内需已说明需求成为经济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如何增加内需呢?我们知道,就内需而言,如果不考虑政府支出,重要的在于消费和投资。消费函数理论说明了消费的稳定性,这就告诉我们,要刺激消费是困难的。前些年内我们八次降息,但对内需的拉动有限,居民储蓄一直增加,这说明拉动消费不易。 拉动内需的重点在于拉动投资。第一,我们要区分投资与消费的差别。例如,我们过去一直把居民购买住房作为消费就是一个误区。应该把居民购买住房作为一种投资,并用刺激投资的方法拉动这项投资。应该说,在我国人口多,而居住条件仍然较差的情况下,在未来几十年中,住房仍是投资的热点,只要政策得当,住房可以增加内需,带动经济。第二,在我国经济中,私人经济已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经济的半壁江山。投资中的企业固定投资应该是以私人企业投资为主。这就要为私人企业投资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现在几乎每个人都认识到了内需的重要性。学习宏观经济学可以为我们寻找增加内需的方法提供一个思路。

问题:

1.为什么拉动内需的重点不是消费而是投资? 2.联系实际说明制约目前投资需求的主要障碍?

案例5:中国储蓄水平对利率的反应程度

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因为中国存在着通货膨胀,人民币的名义利率被确定在较高的水平上。而且为对付通货膨胀,在名义利率之外,政府还确定了一个鼓励居民储蓄的保值贴补率。到了1996年4月,鉴于通货膨胀明显回落,又有3万多亿的巨额储蓄存款躺在银行里,中央银行宣布停办保值储蓄业务,拉开此后一系列降息大戏的序幕。

1996年5月1日,中央银行第一次降息,存款利率平均下调0.98个百分点,同时取消了1982年开始的8年期储蓄存款。但降息后储户并不为所动,中央银行于8月23日第二次降息,存款利率平均下调1.5个百分点。

1997年前9个月,由于通货膨胀压力继续缓解,一年期存款实际利率达到199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10月23日,中央银行第三次降息,存款利率平均下调1.1个百分点。但这一年,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仍比上年净增两成,储蓄余额达46000亿元。

1998年前2个月,物价在上年仅0.8%的涨幅的基础上继续下跌。3月25日,中央银行第四次小幅降低利率。由于2月20日发行的国债利率较同期储蓄利率高得多,降息当日,很多储蓄所的国库券被抢购。

1998年7月1日,第五次降息,存款利率平均下调0.49个百分点。此时活期与3个月定期存款利率已创建国以来最低,但实际利率仍然超过8%,远高于实际平均水平。与两年前首次降息相比,中长期定期储蓄利率实际上已减少了一半以上,但当月末,居民存款余额却顽强冲到50000亿元。12月7日,第六次降息,一年期名义利率降到3.78%。由于全年通货膨胀率为负1.5%,实际利率仍达4%以上。

利率下降、存款猛增的状况很像西方经济学描述的“流动性陷阱”现象。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一是名义利率虽然下降,但实际利率并未下降多少;而是除了储蓄之外,其他投资渠道有限;三是中国住房制度、医疗制度、养老金制度、教育收费制度等同时面临改革,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强,因而储蓄倾向增强。

问题:

1.中国的储蓄和利率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2.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是什么关系?


案例 第十二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 图文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