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析电子政务产生与发展的动因,并论述电子政务如何提升政府管理水平。
(一) 1.internet(电子政务产生的技术基础)
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计算机资源的共享。互联的计算机是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台独立的自治计算机的相互联接,并且联网计算机必须遵循全网统一的网络协议,它是覆盖全球的信息基础设施之一
2.真物自身建设要求(电子政务产生的内在动力)
建设高效政府是推动电子政务发展的内在动力。电子真物可以规范政府行为,提升政府形象,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拓展政府工作范围,全面提升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3.民主化的需求(电子政务产生的社会原因)
在信息化进程中,政府部门是最大的信息拥有者,掌握着全社会80%以上的信息资源。政务部门句有调配,引导信息资源,利用信息资源的管理职能
(二)、电子政务可以全面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
实行电子政务是现阶段政府改革的必然选择,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电子政务在政府部门的广泛开展和应用,其主要目标是建立以公众服务为导向的政府。其实施过程,就是政府打破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提高服务效率,更快捷、更直接和更广泛地为社会服务、为公众服务的过程。网络环境下电子政务的推行,使政府部门的管理观念发生变化,政府职能从管理型转向管理服务型。电子政务打破传统的政府办公管理方式,
其工作机制、工作方法、工作思路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变。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库建设和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将全面提高政府决策水平。经过电子政务改造后的政府,将全面提升行政人员的管理能力,提高行政运行效率,简化行政运行程序,从而降低行政运作的成本。电子政务改变了现有环境下政府的角色,以更有效的行政流程,为公众提供高效服务,加速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借助网络手段在现实世界中得以贯彻,政府在公共管理中服务者的角色得到强化。
电子政务是一项政府管理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过程。在这个创新的过程中:行政组织结构形态发生转变。电子政务使行政组织结构形态由过去金字塔型的层级结构向扁平网络化结构发展。政府将从纵向调整政府的层级设置,从横向调整政府的部门设置,从而进行必要的增、减、撤、并。网络信息交流的方式将使原来许多信息传递的中间层逐渐消失,出现信息一对多、多对一的多元化传导模式,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二、分析“信息公开”的作用,并论述政府应如何提高“信息公开”水平。(一)政府将信息公开具有一定的意义:
1、实现公民知情权。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公民掌握政府信息是应该和必须的,这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政府的义务。而单个公民作为弱势的一方,无法主动的掌握政府信息,因此,政府信息公开在实现公民知情权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有效应对危机事件,挽回政府形象。政府敢于公开危机信息,主动借助媒体,及时、真实地公开事实,让媒体在传播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不仅有利于危机事件的解决,而且有利于维护政府
形象,有力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3、消除谣言,稳定社会秩序。谣言止于公开。政府在面对一些如灾难或公共安全的一些传言时,应该把来龙去脉告诉公众,这是透明的政府从保护每一个民众的角度应该做的,也是有效消除传言的最好方式
。
4、促进民主政治,实现公民的监督权利。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权力机关工作人员是社会公仆,民众只有真正有效地利用政府掌握的信息资源,才能对现行的制度和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和提出意见、参与行政管理,从而促进政府民主制度和行为的改进,完善不足。 5、制约权力滥用和腐败。政府信息公开有利于破除权力运行的隐蔽性,为治理权力滥用和腐败提供预防机制。“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政府信息公开将使整个行政系统透明公开,政府政策的决策和执行将完全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并且使得权力运行从隐蔽变成透明,无疑切断了权钱交易的链条,包括其交易背后的利益共谋渠道。 (二)1、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应当建立在依法行政基础上 目前,造成政府信息公开不主动、面对公众关切不发声等问题的深层原因多种多样,解决这些问题,应从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的全局着眼和着手,避免单兵突进。
(1)是行政机关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提高法治意识,明确认识公开政府信息是自己的义务,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是公民的权利,切实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2)是行政机关应当进一
步提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3)是应当把政府信息公开与政务公开便民服务一体推进,把政府信息公开融入法治政府、服务政府、廉洁政府建设整个过程之中。(4)是应当畅通人民群众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监督渠道。进一步拓展群众监督评议和权利救济渠道,并通过健全责任追究机制使群众的监督真正发挥实效。 2、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应当适应时代发展
为适应时代发展,有必要在更新观念和创新方法上下功夫。 (1)是应当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运用新媒体。这需要增强网络应用能力和技术力量,更需要增强舆论分析能力、形势研判能力和政策把握能力。(2)是应当树立信息服务意识。更加注重从便民、亲民的角度设计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公开的内容也应当尽可能通俗、简洁、明确,最大程度地做到可视、可读、可感,公开后还应当及时跟踪群众的反应,适时做好答疑解惑,真正实现信息的公开服务于群众、公开的信息为群众所用的目的。三是应当运用“大数据”思维开展信息公开工作。行政机关掌握着大量的公共信息,应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稳步推进这些信息的公开、共享和社会化加工。
(三)、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应当完善制度环境
一是应当推广标准化管理模式。条例规定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对于落实相关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应当进一步推广,由各主管部门建立本系统内的目录和指南,并健全更新完善机制,方便公众查询和
获取政府信息。二是应当健全政府信息公开配套机制,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水平。三是应当进一步完善法制保障。要在总结国内外有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修定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并适时制订《政府信息公开法》,提高立法层次,提高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约束力。
三、分析论述信息通信技术与公民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
信息通信技术既促进了公民政治的参与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公民的政治参与。
(一)促进作用。1、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随着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除了出版业与电台影视业之外,现在流行的是“网络参与”。互联网的兴起迫使传统媒体不得不改变以往新闻和信息的传播格局,为公众讨论公共事务提供更开放的空间。信息通信技术在中国的发展速度之快是令人惊奇的。2、信息通信技术推进了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信息通信技术可推动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最普通、也是最有效的政治社会化方式。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参政,人们可以对社会政治事件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参加投票或选举,能够独立自主地按照自己的意志作出判断和选择。同时网络参政的便捷性、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