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9.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6.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7.95%,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38个百分点,列全市第1位。2006年公布的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产品中,开发区新增8个,新增数量列全市第1位。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为提高开发区发展质量和效益奠定良好基础。
6、事关企业运行和居民生活的十件实事推进顺利
2006年年初,我们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事关企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的“十件实事”,逐项分解落实,明确了完成时限和责任部门,保证了“十件实事”进展速度和工作质量,多数工作已经完成。改善饮用水工程于2006年9月30日动工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经供水,供水规模达到2000吨/日,开发区部分居民已经用上了优质饮用水。**热电工程进展顺利,2006年11月25日已开始向区内企业和居民供汽、供热。至此,三大关系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水、电、汽得到了可靠保证,年内将实现双电源(北部22万和南部22万变电站)、双水源(**北水厂以提供工业用水为主,南水厂以提供生活用水为主)、双汽源(**热电热源和**热源)。开发区实验小学扩建完成,硬件建设基本到位,下步重点完善软件建设,创全市一流小学,使进区单位子弟可以逐步享受与市区优秀小学一样的优质教育。新建的标准化敬老院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可解决开发区孤寡老人的晚年生活问题。村村通公路、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有线电视工程也正在扎实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展十分顺利,从组织建设、宣传发动、资金筹集,到网络建设、信息录入、定点医疗机构确定、报销审核、资金筹集等工作有条不紊,8个月时间,筹集资金140多万元,参合农民达到了3.5万人,报销药费3万多人次共93.3万元,新农合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状况,缓解了农民看病难问题。出台了《**经济开发区失地农民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享受城市低保试点的工作意见》,在保障对象、资金筹集、资金管理实施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开发区的城乡低保制度正在逐步完善,将进一步解决特困户的生活保障问题。开发区企业家协会成立,为开发区企业营造了相互交流的平台。开发区失地农民培训制度、就业制度建立开通了失地农民的就业大门。这“十件实事”的实施,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为和谐开发区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7、在征地和村庄拆迁改造过程中确保了农民利益,营造了开发区安定、祥和的发展环境
随着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失地农民越来越多,为确保失地农民的利益,对村民的占地补偿金实行了“一级所有,三级管理”的办法,既防止了村民补偿金的流失,又确保了村民补偿金的保值增值,使村民能够长期受益,解决了广大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问题。为壮大村集体收入,鼓励村集体按照规划建设标准厂房、建设专业市场,利用多种渠道安排了一大批失地农民到企业或市场就业,确保了失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旧村改造过程中,对规划区内的村庄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拆迁安置,统一补偿标准,确保村民利益,确保每个被拆迁户住上楼房。目前我们已成功地对马庙、武楼、张古禹等3个村庄1300户进行了拆迁安置,这种拆迁安置是具有开发区特色的拆迁安置。
另外,我们的城市面貌又有了新的变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始起步,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健康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平安开发区建设都取得新的成绩,这为和谐开发区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2006年开发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开发区全体干部群众和各位企业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对各部门、各单位和各位企业家在2006年度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开发区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龙头和窗口,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大企业和带动性强的企业不多,企业产品总体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资金、技术、人才瓶颈约束明显;农业发展水平较低,产业化还未形成;工业企业整体上赢利能力不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大,存有债务;开发范围受到严格控制,土地供应十分紧张,新签约项目用地难,直接影响了开发区的招商引资进度;征地成本居高不下,征地手续法制化,征地过程较长;外部发展环境不够宽松,由于受到条条框框的制约,开发区原有的行政、经济管理权限受到极大挑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保持清醒头脑,克服畏难情绪,振奋精神,迎难而上,扎扎实实做好2007年的工作。